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德国为什么会在二战中失败?

Jiashu


德国失败的原因很多,但谈到德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德国对对自己的实力估计过高,对敌人的实力和抵抗意志估计过低。

而德国的这种对自己估计过高是逐步形成的,尤其是在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后,德国不但获得了捷克重要的工业能力,而且还平白获得了几十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在之后与苏联瓜分波兰中误以为英法和苏联对自己的军事扩张都有所畏惧,因而在这以后更大胆的攻击法国计划开始实施,在迅速迫使法国投降后,德国的自信心几乎达到了顶峰,这种信心直接演变成一种狂妄,似乎在并击败法国后,拿下孤旋在海上的英国也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甚至意淫控制英国庞大的舰队和美国决一雌雄。

但英国的顽强抵抗让德国得如意算盘落空了,在集结大量军队试图登录英国被无法夺取英吉利及英国上空的制空权所阻挡,而英国的顽强抵抗也让苏美信心倍增,苏联也开始在苏德边境集结着大量兵力,美国也在开始全国备战。

在持久的空袭英国后德国人基本上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英国空军不但没有被德国消灭,反而利用地主的优势让德国空军损失惨重,甚至英国空军对等的攻击了德国和法国的重要工业设施,当然也报复性的攻击了柏林。

意识到苏联的威胁性,不得不优先攻击仍然强大的苏联,当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战果,可就是仍然不能迫使苏联投降,而苏联在完成迁移兵工厂恢复生产后,大量技术装备补充远远超过了德国,而同时期的已经参战的美国军工生产也达到了惊人的数量,德日战败成了只是时间的事。

整个过程中德国近乎赌徒一般的思维决定着他过于高估自己的实力,而捷克和法国的快速投降也让他过于客观的估计敌人。


泾水书生


首先,德国资源不足。

一战后的德国,殖民地被剥夺干净,仅靠德国本土的资源远远不够支撑二战德国的需要,尤其是在石油方面。战争中,飞机在天上狂轰滥炸,地面坦克、卡车横冲直撞,靠的是什么?石油!战前,德国每年需要的石油为1000万吨,而德国本土仅仅出产50万吨左右,其他大部分是国外进口。在德国占领大部分欧洲,整合欧洲的资源后,石油仍然每年有500万吨的缺口。

其次,人心不附。

纳粹德国的种族主义政策,不能团结大部分的欧洲人民。屠杀和迫害犹太人不仅削弱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力量,反而导致大量优秀科学家逃至美国,增强了美国的力量,如果德国率先研发出了原子弹,那他在欧洲战场还会失败吗?

第三,低估了苏联。

二战前,苏联在与芬兰的战争中,表现极其糟糕;加上斯大林对苏联国内的大清洗,这两件事导致德国对苏联的军事力量产生严重的误判。希特勒认为:“在苏联的破门上踢一脚,整个房子都会倒掉”。但事实是,德国人错误的估计了苏联人民和军队的战斗力和韧性,犯下了轻敌的错误。

最后,二战中的德国犹如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它的容错率太低,对管理团队的要求太高,最终,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也没能挽救它失败的命运。


风雨的学习号



1939年-1945年各国基本物资的生产总量

钢铁:

苏联9500万吨、英国1亿2000万吨、美国6亿吨德国1亿9000万吨、意大利1500万吨

石油:

苏联2亿吨、英国1亿吨、美国16亿吨、德国4800万吨、意大利700万吨

煤炭:

苏联9亿5000万吨、英国15亿吨、美国40亿吨德国35亿吨、意大利9000万吨

粮食:

苏联4亿2000万吨、英国9500万吨、美国9亿吨德国1亿8000万吨、意大利7500万吨

发电量:

苏联2820亿千瓦时、英国3150亿千瓦时、美国16780亿千瓦时、德国4140亿千瓦时二战各国坦克总产量:

美国:轻型29680辆,中型50632辆,重型2202辆,自行火炮及突击炮20633辆

德国:轻型5968辆,中型19516辆,重型1830辆,自行火炮及突击炮21044辆

苏联:轻型17438辆,中型67352辆,重型8467辆,自行火炮及突击炮18975辆

日本:轻型3934辆,中型2576辆

二战各国军用卡车总产量:

美国辆,英国辆,德国辆,苏联辆,日本汽车总量为辆,意大利汽车总量84625辆。

二战各国火炮产量(37毫米以上火炮):

苏联门,美国门,德国门,英国门,日本13350门,加拿大10552门,意大利7200门。

二战各国军用飞机总产量:

美国架,英国架,德国架,苏联架,日本62036架,意大利13371架。
主要资源、武器的各年份具体生产量:

钢产量(万吨)德国:

1940年2154万吨,1942年2048万吨德国(含占领区):1940年2610万吨,1941年3180万吨,1942年3210万吨,1943年3460万吨,1944年2850万吨意大利:1940年226万吨日本:1940年686万吨,1943年765万吨英国:1940年1230万吨,1943年1300万吨苏联:1940年1832万吨,1942年810万吨,1943年850万吨,1944年1000万吨,1945年1230万吨美国:1940年6076万吨,1941年7510万吨,1943年8059万吨,1944年8132万吨

飞机产量(架)1939年:美国5856,苏联10382,英国7740,德国8295,日本年:美国12804,日本年:美国26277,日本年:美国47836,苏联25436,英国23672,德国15409,日本年:美国85898,苏联34900,英国26263,德国24807,日本年:美国96318,苏联40300,英国26461,德国39807,日本28180

舰艇产量:

1942年:美国86万吨1943年:美国261万吨1944年:美国286万吨,日本46万吨(最高峰)商船产量1940年:美国53万吨,日本29万吨1941年:美国103万吨,日本21万吨1942年:美国548万吨,日本26万吨1943年:美国1145万吨,日本77万吨1944年:美国928万吨,日本170万吨

铝产量:

苏联4年卫国战争期间铝的总产量26.29万吨1942年德国铝产量26.4万吨1944年日本铝产量12.9万吨1943年美国铝产量83.46万吨(战时最高峰)

坦克产量:

美国1942年26334辆1943年37148辆1944年21267辆苏联1942年24758辆1943年24227辆1944年29029辆德国1942年3975辆1943年13084辆1944年18401辆英国累计生产29300辆,日本累计生产48和盟军兵力对比欧洲战场纳粹德国及仆从国与盟军兵力对比

东线战场:

二战初期:“巴巴罗莎计划”动员了德国陆军152个师2个旅共330万人,德国空军120万人,海军10万人;

仆从国军队芬兰16个师3个旅,罗马尼亚13个师9个旅,匈牙利4个旅,计有90万人。

东线轴心国总兵力达181个师14个旅共计550万人,火炮47260门,坦克3712辆,飞机4950架。

二战中后期:德军损失大补充也快,根据约德尔将军的记录,至1943年11月,德军在俄国方向仍有390万人,在芬兰驻有17.7万德军,在挪威和丹麦驻有48.6万德军;其它轴心国军队28.3万人。是时轴心国东线部队在东线方面俄军处于优势。1945年初,俄军总数约550万人,略优于德军。俄军装甲车辆是德军的5倍,火炮是德军的7倍,飞机是德军的17倍。

西线战场:

二战初期:1939年9月1日,即二战开张以前,东线指的是波兰,不是俄国。波兰沦陷后“东线”才指向俄国方向。法英两国挺孙子的,想把祸水东引,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盟友波兰逐渐灭亡也不帮忙,没想最后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成为政治史上最大的笑话之一。

1939年9月1日以前德国的总兵力共有103个师,坦克3200辆,飞机2500架,各种火炮10260门。

盟军方面这时法、英、波三国共147个师,坦克4100辆,飞机3960架,各种火炮12200门。荷兰、比利时等国的数字不详。共有484.6万人。二战中后期,德国在法国和比利时驻有137万军队。另外,在意大利驻有41.2万军队(这些驻南欧部队应算南线)。在巴尔干地区德军被铁托游击队牵制住了61.2万部队,西线兵力再紧也无法抽出。

此时,日军约一百万精兵也一直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不能调往太平洋战场或其它战场,彻底失去了战略机动性,使盟军“先欧后亚”的大战略从容地走向尾声。1945年德国人投降,美军乃能抽出主力,避实击虚,直捣日本人巢穴。此时驻华日军实力虽在,却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终无出路,只得向中国投降。

西线盟军方面处于绝对优势。1944年中期,盟军坦克是德军的20倍,飞机是德军的25倍。D日在诺曼底方向,德国军队仅用319架飞机对付盟军的12837架飞机,约有40

数据可以说明一切,现代战争比拼的就是综合国力,同盟国在资源、工业、武器、人力等整体实力上远超轴心国,欧洲战场纳粹德国主要靠意大利的支援和对占领区的掠夺,和日本结盟没有丝毫帮助,初期的胜利不过是仰仗纳粹德国的局部优势和强力的军队及战略机遇,在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没比拼的就只是综合国力了,东部苏联暴兵一线平推,西部美英盟军凭借强大优势登陆,纳粹德国败亡只是时间问题,纳粹德国错就错在过于高估自己,低估对手,跟苏联英国发生战争,和日本结盟把美国托入同盟国,如果二战德国由俾斯麦掌舵,应该不会与苏、英、美交战,而是鲸吞欧洲大陆加以消化,逼迫美苏英承认德国在欧洲的地盘的数倍之差。


MrChen391




一、德国战略上的失误,让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1941年6月22日,德国在其东线对英国没有完全取得交战胜利的情况下,又以闪电战的形式突然进攻苏联,企图在三个月之内以速战速决的进攻战略占领整个苏联。战争初期,德国在军事上占有绝对的优势,集结了190个师、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共计550万人。以三大集团军群,分别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而作为苏军方面,由于当时对西线的战略部署未能全部到位,在人员和装备方面完全处于劣势。再加上希特勒又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然发起进攻,交战初期苏军是节节败退,仅仅几个月苏军就伤亡300万人,德军一下纵深至苏联境内达600公里。



德军对苏军初期的胜利让希特勒冲昏了头脑,他计划十月份开始进攻莫斯科,进而一举拿下整个苏联。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此地他遇到了当年和拿破仑一样的严寒天气。至使大量的人员冻死冻伤,以及装备因冰冻不能使用,光冻死饿死的德军士兵就达11万多人,最终让希特勒进攻莫斯科和占领整个苏联的企图失败。希特勒这种两线同时作战的战略,是他的一个重大失误。

二、交友不慎,其轴心国日本攻打美国,至使美国对德宣战。德国在其东线和苏联人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1941年12月7日,他的盟友日本却突然偷袭了美国珍珠港,把本来不愿意卷入战争的美国推向了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一边,促使美国对得德战。而作为美国在当时也是世界上头号的工业发达国家,其战争的潜力非常巨大。不管在人口资源、工业生产能力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德国。单从发动战争所需的人口和钢产量这两项重要指标对比。1940年德国的总人口约7000万、全年钢产量为2150万吨;而美国人口则为1.32亿、钢年产量为6070万吨。这还不完,在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把自己的军工生产规模整整扩大到了19倍,这方面德国是所不能及的。美国这样的战争潜力也是德国所没能想到的。



三、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形成,使希特勒德国走向了末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正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使全世界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到了一起。 1942年元月1日,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的主要内容是:同盟国要全面联合起来,要用全部的人力和物力,相互支援,相互合作,资源共用,彻底打垮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由于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增强了世界各国共同战胜法西斯的信心和力量。



同时在军事战略上同盟国之间全面合作,并促使1944年6月,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打响了反法西斯德国的战略反攻,从而加快了法西斯德国走向灭亡。


猪猪谈史


德国在二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源的缺少以及三军实力的不同,使得许多行动无法达到协同且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后期德国因多线作战导致的兵源严重不足的缺点也体现出来了;而针对前一项也就是三军实力不同,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对英国的作战,海军严重的拖了后腿。

纵观整个二战,德国的海军主要仰仗于潜艇以及巡洋舰,其唯一“建造出”的航母----齐柏林号,还是通过潜艇交易从日本获得的技术,且并未整体完成,在二战将要结束时自沉了;而在其潜艇和巡洋舰之中,德国更为出名更为好一点的是潜艇,所以在1940年的计划中,无论在法国,德国陆军对英法部队造成了多大伤亡,空军在伦敦上空如何肆虐,在水面上却无法在英吉利海峡挺进一步,即便他们在大西洋实行以多打少的狼群战术,想要围城打援,以战促降,但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以一种消耗大于对手的方法,去进行一场豪赌,去赌谁先扛不住压力向对手妥协。

而海军疲软导致只能围城打援,在大西洋高强度出动攻击补给船,以及通过空军大规模轰炸城市去摧毁英国战时经济,妄图从根本上消解民众的抵抗意识;但最终却将德国关键资源短缺的缺点体现出来了,即使此时的德国已经占据了法国,低地国家还有挪威,拥有罗马尼亚这种资源大户作为附庸国,但是纳粹发动战争的根本是有民众的支持,而民众的支持则是源于希特勒上台后民众生活水平强于魏玛共和国时期,这时候既要保证德国国内民众生活水平不下降,又要保证前线那些吃油怪物去运作,这不是为难人吗?

希特勒可是清楚知道一战德国是怎么从内部消亡的。况且德国人民的高质量生活也是纳粹从占领国掠夺的,再靠他们去供养前线?算了吧。

资源短缺以及海军疲软,加快了德国东侵的进度,苏德战争初期是缓解了德国的问题,但同样的,这是饮鸩止渴的行为,用一个错误弥补另一个错误,资源问题解决了,但是如何对付这红色怪物呢?广袤的土地,无尽的人力,严酷的冬天,泥潭般的道路和密集的炮火,将德国拖入了另一个深渊。。。。

此时隆美尔在北非高歌猛进,严重违背了希特勒当时的命令,俨然将北非作为德国的一个新开辟的战场,而且是作为主要战场应对的,导致在1942年甚至要从苏德战场上撤装备去北非;

而那一年正是转折之年,在那年新年的十几天之前美国参战,战争机器的加入使得天平有了倾斜的趋势;而这一年北非战场到了关键时刻,蒙哥马利到来后,英军因为主战场压力减小,装备送到北非,对隆美尔开始了主动的进攻,北非战场开始了微妙的变化;苏德战场上,苏军开始对强弩之末的德军进行反攻,列宁格勒的消耗战吸引了德国大批有生力量,主战场的德军却也再未推进一步,自此德军开始了衰落时期,并在此之后每况愈下,走向灭亡。。。。。


回形针行动


二战时期,对于德国纳粹的失败,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德国在没有拿下英国的情况下,就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向东进攻苏联,虽然前期占据一定优势,但自身也被拖入两线作战的泥潭,直到英美联军诺曼底登陆,开辟新战场,德国彻底无力回天。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仔细看欧洲地图,就会发现,德国的地理位置可谓十分不友好,处于欧洲大陆的腹地,属于四战之地。历史上德国一再因为两线作战而吃尽苦头。一战时期,德皇威廉二世带领三国同盟对抗英、法、俄就是典型的两面受敌,经过四年的苦战依旧战败,并签订了屈辱的《凡尔赛条约》。

那么,如果德国不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向东入侵苏联,这样是不是就是能避免两线作战呢?甚至二战也有可能以轴心国胜利而告终呢?但历史告诉我们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纳粹德国在1941年夏天对苏联的突然袭击,它的覆灭可能会更早。

说到这里,先澄清一个问题,德国入侵苏联,是直接入侵苏联国土吗?其实并不是,德军是从波兰中部地区发起进攻的。二战是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而在德军侵入后,东部的苏联也立即动手了,苏联红军和德军是在波兰中部“会师”共同灭亡了波兰。之后,苏德两国就以波兰中部为界对峙。

问题是,这种对峙对德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苏联地域广阔,拥有大纵深,而德国呢?国土面积狭小,和百万苏联红军中间就隔着半个波兰,苏联军队再往前推进200千米,就到德国本土了,而往前推进600千米,就到德国首都柏林了。而且,苏军和德国都没有在对峙前线构筑长期防御性工事,意思很明白,双方谁也没想着维持现状。所以,此时双方就面临一个局面,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那么,为什么苏联没有先下手呢?因为苏联还没准备充分!在这之前,苏联国内爆发了大清洗的政治运动,很多骨干军官被打倒,基层军官更是大量缺乏,导致苏军战斗力严重下降。而且苏联并没有向德国这么早就开始备战,军中很多武器都老旧了,急需升级换代,这都是需要时间的。德国就曾经预估,到1942年苏联红军就将完成大范围的新武器装备,苏联之前政治大清洗所造成基层军官的断层现象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和修复,到那时如果再由苏军占得先手抢先发动进攻,对于德国来说几乎是不可承受的,所以希特勒选择先下手为强。而斯大林还在等待他的军队重新恢复战斗力,他也没想过德国能先发动进攻,因为此时的德国正和英国打的难解难分。

从这个角度就可以部分解释斯大林为什么始终不肯相信各方(包括英国)提供的德国要在1941年年中发动进攻的情报。

事实上,德国的攻击计划确实是很仓促的,之前德国并没有做好冬季作战的充分物资准备,甚至连冬衣都没准备就进攻苏联,这在苏联看来是很可笑的。最终的结果就是苏联是在近乎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受到袭击。

而德国抢先动手也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益:西线的200万苏军在开战几周后就被切割包围和歼灭,整个苏联西部战线陷入支离破碎的糜烂状态,完全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在混乱中苏军头半年就损失了接近600万军队,这迫使苏联不得不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直到德军

打到莫斯科城下才被阻挡住。而且苏联在开战后失去的西部大片国土上有众多的人口和工农业生产资源,这导致苏联一度陷入十分窘迫的状态,如果不是美英倾尽全力运送物资填补这个巨大的缺口,苏联很难在坚持给德国强有力的反击。

综上,可以说,德国进攻苏联,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苏联在战前始终没有构筑新边界的防线,可以想见苏联接下来的战略依旧是进攻性的,而一旦苏军抢先发起进攻,德国基本就没有回旋余地了,几乎是必败的结局,因为哪怕只是后退一二百千米就会进入德国的核心区——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而德国西面有法国,北面有英国,几乎是退无可退。因此,德国的失败,在他发动战争那一刻,就注定了!


历史风暴


二战德国的战略很不好。主要原因从以下方面看:

1.战略方向不好。德国左对英美法,右对苏联,同时两面受敌,顾此失彼,兵家之大忌,只要有一点受挫,满盘皆输。

2.战略时机不好。西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没有迅速消灭敦刻尔克之英美盟军有生力量;攻击英国用空军却不用海军;北攻挪威后,南收斯拉夫之后,应该休养生息,却不自量力攻打苏联;攻了苏联,不敢一支笔单刀直入,三路分兵而且先攻乌克兰后取莫斯科显然浪费了集中优势攻击一点的战机。

3.战略保障不好。德国进攻地大物博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丧失了前期的闪电战优势,后勤供应链也捉襟见肘,优良的天气支撑稍纵即逝。

4.战略盟友不好。墨索里尼的意大利足球世界杯冠军但军事素质低,连个北非也摆不平,只能拉隆美尔为首的德军支援,严重分散了德国在二战前线的兵力。日本军阀被苏联打怕了,也缺乏正确判断,不去远东而去太平洋和美国作战,显然使德国的外部环境雪上加霜。


李俊河北


德国纳粹的战争之路始于波兰,终于苏联。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二战之初,德国与苏联瓜分了波兰,而从巴巴罗萨计划开始的情况来看,斯大林并没有对德国进攻做更多的准备。这表明了德国战略的重大失误。一开始,德国有两个进攻方向,西欧与苏联。正常来说如何选择呢?肯定是进攻苏联,德国倾尽全力一击,英法等仇视苏维埃的西方国家,恐怕是兴高采烈的,甚至还会助德国一臂之力。而没做好战争准备的苏联很难在东西两个方向同时抵挡德日的进攻。而当时苏联获得美英战略物资援助的条件也不存在,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只要苏联灭亡,回首西欧,德国就再难遇到对手了。

而德国首先选择对英法动手,虽然灭了法国,却没有继续进攻英国,使日后盟国的反攻获得了巨大的跳板。在此情形下,冒然发动对苏联的进攻,东西两线同时作战,既牵制军力,又腹背受敌。加上日本没有按计划进攻苏联,反而把美国拖下水,遇到这种猪队友,加上自己战略失误。德国的失败已经是不可避免的。


风神翼龙12


回顾二战中的德国,决策有好有坏,不必过于纠结。

最终失败,还在于两个很少未被人提及的原因。

成王败寇,人们在回顾历史时,也常先入为主的“结果导向”,仿佛胜者全是英明决策,败者尽是脑残之举。

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结果难免最后会陷入到“得道多助”这种近乎宿命论一般的,高屋建瓴却无太大实操意义的迷茫中。

回顾二战中,德国最终失败的原因,很多专业人士提出了专业看法。

我想补充几点我的不成熟看法,还望各位批评。

世界霸主可以有,但欧洲霸主不可以有

纵观世界历史,自大航海时代之后,西葡、一英吉利,以至于今天的美利坚,世界霸主代代有人。



大航海时代后,欧陆再无霸主

可是,大航海时代之前,欧洲尤有罗马、法兰克这样的霸主,但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再没出过长期霸主了,不论是名字能把人吓死的神圣罗马帝国,还是古斯塔夫、路易十四这样的盖世雄主,抑或拿破仑、希特勒这样的一世枭雄。

原因大致有2。

1、大航海时代之后,世界霸主必然是海洋国家,凭借强大海军,足以自保。

称雄欧陆者既难征服英国,又必须保持强大常备军力,为此与东边俄国的冲突在所难免。这样,拿破仑、希特勒都无法避免两头为敌,挑战极限。



拿破仑、希特勒与俄开战,并非“头脑发热”,只是情势所迫而已

2、欧洲是全球最早兴起民族自觉的区域。

即使是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这种德语区的人民,在割给德国时,都悲痛不已。

因此,任何强权,在该区域都会遭到最强的抵抗。

低估美国的创新力

二战中,无论是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还是钢铁洪流的苏德战争,美国物资的支援,都至关重要。

但是,美国当时早已经是世界最大经济体,而德国的潜艇敢打击美国商船(一战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就因德国“无限极潜艇战”参战的),日本的航母敢奇袭珍珠港。

仅仅只是用“法西斯昏了头”来解读是说不通的。

一个是从一战败局中走出的欧洲新霸,一个是欺凌我中华五十年的蕞尔小国。

你说他们没有基本战略力,随便找死,那是开玩笑。

无论德日,对美国军力、经济力都有认识,但他们低估了美国国力最强大的环节。



泰勒生产法对美国工厂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不亚于一次工业革命

举个例子:德国在决心潜艇封锁英国,不惜打击美国船时,做过一个评估。以美国的生产能力,短期内是无法做出足够反潜器材的。可是,美国一个月就生产出“过剩”的反潜器材,还装备了英海军!

为何?

美国当时,正在全国广泛学习“泰勒生产法”。该法使美国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战后日本工业的爆发,也得益于认真学习、推广该法)。

因此,美国不但可快速装备军队,还可以生产足量的军用、民用物资支持盟军各战场!

德日当时完全无法估计这一情绪。

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在没有重大科技创新的情况下,生产效率出现了爆炸性提升。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首先从战略上来说,德国失败在两线作战,美国过早的参战,其实我们看美国没有参战前的局势,完全是向德国一边到啊,法国投降,英国被炸的首相的下台了,欧洲大部分被占领,连俄罗斯的莫斯科,也被德国坦克装甲所占领,只要再给德国一些时间,德国就可以把欧洲拿下,然后全力对付美国。



(日本偷袭珍珠港)

但是,日本却在这个关键时候去偷袭珍珠港,正中美国总统的下怀,因为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民众是不支持参加二战的,都想着隔岸观火,大发战争财,但是因为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就给了美国的政客参战的借口,以至于希特勒听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大骂日本愚蠢


(美国对日本宣战)

那么明明知道打不过美国日本为什么还要偷袭珍珠港呢?

(偷袭珍珠港的始作俑者山本五十六)

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日本知道美国肯定是要干预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就像一战,美国等到双方都筋疲力尽后,再坐收渔利,所以日本,打算趁着偷袭,一举摧毁美国的海上军事力量,让美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但是日本没想到的是,偷袭珍珠港虽然让美国折损了一部分海上力量,但绝没有到元气大伤,毫无还手之力的地步,

后来的事情就很明了了,美国参战,德国被迫两线作战,渐渐失去了上风,最终投降,元首自杀

而日本也因为美国的参战,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即使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还拒不投降,说什么“一亿玉碎”,结果在吃了两颗原子弹后才冷静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