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皇太極找到傳國玉璽稱帝,傳國玉璽為何傳到乾隆就沒了?

dddddddc_


傳國玉璽,那是開天闢地第一人——秦始皇的印章。

話說秦始皇統一了天下,覺得自己功德很大,決定用一點前人沒有的東西來稱謂自己,這才有了皇帝之說。

緊接著,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和氏璧篆刻傳國玉璽。

李斯命匠人篆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

這個玉璽一路傳下來,也可以說是歷盡坎坷。

西漢時期,王莽篡位,王太后用玉璽砸向自己的侄子,玉璽被磕去一角。後來王莽又命匠人用黃金補之,這才有了金鑲玉一說。

後來,磕磕碰碰,兜兜轉轉,到了朱元璋坐天下了。

可是朱元璋把元順帝追到大漠深處都沒有見到傳國玉璽在哪裡。

最後乾脆不找了,自己天下都有了,還在乎一個小小的玉璽嗎?

到了明朝末年,東北地區的皇太極一直和明朝作戰。

這個時候,他的弟弟多爾袞在一個山溝裡發現了傳國玉璽,先給了皇太極。皇太極這才登基稱帝,更改國號。

這還有故事可以講呢。

傳說這是一個牧羊人先發現的,因為這裡草木茂盛,但每次到這裡來放羊,這羊都不吃草,只是用蹄子拼命的刨地,最後,發現了玉璽。

多爾袞拿回去獻給了皇太極,皇太極認為天命所歸,登基稱帝了。

乾隆為什麼扔了

到了乾隆時期,滿人已經完全漢化,學習了很多漢人的知識文化。

乾隆又是印章愛好者,自己本身就有很多的印章。

對於傳國玉璽的消息,自然是知道的,這個既沒有金鑲玉,內容又不對,依然是假的了。

一個假的玉璽,有損皇家顏面,乾隆自然也就扔到一旁了。

這個玉璽沒了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乾隆發現這也是假的。

至於那些故事,可能是皇太極為了登基稱帝編造出來的也不是沒有可能。


觀復一鑑


皇太極手裡的傳國玉璽是多爾袞進獻的,據說多爾袞率兵攻打察哈爾,凱旋迴師時遇到了一個牧羊人。

牧羊人對多爾袞說附近山澗有一個怪現象,裡面的青草長的非常茂盛,但是不知何故,所有的羊都不敢吃裡面的草。於是多爾袞就下令搜查,一探究竟,結果在就在山澗找到了一方玉璽,也就是滿清所說的“傳國玉璽”。


後來,多爾袞為了討好皇太極,就把玉璽獻了出來。皇太極非常高興,認為天命所歸,滿清該得天下,於是將金國改為滿洲國,並加緊了對中原的攻勢。

1643年皇太極病世,經多方勢力激烈角逐,最終選定了由6歲的皇太極之子愛新覺羅.福臨繼承皇位。第二年四月份,多爾袞率清軍入關,開啟了滿清長達276年統治中原的歷史。

那麼,傳國玉璽為何到乾隆時期就沒有了呢?原因還得從頭說起。

璽是中國古代帝王的寶印。而傳國玉璽無疑是在所有寶印中是最為尊貴的,有關它的傳說幾千年來充滿了神秘的色彩。這枚玉璽之所以被稱為“傳國玉璽”,與千古一帝秦始皇有關。

自卞和發現和氏璧後,它一直是楚王室的重器,後來楚王將其賞給了大臣。之後,和氏璧下落不明。後來,和氏璧流傳到了趙國。於是歷史上還發生了一個“完璧歸趙”的故事,雖然當時藺相如以死相逼保住了和氏璧,但最終趙國被滅,和氏璧還是到了秦國手裡。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就命李斯找工匠把和氏璧雕琢成玉璽,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沒想到秦國二世就亡了。劉邦入關後,秦王子嬰搞了一個規格隆重的投降儀式,於是傳國玉璽就到了劉邦手裡,劉邦稱帝后將“秦傳國玉璽”更名為“漢傳國玉璽”。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當時的幼帝劉嬰才兩歲,玉璽就由漢孝元太后代管。東漢末年,時局動盪,漢少帝出逃的時候將玉璽落在了宮中,等再次回來時,玉璽已經不見了蹤跡。後來董卓被滅後,長沙王孫堅在洛陽城南的甄宮井中找到了這枚傳國玉璽。

從這以後,隨著政權的更替,玉璽也在不斷改換著它的主人。唐朝建立後,高祖李淵把“璽”改為了“寶”。

五代十國時期,傳國玉璽就徹底的消失了,因此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成了無“璽”之主。但是關於“傳國玉璽”的記載卻林林總總,數不勝數。

北宋紹興三年(1096年),咸陽段義在河南鄉挖地基蓋房子的時候,竟挖出了一枚“背螭紐五盤”的玉印。經十多名學識淵博的翰林學士鑑定,為“真秦制傳國玉璽”。後來玉璽到了那裡、究竟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乾隆皇帝登基之後,對皇太極和這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仔細的鑑賞了一番,之後就丟在一邊了。原因是,乾隆皇帝認為這塊傳國玉璽是偽造出來的,並不是真正的國寶。

乾隆皇帝不喜歡的東西,自然就不會珍惜,何況他在位六十多年,這枚玉璽早不知道被埋沒於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了。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在中國人心目中,真正的傳國玉璽,當然只有秦始皇用“和氏璧”做出來的“傳國玉璽”,才能真正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傳國玉璽”到底去哪了?

經過了幾千年的朝代更迭,“傳國玉璽”留下了很多傳說,最著名的當然是王莽篡位時,太后“擲璽於地,破其一角”,只能夠用黃金補上,留下了“金鑲玉”的美名。

之後,“傳國玉璽”在歷朝歷代的野心家手裡流傳,但是遺失已久,已經真假難辨。當然不管真假,歷朝歷代都會有一枚“傳國玉璽”,成為皇權的象徵。

皇太極得到的,是真正的“傳國玉璽”嗎?

皇太極得到的所謂“傳國玉璽”,是多爾袞征服蒙古族時得到的。是蒙古族察哈爾部的可汗額哲,進獻給多爾袞的,但僅僅是元朝的“傳國玉璽”。

毫無疑問,這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驅逐了元朝統治者,“北元”殘餘勢力所攜帶的元朝“傳國玉璽”,距離真正的“傳國玉璽”差遠了。

當然,就算是元朝“傳國玉璽”,也夠皇太極高興的了,立馬建立了“清朝”。

乾隆真的把“傳國玉璽”給弄丟了?

歷朝歷代有很多專門偽造傳國玉璽的,到了清朝時期,紫禁城裡竟然藏有傳國玉璽39枚,可見其中大多數都是假的。

不幸的是,皇太極得到的元朝“傳國玉璽”,上面刻著的是“皇帝之璽”,可見根本就是假的。

乾隆是真正的收藏印章的“大家”,一生中一共有1000多枚印章,可見乾隆這個皇帝對於印章是非常的有研究。

所以乾隆根本就不在乎這枚元朝“傳國玉璽”,但是也不能隨便“扔”,只能當做珍藏。

所以,說乾隆把“傳國玉璽”搞丟了,實在是一個笑話,從來沒有得到,又何談失去呢?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傳國玉璽最出名的應該是秦始皇的命令李斯用和氏璧雕刻的秦始皇印章,上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文,是歷代王朝皇帝登基的憑證,沒有這個估計是“假皇帝”了。

不過“傳國玉璽”在宋朝被滅亡時期就不見了,元朝忽必烈去世後,曾經有人在大都(現在北京)大街上叫賣“傳國玉璽”,被宰相伯顏購得,後伯顏將繳獲的消滅王朝玉璽分發大臣,磨平重新刻章。(制誥之寶玉璽仿製品圖,清朝25玉璽中排名第十四位)

據考證,宋元時期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已經不見蹤影,所謂的傳國玉璽都是偽造,主要彰顯皇朝統治的合法性和所謂的和平盛世而已。

皇太極得到的是什麼傳國玉璽“?

一、林丹汗和“制誥之寶”玉璽

林丹汗是蒙古帝國的第35任大汗,一般認為他是蒙古的最後一位大汗。林丹汗獲得的傳國玉璽是一個牧羊人偶然挖掘獲得的,獻給了林丹汗,林丹汗覺得這是振興蒙古帝國的象徵,視若珍寶。

這一枚玉璽上面刻著“制誥之寶”四個漢字篆文,並非傳說中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應該是蒙古被明朝軍隊趕到蒙古草原時遺落的蒙古帝國皇帝的玉璽。(皇太極劇照)

二、多爾袞、皇太極和“制誥之寶”玉璽。1634年,意圖復興蒙古帝國的林丹汗病逝,1635年,多爾袞趁機進軍察哈爾消滅林丹汗舊部。這次作戰十分順利,幾乎兵不血刃就將林丹汗的后妃和兒子都俘虜了。林丹汗的大福晉蘇泰將這方“制誥之寶”的玉璽謹獻給多爾袞,多爾袞不敢擅自保存,將消息傳給皇太極,在多爾袞大軍迴歸時,皇太極接迎玉璽百里。據記載:

設案於黃幄前,案上陳香燭,汗受玉璽,親捧之,率眾拜天,行三跪九叩頭禮畢,汗復位,傳諭兩側眾人曰:“此玉璽乃歷代帝王所用之寶。“

皇太極將這方玉璽作為自己的印章,並且於1636年改國號為“清”。這方玉璽一直使用到順治年間。(順治皇帝用“制誥之寶”蓋章的文件圖)

“制誥之寶”玉璽的下落?

“制誥之寶”的玉璽沿用到順治皇帝,後突然消失在清朝皇帝蓋章的文件上面,全部改用用滿漢兩種文字印章的“制誥之寶”。(如下圖)

乾隆皇帝25年,乾隆整理選定皇帝的玉璽,總共選擇了25方玉璽。這裡面有很多講究的。根據《周易》的 說法“大衍天數,二十有五”

,古人以奇數為陽,1.3.5.7.9這些10以內的奇數加起來正好25,25為最,因此乾隆皇帝定下自己的25方玉璽。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東周歷經25代才滅亡,乾隆希望自己的後代也享國25代,不過清朝十代就亡國了。

乾隆皇帝欽定25方玉璽時,清朝初期皇室傳下的“四寶”中就不見了“制誥之寶”這方玉璽。1746年(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選了十方玉璽收藏到盛京(瀋陽)鳳凰樓,盛京畢竟是大清龍興之地的首都。這十方御寶被稱為“盛京十寶”,這裡面也沒有“制誥之寶”這方玉璽。負責檢驗的大臣們議論紛紛,預兆大清崛起的玉璽怎麼不見了,這一風波也是鬧得紛紛揚揚。

為了平息議論,乾隆皇帝將原來的“丹符出驗四方”之寶從“盛京十寶”中撤出,換上了“制誥之寶”玉璽,議論馬上平息了下來,原來玉璽還在。其實這方“制誥之寶”的玉璽是乾隆皇帝偽造的。乾隆皇帝是一個鑑寶的大行家,造一方玉璽不在話下。

多爾袞獻給皇太極的“制誥之寶”玉璽到底去了哪裡吶?竊以為有兩種可能,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皇帝中的一個皇帝將“制誥之寶”玉璽陪葬在陵寢了。第二種可能是乾隆皇帝自己私藏起來,到清朝末年時流出宮外,不知下落了。我們見到的所謂“制誥之寶”玉璽時乾隆皇帝讓人刻印的,不是原來的“制誥之寶”了。(溥儀照片)

1924年,北京政變,鹿鍾麟奉命將溥儀請出紫禁城,臨走時,鹿鍾麟問溥儀秦始皇的那方“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在哪裡?溥儀無奈說道:

“你說的是不是傳說的那個秦始皇用和氏璧打造的傳國玉璽?這個我沒見過,康熙、乾隆都沒見過,你們說的是不是傳說哦!”

其實,皇太極得到的根本不是秦始皇的傳國玉璽,而是元朝皇帝的一方“制誥之寶”的玉璽,哪一方和氏璧雕刻的傳國玉璽早就成了傳說了。


穿越再現彼岸


自秦始皇開始,到唐末帝李從珂自焚於洛陽玄武樓止,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傳國玉璽”也就此下落不明瞭。

不過到了後金天聰十年,皇太極改元建制,並宣稱自己得到了失傳七百多年的“傳國玉璽”。

皇太極的所謂“傳國玉璽”

皇太極得到“傳國玉璽”的經過,說來還有點玄幻。在玉璽遺失兩百多年後,某一天,一個牧羊人在山中放羊,發現群羊三天都沒沾一點草料,而是圍著一個地方轉圈。牧羊人感到不可思議,於是在羊轉圈處挖掘。

結果挖了三天三夜之後,居然得到了這枚失傳多年的“傳國玉璽”。之後這枚玉璽被牧羊人獻給主人,後就流傳到了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的手裡。

天聰九年,多爾袞征伐察哈爾得勝回朝,向皇太極奏報獲得了林丹汗這枚寶璽,而且對寶璽的模樣形狀都有記載:寶璽玉質,交龍紐,漢文篆字“制誥之寶”(沒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皇太極大喜,併為此舉行了隆重的受寶大典。

然後以“得到傳國玉璽”為理由,舉行改制大典,改族名女真為滿洲,改年號天聰為崇德,改國號“大金”為“大清”。而且此後的許多文書都用此“制誥之寶”,以彰顯得位之正。在清入關之後,又在玉璽上刻上滿文“制誥之寶”,成為滿漢合璧之玉璽。


不過奇怪的是,乾隆欽定交泰殿二十五方璽時,卻沒有這枚滿漢合璧的“制誥之寶”玉璽。而且乾隆把整理出來的其餘清初寶璽,通通運往盛京收藏,而在這些玉璽中,同樣不見“制誥之寶”玉璽。也就是說,傳國玉璽被皇太極得到後,卻在乾隆時期失傳了,它不在紫禁城交泰殿裡,也不在盛京故宮。

拋開唯心主義來說,也就是看實際情況的話,皇太極所得的那枚“制誥之寶”玉璽,很可能是枚贗品。因為天聰九年的皇太極,已經完成了遼東攻略,滿蒙八旗的建立,也標誌著“大金”不再是一個邊遠部落,而是一個有秩序、有軍隊的北方強國了,入主中原這一夢想,皇太極已經有能力實現了。

但畢竟是少數民族統治,皇太極心裡也難免會有一點害怕和自卑,所以和多爾袞一計劃,決定選擇征服察哈爾,並得到“傳國玉璽”一事來做文章。哄騙世人,爭取輿論力量,

而到了乾隆年間,滿洲入關已近一百年,各方面也已經磨合得差不多了,自然不需要用一枚假的“傳國玉璽”來表現自己,還容易落人口實。於是乾隆把皇太極傳下來的這枚玉璽給破壞了,再對外宣傳玉璽安放在某個地方,供奉起來,反正在那時也沒人敢去實地考察一下的。




一貳一橙


這個笑話您是從哪兒聽來的?

和氏璧傳國玉璽的千年始末

中國歷史上,能稱得上“傳國玉璽”的也只有秦始皇用和氏璧製成的那一塊了。這塊傳國玉璽歷代王朝君主皆視此物為至高無上,擁有天下之象徵。為爭奪此玉璽,演義除了無數宮廷之變,然而關於此玉璽的下落,至今都是一個千古未解之謎。

秦始皇二十年崩,傳璽於二世皇帝,趙高誅二世,傳子嬰,劉邦入關中,進咸陽而得到此玉璽,楚漢之爭勝利後,劉邦於公元202年,即皇帝位,漢“因世傳之,謂為傳國璽也。”、

傳國玉璽自此得名。

西漢末,王莽篡政,建立新潮,後來王莽失敗,王憲得到了玉璽,李松入長安後,殺了王憲而得到了玉璽,並呈送給了更始帝,更始帝敗給了赤眉軍,於是赤眉軍得到了玉璽,赤眉軍首領樊崇等劉盆子為帝,玉璽歸了劉盆子。

公元27年,光武帝劉秀派遣大將馮異大破赤眉,“赤眉君臣面縛,奉高皇帝璽綬”。自此璽為東漢所有。

東漢末,董卓作亂,在洛陽劫掠逼宮,掌玉璽的人帶著玉璽一同投井中。後來孫堅入洛陽討伐董卓,他的士兵與城南井中見五色之光(這個有點誇張),探之而得玉璽。後來袁術用孫堅的妻子作為要挾,從孫堅手裡得到了玉璽。袁術死後,袁術劫持的廣陵刺史徐球得到了玉璽,送歸於漢獻帝。然後魏代漢,晉代魏,玉璽就這樣傳到西晉。

然而西晉立國不久,天下就大亂了,南北諸朝對峙,十六國紛爭更迭。前趙劉聰派遣劉曜破洛陽,抓了晉懷帝,取得了玉璽返回平陽。

後來石勒滅前趙,建立後趙,石勒又被魏冉閔所滅,冉閔又被石勒後裔石虎聯合鮮卑慕容雋聯手所滅,冉閔的大將軍蔣幹求救於東晉徵西將軍謝尚,蔣幹奉玉璽於東晉,於是在東晉晉穆帝永和八年,傳國玉璽再歸於漢人王朝。

此後,經南朝宋、齊、傳承到粱,但因為梁元帝承勝元年四月侯景之亂,侯景盜玉璽,讓侍中趙思賢將玉璽丟在草間,至廣陵告訴了郭元建這個事情,後來郭元建得到玉璽,送到了鄴城,自此玉璽歸了北齊,後北周代北齊,又歸了北周。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滅北周,玉璽歸隋朝,公元618年,唐朝滅隋,隋朝蕭皇后和太子帶著玉璽投靠了突厥。到了貞觀四年,蕭太后跟太子一同歸唐,玉璽才又重新回到了中原。

公元91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隨後李存勖入洛陽平亂,滅後梁,建立後唐,936年,石敬瑭舉兵入洛陽,滅後唐,建立後晉,後唐帝李從珂攜帶玉璽登元武樓自焚,自此玉璽不知所蹤。

從後唐末帝李從珂到宋太祖建隆元年,這二十五年裡,是沒有玉璽的。

而據說宋哲宗元符元年,也就是一百三十九年後,玉璽出現在了咸陽,但實際上這個事情一直被史學界所懷疑,這塊玉璽的真假,到底是趙宋王朝導演的好戲,還是真的找到了玉璽,爭議相當之大。

那麼我們就按這塊玉璽是真的來說吧,接下來1127年靖康之恥,玉璽被金人所得,南宋沒有傳國玉璽,然後蒙古滅金,卻沒有得到玉璽,忽必烈滅南宋建立元朝也沒有玉璽,一直到忽必烈於至元二十一年死掉,玉璽又神奇地出現了!

元代玉璽之出現,相當之離奇,據說是太師國王之孫,當時的同知通政院史拾得死了後,家裡很窘迫,他妻子脫脫真瑩又有病,她兒子為了給母親瞧病,從家裡翻出個匣子想要拿去賣,誰知一打開,居然是傳說的中的傳國玉璽,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後來呈現給了皇太孫,皇太孫受玉璽而繼帝位。

而後來朱元璋滅元,這塊離奇的傳國玉璽被元順帝帶走,明朝也沒有傳國玉璽!

至於後來的清朝更加不可能有!

皇太極得到玉璽這個事情極其不靠譜。

首先,從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開始,玉璽的下落就已經不明,後來出現在咸陽的那塊玉璽蹊蹺相當之大,在後來,元朝得到的玉璽的經過就更加離奇了。

這兩次事件如此巧合,完全沒有道理,真假相當難辨。所以一般認為傳國玉璽到了李從珂這裡,大概就已經算是找不著了。至於後世真真假假的故事,十分難以辨別。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江畔初見月


傳國玉璽自秦始皇製成後,一直在秦朝使用。秦始皇死後傳給秦二世,後為劉邦所得。漢朝一直往下朝,到三國為曹操所得,後傳司馬晉朝。南北朝傳隋,隋亡入漠北突厥,後為李世民所得。殘唐時,石敬塘引契丹軍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玉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從此下落不明。

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是秦始皇下令所制,其材為春秋名玉和氏璧,雕刻人為咸陽玉工王孫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從此,傳國玉璽成為“皇權神控股,正統合法”之信物,帝王傳位,要傳玉璽,改朝換代,也要傳承玉璽。因此,傳國玉璽被視為皇帝和國家合法身份的標誌,也被視為鎮國之寶,得到他便“受命於天”當皇帝,失去它便王朝氣數已盡。如果皇帝登基沒有玉璽,則被稱為“白板皇帝”,老百姓打心眼裡不服氣。

那麼,傳國玉璽真是從秦朝一直傳到清朝嗎?不是。傳國玉璽在歷史上幾次失蹤,幾次復出,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最可以確定的就是傳到殘唐。

傳國玉璽自秦始皇製成後,一直在秦朝使用。秦始皇死後傳給秦二世,後為劉邦所得。漢朝一直往下朝,到三國為曹操所得,後傳司馬晉朝。南北朝傳隋,隋亡入漠北突厥,後為李世民所得。殘唐時,石敬塘引契丹軍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玉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從此下落不明。

到了北宋,農夫段義挖出傳國玉璽獻朝廷,13位大學士認為是真,但許多人認為是假,就連宋徽宗都不太相信,自己又刻了10方共用。北宋亡後,傳國玉璽傳到金國,金亡後不知所蹤。元世祖忽必烈死後,北京古玩市場突然有人公然叫賣傳國玉璽,伯顏重金買得,也不知是真是假,就一直用著。

朱元璋滅元,元軍想抓住元順帝得玉璽,但未能如願。誰知最後竟被多爾袞無意間得到,並獻給皇太極。

皇太極如獲至寶,以為自己“受命於天”,於是改後金為大清,這樣大清朝也是正統天朝了。從皇太極開始,就一直使用這塊玉璽,也沒人敢說是真是假,說是真的自然沒錯,若說是假的,不等於說清朝不是正統天朝,皇帝不是“受命於天”的正統皇帝嗎?

大清之初,包括傳國玉璽在內,一共有39塊玉璽,各個玉璽有不同功用,唯傳國玉璽為至尊,哪位皇帝都把它當寶貝供著。可到了乾隆皇帝時,乾隆卻有了不同看法。

乾隆自稱是十全皇帝,古今中外,天下之事沒有他不懂的。乾隆對考古還有研究,什麼古董玉器,一看就知真假,稱得上是大清“一級鑑寶師”。乾隆當了皇帝之後,拿著傳國玉璽仔仔細細看了半天,最後說出倆字:“膺品”。

乾隆

乾隆此話一出,滿朝文武全都傻眼了。特別是滿人,一個個全都洩氣了。為啥?乾隆親口說出傳國玉璽是假,不等於說大清國不是正統天朝,所有皇帝都不是正統皇帝嗎?不過既然乾隆都說了,眾臣還能說啥?就算皇太極活著,也無話可說,愛正統不正統唄,稀裡糊塗過得了。於是乎,清朝就稀裡糊塗了。



語見


元代的皇帝玉璽不止一方,黃太吉只是得到了其中一方,他便假稱得到了傳國玉璽,其一是為了要稱帝,其二將來進取中原就可以名正言順了。其三是要告之天下他才是天下正統的皇帝。他得到的只是元朝皇帝玉璽之一,並不是傳說中的傳國玉璽,據我分析傳國玉璽到西晉滅亡之後就下落不明瞭。清朝入關之初,由於需要,有些前朝玉璽就被磨掉了字,重新刻字,當作本朝玉璽用,經過近百年時間,到乾隆時,國力雄厚,乾隆皇帝根據自己的喜好而精選了25方作為朝廷專用,當然也有些是前朝的,字又被磨掉重刻了。除了這25方,乾隆私人玉璽印章多達兩千個左右,故宮還有許多玉璽被擱置起來沒有用了,現在還在庫房,還有部分玉璽由於戰亂遺失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很少部分。所以說,並不是傳國玉璽不見了,是本來就沒有得到,黃太吉為了自己的目的忽悠人的,歷史上也沒幾個人見過傳國玉璽,這樣才好編故事。


鬼谷先生1437


皇太極找到的傳國玉璽,並不是大家理解的和氏璧,上面刻著的也不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這尊所謂的傳國玉璽,其實是元朝蒙古人傳下的。

這尊玉璽流入皇太極手中的時間是天聰九年 (1635) 。

當時,後金在征討察哈爾的林丹汗。具體的過程在清初的史料中有詳細記載:

  • 和碩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徵察哈爾國,獲歷代傳國玉璽。

  • 相傳茲璽藏於元朝大內,至順帝為明洪武所敗,遂棄都城,攜璽逃至沙漠,後崩於應昌府,璽遂遺失。

  • 越二百餘年......璽復歸於林丹汗。林丹汗亦元裔也。


這段記載,非常明確的指出玉璽的來歷:

所謂的傳國玉璽,不是和氏璧,而是蒙古人歷代使用的玉璽。

因此,寶璽上面的文字,並不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還是根據清初史料的記載:

\t\t\t\t\t既得,視其文,乃漢篆“制誥之寶”四字。璠璵為質,交龍為紐,光氣煥爛,洵至寶也。


因此,這尊玉璽是“制誥之寶”。

這尊玉璽在乾隆朝被廢而不用,送到盛京的鳳凰樓,為盛京十寶之一。



HuiNanHistory


皇太極獲得傳國玉璽的記載見於《清史稿·太宗本紀》:

也就是說,這是元順帝帶在身邊的傳國玉璽,後來丟失了,過了200多年牧羊人撿到,到了林丹汗手中,林丹汗敗亡後,這個玉璽在林丹汗的第三大妃蘇泰(又稱蘇泰大福晉、蘇泰太妃、蘇泰太后)這裡,此時(天聰九年,1635),皇太極派多爾袞、嶽託、薩哈璘、豪格率軍遠征察哈爾餘部,蘇泰隨其與林丹汗所生的長子額哲歸順後金,在投降的同時獻此傳國玉璽。

為此,皇太極親自率領眾貝勒迎至盛京(今遼寧身瀋陽市)城外南岡,設香案拜天受之,後又由南門入宮,以應天命,同時把得到傳國玉璽的緣由,寫在敕諭之上,並直接蓋上這個玉璽,頒行給所屬的滿、漢、蒙古臣僚百姓,讓大家都知道皇太極『天命攸歸』。

確實,獲得所謂的『傳國玉璽』,被皇太極的大臣稱之為『聖德如天,仁政旁達,天賜玉璽,乃非常之吉兆也』,也成為皇太極在次年定國號為『大清』稱帝改元的重要信服力與正當性依據。

後來皇太極經常使用這個玉璽,《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封莊妃冊文》(現存放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莊妃就是未來的孝莊文皇后)上就蓋有這個玉璽。

相傳這塊傳國玉璽出自漢代,後數傳至元代,元順帝面對明軍兵鋒北逃大漠,就攜帶了這個玉璽,玉璽後來遺失了,又相傳200多年後,一個牧羊人見所牧羊群中有一頭山三天不吃草,只是不斷地用羊蹄子在刨一個地方,感到奇怪的牧羊人就挖這個地方,挖出了這塊傳國玉璽,傳國玉璽輾轉被林丹汗獲得。

這個敘述模式透露出的事實本身就很可疑——

1、元代及元順帝使用的所謂傳國玉璽並不見得出自漢代,元朝獲得的南宋傳國玉璽是北宋時候宋室自行製作的所謂大宋『八寶』,後在明初大將李文忠攻克應昌的時候被明朝方面繳獲,元順帝不太可能還有一個傳自漢代的傳國玉璽,元代史書上也似並沒有『制誥之寶』這一玉璽的名號。

2、元順帝失落玉璽與牧羊人在神異的狀態下找到玉璽之間相差200年,是不是真的連接得上也是存疑的;

3、林丹汗獲得的傳國玉璽是不是牧羊人找到的甚至蘇泰、額哲獻給皇太極的是不是林丹汗擁有的那個,其實也不好說。

這塊傳國玉璽是玉石質地的,上有交龍紐,文字漢篆『制誥之寶』四字,這顯然並不是秦朝那個文字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事實上那個傳國玉璽在後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自焚後已經失蹤——是從漢代傳下來傳國玉璽也沒有什麼確鑿的證據。

乾隆帝欽定清宮二十五寶也就是25方寶璽的時候,內中有所謂『祖宗所傳四寶』,其中並沒有當年的這個『制誥之寶』,被整理出來的清初寶璽都被送往盛京收藏,可是『盛京十寶』中也沒有這方『制誥之寶』。過了不多時候,乾隆帝又下旨從『盛京十寶』中撤去『丹符出驗四方』之寶而換上『制誥之寶』。但是這方『制誥之寶』的大小尺寸與寶文篆法都不同於皇太極獲得的『制誥之寶』。

也就是說從林丹汗那裡轉移而來的傳國玉璽消失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有人認為乾隆帝經過鑑定考據,確定其為贗品,所以就讓其消失了。根據清宮內務府《活計檔》: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帝曾經下旨將『制誥之寶』交啟祥宮將寶上字磨去。

這個『制誥之寶』應該就是當年皇太極獲得的所謂『元朝傳國寶璽』,乾隆帝已知其是假,而同時其歷史使命也早已完成,遂下令磨去字跡,等於說永遠銷燬了這個西貝貨的證據。

總結一下,林丹汗殘部獻給皇太極的『制誥之寶』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所謂『歷代傳國玉璽』,甚至不見得是元朝用過的寶璽,但是皇太極充分利用了獲得寶璽製造輿論進行宣傳來證明自己稱帝圖明的正當性;而到了乾隆帝時期,乾隆帝明知是假,再加自信清朝不再需要前朝傳國玉璽證明合法性,遂銷燬了這個玉璽而以新制作的『制誥之寶』代替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