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大明为何亡于万历十五年?

命系-那些孤独的城市病人


万历十五年前后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才出现如此微妙而又危险的局面。

一,万历十年,1582年,一代名相张居正逝世。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嘉靖廿六年进土,才华横溢,相貌堂堂,重要的是玩政治很有一套。明朝中期,朝政腐败,大地主兼并土地,巧取豪夺,地主豪绅越来越富,国库越来越穷,张居正下令清查土地,又把当时名目繁多约赋税和劳役结合起来,折成银两来征收,称为“一条鞭法”。经过十年的努力,张居正改革起了明显效果,财政收入达到700万两,国库存粮够支10年。明王朝重新涣发生机。


因张居正深得穆宗信任,临终时把皇太孑朱翊钧托付给了张居正,高拱,高仪。张居正深得太后喜爱,把教育太子的事情全权交给了张居正。一直以来,皇太孑非常惧怕张居正的严历,朝政也落在了张居正和太监冯保手上。神宗在位十五年,由最初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孑长成了一个20多岁的青年,他早已不愿意像傀儡一样在别人的制约下走过程,他想当一个真正的君王。从万历十年到十五年,神宗彻底清算了张居正,所有改革被废除,刚有转机的明朝政治又滑向黑暗。他们君臣之间的恩愿情仇就此了结。


二,张 居正死了,神宗亲政,各种势力失去张居正制约而抬头,明朝最大的危害党争出现,陆续出现了浙党,昆党,东林党等多个派别。神宗有一长子朱常洛,他与一宫女所生,乱性所为,不受神宗喜爱,有一个大臣户科给中事姜应麟上书立朱常洛为太子,神宗不答应,你想,谁会把江山送给自已不喜欢的儿子?“国本之争”由此开始,无休止的争吵,让神宗厌倦了朝政,再加上自身有腿疾,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万历开始二十年不上朝。

三,万历十五年,一代名将戚继光逝世。戚继光扫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后,北方的鞑靼还不时入侵,对明王朝构成严重威胁,张居正把戚继光调到北方区镇守蓟州,戚继光到任后,修筑北方长城,严明军纪,改良火器,多次击败鞑靼的进攻,是北方防线牢不可破。张居正死后,戚继光被贬,于万历十五年抑郁而终。


四,也是在这一年,东北的女真族崛起,努尔哈赤吞并建州哲陈部,距离统一女真还有五年时间。而大明王朝毫无注意,危机正在一步步逼近。

万历十五年,平静而又暗流涌动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大明王朝一步步滑向深渊。


关山明月779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明朝那些事二。(约600字,阅读需2分)

和大明亡于万历十五年类似的说法,是大明虽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

万历十五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万历皇帝

一、河南修武六级地震

万历十五年三月初三,修武爆发六级大地震,房屋宫舍损坏无数,远在山西长治都有震感——“房瓦动摇,户牗震响”。更神奇的是,不仅修武地震,开封、陵川、北京、大名等地也都于同一天发生地震。

二、当年七月,大明南北各地旱涝频发,百姓食草木求生

七月初,黄河大涨,决口于开封,黄河流域灾民无数。而后,江北地区旱蝗、陕西大旱、江南大雨不止。以至于黄河饥民食草木,陕西富平、蒲城、潼关诸县灾民食石头。

三、海瑞、戚继光逝世。

海瑞这个“不畏死,不爱钱,不立党”的道德圣人,在历经宦海沉浮后,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这一年的十月十六日卒于南京右都御史任上,南京百姓罢市为他送行,哭声震天动地。

威震东南,名传北边的戚家军主帅戚继光,也在张居正过世后第五年,就是万历十五年病卒。一代名将,终成历史。

四、申时行请万历皇帝发留中奏折

明朝皇帝对于大臣的题奏,即不答复,也不交给相关人处理,就放在宫里,称做留中。一般大臣的奏折,被留中不发后,都会选择闭嘴,因为知道这事情让皇帝都不好办了。万历十五年,皇帝对关于立皇太子、分封诸王及封皇长子生母恭妃的奏章,全部留中,不理不问。

首辅申时行像

申时行为内阁首辅,上书劝说神宗万历皇帝将留中的奏折下发处理,但是皇上不听,依然不管那些不想处理的烦心事——“立太子之争”又称“国本之争”。

这些只是大明王朝万历十五年无数事情中的几个。能看出与大明王朝灭亡有关系吗?
还真是看不出来有何直接关系。

  • 中国地大,水旱地震之类自然灾害是常见的。也需要朝廷管理灾荒,赈济灾民,要不灾民就会揭竿而起。

  • 而张居正、戚继光等这些人物的过世,不仅是国家的损失,同时也代表改革时代的结束。中兴之局也因为改革者的逝去而逐渐走向尾声。

  • 万历皇帝发现留中这个办法很不错后,就开始留的奏折越来越多,并长期不上朝,搞得大臣也很无奈,只能按部就班,任由帝国靠着惯性向前。同时皇帝犹豫不定,朝堂出现党派斗争,搞得朝廷乌烟瘴气。

这些综合到一起,就可以看到大明的中衰之势了。这也是很多人将明朝灭亡归结到万历朝的原因。

李自成起义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也欢迎私信交流~

历史宝藏


我们得出“万历朝国家机构接近瘫痪”的结论,基本上是受到了清修《明史》文字感染力的影响。换句话说《明史》已经达到了效果,《明史》足以奠定后世对万历朝的整体形象。《明史》列举的一些具体万历朝腐败现象,也不是说不存在,当然也是存在的,但整体给人的感觉就带有渲染了。正如我经常跟我一些朋友探讨历史书写一样,我经常举例说,假如我们把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的犯罪违法事实(根据每年“两高”的报告,一年上百万起)进行史料汇编,足有上千万 甚至上亿件,并且保证每一件都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我以此史料汇编为基本材料,并给予一定的前后逻辑,最终写成一部“新中国史” ,那么就可以给读者形成“新中国”是最黑暗的一段历史的整体结论。这当然是荒谬之言。



不用说是万历朝,即使是洪武永乐朝,找出几个这样的腐败事例也不难,如明成祖的酷吏政治。再加上《明史》这样的语气,一写,最终结论也相差不大。万历中后期肯定是衰败了, 这一宏观总体看法,肯定没错的,肯定也有某部某道缺额没有及时补上,肯定也有一些救灾奏疏没有及时处理,更是有一些案件审理时间过长 (即使放在现在也一样,一个案件审理数年,甚至十几年也是存在的,我曾经就看到过一个1998年的案件直到2017才结案,可是没有媒体说我们当代中国司法体系瘫痪了) 不过万历朝这些事,被《明史》用那样一种笔调去叙述 就给后人造成了万历朝国家机器基本瘫痪的总体印象 这就是由历史书写所带来的。

史料有整体夸大的成分,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问题,就有些“假问题”。也许万历朝根本就没到那个份上,前十年还是辉煌的新政,打赢了三场大战,即使读《实录》万历皇帝时时刻刻都在发布政令,我真怀疑修《明史》那帮人有没有好好读《实录》,南开点校的《万历起居注》记录万历皇帝每天在干什么,不像《明史》说的那样20多年就像个彻底的窝囊废。



与《明史》对万历朝评价相似的《国榷》,是清初人写的,读杨念群老师作品就会知道 ,那些明遗民是以怎样的一种悲愤的心情去反思明朝的灭亡,他们会细致书写明末的各种“乱相”。很多史料做具体问题研究,是可以用的。也就是说虽然不同意清初史家勾勒出来的明末“总体印象”,但是具体的一条条史料可能是真实的,所以可以用来借以研究某些具体问题。只是那些史学家 在写史书时(如《国榷》) 选择写什么 重点写什么,不写什么,淡化什么,都是他们自主选择的。把“历史文本”与“历史实体”分开,有些问题你会通透得多。很多东西也需要感悟生活,体会人生。再想想一部部历史作品是如何具体产生的。《明史》那些概述性文字,距离档案性质的纯记载 还是很有距离的(参考《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一本本兵部行稿) 翻译成白话文我真的觉得跟网络上那些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差不了多少。即使从时间来看,万历朝距离乾隆朝已经快200年了,我们如今距离民国才百年而已,我们也知道如今有太多太多文章怀念民国多么多么美好的(尤其说知识分子如何如何有尊严,有地位,谁谁谁敢当面顶撞蒋介石之类的) 大多都是人云亦云,自我想象,尽管也能给出具体事例,还是总体感觉民国并没那么好。把那些文章描绘的“美好”(总体印象) 先打折一半再说…还是冷静冷静比较好。 类似这种现象也挺多的,也常见。再来想想200年后的乾隆朝一帮文臣如何回忆起来200年前的万历朝政治,又如何把这些落到白纸黑字上。


明右史


把大明王朝的灭亡归结与万历十五年,多半是因为《人民的名义》中那本《万历十五年》的影响吧。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主持改革,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另一方面,万历年间在军事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这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万历朝并不是从头到尾一无是处,也有可圈可点的政绩,但是也要看到在中兴之下,却隐藏着帝国灭亡的不稳定因素,这些因素实在万历长达四十多年的统治时间里积累形成的,有的萌芽从嘉靖甚至更早之前就开始了,只不过在万历朝不断地发酵,最终成为了明朝灭亡的开端。

其一,就是文人误国的典范——东林党。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并逐步形成了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明末饥荒灾民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而阉党与东林党的党政,也最终动摇了明朝统治的根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其二,万历三大征,即万历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三场战争虽然都取得了胜利,达到了巩固了明朝边疆稳定,使朝鲜王朝免受倭寇的侵略的最终目的。可是这三场战争也严重消耗了明朝的财力,同时,辽东的后金努尔哈赤再此时获得喘息之机,开始积蓄力量,对抗明朝。

其三,就是努尔哈赤所领导的后金,在万历年间迅速成长为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并在明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战役后,彻底改变了与明朝辽东守军的攻守态势。

其四,明朝在万历年间已经进入小冰河时期,旱灾频繁、瘟疫横行,百姓流离失所,极大的加重了朝廷负担,并且民动、民变不断,并最终演变成为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其五,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行为以及在立储问题上的反复,使得明朝在万名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后,开始朝野的纷乱和衰亡。

综上所述,万历所面对的有天灾、有人祸、有内忧,有外患,多重因素交织在了一起,最终导致了明朝政局的崩塌,或许张居正多活几十年,才能将这些问题补救吧,所以要怪就怪张居正死的太早了。


雍亲王府


史书云:明亡与天启

又有史书云:明实亡于万历

再有史书云:明始亡于嘉靖

————《明朝那些事儿》

事实上,明朝从嘉靖开始,就已经确定要亡了,张璁,一手挑起了嘉靖一朝的党争之火,45年不上朝的嘉靖,虽不管事,但大事还是管一下的,除了炼丹修道,平日最喜欢看的就是手下的人斗来斗去。

张璁通过大礼仪事件上位,被夏言斗倒,夏言因平日孤傲,再加上疏忽,被严蒿斗倒,严蒿被抓住了机会发动致命一击的徐阶斗倒,徐阶被继任的隆庆皇帝的老师高拱斗倒,高拱又被张居正斗倒。

这便是嘉靖45年里的事,这个弄那个,那个弄这个,大臣党争,贪污,皇帝修道,国家形势急转而下,以至于嘉靖死了的那个消息传遍全国时,民众想到的是庆祝,虽然徐阶执政后拨乱反正,国家重上正轨,但是灭亡明朝的一大原因

党争

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了

如果万历在位的48年还是遏制这种还好,但自打万历十五年后,万历开始怠政了,学起嘉靖来了,所以有些人说。

亡于

万历

十五年

看完关注一下(确信)

谢谢😏😏😏😏


回形针行动





大明君臣的爱恨情仇,主要还是万历与内阁首辅张居正。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史书上记载张居正对小万历教育非常严苟,小万历非常害怕张居正。但正是因为过于严厉,让小万历心里留下了阴影并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在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皇帝开始清算张居正。年轻的万历皇帝查抄了张居正的家,剥夺了张居正一切赐封爵号。据说万历皇帝将张居正锉骨扬灰,以泄气头之恨。万历皇帝不仅将张居正之前所做的改革一一推翻,而且凡是与张居正关系亲近的人都遭到诛连。大监总管冯保被万历皇帝贬去南京为太祖守陵,而戚继光被迅速边缘化,贬去南边小县做文职。

转眼到了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这一年是平凡的一年,大明帝国仍按他的即定轨道运行如常。但这一年,被喻为天下清官典范的海端逝世;年底,大明的军事奇才戚继光在抑郁中逝世;而在辽东,努尔哈赤正慢慢崛起。在不久的将来,努尔哈赤将成为大明朝的恶梦。

不久之后,万历皇帝又因为立储之事与文官集团闹掰了!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是万历皇帝一次偶然的机会巡幸宫女生的。万历皇帝很不喜欢这个儿子,他非常宠爱郑贵妃,爱乌及乌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但文官集团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立朱常洛。皇帝与文官集团因此闹得不可开交,皇帝一生气就将立储之事抛之脑后,直到朱常洛三十七岁时万历皇帝不得已才立朱常洛为太子。皇位继承人缺少系统的教育,导致了大明泰昌,天启,崇祯三朝皇帝素质低下,大明国运日下。

最严重的问题,万历皇帝长达二十多年怠政,这固然是有身体原因,现代考古已经证明,万历皇帝身体肥胖,长期患有高血压,玄晕症,下肢行动不便。但更多的是与文官集团赌气。史料评价万历皇帝不作为,“不效,不祭,不朝,不批”由于万历皇帝不上朝,百官长期见不到皇帝,就连内阁首辅为几个月见不着皇帝,许多朝政大事没有皇帝批示无法办理,官员任免没有皇帝批准,有些部委长期缺员。这种情况在万历皇帝晚期日益严重,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大明帝国的有效运行。


锋枫2016


万历皇帝一共在位48年,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明王朝经历了从盛隐隐露出灭亡迹象的时期。



万历皇帝继位时候还是个小孩子,连是非对错都分不清楚,所有的朝政都是由当时的太子太傅张居正以及母亲一同决定的。万历皇帝的母亲对自己的儿子要求非常严格,即便是自己的儿子已经成为了万人之上的皇帝,读书读不好也要长时间的罚跪。由于自己的母亲管教非常严格,在张居正的指导之下,万历皇帝本人不得不努力学习,进步很快。


同一时期张居正为了改变明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开始左手推行一条鞭法制度改革。在他出任首辅的时间内,明朝的国库从一无所有到后来积攒下来九年的税收,完全可以说是张居正改革的功劳。但是张居正改革也不是没有弊端的,再加上改革本来就是利益蛋糕的重新分配,既然有人得到了利益会触动既得利益者。这些人由于张居正在位期间,为高权重一手遮天,敢怒不敢言。死了之后这些人都开始疯狂诋毁改革诋毁张居正。



万历皇帝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取消“一条鞭法”,对张居正改革全盘否定,张居正去世两年之后被抄家,张家的所有子弟发配到边远地区。本来被教育节俭的万历皇帝从自己的太傅家中获得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心中埋下了横征暴敛的种子。

女真部落也在逐渐崛起,当时接任张居正的位置申时行完全没有在意这个正在酝酿中的危险。万历皇帝没有束缚之后,天性释放,长年深居禁宫,嗜酒、恋色、贪财。到处派遣宦官为矿监税使,收刮民脂民膏。后来宁夏总兵叛乱,明神宗下旨三路出征。历时十余年,虽然大获全胜但是张居正攒下来的钱全部花完了,国库再次亏空,但世上已无张居正。


四十五度历史


大明灭亡的原因,多式多样令人眼花缭乱,都可以罗列出一张长长的菜单了,貌似普通老百姓放一个屁,都能成为压垮大明的一根稻草。

或许大明亡于万历十四年呢?又或许亡于正德嘉靖呢?再或许在老祖宗朱元璋手上就埋下了灭亡的种子呢?



先来看看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1、万历和群臣扯皮扯累了,好吧,老子不跟你们玩了,当了甩手掌柜,近30年龟缩深宫消极怠政。

2、海瑞去世;

3、戚继光去世;

4、后金努尔哈赤崛起;

5、大思想家李贽剃度出家

……

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大事啊,只不过皇帝任性发脾气,死了两个忠臣良将,一个离经叛道的思想家遁入空门了,与此同时,一支潜力股冉冉升起。



黄仁宇认为,看似风平浪静,无足轻重的一年,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巨大的蝴蝶效应。

但我不认为,他将大明癌变的时间点准确无误的定格在1587年,我甚至反对明实亡于万历这一说法。

我认为,大明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四个字:气数已尽。这不废话吗?别急,且听我给说为什么气数已尽。



气数一:明末进入全球小冰河时期,自然灾害频发,正好让万历天启崇祯赶上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倒霉。

气数二:祸根早在朱元璋立国之初就已埋下,废除宰相制度,自己又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全国大小事务一手抓,你自己是工作中的拼命三郎,你的后代呢?老朱自认为所向披靡,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对手,实际上他也是历史规则的手下败将。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内阁,文官都站在了他的后代的对立面。

气数三:财政危机。屯田政废,册籍无存。上下因循,无官查考。以致卫所官旗、势豪军民侵占盗卖十去其五六,屯田有名无实。军屯体系的崩盘,导致财政来源的缺失,军费开支成了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气数四:内外交困。两线作战,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外有满清虎视眈眈,腹背受敌。

气数五:党争不断。从万历开始愈演愈烈,终成悬在大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气数六: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无忌,十几万皇室宗亲如蝇见血,贪婪吞噬着大明的鲜血。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西岳顽石


其实,说明朝亡于万历十五年是不恰当的。但是,从张居正死后的一连串事件看,明朝的确问题很大了,万历中后期出现灭亡的征兆。

一是财政入不敷出。本来,经过张居正十年的努力,明朝财政收入增长,国库充足,但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废除了张居正改革,国家的财政又开始出现亏空。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命“发帑金赈宗室”,明朝庞大的宗室远支已经没有饭吃了,需要皇帝拿出私房钱赈济。这是明史记载第一次大规模赈济皇室成员。说明财政资金已无法保障最权贵的人需要,财政问题可想有多严重。但是,面对这种危机,万历皇帝不是通过改革和其他正常渠道解决财政困难,而是采取了征收矿税这种法外税的办法,搞得民怨四起,东林党老大李三才骂万历皇帝要这么多钱带进棺材吗?李三才真不了解万历帝缺钱的实情。

2.纲纪废驰不可逆转。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万历帝给予张居正厚葬。但是不久,就有察言观色的官员弹劾张居正,列举了一些空洞无物的罪名。万历帝的确有点讨厌甚至恨张居正,这么一弹劾,就有人跟风,\t但万历帝批示“念系皇考付托,待朕冲龄,有十年辅佐之功,今已殁,姑贷不究,以全始终。”就此打住,这本是好事,算了,毕竟是帝师、是首辅,又没有谋反大罪,保全名节,有始有终;激励后进,为国担当。年轻的万历帝本意只是想解解气,并不想把张居正搞得家破人亡。看到这个批示,察言观色的官员们嗅到了腥味,看出了万历帝对官员批评自己死去的老师、元辅张先生非但不生气,反而顺水推舟,指出张居正的不是,表明了皇帝的态度。这下好了,既然张居正有错那就可以扩大化,落井下石的、报仇的、寻找升迁机会的,都来了,弹劾雪片般地飞到万历帝案头。在滔滔舆情面前,万历帝没能及时刹车,最后闹到张居正被抄家、大儿子被饿死、家属发配的结局。年少无知的万历帝,最终被别有用心的官员们玩了。

作为劳苦功高的元辅,作为谆谆教诲的帝师,万历帝的确不该将张居正搞得身败名裂。在古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如父子,把为帝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张居正彻底打倒,受伤的不仅仅是张居正一家,最受伤的是大明朝、是万历帝,隆庆以来好不容易修复的君臣关系,又走向恶性循环。

张居正为大明付出了这么多,落到这样家破人亡的结局,今后谁还敢学张居正那样担当。张居正之后,大明朝再无这样敢抓敢管的内阁首辅,全是和事佬或其他庸碌之辈。

3.皇帝开始漫长的怠工。张居正死后,万历帝亲政了,宵衣旰食了几年,有效果吗?非但没有效果,反而越来越糟糕,吵吵闹闹。后来,势单力薄的万历帝干脆躲起来不上朝,不见大臣。君臣暌隔,互不信任,国本之争一争就是近20年,纲纪越来越废弛,大臣越来越不靠谱,皇帝越来越颓废,国事越来越糟糕\t。皇帝不一定要亲历亲为,但一定要有几个得力的干将,保证活有人干,比如隆庆帝,吃喝玩乐,但手下有高拱和张居正一批能干的大臣,万历帝手下有什么?没有一个一流的大学士。万历帝死后24年,大明灭亡,明史云:明实亡于万历。万历帝后悔啊,世间已无张居正,世间也无后悔药。





坐看东南了


大明朝实际灭亡于1664年。标志就是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

崇祯皇帝

题干中“大明为何亡于万历十五年“可能指的是为何明朝会从万历十五年这年开始衰落。这不由得想人起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明朝的衰落从万历十五年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谈明朝的衰落不得不谈谈明朝的政治格局。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除宰相权力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朝廷运转的事情都集中在皇帝自己手中。皇帝的工作量有繁重肩上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到了明成祖朱棣起兵篡位夺了江山,设立了内阁制度目的就是减轻自己工作负担。日后以内阁为代表的文官集团慢慢做大,皇帝为了对冲这种影响扶持锦衣卫这样的特务机关以及内廷的宦官集团。明朝的党争之激烈也是历代之最,这其中演绎了多少君臣之间的爱恨情仇,更准确的说是明争暗斗!

张居正

万历初年神宗皇帝还小,朝政由张居正把持着。在张居正严厉管教下,神宗皇帝表现还是很好的工作认认真真。张居正这一阶段整顿吏治,推行改革大明朝开始出现上升的势头。万历十年的时候,张居正死了。张居正死后的第四天,他所主持的变法遭到了清算,他本人也被开馆鞭尸,他的亲人学生也大都流放致死。

万历皇帝

万历十五年明朝的道德模范的海瑞死了,武官代表戚继光也去世了。大明朝就剩下了”国本之争“中耗尽了精力的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万历皇帝后来选择赌气,以不上朝的方式和文官集团抗议。文官集团也是不低头,跟皇帝死磕到底了。夹在当中的首辅申时行拼命斡旋与两边,调节君臣矛盾,然而并没有啥用。大明朝表面若无其事,内里已经开始要摇摇欲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