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雍正王朝》中,康熙让雍正做孤臣的时候是不是无论太子是否被废,已经有打算培养雍正做太子?

风中追风CC


“孤臣”就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处事哲学,是四阿哥胤禛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当追讨库银的时候,四阿哥胤禛想让十三阿哥胤祥协助,被康熙帝拒绝了,原因是康熙帝要成全他这位“孤臣”!

天下亿兆臣民把他们的命运交给一位君主来管理,那么要选一位什么样的君主,这是康熙帝目前急于解决的问题,因为康熙帝以到了花甲之年,不能犹豫不决了。

不用追查历史,如果看热闹,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康熙帝在热河木兰秋狝的一个场面,基本定位了未来储君人选,那就是一把“如意”。

太子胤礽是自己废的自己

用钱买卖人命大案的幕后推手就是太子胤礽,这;康熙帝已经掌握了第一手证据,为了不使朝野上下振动,只有草草收场,息事宁人。

康熙帝对张廷玉说;秋草黄了,去热河秋狝,散散心!

在刚刚到热河,又发生了一系列太子胤礽失德的事情,这让康熙不得不把未来江山社稷交给谁的问题重新考虑。

按照满清王朝惯例,在热河木兰秋狝就是与蒙古外番沟通感情和商议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的机会,同时也是蒙古各“王爷”向康熙帝表忠心的时候,更是外番试探“皇储”机会。

君子不党,刚正不阿:胤禛

此时的四阿哥胤禛已经三十多岁,几近于成熟,所谓三十而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康熙帝曾经对四阿哥胤禛有过考语:喜怒无常!可就是这位喜怒无常的四阿哥胤禛落下了一个“冷面王”的绰号。

冷面王即是“铁面无私”,办事认真还一丝不苟,康熙帝就是看上了四阿哥胤禛这一点,更是看好了孙子“弘历”,如果能把弘历培养好,可保大清三代永固。康熙帝动心了!

第三代储君的父亲:胤禛

太子胤礽的“储君”位置已经动摇,康熙帝把眼光瞄像了“孙子弘历”的父亲四阿哥胤禛,这就有了把蒙古王爷送给太子胤礽的“玉如意”转赐给弘历的开场白,康熙帝用尽了心思。

根据对《清史稿》的记载分析,太子胤礽也不是无能之辈,但是自小娇生惯养是真的,这些难道如太子胤礽的“师父王掞”所说:其他人都没有责任吗?骂康熙帝是“不教而诛”是有道理的,众皇子除一二位支持太子胤礽以外,那个阿哥们不是暗地里使绊子,拆台起哄?

说一千道一万,现在的太子胤礽的确是失德了,他就没想到,未来的江山社稷都是他的,向户部借钱干嘛?缺钱找皇上老爹去要,干嘛要使人用钱“买卖人命”赚钱?女人有的是,干嘛要淫乱后宫去动皇帝的女人?未来都是你的臣子,干嘛要结交外臣,结党营私?这就是自作孽不可活,是他自己把自己害了!

万里江山不能托付一位无道昏君,说康熙帝选择了“雍正”,不如说是四阿哥胤禵选择了“皇帝位置”,一切事物都是万变不离其宗。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日尧居


没有,废太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毕竟,哪怕太子被废之后,康熙也想着给他复位。胤礽每做错一次,离皇位远一步,到二次被废才万劫不复。

康熙是一个帝王,首先考虑的是王朝的兴衰。黄河发大水,国库拿不出赈灾的银子,这比死几个儿子更让他心惊。

这事过后,迫使他不得不清查国库,发现竟亏空1200万两,并且注意到报上来纳税的土地、税收一年比一年少。这些触目惊心的状况,都是他多年以来对官员纵容,以致吏治越来越腐败造成的。

但要整顿吏治,丈量全国土地(摊丁入亩),都是极得罪人的事。这就需要一个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冷面无情,不顾人的情面的人来完成。康熙就需要这样的人,作未来的皇帝;做不到这点,他就不配作未来的皇帝。

老四跟老十三,对江南盐商下狠手,让他们吐银子,赈济遭灾的百姓。康熙对这他这种为百姓得罪权贵的行为很赞许,因为这符合他整顿吏治的期望。但问太子什么看法时,太子却评价他这样做太操切,流露出如果让他去做,他肯定不会这样得罪人的意思。康熙急忙拿沙琪玛把话岔开,对太子已然有了失望。


后来太子为还国库亏空,想卖官换银子,被老八想法子捅到了康熙那。康熙看到这几个管盐、茶的重要肥缺,太子为了钱居然让几个毫无作官经验的人担任,不禁哀叹〖这就是我大清未来的皇帝吗?!〗。以后他不纵容就算好的了,还指望他整顿吏治?康熙此时对太子大失所望。

再后来,太子居然允许奸杀寡妇的任季安,花钱找张五哥替死。又是八阿哥,设计套出肖国兴的供词,呈到康熙那。人命关天,太子为了钱,居然做出这样丧心病狂、骇人听闻的事,以后吏治在他手下会腐败成什么样?,所以,康熙连夜去找张廷玉,说自己儿子的病治不好了,决心废了胤礽这个太子。


要说有没有想培养胤禛作太子,应该是有点的,不过那时更想培养他做好胤礽的助手;就像磨炼胤祥作好胤禛的助手一样。


待我施为地煞变


应该说没有,康熙更应该是让雍正背黑锅,当黑脸。让雍正去做一些康熙不愿意,不太好做的事情、说不白了吧。就是拿雍正当枪使用。至少在当时没有让雍正当太子的意思。

我们一说康熙立太子,必说九王夺嫡、在康熙个儿子里,大阿哥胤禔是庶长子,因看太子失势。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彻底丧失了地位,太子胤礽不能说没有本事,只能怨康熙活的时间太久。诸子争位,难免有康熙纵容的结果。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在康熙四十七年。事隔仅仅半年就被复立。这半年可谓是群雄逐鹿各显其能。是夺嫡之争最激荡的时刻。康熙因为八阿哥问题,迫不得以后复立胤礽。如果此时再有夺嫡企图都会背康熙打入冷宫,由于胤礽的复立是应急决定,在太子第二次被废。诸子争位就更加疯狂了。

应该说,康熙当时根本没有考虑雍正当太子,更没有考虑那个儿子当儿子,由于康熙晚年怠政,又好名声为政过宽,官员贪赃枉法贪污纳贿,比比皆是,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康熙知道此时的满清已经是重症缠身,急需动大手术整治,这样满清有利于统治的。康熙他需要这样一个人。康熙碍于情面不好去管,但又不得不管,这必须得有一个下手狠的,下手黑的。康熙在这一点上看好雍正,觉得这个儿子是个狠人,康熙可以给雍正当后台,但做“恶事”的名声却必须由只有承担。换句话说,对于有问题官员的处分实际上康熙做的,但是以雍正名义公告的。封建时代皇位继承人,悠悠万事以此为大、太子这件事对康熙来说是一辈子的大事,绝对是要甚之又甚。是要长时间的观察,多次的斟酌,以及多方面博弈结的结果。

康熙让雍正办得罪人的事,干实事。做孤臣,根本没有立他为太子的意思。让雍正办实事,既是让雍正了解国家的实际情况。康熙是有给新皇帝培养实干家,而非太子。应该说康熙这个时候没有考虑太子问题,换言之,康熙根本没有考虑太子的问题。

康熙晚年诸子争位让康熙十分恐惧,生怕有二次玄武门之变,自己成为李渊,二次沙丘政变,自己成为第二个赵武灵王。因此上说,康熙不得不在太子问题上更家谨慎。迟迟不公布太子人选就是康熙举起不定的原因。康熙要的是一个没有自己势力,却又一份干活的心的儿子来替自己分忧解难,不要搞自己小圈子,应该说,当时,举朝公认最有资格当太子的就两个人。一个是雍正,一个就是十四阿哥。但雍正的 行为更让康熙肯定,他就独自一人,不怕得罪人,敢得罪人。这样的太子登基后做事,有能力。可以说,康熙的眼光不错,选择了个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但如果说,康熙让雍正做孤臣的时候就想让他当太子就有点太过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康熙的心思真是深,一般人真的难以明白他的意图,特别是在晚年面对朝堂一团乱麻和众多儿子为了继承人明争暗斗,康熙看着眼里,但是他从来不轻易去表露自己任何一点儿的意思,甚至众多皇子猜都猜不到他的一些举动的意图,而其实康熙不让人看出他想法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在观察和考验每个皇子。

其实,康熙让四爷胤禛做孤臣是在他追回国库欠款的时候。此时,难道康熙就认定胤禛为继承人吗,当然是不会的。

康熙二废太子本不是他的本意,可以看出康熙对太子胤礽其实抱有很大的期望,如果不是的话他也不会重新恢复太子之位。毕竟康熙对赫舍里皇后的感情太深太深。他内心对赫舍里皇后的亏欠全部加在对胤礽的爱护上了,故而导致胤礽一直就是太子,而这个太子一坐就是40多年,在各种势力的影响下,他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最终目的性太强,导致一次次让康熙失望。

其实,我认为康熙一直想帮胤礽,哪怕四爷胤禛的能力得到康熙的认可之时,他还是想帮胤礽,在开始,他并不是想要四爷胤禛成为继承人,这个念头也不能说没有过,可能念头一闪而过还是有的,但是我认为康熙更希望四爷胤禛能够去辅佐太子胤礽,这样才能让国家得到更好的治理,让胤礽能够做出更好的成绩。

只可惜,胤礽确实让康熙失望,不但自己做事一次次让康熙痛心疾首,而且还没有容人之心,他还总是防备着四爷胤禛,总是担心他抢了更多的功劳。


胤礽对四爷胤禛的防备也是让康熙有些失望的,他没想到自己培养的储君连这点容人之心都没有,这样就真的缺乏一个明君最基本的修养。

而康熙在看到四爷胤禛办事的出色能力以后,他对其寄托了更大的期望,就让他做“孤臣”,意思就很明白,你要好好的做事,不要和他们一块儿搅和,至少要在以后扛大梁,成为国家之栋梁。

此时康熙虽然对胤礽失望,但还给他留了一丝余地,希望在胤禛的辅佐之下能够做一名合格的君主,但是胤礽却实在做不好,真是“朽木不可雕也”,直到最后太子太出格,康熙才不得已而废掉。

我相信,康熙在决定废掉太子的那一刻肯定心里有一些准备,或者说有一些打算,至于选择是谁做继承人,他应该心里有数。

此时,胤禛已然就得到康熙的认可,他做“孤臣”并没有和其它皇子同流合污,也没有显现争抢皇位的意图,这样就让康熙对其刮目相看,内心更多的对四爷有更多的认可。

而八爷胤禩一直在明争暗夺过程中不遗余力,让康熙对其更为厌恶和痛恨,八爷的结党营私是康熙的大忌,故而康熙绝对不会选择胤禩做继承人。

这样来看,康熙内心排除八爷胤禩,欣赏四爷胤禛,继承人应该就是八九不离十。


康熙的心思真是难以琢磨,唯有一人能够想的清楚,就是邬先生!

邬先生把康熙的帝王心术研究的透彻,而指导四爷胤禛,让其一步步得到康熙的认可。可以说,四爷能够继承大统,邬先生居功至伟。

其实,康熙简单的一句话,让四爷做“孤臣”内涵很多,我觉得康熙更多的还是望四爷能够真正去治理好国家,哪怕是辅助太子,哪怕太子还能够辅佐,都不会废掉。只可惜胤礽在虎视眈眈的众皇子围剿之下不够淡定,心太急,导致最终一步步走错。

康熙的想法还是好的,为胤礽找到合适的人才,只可惜胤礽成了“扶不起的阿斗”,真正的错失良机。而胤禛“孤臣”的身份一直如此,着实为他加分不少。



忠肝义胆岳老三


从《雍正王朝》电视剧来分析,康熙让雍正做孤臣的时候,并没有打算培养雍正做太子。

康熙第一次让雍正做孤臣是追讨国库欠款的时候

“冷面王”胤禛江南赈灾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康熙对雍正很满意,紧接着一件棘手的事情就是追讨国库欠款,雍正又选择为康熙分忧,愿意主动去追讨欠款。康熙没有让十三阿哥协助雍正,而是告诉雍正让他独立完成此任务,希望他做个孤臣。

这个时候,康熙对雍正是很有好感的,希望他能做个心中有国家,对社稷有用的人,将来辅佐新皇帝。

太子胤礽接连让康熙失望,不得已让康熙对太子的人选重新考虑

太子因为牵扯刑部冤案,第一次被废,并不是康熙本意,只是给万民一个交代,毕竟培养一个太子不容易。而第二次被废,是因为太子逼宫谋反,康熙给了他最后一次机会,这次废除后,康熙已经打算另立新君。

但是这个时候,雍正还不是唯一人选,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祯都是很有实力的备选人,康熙同样对他们寄予厚望。

康熙经过仔细的对比与观察,最终确定立胤禛为太子,并把皇位传给他

八阿哥胤禩,号称“八贤王”,此人善于笼络人心,不仅有老九、老十的支持,朝廷当中也有很多大臣支持,康熙把他作为候选人,也是正确的。

十四阿哥胤祯,康熙任命为大将军王,掌握十万大军,而且可以有代天子出征的权力,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康熙也把他作为一个候选人。

但是康熙不能变现的太过明显,他知道几个皇子为了皇位已经竞争到白热化的状态,稍有不慎,祖宗的江山就有可能受到威胁,他也是为了保护新君,只能暗自观察,毕竟自己年纪大了,必须谨慎处理此事。

经过推荐大将军王人选这件事,让康熙看到了雍正的气魄,并最决定让雍正继承皇位

西北战事吃紧,急需要派兵讨伐,康熙要在众皇子里挑选一个作为大将军王,代替他平叛,在国家利益面前,这个阿哥却心怀叵测,认为这是夺权争利的好机会,都想做这个大将军王。

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十四阿哥是最合适人选,雍正在听从了邬思道的建议之后,摒弃了与十四阿哥政见的不同,决定举荐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

能够站在国家的利益面前,以大局为重,是新君应有的气魄,从那一刻,康熙就决定把皇位传给雍正了。


小灿哥说历史


“孤臣”一事,发生在皇四子胤禛江南筹款赈灾回来后。康熙下定决心要追比国库欠款,但诸皇子无人敢接这个得罪人又不讨好的差事,于是康熙将目光再次转向“冷面王”胤禛。

康熙接见胤禛,陈说追比国库欠款一事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然后问胤禛敢不敢接。



胤禛说:大不了儿臣做个“孤臣”就是了。

康熙很高兴,说有这个做孤臣的心思,就没有办不好的事。

胤禛随即问,可否让十三阿哥胤祥帮同办理?

康熙未能允准,并解释说:朕是想让你当一个真正的孤臣!

情节就是这样,但这时太子胤礽依然在位,而且康熙始终没有放过对他的考察。

比如在得知黄河发大水后,康熙转头就问太子应该怎么办;

再比如有人参奏胤禛在江南纵容灾民,康熙不动声色,却来问太子的观点。



所以,康熙不大可能在这时就动了将皇位传给胤禛的心思。他可能就是在鼓励、笼络胤禛为朝廷办差,为国家效力,为人民造福。另一方面,他可能也是在为胤礽物色一个今后的左膀右臂,而胤禛的表现恰好入了他的法眼。

即便是在第一次废太子后,康熙似乎都没有过多地去考虑胤禛继位的可能性。而这次废太子最大的意外是,老八胤禩私下结党,这让康熙下定决心不再考虑胤禩继位的可能性。另外弘历的惊艳表现也让胤禛在康熙心目中的好感陡然提升,但这些都不足以让康熙下定决心。



真正让康熙做出决定要传位给胤禛,是在推举大将军王人选的时候。因为朝野内外都在传扬说谁当了大将军王谁就是未来的储君。康熙自己也没有表态,像是默许这种说法。而在这样的情势下,胤禛却主动推举老十四胤禵为大将军王,而不是为了皇位而选择推举自己或是死党老十三。这让康熙觉得,胤禛心无偏私,一心为国,且办事、治国能力上佳,是继位的最好人选。

在这之后,康熙就要加快速度,为胤禛继位布局谋划了。


达摩说


我感觉只是康熙在培养备胎,并不是真正的想把皇位传给老四、老八或者其他阿哥,毕竟这么多年他最疼爱的和最大力度培养的是太子。

1、作为皇帝时刻以江山为重,江山稳定就是最大的责任,在皇储的废立上康熙是非常谨慎的,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政局的失控,亲兄弟之间的厮杀,而康熙最不愿意听到看到的就是无情最是帝王家,在诸多选择前,他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太子身上。

2、但是太子能不能当好皇帝?周围的人能不能辅助他当皇帝?从局势来看太子并不比占便宜,太子可能最好的选择不断的趋向于宗人府,而非紫禁城。否则太子恐怕连命都可能丢了。倘若下了大本培养的太子一旦倒台,作为皇帝,那必须迅速推出新人选。

3、老四也好,老八也好,这些阿哥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实心办事,皇帝会给他们机会表现,他们表现好了总是有好处的,无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康熙。康熙让老四老八力尽所能为新君扫除弊端,新君是他们,他们是为自己干活,新君不是他们,那也是为爱新觉罗的江山干活。


个人意见,欢迎批评交流指正!


长久缄默如云漂泊


雍正继位是一步步拼杀出来的,很多事情康熙也不可能预测到结果会这样。康熙的几个人儿子虽然能力各有不同,但是都是能继承大统。因为康熙的时候虽然朝政有些问题,但是以封建王朝的规律来看,这个时候谁当皇帝都能够维持统治。这一点,从明朝就能够很好的看出来,毕竟明朝皇帝寿命长的不多,正常情况下还是能够运转的。古代常常实行嫡长子制也是这个原因,有时候皇帝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封建王朝的问题很多是历史问题,不是个人能力能够彻底解决的。

康熙让雍正做孤臣的时候,并不是打算培养雍正做太子。因为那个时候虽然康熙对太子胤礽不满意,但是太子胤礽可是做了三十多年的储君呀。那个时候的雍正还只是太子党的一员,康熙断然不会有这种想法。

康熙之所以让雍正做孤臣,是他看出来自己晚期朝政的问题,想找这么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的儿子替自己干脏活。

《雍正王朝》中的康熙是一个聪明的皇帝,虽然精明,但是毕竟年纪大了,很多事情抹不开情面,所以对下面过于宽松了。这使得朝政纲纪松弛,文恬武嬉。比如黄河赈灾的时候,朝廷才几十万两银子。如果不是雍正和十三爷不顾情面,不管生死,去江南逼着盐商官绅捐银子,真不知道朝廷从哪里拿出银子救济灾民。

康熙通过黄河赈灾这件事情看出来雍正是能当做一把钢刀的。他便想着借着这把钢刀去杀杀手底下大臣,好让他们能够收敛些。比如这次追讨国库欠款,牵扯到的人是整个大清的官员,不光有众多的功勋大臣,皇亲国戚,还有八爷的人,太子的人,甚至康熙的人。

如果雍正要办好这件事情,谁的人情都不能够买。那么到头来,方方面面的人都会得罪,雍正即使不想做孤臣,那他也只能是孤臣。这并不是一个好差事,雍正明白,康熙也明白。因为雍正即使成功的追回了银子,为了安抚人心,康熙也不会褒奖他。反过来,最后康熙必然会惩罚他,因为只有这样做,朝廷的大臣才会觉得这么干并不是康熙的本意,而是这个冷面王雍正做事情太不近人情了。

所以康熙见雍正的时候,是顺着雍正的意思,不断的褒奖雍正,希望雍正自己能够接下来。从康熙的神情来看,康熙是知道自己这么做对不起自己儿子雍正的。可是康熙也没有办法,所有的儿子中只有雍正愿意去做,也有能力去做这件事情。因为八阿哥有能力,但是也老奸巨猾,不愿意干脏活,十三阿哥愿意干,但是他一个人是做不来着事情的。

为什么康熙最后不愿意让十三阿哥帮着四阿哥一起做这事情,因为康熙这么干已经是对不住一个儿子了,不能再对不起另一个儿子。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康熙让雍正做一个真正孤臣之时并没有打算培养雍正当太子,只是想把雍正培养成为一个有着救火队长性质又可以背黑锅性质的冷面王爷,毕竟康熙那么多儿子,真正办实事的也就是雍正了,不坑他坑谁呢。

同时雍正属于太子一党,算是太子的左膀右臂。康熙培养雍正还有着想让太子登基以后,拥有雍正这个孤臣帮他处理棘手的事情。

为什么宋安之会说康熙最初培养雍正只是想将其培养成为一个有着救火队长性质又可以背黑锅性质的冷面王爷呢,真的有这么多阴谋诡计在里面吗,别着急且听宋安之慢慢道来。

不得不说雍正王朝电视剧是一部很优秀经典之作,最近听说也在央视里重播了。而这部电视剧之所以优秀,不止在于演员的神演技和剧情的合理,其实还有剧情中所想表达的清朝宫廷政治的一面。

政治斗争总是残酷的,而雍正王朝的高明之处在于使用了春秋笔法来表达雍正这一生。通过所谓春秋笔法的背后,其实当时宫廷政治还真是黑暗的。

雍正王朝的开端是康熙四十六年的黄河发大水,而雍正通过这件事也开始崭露头角。雍正下江南顺利完成赈灾任务,其处理事情的务实方法和不讲情面也是使朝野上下为之侧目,更是得到了康熙的欣赏。

江南赈灾以后,康熙就把追缴国库这个得罪人的差事交给了雍正,说是想让雍正当一个真正的孤臣。其实也是不得已为之,因为皇子们一个比一个精,哪怕康熙开出亲王爵位奖励也没有人去接。这时候也只有雍正这个冷面王爷来接差了,康熙说让雍正当孤臣固然有着你好好干,你最大的靠山就是我的意思在内。其实之后的用意更加明显,才是真正的大杀招,是真正的坑了雍正。

在雍正正式负责追缴国库以后,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乱象也真正开始。追缴国库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更何况刚刚过去的江南赈灾事件,暴露出国库存银不足五十万两的事情,本来最应该急君父之忧的几位皇子却没有积极带动官员还款,他们为了嫡位是借机互相挖坑,全然没有一点大局观。

太子欠国库五十万两银子不是第一时间还,而是让雍正先压着最后再还。结果被老八放风捅出去了,太子为了还钱不得不卖官,又被老八给老大透露出去,使老大向康熙汇报,彻底暴露出太子的外强中干。导致太子在康熙心里是大打折扣,都质疑选择太子当继承人是不是对的。


老八一党的人也是不安好心,见不得雍正继续顺利完成差事,一直背后煽风点火。老九老八富得流油先是不帮老臣魏东亭还欠款,使魏东亭不得已找到老十三,结果老十三去求情不成跟雍正闹下矛盾,无奈的魏东亭上吊自杀。然后又不给老十钱去还国库欠款,搞的老十身为堂堂皇子竟然带动官员去前门大街当众变卖家产来抵制追缴国库欠款,还当街殴打田文镜。

可以说这场追缴国库欠款自开始以后就变味了,老八一党的人不积极还欠款,还煽动官员不还欠款,想借机为难雍正,更想整到太子。

而康熙做的更绝,当年追随康熙平三藩征战准噶尔的一群老臣去找康熙时候。(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康熙并没有赦免其欠款,而是拿出自己小金库大内体己的银子让他们还欠款,虽然康熙的意思是国库欠款必须要还,哪怕我给你们钱还呢,但同样又是大大的收买了一番人心。

最后康熙知道太子卖官的事情以后,传唤太子以后。说起追缴国库欠款遇到的的难事,说竟然还有人以死抗争,这个债追下去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呢。太子马上说皇阿玛圣明,接下来说都是雍正的问题,然后康熙说底下人做的不对你说说嘛。其实康熙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意思是自己不能出面停止,你看着办吧。

第二天是追缴国库欠款的最后期限,雍正面对欠款群臣正在做最后努力时,太子来砸场子了。先是说出康熙竟然拿出大内体己的银子让老臣还债,让大家深深的惊讶。不着痕迹的为康熙收买了一把人心,然后意思是国库欠款不必这么着急还,以两年为期就好,想必皇上一定会同意的。群臣当然是高兴的不得了,一直说皇上圣明太子圣明。

就这样追缴国库欠款失败了,但太子收场的这番话也很有政治水平,使自己跟康熙父子两个大大的收买了一把人心,而一直急于追缴国库欠款的雍正是彻底的得罪了群臣,成为了真正的孤臣。

这才是康熙背后真正的大杀招,这场注定得罪群臣的追缴国库由雍正负责,不论成功与否,雍正是彻底把群臣得罪差不多了,使雍正达到了真正的孤臣境地。试问那个皇帝培养下一任继承人时会处心积虑的让他得罪群臣,成为一个孤臣来接班呢。更何况最后由太子收场来收买人心,说明当时康熙压根没有废太子的想法,还是想着为太子和自己收买人心的。

而雍正这个不被重视的儿子算是彻底的孤臣了。

通过追缴国库欠款可以看出,康熙对于雍正的最初定位就是使其成为真正的孤臣来背负骂名来背黑锅的。让雍正专门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棘手事情,好为自己和以后为太子分忧,成为太子真正的左膀右臂。

不过事情的发展还是出乎康熙意料,九子夺嫡的残酷斗争也使康熙这个老狐狸看清楚众位皇子的真正面目。当时太子烂泥扶不上墙,老八学不到自己收买人心的精髓,其他皇子难以重用。朝廷又急需刷新吏治,而孤臣雍正适合打破这个吏治腐败的局面,又有收拾烂摊子的能力,于是爆了最大的冷门成为了康熙最终内定的继承人。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141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宋安之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道理康老爷子是非常明白的,所以他是在生气。他还活得好好的,满朝文武就无所顾忌的去站队,去拉帮结派,这让他很不爽。不爽的结果就是康老爷子刷起了帝王之术,养备胎,打马虎眼!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让胤禛做孤臣,一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挺自己,二是和群臣打心理战。

你们不是要站队吗?那好,老头我就培养老四做备胎,看你们这帮人是怎么趋炎附势的,哼,和老头我斗!


太子胤礽是康熙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所出,情感的倾斜是诸位皇子中力度最大的。所以老康头不会轻易更换皇位继承人,他只是在赌气。

皇帝要以江山为重,而皇储的废立关系着王朝的长治久安,所以国本的稳定在皇权时代是第一要务!

康熙是有位君主,他在太子的废立上是非常谨慎的。

胤礽前后两次废立就可以看出康熙的深思熟虑,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将大清国的希望寄托在太子身上。


所以他让胤禛做孤臣,只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够真心实意的为他做事,为大清朝做事,而不是仅仅盯着那把龙椅。

同时也是告诉群臣,老头我很生气,现在培养胤禛,太子也是可以更换的,你们看着办!毕竟皇帝都讨厌朋党,皇帝喜欢的都是孤臣!

像“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八胤禩,即使是废了胤礽,他也是没有资格坐龙椅的,你们站队他的小算盘就此打住吧!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