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好一个“恐慌比病毒更可怕”

一个粉丝在我介绍疾病知识、加强自我防护的文章下留言,指责我是在制造恐慌,并言之凿凿的说“恐慌比病毒更可怕”。

还没有权威结论说,当前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我不知道这位粉丝哪来的底气就得出结论,人们对病毒的反应情绪,比病毒还可怕?

首先,是先有病毒,还是先有恐慌?

此次新型肺炎,是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对疾病普遍存在的焦虑、恐惧甚至恐慌是与生俱来的,何况是已经有许多人发病。没有新型冠状病毒,哪来新型肺炎,没有新型肺炎,哪来对疾病的恐慌。

其次,恐慌是制造出来的吗?

恐惧是对现时危险情况的一种正常情感反应,对目前的新型肺炎,没有人敢保证自己具有抵抗力,恐惧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而对疾病的蔓延,越来越多的人发病,死亡病例不断增加,对自己生命出现担忧,适度的恐慌也是可以理解的。

恐慌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人们对现时状况的正常反应。

适度的恐慌,是一种自救。

一个粉丝说:恐慌,可以说是自然界所有动物(包括人类)进化出来的一项保命技能,没有进化出恐慌这项技能的动物早就灭绝了。可以设想,一只不会恐慌的羊,在面对凶猛袭来的狮子时,还在淡定地吃草,牠能有多少存活的机会?而会恐慌的羊就不同了,当狮子袭来时,牠会夺命狂奔,存活的机会就大多了。正是有了恐慌这项技能,处于食物链底层的动物才能延续至今。真想不明白某些人为什么对疫情如此淡定,却对恐慌如此恐慌。

是啊,真不明白有些人对现在的疫情为什么如此的淡定?

适度的恐慌,可以提高对传染病的防护意识,在科学措施的指导下,可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适度恐慌,有何不妥?

现在最大的问题,许多人对新型肺炎的防护意识还不够,防控措施不到位。

已经明确的是,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比如近距离飞沫传播、分泌物通过口腔、眼睛传播等。

且不说“万人宴”、“茶话会”、“团拜会”,许多人依然出门不戴口罩,回家不洗手,如果不是强制管理,许多人还在逛市场、打麻将、串亲戚、聚一聚。

这些人是身体特别强壮百毒不侵?还是无知者无畏?

近日,新型冠状病毒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的问题受到关注。

香港大学微生物系教授袁国勇等人2020年1月24日发表于权威期刊《柳叶刀》的最新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在深圳的一个七口之家中的六位家庭成员中存在人传人和跨城市传播。

第一名患者(一位65岁的女性)于2019年12月29日在武汉一家医院探望了一名1岁的高热性肺炎亲属,五天后也出现症状,然后在7天的旅行中陆续的传播给其他四名家庭成员,并在飞回深圳后,传播给了另外一位家庭成员。

而另据1月25日广东省卫健委通报,广东累计发现聚集性疫情14起,13起为家庭聚集。

好一个“恐慌比病毒更可怕”

所以,各级政府号召人们戴口罩、勤洗手、减少外出、避免聚会等,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大家应该自觉而且积极响应并认真配合。

谣言可以造成恐慌。

而粉碎谣言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普及科学知识,及时公布真相。

当然,更要打击造谣者。

美国曾经对媒体报道数量与传染病传播数量之间的关系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当媒体的报道量增加十倍,此类传染病的感染数减少33.5%。

因此,媒体传播可能是预防疾病传播的一个有效手段。

其实,再烈性的传染病,其疾病的传播是有规律的,病毒性传染病也是如此。

所有的病毒都“寄生”在细胞内。新型冠状病毒是不会脱离某个载体(比如血液、体液、唾液、飞沫等等)独立飘散的,某些人臆想空气中弥漫着病毒,这是不存在的。因此,只要不和病毒感染者近距离接触,没有近距离说话、打喷嚏、共餐等等接触,是不会被传染到的。

将这些知识普及给公众,公众共同行动起来,可有效控制疾病的蔓延,可减少恐慌。

如果疾病信息早公开,按科学规律办事,让专业人员以科学为根据没有顾虑的发声,全民都自觉的遵守防控措施,那么,疾病肯定能够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

全民不行动,没有公众的参与,很难赢得这场针对病毒的战争。

一味担心恐慌,只会引起更大的恐慌。

相信公众的智商,及时披露疾病信息不会造成恐慌。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