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貴州人的祖先,是從哪裡來的?

貴州人的祖先來自哪裡?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得從貴州的民族和遷移情況說起,本文對貴州的民族及元明清時期貴州人口遷移情況作大致梳理,並回答了漢族人是怎麼進入"西南夷"的。



背景

貴州古稱"苗疆",一般認為,最早的土著居民是苗族、布依族、侗族、瑤族、仡佬族等民族。漢族被稱為"客家",即外遷來的人口。

明代以前,貴州主要是各少數民族相互交錯,總的特點是"夷多漢少",漢移民多被夷化,13世紀以後,特別是自明清以來,漢族人口大規模遷入貴州,逐漸形成"漢多夷少"的狀況,少數民族逐漸被漢化。至清代中期貴州幾乎所有地方都有漢民。

貴州人的祖先,是從哪裡來的?

現在貴州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個,被認定的世居民族有18個,分別是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畲族、毛南族、滿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



元代

貴州尚未單獨設省,屬於為雲南、四川、湖廣三省管轄,當時歷史背景是: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執掌地方各級政權的官員、鎮守將領及軍土主要是蒙古、色目和歸附漢人。貴州也基本如此,僅在某些地區參用了部分土官,另外屯軍中還雜有一些組成爨僰軍的雲南彝族、白族人等。外地進入者多帶有幕僚、隨從、家屬,往往定居當地,子孫繁衍。

同時隨著西南地區與內地交流的頻繁,還有一些漢人、色目人商賈和平民從外地進入,數量多寡不一。如果你是蒙古族、回族、彝族與白族,可能就是元代遷來的蒙古族、回族、彝族與白族人口的後裔。



明代

你的祖籍也可追溯到明代。明代向貴州的移民,在規模和數量上都超過了元代,主要有以下幾類:

1、明代洪武年間,實行異地任官,使得貴州各地流官府衙機構主要職位非外省人莫屬。這些省外籍官員居某一官位雖不會太久,往往在數年間一次、幾次的考績中或升黜,或調離,但官位常設,你去他來,流動週轉,居於這些崗位的官員,自然也成為當時入籍本地的一批特殊移民。

2、軍士留戍。明兵在平定各地後,留下相應軍士安定駐守,實行軍籍制,就是丈夫當兵,妻兒隨軍,丈夫死後,又選一個兒子當兵,總之世代衛兵,不得更動;當時的軍戶家庭人口一般在4人左右。

3、仕官流放。流放又稱充軍,被流放的人包括了所有不同階層。明代的貴州被稱"瘴癘蠻荒"之地,中原人視為畏途,成為官府安置貶謫官吏和充軍罪犯的地區之一。明代的充軍分"終身"、"永遠"兩種。"終身"就是一個人到戍所充軍直到自己死亡;"永遠"則是"罰及子孫",要舉家遷徙,世代不得返回故里。

4、自發流移。民間百姓因各種原因而產生的自發流移,也是貴州外來人口的重要來源。民間遷入者多系自發行為逃荒、流亡、經商之類。這些人中又以四川、陝西、江西人比較多。

貴州人的祖先,是從哪裡來的?

總結明代:進入貴州的移民以漢族為主,並有部分來自中原、江淮一帶的回族將士;各地區中以四川、湖廣、江西人居多,移民中還有部分工匠,多系隨軍而來,也有部分自發流入者,為謀生而各地奔走,一些外來移民在當地民族的影響下,形成了既保持著原本家鄉習俗而又具有某些地方特點的群體。

如安順府有明初來自安徽鳳陽"徵苗"入黔的"鳳頭苗","女子挽髻於頂,與各苗迥殊俗,以鳳頭苗目之,其習俗多與漢人同";貴陽、黔西、大定、清鎮等地有來自於外省而流寓本末無考的"里民子",另外還有永寧州的"土人",安順府的"屯田子"、"經家",黔西北威寧、大方一帶的"農家子"等。

隨著移民不斷增多,外來人口的比重越來越大,不少貴州人的祖籍往往追溯到省外。



清代

明末清初,貴州經多次戰亂,貴州人口一度減少,後來通過各級機構的設置、安屯設衛、募民墾荒、謫遷流放及經濟發展促成的經商流寓、礦業開採等,外地移民又大批進入。

清代職官制度,同明代一樣,連同各地府、廳、州、縣衙門,常年保持著大批外省籍流官亦即性質特殊的外來移民隊伍。

軍事性質的移民,在進入貴州的外地人口中仍佔有相當比例。清代實行綠營兵制,設鎮、協、營於各處駐防;清前中期統治者對湘黔少數民族地區不斷用兵,貴州境內即設有不少軍事據點,駐有大批屯軍。

貴州人的祖先,是從哪裡來的?

募民墾荒,為清代在西南地區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的一重要政策。康熙二十年(1681年),政策緣故吸引內地移民紛至沓來,大量拋荒的原屯田及無主荒地在短時期內被墾種。除官府外,一些地方土司也在募民墾田,土曠人稀的普安一帶,即有土目大姓招佃耕種,通過應募墾荒渠道進入的移民,在外來者中數量不少。

商業興盛及礦業的開發,明代已居住有不少漢族的交通沿線城鎮,此時更成為外來移民的定居之所。商業興盛及礦業的開發,吸引著另外一些因謀生而進入的外地人口。

如省會貴陽,"五方雜處,江右、楚南之人為多";水陸便利的鎮遠府城,"居民皆江、楚流寓";普定縣,"黔、滇、楚、蜀之貨日接於道,故商賈多聚焉"。不少偏遠地區也多有外地移民,如銅仁府,多有來自江西的漢民,"抱布貿絲,遊歷苗寨";松桃廳,"城市鄉場,蜀、楚、江西商民居多,年久便為土著";

威寧州,其地盛產鉛、銅,外地客民彙集,"漢人多江南、湖廣、江西、福建、陝西、雲南、四川等處流寓";開州產硃砂、水銀,"江右之民麇聚而收其利";與粵、楚交界的苗疆重地黎平府,"楚、粵奸民往往混跡於工匠之內,恣為搶竊",距府治200裡左右的茅坪、王寨、卦治三地,可通舟楫,"商旅幾數十萬";黔西北大定府,"關廂內外,多豫章、荊楚客民"。相鄰省區遇有天災人禍,也往往導致流民入黔。

清代的罪人放逐,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北及北方三個區域,而西南的貴州作為傳統的貶謫之所,仍在繼續安置流犯。這些人中有的攜家帶口同來,即便遇赦也不願回鄉,這些充軍人犯也成為了外地移民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