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董卿18年退出春晚,20年退出《中国诗词大会》:退是一种人生智慧

1

大年初四这天,我看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看到了熟悉的评委康震、蒙曼、王立群、杨雨、郦波等人,但我却没有看到最喜欢的主持人董卿。

尽管新的主持人毫不逊色,但在我心目中董卿才是最适合这个舞台的人,她就是为这个舞台而生的。

董卿18年退出春晚,20年退出《中国诗词大会》:退是一种人生智慧

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到现在的《故事里的中国》,董卿主持的每一个节目都深受大众喜欢,每一个节目都是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更看到了一个集一身才华于一身的董卿。

可她却在《中国诗词大会》被更多人知道的时候,退出,重新开辟新的征程《故事里的中国》。

董卿曾说过:“当真地克服心理的恐惧,放下、离开。啊,原来除了那个舞台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世界。这个世界对你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比那个舞台更重要,很难下定论,但你要看到,它是存在的。

董卿18年退出春晚,20年退出《中国诗词大会》:退是一种人生智慧

董卿的这段话,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就是一个懂得急流勇退的人,每每在事业的高峰期,不少观众都期待她主持的节目时,她退出的消息让这些观众的希望扑空。

很多人认为,在事业的高峰期退出意味着会失去很大的发展机会,但聪慧之人,都懂得适可而止。

人生好比是一场马拉松,不可能一直都处于奔跑的状态,有时候也需要停下来,呼吸新鲜的空气,储存更多的力量,以更崭新的姿态整装待发。

退,不是退步,而是一种人生智慧。

董卿18年退出春晚,20年退出《中国诗词大会》:退是一种人生智慧

2

2014年,已大有名气的董卿自曝收到了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入学邀请。

在辉煌的事业和未知的学业面前,她毅然走上了出国深造的道路,这无疑意味着她的大好事业将拱手于人。

当记者问及原因时,她表示自己在主持节目上有点雷同,没有太大的突破,而出国留学,换来的是别具一格的思路,她相信未来的自己将以全新的姿态,重回拿起话筒的舞台。

可见,董卿退只是表象,蓄势待发才是本质。

人生如棋,有进也要有退。进,不一定能赢,退,也不一定会输,但不懂进退的人,往往会输得一败涂地。

董卿18年退出春晚,20年退出《中国诗词大会》:退是一种人生智慧

方仲永从小聪敏过人,但他父母却把他当成挣钱的工具,一味地消耗他的聪明才智,却从不让他停下来学习新的知识。

殊不知,再宽广的大海,若没有其他水源流入,也终会有枯竭的一刻。再聪明的才子,若没有汲取新的知识,也终会有江郎才尽的一天。

只会一味地前进的人,只能称为勇夫,却不能称为智士。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进与退,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董卿留学回来后,身上更多了一层书香的气息,都说学习能改变一个人的样貌,让她即使淹没在人群中缄默不语,她也是人群中最闪耀的那个。

也正因为她有了更深层次的学习,她在主持《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时出口成章,才华横溢,让我们看到了更优秀的董卿。

有位禅师说道:“退却一步,才能冲得更远;谦卑反省,才会爬得更高”。

董卿18年退出春晚,20年退出《中国诗词大会》:退是一种人生智慧

3

董卿缺席今年的春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是接二连三地缺席。

很多人都好奇,她为什么会缺席春晚的主持呢?

有人认为,她是为了不想在过年期间孤身一人吃速冻饺子,想和家人团圆;也有人认为,她的退出,是为了开辟更好的天地,为中国文化做更大的贡献。

在春晚缺少了董卿,而在《故事里的中国》这个节目里却能遇见董卿。

这个节目刚创立不久,与春晚相比略有逊色一些,但一个优秀的人,不管在怎样的舞台上,都能散发出自己特有的光芒。

在《故事里的中国》里,节目组采取的是“戏剧+影视+综艺”的综合形式,这是一种创新,对董卿来说更是一种挑战。

董卿18年退出春晚,20年退出《中国诗词大会》:退是一种人生智慧

董卿凭借自己丰富的主持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博学多识,给观众呈现出一个个高质量的产品,即使这节目没有做过多的宣传,也能获得很高的收视率和很好的口碑。

对董卿来说,进,是为了事业能有更好地发展,退,是为了韬光养晦,以更新的自我重新出发。

人都要有一种空杯心态,意指脱离现有的舒适圈,时刻清空自己,并保持一种终生学习的状态,才能锻造一个更有挑战力的自己。

拥有大智慧的人,从不会盲目向前,他们会看准形势,在改进的时候进,在该退的时候,也会蓄势待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