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好一個“恐慌比病毒更可怕”

一個粉絲在我介紹疾病知識、加強自我防護的文章下留言,指責我是在製造恐慌,並言之鑿鑿的說“恐慌比病毒更可怕”。

還沒有權威結論說,當前的疫情已經得到控制,我不知道這位粉絲哪來的底氣就得出結論,人們對病毒的反應情緒,比病毒還可怕?

首先,是先有病毒,還是先有恐慌?

此次新型肺炎,是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對疾病普遍存在的焦慮、恐懼甚至恐慌是與生俱來的,何況是已經有許多人發病。沒有新型冠狀病毒,哪來新型肺炎,沒有新型肺炎,哪來對疾病的恐慌。

其次,恐慌是製造出來的嗎?

恐懼是對現時危險情況的一種正常情感反應,對目前的新型肺炎,沒有人敢保證自己具有抵抗力,恐懼感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而對疾病的蔓延,越來越多的人發病,死亡病例不斷增加,對自己生命出現擔憂,適度的恐慌也是可以理解的。

恐慌不是製造出來的,而是人們對現時狀況的正常反應。

適度的恐慌,是一種自救。

一個粉絲說:恐慌,可以說是自然界所有動物(包括人類)進化出來的一項保命技能,沒有進化出恐慌這項技能的動物早就滅絕了。可以設想,一隻不會恐慌的羊,在面對兇猛襲來的獅子時,還在淡定地吃草,牠能有多少存活的機會?而會恐慌的羊就不同了,當獅子襲來時,牠會奪命狂奔,存活的機會就大多了。正是有了恐慌這項技能,處於食物鏈底層的動物才能延續至今。真想不明白某些人為什麼對疫情如此淡定,卻對恐慌如此恐慌。

是啊,真不明白有些人對現在的疫情為什麼如此的淡定?

適度的恐慌,可以提高對傳染病的防護意識,在科學措施的指導下,可有效控制傳染病的傳播。

適度恐慌,有何不妥?

現在最大的問題,許多人對新型肺炎的防護意識還不夠,防控措施不到位。

已經明確的是,新型冠狀病毒通過密切接觸傳播,比如近距離飛沫傳播、分泌物通過口腔、眼睛傳播等。

且不說“萬人宴”、“茶話會”、“團拜會”,許多人依然出門不戴口罩,回家不洗手,如果不是強制管理,許多人還在逛市場、打麻將、串親戚、聚一聚。

這些人是身體特別強壯百毒不侵?還是無知者無畏?

近日,新型冠狀病毒在家庭成員之間傳播的問題受到關注。

香港大學微生物系教授袁國勇等人2020年1月24日發表於權威期刊《柳葉刀》的最新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在深圳的一個七口之家中的六位家庭成員中存在人傳人和跨城市傳播。

第一名患者(一位65歲的女性)於2019年12月29日在武漢一家醫院探望了一名1歲的高熱性肺炎親屬,五天後也出現症狀,然後在7天的旅行中陸續的傳播給其他四名家庭成員,並在飛回深圳後,傳播給了另外一位家庭成員。

而另據1月25日廣東省衛健委通報,廣東累計發現聚集性疫情14起,13起為家庭聚集。

好一个“恐慌比病毒更可怕”

所以,各級政府號召人們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外出、避免聚會等,是切斷傳播途徑、控制傳染病最有效的措施,大家應該自覺而且積極響應並認真配合。

謠言可以造成恐慌。

而粉碎謠言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普及科學知識,及時公佈真相。

當然,更要打擊造謠者。

美國曾經對媒體報道數量與傳染病傳播數量之間的關係做過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當媒體的報道量增加十倍,此類傳染病的感染數減少33.5%。

因此,媒體傳播可能是預防疾病傳播的一個有效手段。

其實,再烈性的傳染病,其疾病的傳播是有規律的,病毒性傳染病也是如此。

所有的病毒都“寄生”在細胞內。新型冠狀病毒是不會脫離某個載體(比如血液、體液、唾液、飛沫等等)獨立飄散的,某些人臆想空氣中瀰漫著病毒,這是不存在的。因此,只要不和病毒感染者近距離接觸,沒有近距離說話、打噴嚏、共餐等等接觸,是不會被傳染到的。

將這些知識普及給公眾,公眾共同行動起來,可有效控制疾病的蔓延,可減少恐慌。

如果疾病信息早公開,按科學規律辦事,讓專業人員以科學為根據沒有顧慮的發聲,全民都自覺的遵守防控措施,那麼,疾病肯定能夠在短期內得到有效控制。

全民不行動,沒有公眾的參與,很難贏得這場針對病毒的戰爭。

一味擔心恐慌,只會引起更大的恐慌。

相信公眾的智商,及時披露疾病信息不會造成恐慌。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