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趣話民俗:三月初三上巳節

趣話民俗:三月初三上巳節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唐代大詩人杜甫的這首《麗人行》,本是鞭笞楊氏兄弟姐妹們的囂張氣焰的詩作,但從詩歌的第一句中,我們多少已經窺探到農曆三月三日,對於古人來說是一個多麼不同尋常的日子。

作為一種古老的節日,上巳節起源於周代的祓禊(即消災祈福的一種儀式),以後經由朝廷主持並派專人管理此事,由此定為一種假日。在漢代以前,上巳節被官方指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在後來則被定為農曆的三月初三日,自魏晉以後,三月初三被定為“春禊”。

到了這一天,人們把薺菜花鋪撒在自己坐過、睡過的地方,根據民間的說法,薺菜花可以消除蟲害,把薺菜花放置在衣服中,還可以防止蟲蛀。更有一些婦女,喜歡戴一些薺菜花在髮髻上,認為這樣可以治療頭痛,並且讓自己容貌永遠美麗、年輕。

在民間傳說裡,三月三日那是西王母的生日,每到這時,天南海北的神仙都要趕到瑤池參加西王母的壽宴,神仙們還要帶著禮物,給西王母祝壽。有位名叫麻姑的仙女,她在絳珠河畔用千年靈芝釀酒,並用美酒為西王母祝壽,因此得到西王母的喜愛。

在上古神話中,西王母本來是中國西部地區的一位女性部落首領,也有些故事裡說她是地方保護神。這位西王母有吃了便能長生不老的仙丹,還有能醫治百病、延年益壽的仙桃。在古人看來,這位西王母是主管福氣與長壽的女神。在很多地區,西王母被看作是女性的守護神,舉凡是求子、求福、求姻緣,女性都願意向西王母請求,或許是因為性別相同,所以更覺得親切一些吧。

聽一位親戚說,老北京每到三月三就會舉行各種廟會,其中尤以蟠桃宮的廟會最為出名,有一首竹枝詞是這樣寫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

現在這蟠桃宮是否還有三月初三的廟會,那就不清楚了。

(其實我連蟠桃宮在哪兒,都不知道)

趣話民俗:三月初三上巳節

上巳節,也是紀念黃帝軒轅氏的日子

古時候,三月三日這天還是朝拜黃帝的日子。

在歷史文獻中就記載了春秋時期,人們在三月三日這天來到新鄭市具茨山朝拜黃帝的習俗。黃帝軒轅氏對華夏文明做出過重要貢獻,他將各分散的小部落統一起來,據說還發明瞭衣服、指南針,教人們建房造屋,創制音律。

春秋時期的祭典活動多是民間舉辦,到了唐代便成為官方祭典,黃帝軒轅氏被認定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地位十分重要。

在上巳節這一天,除了前面所提到的郊遊踏青、佩戴薺菜花等習俗之外,人們通常還要在這一天沐浴,洗去身上的晦氣。

上巳節:遊玩、宴飲

除了沐浴之外,文人雅客們還會選在在水濱集會,吟詩作對、飲酒助興。飲酒的時候講究還不少。首先要將酒杯放置在一托盤之上,然後再把托盤放入水中,托盤隨著水流而走,流到誰的面前,誰就要作詩或者作賦,並且要飲完杯中酒。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就對這種習俗有過傳神的描述,並將之名為“流觴曲水”,這在古時候被認為是一件很雅興的事情。

上巳節發展至唐代,便出現了宮廷舉行宴會宴請群臣的傳統。在上巳節的宴會上,往往會出現皇帝舉杯作詩,群臣奉命應和的場面。

唐德宗李適在《三日書懷因示百僚》中這樣寫道:“佳節上元巳,芳時屬暮春。流觴想蘭亭,捧劍得金人。風輕水初綠,日晴花更新,天文信昭回,皇道頗敷陳。恭已每從儉,清心常保真。戎茲遊衍樂,書以示群臣。”

對於古代的青年男女來說,三月三日還是自由相會的節日。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至今還有青年男女在三月初三這天相會的風俗。

趣話民俗:三月初三上巳節

趣話民俗:三月初三上巳節

上巳節與巴蜀英雄巴蔓子

巴蔓子是戰國時期在巴蜀一帶的巴國將軍。當時,巴國內部發生戰亂,國君被反叛勢力脅迫,無辜百姓遭受傷害,忠良之士也難以倖免。巴蔓子見到國家境況這樣混亂,心中焦急萬分,他來到楚國,對楚國國君說:“如果您能派出援兵,我就交給您三座城池。”楚國國君盤算了一下,就答應下來,派兵幫助巴蔓子平息了內亂。

在平定內亂之後,楚國派來使者向巴蔓子索要之前許諾的三座城池。巴蔓子當時不過是一條計策而已,如今怎麼肯把富庶的城池拱手讓給他人?可是,如果不履行承諾,那就是言而無信了,以後也難在其他諸侯國中立足。

巴蔓子對使者說:“我很感謝楚國派兵幫我平定內亂,但我會用自己的性命作為酬謝,至於那三座城池嘛,只有國君才有權力做出決定,我是一個臣子,我可沒有權力把它們送給楚國。”

這便是巴蔓子捨命守城、保全忠信的故事,他成為後世人們所敬仰的英雄。每年上巳節這天,人們將事先做好的巴蔓子的造像抬出來,進行繞城遊行,之後還有舞獅子、耍龍燈等活動。這一天還要燃放煙花,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好像過春節一樣,場面十分熱鬧。

趣話民俗:三月初三上巳節

三月三,壯族的歌仙節

廣西壯族地區逢農曆三月三,人們就會從四面八方趕來,因為這天要搭起賽歌棚,人人都來趕歌圩,參加歌會。在歌會上,青年男女們對山歌、拋繡球、砸彩蛋,有了心上人的便要談情說愛,沒有心上人的,正好在歌會上尋覓自己的意中人。根據壯族的民間傳說,三月三這天是為紀念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習俗,所以又稱為“歌仙節”。

在壯族的民間傳說中,劉三姐生得美麗,又很聰慧、勤勞,村寨里人人都喜歡她。三姐歌喉動聽,出口即能成歌,不論是生活瑣事,還是自然風光,都能成為她口中的優美歌聲。劉三姐在一年的對歌會上認識了一位質樸、善良的小夥子,兩人一見鍾情,他們在父老鄉親的祝福聲中結為夫妻。可是好景不長,有個惡霸早已盯上了三姐美貌,他聽說三姐已經嫁給了別人,自然心頭生恨,於是就連夜帶著一幫狗腿子來到村寨搶親。

三姐和新婚丈夫見對方氣勢洶洶而來,早就知道難逃一劫,為了保全愛情,也保護村寨其他父老,兩人牽手跳入江中。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民歌手,而定在農曆三月三舉辦對歌活動。但也有的傳說中講道劉三姐並沒有死,他們順著江流漂到了一個遠隔塵世的小島上,每天他們兩人都過著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

三月三,其他少數民族同胞如何慶祝?

侗族

三月初三這天是侗族的播種節。播種節過去後,大家就停止了娛樂活動,而把精力放在耕種生產上。

瑤族

三月初三是瑤族的乾巴節。成年男子在這天要參加圍獵活動,誰打來的獵物多,誰就是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

黎族

在這一天人們載歌載舞地慶祝節日,表達自己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同時,這一天還是黎族同胞祭拜祖先、祈求平安的大日子。山蘭米酒、竹筒香飯,黎族同胞們從四面八方聚過來,大家圍坐在一起,或舞或唱,共同預祝農業、畋獵都有大豐收。

黎族三月三,是為了紀念祖先黎母

據說在上古時期,海南島上根本沒有人居住。有一天,雷公路過這裡。他心想:“哎呀呀,這裡可是個好地方!只可惜,我不能在此長期居住啊。”正好前段時間他在別處拾來一枚蛇卵,因為每天都帶在身上不方便,於是他就交給海南島上的五彩雲雀幫忙照看。

過了一年,雷公想起了這枚蛇卵,於是來到海南島,可他還沒落地,就先在半空中打了個噴嚏。剛才還晴雲萬里,現在卻打起了響雷,這個炸雷擊破了那枚蛇卵。這蛇卵裂開後走出來一個可愛的小姑娘。

雷公無兒無女,他就給這小姑娘取名叫“黎”,因為她出生的時候正是三月初三的黎明時分。

黎在海南島上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她不僅學會了很多生存技能,還與這裡的小動物成了好朋友。雖然黎在這海島上生活得很快樂,可她漸漸地長成大姑娘了,她希望有個人能天天陪著她,於是,黎就向上天祈禱,希望能遇到自己喜歡的人。

不久,黎遇到了一個英俊善良的小夥子,他們兩人彼此愛慕,結為夫妻,生養了很多孩子。隨著人漸漸地多起來,海南島上難免會出現糧食不夠的問題。

雷公知道後,就拜託他的老朋友五彩雲雀帶來山蘭稻種。黎姑娘和丈夫在山上種植山蘭,以後又學會了種植其他農作物,這生活過得一天比一天好。轉眼間,百年歲月匆匆過去,海南島的人們為了紀念自己的始祖,就自稱是“黎人”,並尊始祖為“黎母”。因為農曆三月三是黎母的生日,所以在這一天人們要歌舞歡慶,不僅是為了感恩始祖,更是祈求始祖能保佑黎族百姓,讓他們幸福、平安、衣食豐足。

趣話民俗:三月初三上巳節

三月三,畲族同胞的“穀米節”

在古時候某一年,由於接連遭受自然災害,莊稼收成很不好,可山主卻逼迫人們交更多的租子,老百姓們本來就沒有足夠的糧食,哪裡還能交租子呢?山主貪婪成性,他讓手下人把老百姓家中的種子都給搶去了,老百姓覺得實在活不下去了,可大家只能忍氣吞聲。

有一個夜裡,村裡的一個小夥子帶著幾個人悄悄來到山主家的倉庫,他們把裝著谷種的口袋扛回村寨,大家連夜把谷種播撒到土地裡。

誰知,山主第二天看到倉庫裡少了好幾個口袋,便帶著打手來到村寨。為了不牽連到父老鄉親,那個小夥子挺身而出,把所有責任都扛下來。山主把他關進了地牢,打得他死去活來,還不許牢頭給他飯吃。

鄉親們得知這個消息後,都把自家僅有的糧食拿出來,做成米團,希望這樣能保住小夥子的性命。可善良的鄉親們哪裡知道,這些米團都被牢頭給獨吞了。

村裡有個美麗、機靈的姑娘,她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這一天,姑娘挎著竹籃,唱著山歌來給地牢裡的小夥子送飯。愛貪小便宜的牢頭搶過竹籃,就把手伸進去,可今天這竹籃裡裝的是一團又大又黑的毒螞蟻,專門咬人。

倒黴的歪嘴牢頭被毒螞蟻狠狠地咬了一口,便哭爹喊娘地跑開了,跑回家沒多久,便一命嗚呼了。

從此之後,那些獄卒們長了心眼兒,凡是有人來送飯,他們都不敢輕易去碰了。鄉親們用採來的烏飯葉煮米飯,煮好的飯糰看上去就好像毒螞蟻似的,膽小的獄卒們唯恐自己被咬,他們連看也不敢看,更不要說偷吃飯糰了。

那個小夥子,天天都能吃到鄉親們送來的烏米飯,他的體力也漸漸地恢復了,他在地牢裡等啊、盼啊,終於等來了起義軍!他被救出來的這天,正好是農曆三月三,為了讓畲族子孫記住糧食的可貴,農曆三月三就被定為穀米的生日。這個節日的用意,就在於告誡子孫後代,美好生活是要經過幾代人的奮鬥才能得來,因此,務必要珍惜。

趣話民俗:三月初三上巳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