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屈原究竟是如何“粽”横江湖的?

蜜桃疯了


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代表,本是地方文化的说法,被全国接受,是近代才有的产物。

首先,端午节的源头来自祭祀

端午节处于春夏之交,气候变化,人们容易生疾病,所以端午节本是一个健康节,人们通过补充营养、挂艾叶、配香囊、兰汤洗浴、体育锻炼等增强体质。此外,会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主要是贿赂河神,因为潮湿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初期祭祀是用龙船放上米饭,任其在水中漂流,等于是为龙王献祭。

以后米饭变成粽子,龙船变成赛龙舟。

其次,传统节俗与人物结合是常例

比如寒食节,其源甚早,后来附会到介子推身上,成了祭祀他的节日。再如乞巧节,也附会到董永身上。

这样的好处在于让节日变得更亲切,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端午节也如此,但说法众多,只在湖北一代人们称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江苏一代则称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屈原在历史上记录很少,《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与其他列传体例严重不符,多议论,少记事,后来很多学者怀疑是窜乱之作,进而怀疑历史上并无屈原此人,他是虚构出来的。

从现有楚辞看,许多署名屈原的作品风格不一,内容驳杂,显然不是出于一人之手。

目前主流学界倾向于认为屈原是确实存在的人物,目前署名是他的作品可能有窜乱之作,毕竟《离骚》这样的作品并非普通人能写得出来的。

不过,要想对屈原有更深入的了解,需要考古发掘提供的新史料,否则只能存疑,可以说他存在,也可以说他不存在,均属孤证。

其三,屈原为何能独占端午节

屈原作品非常优秀,此外他的生命经历震撼后人,所以为士大夫所推崇。

此外,屈原也得到了中下层知识分子的认可,因为这些人总感觉怀才不遇,被体制排斥,所以喜欢歌颂那些边缘的知识分子,如李白、司马相如、东方朔、屈原等,通过评书、戏剧等形式,他们在民间的知名度极高。

抗战时期,为了应对时艰,宣传机构特别简拔了一批历史上优秀人物,作为爱国代表,岳飞、屈原等均得到现代宣传机器的轮番炒作,这样就确立了屈原的公众形象,屈原与端午节之间的关系也从一个地方传说升格为整体的民族记忆。

其四,提升屈原与端午节关系的代价

一方面,它与历史事实不符,在民国初期,多数北方人不知道屈原这个人,更不知道端午节和屈原的关系。

另一方面,如果说端午节始于屈原,则面临一个巨大的解释困境:从记载看,韩国的端午祭早于屈原出生,这是韩国人认为端午习俗是从韩国传入中国的主要理由。从事实看,这实在不太可能。

这些年来,许多专业的民俗学者(而非民俗普及者)已经不再使用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说法了,主要是更相信它是中国节,而非韩国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