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梁實秋眼中的青島美食

讀梁實秋的著作,不時可見關於青島美食的文字。

如:“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島順興樓席上,一大碗清湯,浮著一層尖尖的白白的東西。初不知為何物。主人曰乃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軟的感覺,嘗試之下果然名不虛傳......”這是梁實秋《雅舍談吃 西施舌》中的一小段。順興樓是北京厚德福飯莊設在青島北京路上的分號。總掌櫃河南人陳蓮堂坐堂北京。順興樓的規模並不大,但卻是正兒八經辦酒席的酒樓,經營的菜餚講究原料也高貴,西施舌是其中之一。西施舌是海產珍品,屬於貝類,軟體動物門蛤蜊科之一種,青島出產質地甚優的西施舌。西施舌柔軟滑嫩鮮美異常,雖也可用爆炒等烹法,但不能完全體現其特色,惟氽法為最佳,其法是:開水略氽的西施舌盛入一小盤內,同鹹鮮口味的雞湯比例大的滾熱的高湯同時上桌,外帶韭菜,香菜末。上菜的人當著客人的面將西施舌輕輕倒入冒著熱氣的高湯內,撒上韭菜,香菜末便成。

順興樓“氽西施舌”是梁實秋念念不忘的。他在《憶青島》一文又誇:“順興樓最善烹此味,遠在閩浙一帶的餐館之上。”其實將此菜烹製得好的不僅順興樓一家,青島廚師大都對之挺在行。30年代被譽為青島餐飲業“三大家”的春和樓,聚福樓,三盛樓,各彙集了青島當時烹飪業高手,對西施舌之烹製並不在順興樓之下。

梁實秋眼中的青島美食

梁實秋在青島 順興樓席上還吃了青島出產的另一海產珍品烏魚蛋。烏魚蛋又稱墨魚蛋,烏魚錢,是雌金烏賊纏卵腺醃製的幹品,有鴿蛋大,乾硬而又鹹。鮮貨也可吃,但風味不如干貨。它取料於烏賊體,但比整個的烏賊體名氣大,很有些青出於藍而盛於藍的味道。每年的捕獲期是深秋。幹烏魚蛋不能直接下鍋烹製,須先用清水浸泡,除去鹽,用溫熱水反覆漲發回軟,剝去膜皮,再用手分開卵片;卵片一片片薄如蟬翼,之後便可烹製了。當年坐在順興樓席上的梁實秋對烏魚蛋也是陌生的:“。。。。。。誰又有本領把它切的那樣薄,那樣勻?我一直以為那是蛋,有一年在青島順興樓飲宴,上了這樣一碗羹,皆誇味美,座中有一位曾教授,是研究海洋魚產的專家,他說這上是烏賊的子宮,等於包著魚卵的胞衣,曬乾之後就成了片片的形狀,我這才恍然大悟。”(《見雅舍談吃.烏魚錢》)

清袁枚《隨園食單》:“烏魚蛋最鮮,最難服事。”烏魚蛋可煒也可煮,但對烹製烏魚蛋在行的青島廚師慣常採用燴法,菜名便是“燴烏魚蛋”,鍋內放入高湯,下入漲發好了的烏魚蛋片,加鹽,醋,料酒調成鹹鮮味。開鍋後撇去浮沫,撒白胡椒粉,用溼澱粉勾二流芡,倒入湯碗內,淋香油撒香菜末即成。梁實秋當年在順興樓席上吃的就是這麼一碗羹。

中國人的傳統是去酒樓坐席不光吃菜,也吃麵食,按席價成本一桌席中麵食一般佔三成。梁實秋在順興樓席上也吃過精美的麵食。他的《餃子》載:“我也吃過頂精緻的一頓餃子,在青島順興樓宴會,最後上了一缽水餃,餃子奇小,長僅寸許餡子卻是黃魚,韭黃,湯是清澈而濃的雞湯,表面上還漂著少許雞油。大家已經酒足菜飽,禁不住誘惑,還是給吃的精光,連連叫好。”

梁實秋眼中的青島美食

黃魚青島人叫黃花魚,實際上是小黃魚,屬石首魚科,體重一般在200克左右,長不大。青島近海盛產,每年春秋兩季上市,味道極佳。黃魚,韭黃,雞湯三鮮融合一體,加之廚師精巧的手藝,“雞湯珍珠餃”實是順興樓面食的特品。梁實秋是一個水餃迷,在家中亦常吃水餃,據他女兒梁文薔雲:“吃水餃的時候,爸爸會拋筆揮杖下廚助陣。”(見《父親的雅舍談吃》)他一生吃過不少水餃,把順興樓上吃過的水餃說是頂精緻的卻是對順興樓水餃不小的讚譽。也可見當時順興樓製作麵食的水平。

梁實秋設宴為何總願去順興樓?從他住地所在的魚山路一帶抵北京路上的順興樓至少也有三五里地。為什麼他卻不辭辛苦?原來他父親梁鹹熙與厚德福的掌櫃人陳蓮堂有深交,他自小跟父親進出厚德福飯莊,並在那裡迷上了烹飪之道。

陳,梁兩家的交情完全在他身上延續了。所以,他在青島居住時,對於厚德福在青島的分號有偏愛也在情理中。再說,順興樓廚師的手藝的確不錯,梁實秋的文字完全能印證。

梁實秋眼中的青島美食

梁實秋有沒有走出順興樓去它處找美食?回答是有的。他的《憶青島》曰:“青島的海鮮也很齊備。像蚶,蛤,牡蠣,蝦,蟹以及各種魚類應有盡有。”他怎麼會不吃。有一 次,他在大窯溝菜市場以6元錢買了一尾二尺半長的鮮“鰣魚”自己回家烹製。“闔家飽食數餐,其味之腴美從未曾有。”其實,梁實秋吃的不是鰣魚,是形體似鰣魚的鰳魚,即青島人所謂的“白鱗魚”,屬魚綱鯡科動物,洄游性魚類,入江河產卵,青島沒有適合它生長的江河,所以市場上是見不到鰣魚的。但民眾中有“南鰣北鰳”之說,兩種魚都是質地極優的魚,均肉質細嫩肥美,鱗片含有脂肪,刺多而細小。鮮魚最宜清蒸,可不去鱗,熟後鱗片皆化脂。魚肉雖美,但不能餐餐都吃,只有蔬菜是萬萬不能缺的。 梁實秋在他的《憶青島》中誇青島的蒲菜和白菜好,“青島的蒲菜好像特別粗壯,以做羹湯最為爽口。”蒲菜,青島人稱之為“蒲白”,是多年生香蒲科植物香蒲之嫩莖,以自然生長為主,喜生長於池堂水灣中,蒲菜潔白脆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梁實秋來青島後也同青島人一樣地愛上了這野蔬佳品。白菜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蔬菜,屬十字花科植物。白菜又有大白菜和小白菜之分。青島白菜早以聞名,主產地是城北郊的城陽一帶。由於城陽一帶土壤和水質好,適合白菜生長,所以白菜結球大,包心緊湊成熟後剝去二三層青綠色外幫就能見白裡透黃的內心。它還耐久存,放一個冬天味道不變,是漫長冬季的最佳蔬菜!梁實秋說:“青島的白菜遠銷上海,短粗肥壯而質地細嫩。”其實不止遠銷上海,北京等其它城市的市場上也多見,之所以能遠銷也因了它的質地佳。將之炒,制餡,涼拌及醃鹹菜等均可。川菜名餚“開水白菜”以青島白菜烹製效果最佳。

梁實秋眼中的青島美食

梁實秋曾去過西方留過學,對西餐也有愛好。青島屬全國最早見西餐館的城市之一。中山路商業街上有一家德國人佛勞塞爾開的西餐館.梁實秋時常因了它的牛排而光顧。他的《憶青島》一文雲:“所制牛肉我認為是國內第一,厚厚大大的一塊牛排,煎的外焦裡嫩,切開之後裡面微有血絲。牛排上面覆以一枚嫩嫩的荷包蛋,外加幾根炸番薯。”遠道而來的德國人為什麼能在青島製出“國內第一”的好牛排?技藝是一個方面,原料好是另一方面。青島雖然不是一個牧業區,本世紀初,由於城裡西餐館的出現和餐館業的發展,在滄口,李村一帶也出現了飼養專供餐館使用的養牛專業戶。那些牛從不拉犁耕地,只是整日悠閒的吃草,出欄前吃添加了豆餅或花生餅的營養飼料,所以走進屠宰場的肉牛多是膘肥體壯,沒有膳氣的。製出的牛排當然味道純正。“青島好吃的東西很多。牛肉最好,銷行國內外。”這是梁實秋對青島牛排的評語。

在《火腿》一文中,梁實秋這麼寫道:“有一次得到一隻真的金華火腿,瘦小堅硬,大概是收藏有年。箐清持往熟識商肆,老闆奏刀,砉的一聲,劈成兩截。他怔住了,鼻孔翕張,好象是嗅到了異味,驚叫這是道地的金華火腿,數十年不聞此味矣!他嗅了又嗅不忍釋手,他要求把爪尖送給他,結果連蹄帶爪都送給他了。他說回家去要好好燉一鍋湯吃。” 梁實秋將那個思念故鄉美食的商人刻畫的入木三分,其實,他自己也是如此,他在文中說:“偶因懷鄉,談美味以寄興;聊為快意,過土門而大嚼。”思鄉之情使他感嘆道:“我在青島居住四年,往事如煙。如今隔了半個世紀,人事全非,山川有異。懸想可以久居之地,乃成為飄渺之鄉!噫!”這也為他的著作中不時提及青島美食找到了動因,好可憐的梁實秋!

經幾千年文明之發展,中國烹飪已不單是一門專業性強的實用技術,也是文化,是我中華民族智慧之結晶。所以,諳熟中國烹飪的梁實秋完全能以此為突破口排解鄉愁。他談吃的每一篇文章都淡雅雋永,鄉愁味濃,令人著迷,也使人感嘆。西方有一 哲人說:“局部的禍乃是全體的福。”沒想到梁實秋個人的鄉愁竟成了中華飲食文化之大幸。他在中華現代飲食文化史上之貢獻怕只有張大千能與之匹敵。他是真正的大美食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