為什麼司馬遷評價屈原時稱其為屈平?

周興健


這個問題有一點爭議,史記中屈原傳的問題,過去一度懷疑並非司馬遷原作,可能是補寫的,司馬遷雖然是史記作者,但一部分是繼承父親草稿,自己寫了大部分,後來散失了一些,後人補入了一些,最明顯是漢武帝今上本紀,通篇是參照封禪書改寫的。另外其中就有這個屈原傳的問題。

當然如果相信是司馬遷原作,稱呼屈原名字是可能的,但感覺不像司馬遷本人風格。按說對楚國先賢,司馬遷一般對品格高尚的人是尊敬的,恰恰稱呼字號才是尊敬前輩的習慣。最典型如司馬遷對李廣、信陵君等人的敬重。在戰國傳記中,信陵君魏無忌,司馬遷幾乎全篇都尊稱公子,表達非常鮮明的景仰尊重的感情。

當然,還有更典型的是,很長時間以來,歷史上對有沒有屈原這個人都是爭議相當大的,也從另一個方面表明了史記這篇傳記的問題所在。儘管今天大部分人應該相信,屈原是有的,但史記的屈原傳有一些問題也是事實,可能的確並非司馬遷的原文。


何運超


我發誓勤快一點。

我遷哥為啥評價屈原的時候稱他為屈平呢?

先來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對屈原的介紹。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第一句,屈原,名平。

人家名字叫屈平好不拉?

我原哥的《離騷》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先看我原哥的名正則是什麼意思

正,正直,則,原則。字靈均,靈,聰穎,均,公平。

我遷哥的史記中寫的平跟原呢?引申了一下原哥的名和字。

(屈原:“說的對,送你把瓜子吃。”)

既然說原哥了就在說說遷哥的評價。

史記中遷哥對原哥那可是非常的推崇,開篇先捧,原哥天縱奇才,跟遷哥差不多,又說他遭人妒忌,被貶,跟遷哥差不多,又說他一腔忠君愛國的熱血,越疼她,越傷心,永遠得不到回答。也跟遷哥差不多。

這哪兒是寫原哥,這是藉著寫原哥表達遷哥自己。

後來,原哥:“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遷哥也是替原哥嘆一聲。

最後,對我原哥的評價“正直剛烈,千古之冠”這評價也是沒誰了。

真的要寫屈原,那實在是太多了,一篇論文都不夠,就審著題說為啥要這麼稱呼。

第一:尊敬,開篇的就表達出來遷哥對這位千古一冠正直剛烈的男人的崇敬,

第二:相似,遷哥與原哥有著相似的經歷和相同的思想,也可以說遷哥是原哥的小迷弟。

第三:嚮往。

PS:以下這段話純粹是我個人YY,沒有絲毫不尊敬這兩位古人的意思。

“生在那樣的一個戰國年代,原哥那一跳在當時可能考慮的不是後來,而是當下,在那樣的背景之下會產生什麼樣的連鎖反應,才是原哥更關心的。

我個人覺得原哥在當時決定跳的時候也沒想到自己這一跳會對後世產生這麼強大的影響力,還有一點,遷哥寫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讓後人更多的瞭解我們的歷史文化,還是純粹個人興趣愛好,或者純粹想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人活著的時候是活在當下,而不是活著歷史書中,遷哥對於身後名沒那麼看重……人都死了,你愛說什麼說什麼唄,我又聽不到。”

還有,我發現在身邊有些悲哀的現象,現在有一些人的言論對於古人做這些事情理解的很淺顯,或者說很無所謂,態度很不以為然。

“跳就跳了唄,有什麼大不了的”

“嗯,跳了挺好,還有個節日可以過……”

“屈原是誰?端午節?吃月餅嗎?”

我很憤怒,也很無奈。……我想反駁他們不懂,又默默的收回脫口而出的話。我自己都一知半解,拿什麼反駁別人?

屈原屈大夫為什麼要跳汨羅江?是因為他深厚執著的愛國熱情,在國破家亡之際,以身殉國。那一跳,是他以死明志的最好詮釋,那一跳,卻也太悲壯!


道門守衛者


“史記”的記事的確給後人許多值得探討和研究的一部史詩鉅著。

主席說的一段話:大鳴大放,百家爭鳴。。。

但就文章標題的問題?個人覺得首先要從司馬遷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他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且又被降職,在此大徹大悟情況下才把所有精力放在繼續完成史記上。

“史記”的內容應該是包羅萬象,從上古事情開始。。。如果說單從人物來說,司馬遷很客觀的描述各個人物的豐功偉績但也很大程度的把其過失寫的也很透(因為在古代帝王時期,是絕不允許對前朝歌功頌德的,這是犯忌的)。

加之漢朝有以漢武帝漢文帝為鼎盛時代。。。

最後說司馬遷對屈原是敬佩之至,在史記中特意為屈原立傳,或許在很多事情和志向上,司馬遷覺得屈原與自己有太多心心相印的遭遇了,只不過屈原以終投湘水濱而結束,司馬遷則已宮刑受到傷害。。。

司馬遷對屈原有幾段評價,其中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足見司馬遷為什麼會為屈原立傳。


易美吳毅


名平,字原。名是父母所取,上對下的稱呼為表尊敬,上對下也稱名。字,是平輩間互稱。號,則為自稱。諸葛亮,名亮,字孔明。

太史公稱其名,以史家身份稱其名,以示尊敬!


文物陳列策劃設計樑子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先秦時期,男稱氏,女稱姓,姓起於女系,氏起於男系。秦漢以後,姓氏合一,通稱姓或兼稱姓氏。故太史公在《史記》中稱屈原為屈平。李白也有“屈平詞斌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的名句。

為什麼後世多稱其為屈原而不是屈平呢?這是因為有的中國古人以字行於世。“以字行”即稱呼此人的“字”以代“名”,這是流行於漢文化圈中的一個關於稱謂的術語。如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名籍,字羽,後世多稱其為項羽,可能是由於叫著順口或者更顯得有氣勢吧。但官方公文中都以“名”稱。

歷史上以“字行於世”的大人物,除屈原、項羽外,還有很多,茲舉幾例:

伍子胥(名員,字子胥)

劉伯溫(名基,字伯溫)

唐伯虎(名寅,字伯虎)

文徵明(名壁、字徵明)

蔣百里(名方震,字百里)

吳稚暉(名敬恆,字稚暉)

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

梁實秋(名治華、字實秋)




武丁仗劍決雲霓


《史記 . 屈賈列傳》記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楚國貴族為羋姓,熊氏。屈,為屈瑕的封地名,故以封地為氏。先秦時期以氏行名,故曰屈平。後人以氏字稱為屈原。實際情況是: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