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詞帝李煜泣血之作,62字描繪倉皇一生,哀婉至極、比紅樓夢還悲

談及李煜,略有文學常識的人對其都不陌生。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個兒子,也是南唐最後一位國君。李煜北宋建隆二年繼位,開寶四年被廢除帝號,在位10年。

李煜一生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詞帝李煜泣血之作,62字描繪倉皇一生,哀婉至極、比紅樓夢還悲


李煜的詞以南唐亡國為界限,分為兩種涇渭分明的題材:亡國前多奢靡之音,亡國後則是泣血之悲。而尤以其亡國後的詞作成就更高,我們所熟悉的《虞美人》、《相見歡》、《浪淘沙令》、《破陣子》等千古名作,都是李煜亡國之後的感慨之作!

李煜的每一首詞,可以說都是泣血之作,讀之令人哀傷不已,其中名作《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最是令人唏噓,短短62字,描摹出一生榮華、奢靡、亡國、離別等。文辭間字字滴血,又出自才華橫溢的後主之手,更覺悽慘苦澀,一生之結局,比紅樓夢裡的場景還要悽慘。


詞帝李煜泣血之作,62字描繪倉皇一生,哀婉至極、比紅樓夢還悲


五代·李煜·《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這首詞的大意是說:南唐開國已有四十年的歷史了,幅員遼闊、山河壯麗。高大雄偉的宮殿與天際相接,宮苑內珍貴的草木茂盛,鮮花遍地,藤蘿纏蔓。生活其間何其樂哉,何時又曾想會有刀槍劍戟、戰火烽煙呢?
自從做了俘虜,心中憂思難解,除了憔悴消瘦,兩鬢之間也見斑白。記憶深處最傷感的時刻莫過於南唐滅亡倉皇辭別宗廟的時候,樂隊還在演奏著別離的悲歌,這種生離死別的情形,時至今日不能忘懷,那時候即使悲傷欲絕,也只能面對宮女們垂淚。


詞帝李煜泣血之作,62字描繪倉皇一生,哀婉至極、比紅樓夢還悲


這首詞作於李煜降宋之後的幾年,也可以說是其生命的最後幾年,具體時間不詳。金陵被宋軍攻破後,李煜被俘。當時他與子弟四十五人被宋兵押往北方,從此開始了他忍辱含垢的生活。三年之後,宋太宗還是容不下這個亡國之君,將他毒死在汴京,時僅四十二歲。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這首詞開頭兩句描寫的是,南唐開國已有四十年曆史,幅員遼闊。實際上南唐共計38年,這裡是泛指。寫家國、山河,寫南唐昔日之風華,更凸顯出成為階下囚的心中之悲。


詞帝李煜泣血之作,62字描繪倉皇一生,哀婉至極、比紅樓夢還悲


緊接著“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三句,描寫宮殿、樓閣、玉樹、瓊枝,也是用奢靡之境烘托心中無限之悲。據宋人筆記中載,南唐宮中以銷金紅羅罩壁,以綠鈿刷隔眼,糊以紅羅,外種梅花;樑棟、窗壁、柱栱、階砌等都作隔筩,密插雜花,極為豪奢。可見李煜這三句之描述為實錄,襯托出南唐當年的無限風華。

“幾曾識干戈?”在描繪了豪華安逸的宮廷生活之後,峰迴路轉,承上啟下,生出下片屈為臣虜的情景,轉折之妙在於自然流走,絕無半點痕跡。


詞帝李煜泣血之作,62字描繪倉皇一生,哀婉至極、比紅樓夢還悲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這兩句是說,自從做了俘虜,在憂慮傷痛的折磨中日漸消瘦、且鬢髮斑白。期間用“沈腰”和“潘鬢”的典故,描寫內心的極度痛苦。古人說憂能傷人,亡國之痛,臣虜之辱,讓這個多愁善感的後主,又怎能忍心得下?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作者之見,這三句可謂全詞的點睛之筆,其間之哀傷,超過任何一首詩詞。想想那樣的場景:國破家亡之後,原來居住的深宮大院也不能再享受,在宋人的催促之下只能倉皇離開。最難捨的不是江山,而是宗祠裡祭祀的祖宗牌位,含淚告別祖先後,秋風蕭瑟,這時候教坊還吹奏著別離的曲子,趁著秋風如刀割般劃過心頭,這時候的悲哀,也只有李後主一人能夠體會得到。


詞帝李煜泣血之作,62字描繪倉皇一生,哀婉至極、比紅樓夢還悲


李後主的詞風,婉約中充滿豪放,豪放中又隱含婉約。讀之總有意猶未盡之感。尤其是這首《破陣子》作者以為寫得極妙,尤其是“最是倉皇辭廟日”句,讀之總是傷感不絕。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讀者們,關於“李煜詞作‘破陣子’”,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