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中國歷史上最擅長作死的王爺,沒想到竟是他

在中國歷史中,有位仁兄的一輩子就是一部標準的作死教材,而且作得讓人哭笑不得。先是活生生把自己從皇位候選人作成了藩王;然後又作成了階下囚; 成了階下囚您就好好待著吧起碼保條命啊,結果,他竟然趁皇帝不注意,一伸腿把皇上絆了個狗吃屎,然後,然後立馬被氣急敗壞的皇上給弄死了……

那麼,這位仁兄究竟是誰呢?

話說明初的藩王燕王朱棣在搶了侄子的崗位後,登基當了皇帝,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那麼朱棣的兒子們自然就該等著封王了。

朱棣只有四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漢王朱高煦、三子趙簡王朱高燧;四子,四子生下來沒多久就沒了。四個兒子中有兩個最有希望繼承皇位:一個是朱高熾,另一個就是漢王朱高煦。

長子朱高熾是個體弱多病的胖子,後來雖說當了皇帝吧,也就做了十個月便死掉了。次子朱高煦武勇過人,史書載朱高煦“狙詐多智,以材武自負,善騎射”,且不說人品怎樣,起碼還是有些能力的。

在他老爹朱棣造反過程中立過一等功,朱棣曾私下對他說“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什麼意思,我跟你大哥呢身體都不好,你好好努力。這意思太明顯了吧,所以說原本朱高煦最受朱棣寵愛。

只是這位啊,太任性了,最後一步一步把自己給作死了。

朱高煦的封地原本是雲南,但朱高煦就是不肯去,嫌那地方偏僻,“我何罪,斥我萬里”。朱棣有些不高興了,但想想畢竟是自己兒子,又把他封到青州,結果朱高煦又嫌窮,“我何罪,處我瘠土”。最後朱棣也沒轍了,那就先在南京待著吧。

並且這朱高煦又軟磨硬泡,把皇帝的親軍“天策衛”要來當了自己的護衛。為什麼要天策衛呢?因為唐太宗李世民當初曾被封為“天策上將”。所以朱高煦就要這天策衛。隨後又增加了兩衛,這下朱高煦高興的要上天了,出門時就洋洋得意地跟別人誇耀:“我英武,豈不像秦王世民呼?”什麼意思呢———哎,你看看本王,像不像唐太宗啊?

人人都知道,唐太宗是幹掉了自己父兄才當上皇帝的,現在你爹還活著,你自比唐太宗是什麼意思?就算朱棣再寵愛這個兒子,也快忍不下去了!

永樂十二年(1414年),朱棣進行了北征,太子朱高煦留在南京監國(此時明代的首都尚在南京)。

這期間,朱高煦主要乾了下面兩件事:

第一,排斥那些與太子朱高熾走得近的大臣。進讒言陷害他們,不少人入獄甚至冤死,明朝一代才子解縉就是這樣死去的。

第二,私造兵器,陰養死士、招納亡命。朱高煦私下招募士兵三千餘人。這三千餘人非但不上報兵部,並且在京城四處橫行不法。其中有幾個士兵搶劫財物時被一個叫徐野驢(名字起的挺有個性)的兵馬指揮給逮住了。朱高煦居然一錘把徐野驢的腦袋開了瓢,直接弄死了。從此他手下的士兵更如土匪般不可一世。

朱棣北伐後回到南京,聽說了朱高煦的所作所為,勃然大怒,要把他貶為庶民。史料載:“皇太子力為營救,上乃免。”朱高熾不計前嫌為他求情,才使朱高煦免於禍端,後來改封到山東樂安。

就這樣,朱高煦堅持不懈地作死,導致朱棣對他失去了信心,把自己從皇位的候選人中徹底作了出去。

當不成皇帝的話,當個一輩子吃香喝辣的王爺也行了吧,不,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實在是太瞧不起朱高煦那顆永不停歇的作死之心了。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駕崩。說到這個駕崩啊,古代只有皇帝死了才叫崩,諸侯王爺死了叫薨,士大夫死了叫卒,老百姓死了才叫死。皇帝死了不能說死,說死是大不敬,它是有不同的稱謂的。朱棣崩了,太子朱高熾順理成章身登大寶。

可惜這個心地善良的胖皇帝僅僅十個月後就因病也崩了。這下朱高煦又開始蠢蠢欲動了起來。

當時的太子,也就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人在南京,而皇帝即位在北京。朱高煦便打好了算盤,自己的封地樂安正好在南京通往北京的路上,只要派兵截住北上奔喪的朱瞻基,幹掉他,然後自己就趁亂進京登基。

於是朱高煦布好了埋伏。結果左等,朱瞻基沒來。右等,朱瞻基沒來。再等,從京城傳來消息,朱瞻基已經正式即位。

朱高煦當時就崩潰了。

您老人家這情報工作到底是怎麼做的?人家早知道你要半路動手,就繞路去北京了,您這邊啥都不知道,還在傻乎乎地一直等。硬是把自己從王子等成了王爺,又等成了皇叔。

最窩心的還不是當不成皇帝這件事本身。而是這幾十年來上至文武百官、下至販夫走卒,人人都知道漢王朱高煦做夢都想當皇帝,就是當不上;天天招兵買馬想造反,就是造不成;變成了天下頭號笑料。

於是朱高煦一跺腳,繼續推進他的作死之路:那就真反了吧!

想造反當皇帝,最好的方法是裡應外合,攻破京城。

朱高煦想到了自己當初靖難之役(跟著老爹朱棣造反)時的老戰友:英國公張輔。於是派使者聯絡張輔,想要他做內應。張輔也不含糊,當晚就把使者綁了交給皇上。

朱高煦又蒙了,為什麼會這樣?這朱高煦在選則盟友方面也充分體現了一個蠢人要作死時,實在是沒人攔得住。

張輔是你的老戰友沒錯,以前跟仁宗朱高熾也有過矛盾。但人家如今高官厚祿,幹嘛要陪你做這掉腦袋的事情?況且你朱高煦有幾斤幾兩。

得知造反訊息之後,明宣宗朱瞻基決定御駕親征,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二十日,大軍團團圍住樂安城,《明史紀事本末》載,“大軍發神機銃箭,聲震如雷”,嚇得城內軍民魂飛魄散。朱高煦見大勢已去,第二天就灰溜溜地出城投降,跪在地上磕頭:“臣罪該萬死,請陛下發落。”

何必呢?如果當初不作死,今天怎會如此丟人現眼?

按說謀反是殺全家的大罪,群臣也紛紛上表要砍了朱高煦,可宣宗皇帝和他爹一樣心軟,也不想剛登基就大開殺戒。於是在西安門內蓋了間宅子,把朱高煦父子軟禁了起來。

身為一個叛國的王爺,不砍頭、不發配邊疆、不進天牢,這也算是最好的結局了吧。

結果呢,朱高煦仍然發揮著他生命不息、作死不止的本色。

隔了一段時間後,宣宗朱瞻基想起了這個窩心叔叔,就來看望他。

按說這時朱高煦應該跪謝不殺之恩,剛烈點的話可能會求賜死,如果還有野心,可能會趁機刺殺皇帝然後奪門篡位,就跟日後的明英宗一樣。

可正常人不能理解作死之神的境界:不知兩人哪句話說得不對味了,朱高煦趁皇上不注意,忽然“伸一足勾上踣地”。什麼意思?趁皇上不注意,一伸腿把皇帝給絆了個狗吃屎。

這下倒好,朱瞻基再也沒法忍受了。立馬就吩咐侍衛搬一口銅缸來把朱高煦給扣在了裡面。要是朱高煦老老實實待在缸裡,等皇上氣消了可能還會留下一條命。

可是這朱高煦呢這輩子還要作最後一回死。競把這口三百來斤的大銅缸給頂了起來,搖搖晃晃地橫衝直撞。朱瞻基再也看不下去了,下令在缸上堆滿了柴草木炭,點起火來。

一代作死之神終於死得其所,在銅缸裡被烤成了焦炭。

朱高煦這輩子有無數次大好機會擺在他眼前,如果不是一作再作,這個皇位很可能是自己的,再差也會在王爺位子上榮華富貴一生。他的父親、兄弟、侄子三代皇帝都對他一忍再忍,甚至多次法外開恩,但也實在架不住他這全力以赴地作死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