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遭受排擠,為何不離開楚國?

張浩天Tony


屈原受排擠不離開楚國的原因如下:

一,屈原的身份,地位以及復興王室的責任感決定了他不會離開楚國。屈原在楚國地位極其珍貴,家國情懷在屈原心中屹立不倒,由王者身份而自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使他斷然不會拋棄親人離開楚國!

二,評齡原因,屈原當時已經五十多了,在當時壽命都不長的情況下,這個年齡已經很大了,屈原講,惜餘年老而日衰兮,歲忽忽而不反,在生命開始凋零重新捲土重來是難以辦到的,離開楚國去另一個國家更是難於上青天!

三,屈原所處的時代背景,戰國一七雄中,楚國地方大,力量大!既然屈原有一統天下之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使他不會考慮隨便找個國家安身立命!

四,政治絕望,從事理上看,一個政治家政治上遇到讒言,他首先想到的是明辨是非,擺脫困境,當做不到這點,政治上絕望時,有氣節的政治家就只有選擇自我了斷!

屈原最終沒有離開楚國,而選擇了自沉汨羅,這其中原因複雜,有自身因素,也有客觀環境的原因!


汀藝


  屈原的一生悲慘多難。首先遭受奸佞讒害,被楚懷王“疏”與“絀”,直到“流放”,又被頃襄王“遷之”,最後“披髮行吟”,“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自投汨羅以死”。雖然屈原遭受了這麼多令人難以想象的厄運,但他卻沒有象當時的部分謀士幕僚那樣出走他國。楚國因各種原因出走的才士不乏其人,如伍子胥出走到吳國任大夫,范蠡和文種到越國後分別官拜上將軍和相國。此例不枚勝舉,以至後來形成“楚才晉用”的著名典故。那麼,屈原為什麼不出走呢?

  一是睠顧祖國不忍去,由於屈原關心國家命運,又熱愛本國鄉土,因此即使在他自己屢遭挫折,一再放逐,毫無希望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主張的時候,他也不忍離開楚國。從春秋時代以來,楚才晉用原是極平常的事,一個有才能的人在本國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儘可以到別國去尋求出路,但屈原儘管個人遭到種種不幸,但他始終不肯離開自己的楚國。司馬遷《屈原列傳》說屈原“睠顧楚國,繫心懷王”,則說明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根植於對祖國和人民的愛,把祖國和人民放在第一位。這一點在屈原的作品中也多有反映,如《離騷》、《國殤》、《招魂》等詩篇,均蘊含著強烈的愛國情感。

  二是愛戀人民不能去,屈原的不出走,不是在別國無法施展才能,而是捨不得離開他的祖國,他的故土,他的人民。

  最終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被敵軍攻破,這對屈原來說,就意味著即將成為喪國之狗。個人意志得到不到伸張,個人抱負得不到施展,如今,面臨著國破家亡的局面。

  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情況下,選擇了投江自盡!


探古論今


我們從中學時代瞭解到,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亦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然而,這麼富有才學的人因楚國內一些奸佞小人的讒言,投江自盡!有人會情不自禁地問:“既然楚國不待見他,他可以去其他國家大顯身手啊”。個人覺得歷史原因有三。

一、楚襄王的無能壓制屈原的愛國

楚襄王當政後,更為昏庸,朝政日益腐敗,楚國面臨亡國的危機,而對屈原這樣的愛國志士迫害有加。屈原正直的性格,高潔的人格,愛國的行動,反倒都成了罪過。全國上下都瀰漫著腐敗,而唯獨只有屈原是高尚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二、屈原本是楚氏王族的後裔

楚國國君再無能,他血液流淌著是楚國人的血。不能數典忘祖。就算死,也要死在楚國內。

三,離開楚國,何去何處?

屈原本高傲,那個時代國君不需要這樣的人,需要的一個能討好自己的圓滑老道之人。屈原有能力,眾所周知。但他去其他國家,那些國君並不放心一個異性的楚國後裔在自己國家裡實施變革!


刀客阿達


愛分真愛和假愛,真愛由外到裡,深入骨髓,愛的表現為死心塌地,忠貞不二;假愛由口到手,喊幾句口號,做幾個動作,愛的表現為皮笑肉不笑,只為騙人。屈原對祖國的愛,無疑是真愛,愛到為伊消得人憔悴,愛到殉情自殺昭天地。

屈原真傻,人家楚王不用你、奷佞排擠你、鄭袖陷害你,為何不學那商鞅賣學變法到秦國。他是衛國人,頓丘的水土養育他成長,待到羽翼豐滿時,此地不養爺,自有養爺處。孝公重用有加,商鞅如虎添翼: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改革戶口、軍功爵位、制定法律、教化民風……政治舞臺任他表演,平生所學盡展才華,此二者是多少才子夢寐以求的理想,而這理想得以實現又是多麼爽的一件事啊!

若不是驕傲自大,早已在秦國揚名立萬的他,定會風生水起,千古流芳,只可惜被勝利衝昏頭腦的他,惹怒惠文王,導致五馬分屍。

屈原真傻,為何不似那李斯,分得清廁鼠和倉鼠的區別,知道趨利避害的哲理,曉得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人家也是楚國人,上蔡的水土養育他成長,待到羽翼豐滿時,懶得跟土皇帝推銷自己,直奔那重才用才的秦國,稍微兜售了一下廢分封、興郡縣,便博得贏政一片喝彩,待得一展小技,便贏得左丞之位,封妻廕子,何等榮耀!

屈原真傻,為何不學那範蠢,助越滅吳顯神威,西施相伴笑天涯。他也是楚國人,苑地的水土養育了他,不稀罕報孝祖國,不介意獻計勾踐,不排除功成身退,不贊成輕視買賣。一生蕭蕭灑灑,順風順水,同樣獲得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道家的稱號。

其實,屈原一點也不傻,國破則家亡,這是誰都懂的道理。只是在非常時刻,有人清醒,有人糊塗,有人見利忘義,有人捨身取義。被疏遠的屈原,不是想著遠走他鄉、另謀高就,而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就象被趕出家庭的媳婦,還記掛著全家的冷暖和安危。

其實,這世界上不缺能人,獨缺有愛心的人,缺憂國憂民的人。屈原都被流放兩次了,還不死心,胸中始終放不下祖國和人民: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

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而以流亡。

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朝吾以行。

發郢都而去閭兮,怊荒忽其焉極。

楫齊楊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

楫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

心憚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蹠。

順風波以長流兮,焉洋洋而為客。”

屈原流放沅湘之間,仍然希望有朝一日重返朝廷,報孝祖國和人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何等高貴的品質!然而現實很殘酷,楚王很昏庸,奷佞很猖狂,人民很危險,糟糕的局面迫使屈原抱石沉江,以死明志,以死警世。屈原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者,他的人品有如他的詩歌一樣純潔、高雅、美好。即使再遭受不公正待遇,他也不會苟且偷生,賣主求榮。他生是楚國人,死是楚國鬼,他是中華民族不朽的靈魂!



春秋風雲


屈原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愛國者之一,他的才學令人敬佩,他的悲壯結局更是令人惋惜。屈原有一處比較特殊的點,即他對楚國的熱愛,也可以理解為對家族的熱愛。愛國與愛家,在屈原身上是完全重疊的。屈氏的先祖是春秋時代楚武王的兒子屈瑕,因其封地在屈邑,後世子孫以屈為氏。從祖輩上論,楚懷王與屈原是同一個祖宗的,只不過是大家族裡的不同分支。

孔子為什麼能周遊列國?他祖先本來是宋國貴族,落魄了,逃難才來到魯國,他爹也只是一名軍官。對他來說,魯國待不下去,自然可以去中原列國碰運氣,萬一有國君接納自己呢?與屈原相比,孔子的周遊列國,心理負擔較少。

屈原就不能走這條路了,他作為楚王的同族,假如楚國亡了,他的家族也就滅了。對屈原來說,這是真正的國與家綁在了一起。當時楚國統治者的昏庸、國力的衰退,都讓屈原很絕望,他的國破家亡只是時間問題,只能自殺。


任曲梁


不得不說,在楚才晉用、人才流動頻繁的春秋戰國時代,屈原絕對是一朵奇葩的存在。好不誇張地說,秦國的強大,很大程度都得益於吸納外來人才。秦穆公時的百里奚、蹇叔,孝公時商鞅,秦惠文王時的張儀,秦昭王時的范雎,始皇時的李斯、尉繚子等。可以說,秦王朝最終能一統天下,這些外來人才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在這種人盡其才、各位其主大時代背景下,屈原的選擇可謂相當‘另類’。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他,多次慘遭流放,對國家的忠誠卻始終不改,“亦餘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尤未悔”;對百姓的疾苦始終關心,“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將國家的興衰、人民的福祉和個人的命運相關聯,與國共命運,與民共呼吸。他這種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強烈的責任感,怕是早已超脫了個人的榮辱得失!

所以,眼看國家一天天衰敗的屈原,最後選擇了投江殉國。“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面對著現實的諸多不平,他終究沒有選擇隨波逐流,而是進行徹底的抗爭!


樂優夢然


首先第一點,屈原是深深愛這楚國的,這也和屈原的家族有關,著名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很大學者認為實際上說的是楚國貴族的三巨頭“昭(昭陽)、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氏是由楚國王族羋姓熊氏的分支,因此屈原作為楚國最為核心的家族,怎麼可能拋棄自己的家族和國家呢?

從本質上來講,楚國的利益就是屈原的利益,屈原去別的國家,也不會被重用,屈原的家族和個人已經和楚國是興衰緊密聯繫到了一起。

第二點,當時的楚國實際上是全世界地盤、人口、技術都最為強大的國家,屈原早期也是深受重用,而一展抱負的。甚至在楚懷王時期的死對頭張儀一開始也是先來楚國求官的,但卻被楚國舊貴族給侮辱,懷王也沒有重用張儀,張儀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騙楚懷王,也和張儀在楚國為官的經歷有關。

屈原被排擠和張儀的離間計也有這莫大關係,張儀憑藉這對楚國君臣的瞭解,對症下藥,一張利口先是將齊楚連橫給破解,又用土地騙到懷王親自到武關談判,秦軍背信棄義抓懷王到秦國,懷王最終死於秦國。

楚國國力強盛和懷王前期的勵精圖治以及屈原的盡心輔佐有莫大關係,早期的楚國在懷王的領導下,大敗魏國,奪取魏國領土,促使魏國俯首稱臣,滅越國平定江東,組織七國聯軍攻擊秦國,楚國地盤最大,交界的國家也最多,懷王和當時的魏惠王、齊威王、秦惠王、趙武靈王、燕昭王、秦武王、秦昭王、齊閔王等一時之雄都有過交手,可謂絲毫不落下風。

楚國的經濟文化上的建設也非常優秀,楚國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已經開始和西亞、南亞的地區進行互通有無,支持屈原和唐昧積極變法,恢復了楚悼王、吳起時期的許多法令,調整楚國矛盾重重的各種利益集團的力量對比,抑制楚國的貴族集團,加強了中央集權。

但是後期的一系列自毀城牆的做法,才讓屈原非常痛心的同時,又始終飽含希望,到了懷王死在秦國,屈原又寄託繼位的楚頃襄王,但是相比楚懷王來說,楚頃襄王更加不堪,反而繼續放逐屈原,可憐屈原一身才華和忠心都所託非人。

第三,個人的氣節和忠於國家的觀念是屈原被稱為最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原因,春秋戰國時期雖然不乏為了成就自我價值,跑到別國去發達的,但是對於屈原來說,楚國就是自己的母親,她是如此的美麗富饒,而又勇敢勤勞,在楚國衰敗的時候正是屈原想要勵精圖治的時候,又怎麼可能因為被放逐就離開楚國呢?

直到楚國國都被白起攻破,屈原的精神支柱就崩塌了,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


塵子渝


要回答你這個問題?可以假設一下,屈原要離開楚國,該去哪裡?哪個國家能夠重用他?又如何保證他不被排擠呢?思考這三個問題,我們就能夠明白屈原為何不離開楚國?

屈原被排擠的核心的原因,是他太傲氣了,不懂的婉轉之道,他不被楚懷王喜歡,所以他被排擠了。假如他不改變這種性格,在哪裡都會被排擠。

屈原所處的時代,最開放的莫過於秦國,可以知人善任,其他大國掌權的無不是自家人。他屢次得罪秦國,秦國去不成,他還能去哪裡呢!

最後,屈原本是楚國王室後裔,有一腔報國之心。他的身份如此,不允許他去投靠他國,即使投靠了,也會被認為是間諜,只能讓自己受到禍患。

綜合這三個原因,你就明白了屈原為何不離開楚國,因為他知道他無法改變這三個原因,離開楚國結局未必是好事,所以即使被排擠也不離開楚國。


愛讀書的陝北大叔


1、從屈原自小深受的教育來看,“忠君愛國”的思想早已深入他的腦海,所以屈原不會離開楚國而遠走他鄉。

2、屈原曾經受到楚懷王的信任,所以儘管遭到貶官和流放,但屈原還是幻想有朝一日能繼續得到楚王的信任。

3、在當時的形勢下,屈原放心不下楚國的安危,他時時刻刻心繫國家,早已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4、從性格方面來看,屈原是比較清高的,他這樣的性格特點不太適合在異國他鄉發展。所以說,屈原也許還是有自知之明,不願意到別國去發展。


夢開先生


在個人來看,屈原是位愛國的大詩人,但不是一個最成功的改革家、政治家,他的改革在楚國最終還是被當時的楚國權貴給推翻,自己的一生也隨著楚懷王囚秦,自己的政治人生、仕途高峰也就此陷入低谷,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依然愛著他這個楚國,不願離開,最終選擇投江,就足以說明他的愛國熱忱,不亞於今天國人們對祖國的熱愛。

如果他最終選擇離開楚國,投奔他國,也許在今天的歷史上他的歷史地位,也就不會如此超然了!他的人生在楚國再也沒有知己、自己的政治抱負也只對於楚國而言,讓他去別國出將入相,這違反了屈原的做人原則和宗旨。

加之,屈原的身份本就是楚國貴族,是楚國王室的近支宗親,這一點而言就註定了他不會離開楚國的。因此,小編認為這是一種理性愛國的體現。更是他被世人尊重的墓誌銘。

總結:以上代表的僅為個人觀點,歡迎大家交流、討論或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