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警惕這類疾病對寶寶的危害,學會這些早期診斷識別

警惕這類疾病對寶寶的危害,學會這些早期診斷識別

嬰幼兒血管瘤多見於頭頸部皮膚,男女比例為1∶3。部分的嬰兒血管瘤為多發性病變,通常出生時不明顯,4~8周開始出現,1 歲內迅速增長。

警惕這類疾病對寶寶的危害,學會這些早期診斷識別

如長在眼睛、咽喉、肢體末端的血管瘤應儘早治療。眼睛內部血管瘤可導致上瞼下垂、眼球移位,產生弱視、斜視等多種不良後果;咽喉部血管瘤容易因進食而導致破潰,危及患者生命;肢體末端血管瘤可因外傷、摩擦、搔抓出血,而引起細菌感染。

嬰幼兒血管瘤的臨床類型

1、鮮紅斑痣:表現為暗紅色或青紅色斑片,頭頸部多見;

2、毛細血管瘤:壓之不褪色,好發於頭頸部,生長迅速;

3、海綿狀血管瘤:多呈淡紫或紫藍色,好發於頭皮和麵部。

警惕這類疾病對寶寶的危害,學會這些早期診斷識別

由於嬰幼兒血管瘤的原因比較複雜,主要看發生部位、深度、範圍以及是否造成功能障礙。目前常用治療方法有觀察隨訪、藥物治療、激光治療、手術治療、射線治療。β 受體阻滯劑的系統與局部使用,是目前治療血管瘤最常選擇的方法。

1、觀察隨訪

部分嬰幼兒血管瘤在 1歲以內是快速增長期,此後存在著消退的可能性。血管瘤的自然消退病程不能預測,如果血管瘤生長迅速,後期治療更為困難。所以觀望的態度越來越不被大家認可。

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嬰幼兒血管瘤是在1976年首次報道的,並且很快被認為是治療重症血管瘤的一線藥物。系統性口服用藥和局部注射用藥是現在激素首選的兩種方法。對於血管瘤面積大、發生部位多、增生期血管瘤患者,建議系統性口服用藥,對於血管瘤面積較小、病變表淺的血管瘤患者首選瘤體內注射治療,這樣既提高了局部血藥濃度,又減輕了全身副作用。潑尼松治療對增殖期血管瘤療效較好。

警惕這類疾病對寶寶的危害,學會這些早期診斷識別

近年來聚桂醇注射液和咪喹莫特治療嬰幼兒血管瘤取得一定的進展。大劑量聚桂醇注射液早期應用於治療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研究78例聚桂醇治療嬰幼兒血管瘤,結果顯示對海綿狀血管瘤療效最好。有學者進一步證實,局部塗抹咪喹莫特治療會陰區比較淺表血管瘤效果顯著,其優點主要是用藥方便,可控性高,局部無刺激性。具體方法是隔天塗擦患處1次,治療3~5天后血管瘤可完全消失。

臨床上常用放射性核素治療方法,主要是32P膠體患處敷貼或注射,通過放射性同位素作用於血管瘤處,使微血管發生萎縮、閉塞等改變,達到治療目的。研究1619例嬰幼兒血管瘤患者給予32P敷貼治療,結果總體治癒率為87.8 %。單純性表淺血管瘤的療效最好,治癒率最高達93.4 %。因此,病變較深的血管瘤建議行手術切除或32P膠體注射治療或者聯合治療。放射治療可能對患兒身體產生潛在危險,並且與遠期腫瘤發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因此放射治療逐漸被其他方法取代。

常規應用的是脈衝染料激光,可以降低早期血管瘤的增長速度,促進增生期血管瘤的消退。

手術治療血管瘤可在短期之內獲得明顯的治療效果,但手術切除會有留下疤痕的風險,所以血管瘤發生於眶周部位、潰瘍病例或經過其他治療後殘存的瘢痕等選擇手術治療。

普萘洛爾是一種非選擇性β 受體阻滯劑,一直用於治療心肌梗死和冠心病。2008年治療1例同時患血管瘤和心血管疾病患兒的過程中,偶然發現該患者血管瘤顏色明顯變淡,體積明顯變小,表面變平。

警惕這類疾病對寶寶的危害,學會這些早期診斷識別

需告知家長服用普萘洛爾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和應急措施,根據患者個體情況調整用藥劑量,觀察並記錄患兒血管瘤的大小、質地、顏色等變化。

隨著科技進步,治療嬰幼兒血管瘤的方法將會更加豐富,每種方法在治療血管瘤上各有利弊,但普萘洛爾等β受體阻斷藥,因其治療效果顯著,副作用小將佔據主導地位。新型治療方案有待進一步實驗,治療手段的進步會給嬰幼兒及家長帶來新的希望。

警惕這類疾病對寶寶的危害,學會這些早期診斷識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