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朱棣最後找到建文帝了嗎?建文帝到底去了哪裡?

一壺老酒敬人生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說一說我的看法。關於朱允炆最後的生死問題一直以來就是一個謎團,有研究學者認為朱允炆最後做了和尚,這一點在《胡濙傳》裡有過記載,把這個作為了一個依據,還有就是很多地方發現的一些所謂的朱允炆沒有死的證據。也有人說鄭和下西洋就是朱棣派出去尋找朱允炆下落的一個舉動。但是在我看來這些東西都不能作為朱允炆沒有死的證據。我個人覺得朱允炆就是在那場大火中死了。

首先咱們來說一說關於朱允炆最後做和尚的故事。說是朱元璋早就想到自己的後世子孫會有劫難,於是在皇宮挖了一條密道,還留下了一個錦盒,說是後人有難的時候打開他。這個盒子裡面放的就是一套和尚的用品,朱允炆在靖難的時候,自己被圍,無法脫身,打開了錦盒。把自己喬裝打扮成和尚從密道里逃離了出去。關於這個傳說,我覺得應該是支持建文帝或者希望建文帝活著的人杜撰的,只是他們的一種期待。為什麼這麼說呢?朱允炆那個時候別人都死了,只有他自己從密道跑了,這一點說不服我。還有就是做為一個皇宮,朱元璋卻要挖一個密道,要知道皇宮裡面都沒有高的樹的,就是怕藏刺客,他就不怕有人發現這個密道然後鑽進來麼?還有就是現在之前皇宮的圖紙也沒發現過有密道過的證據。反正歷朝歷代的皇宮,要說絕對沒有密道那我不能確定。因為清朝紫禁城有過密道,但那個是從軍機處到養心殿的短途。和朱允炆那個密道的性質不能比的,一個就是傳遞信息,而且修在軍機處了,安全。另一個是為了脫身,那應該會比較長,或許都出了京城了。這樣的一條密道,脫身的作用大不大不好說,反正安全隱患是很大的。所以我覺得密道之說是不存在的,既然沒有密道,皇宮被圍的水洩不通,那皇帝自然就沒地方跑了啊。

第二個就是鄭和下西洋找朱允炆還有胡濙去找朱允炆。這兩個去找朱允炆的行為也說服不了我。朱棣當時天下已經站穩了。他完全沒有找朱允炆的必要,就算他可能懷疑朱允炆沒有死,但朱允炆做皇帝的時候就鬥不過他,現在皇位都沒了,更鬥不過他了。不要說朱允炆有號召力,凡是終於朱允炆的都讓朱棣給解決了,他的號召力從哪來啊。要是說當時民不聊生,大家效仿陳勝吳廣起義,假託扶蘇公子還說的過去,但當時明朝沒問題啊,老百姓們閒的麼?突然有一天有個人跑出來說自己是朱允炆,讓他們幫自己,就會有號召力?要知道,在民間燕王的地位一直是很高的。好,就算說朱允炆依然有號召力,但只要朱棣就確定了朱允炆就是個死人,誰又能相信死而復活呢?反而是朱棣派人去尋找朱允炆才會留下了空子,才會有人趁機鑽空子。想想明朝朱棣年間,有過人假託朱允炆身份造反麼?就算是建文帝倖存的支持者也沒有過這種行為吧。後人絕對不可能有當時的人瞭解當時的情況。如果建文帝真的沒死,哪怕有萬分之一的證據,都很有可能有人假託建文帝而對抗朱棣。可問題是偏偏沒有。那就說明就連建文帝的支持者都覺得他死了。而且以朱棣的政治智慧,他會很清楚關於建文帝是死是活這件事,自己什麼都不需要做,也就等於什麼都做了。完全沒必要去找他。

所以我給出的結論很簡單,朱棣根本不會去做這麼沒有意義的事情,建文帝就是死於大火之中。至於所有圍繞他的傳聞,或是支持者的念想編造的,或者是一些文人設想的,但都從邏輯上面說不通。


隨意言之


這幾乎也成了一個懸案,幾百年來爭論不已。朱棣在位22年,期間搜尋建文帝的時間就將近20年,足見建文帝在朱棣心中的陰影。那麼朱棣尋找建文帝,到底找到了沒有?竊以為,朱棣最終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

歷史上關於建文帝下落記載

朱棣從金川門進入南京城,宮中火起。在永樂期間,修訂史書的時候,稱建文帝已經死了。但是當時的人們都不相信,反而是建文帝出逃的書籍滿天飛。最終,關於建文帝的記載為:“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我們都知道,史官記載歷史的時候,如果有什麼顧忌,往往會使用春秋筆法,寓意曲折,這也使得後世之人,往往很難理解當時的情況。

我們看這個記載中,“帝不知所終”和“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是很重要的兩句話,而且這兩句話的前後順序,也是有很深刻的含義的。假如建文帝真的不知所終,那麼後面這一句,朱棣派遣宦官抬出了皇帝和皇后的屍體,又怎麼解釋?如果建文帝真的被燒死,那麼就不會是“不知所終”。而且先說“不知所終”,說明是朱棣不知道建文帝去了哪裡,那麼這兩具屍體就很有問題了。這是史官在委婉地向我們傳達信息,只是不能明說罷了!

朱棣為什麼這麼關心建文帝下落

當時編史的史官,都認為建文帝沒有死,而且明朝時期的人,都相信建文帝沒有死。只不過朱棣為了名正言順地登基,便必須指定建文帝“已經死了”,不然朱棣就沒有理由登基。為此,朱棣還大肆修改史料,為了增加自己登基的合法性,朱棣還把自己的親生母親改為了馬皇后。這樣,朱棣就和朱標一樣,都是皇后生的嫡子。而建文帝已經“死去”,朱棣上面的三個哥哥也已經去世,那麼如此一來,朱棣登基就順理成章了。雖然朱棣成功登上皇位,可一直擔心建文帝回來奪取江山,所以才會這麼關心建文帝的下落,一直秘密查訪將近二十年。

朱棣最終找到建文帝了嗎

朱棣最終找到建文帝了,恐怕是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其中,有幾條史料可以證明這個觀點。在《姚廣孝傳》中記載,在永樂十六年的時候,姚廣孝已經八十四歲了。姚廣孝在朱棣靖難期間,出力很多,但他一直在當和尚,沒有還俗。朱棣登基後,封他為主管天下僧錄事。這次朱棣看望病重的姚廣孝,兩人的談話很高興。於是朱棣問姚廣孝有什麼想說的,姚廣孝趁機說道:“希望皇上赦免僧人溥恰!”因為當初朱棣進南京的時候,有人曾說建文帝扮成僧人逃去,而溥恰知道建文帝的下落。所以朱棣以其他的罪名,把溥恰逮捕起來。

這樣一關就是16年,如果朱棣已經知道建文帝的下落,那麼溥恰便沒有了絲毫利用的價值。或者放了,或者殺了,而不會繼續關在監獄裡。這樣的請求,也就姚廣孝敢說,其他大臣都不敢吱聲。因為姚廣孝靖難期間有大功,而且他本身是個僧人,不用怕被朱棣懷疑有結黨或者其他意圖。再者姚廣孝一直等到84歲,身體不好說不定隨時就要掛了的時候,他才提這個要求,從側面印證了朱棣一直尋建文帝不得。

再者,《胡濙傳》中記載,從永樂五年起,胡濙便被以尋找仙人張三丰的名義,到全國各地去悄悄查訪建文帝的消息。而當初有人傳言建文帝出海,朱棣便派鄭和七下南洋,但最終沒找到。而胡濙是在外尋找最久的,第一次從永樂五年,一直找到永樂十四年,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把當地關於建文帝的傳聞告訴朱棣。期間,胡濙的母親去世,胡濙想要回家奔喪,都被朱棣拒絕。

永樂17年,胡濙再次外出,這一次一直到了永樂21年才回來。那時朱棣還不在北京,而在宣府。胡濙卻是沒有在北京待著,直接找到了宣府。到了之後,朱棣已經睡著,聽說胡濙到了,“帝急起召之”。胡濙便把他所知道的都告訴了朱棣,“漏下四鼓乃出”,意思是胡濙一直談到大約晚上2點後才出來。

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胡濙這次肯定是有了真材實料,才一直追到宣府。而朱棣的反應,更是讓人生疑。本來已經睡著,卻又起來急召,一直談到深夜才讓胡濙離去。這一次之後,朱棣便放下了心事,從此不再尋找建文帝。那麼這次胡濙帶給朱棣的是什麼消息呢,大約是建文帝已死的消息,這樣是最能讓朱棣放心的。最次,也是建文帝已經無意復國,並且在某個地方之後,再也沒有了蹤跡。只有這樣,朱棣才會放心。

綜上所述,朱棣最終是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或者更確切地說,朱棣得知了建文帝的最後消息。但此時的建文帝不論是死還是生,都已經對朱棣的皇位沒有了威脅,這才讓朱棣放下心來。朱棣在位22年,尋找建文帝將近二十年,一直到他駕崩,明成祖也算得上非常執著了。


歷史摩天輪


靖難之役,朱允文自焚皇宮,八天之後被安葬,朝廷上下哀悼三天。
正史上建文帝已經死了,但由於屍體被燒得面目全非,難辨真偽,有消息說其已金蟬脫殼,從地道中潛逃,或漂洋海外,或隱居山林。
朱棣心存疑慮,為防後患,命太監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下西洋宣揚國威、交通各國;又命胡濙連續14年出巡各地,探訪民間隱情。兩人私下都肩負著尋找建文帝的使命

鄭和的海外之旅宣揚了國威,史料未見涉及建文帝的記載,但胡濙的陸上探查,有了讓人聯想的記錄。據《明史·胡濙傳》,胡濙走遍了天下州郡鄉邑,用了十六年,終於趕回朝來彙報。“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兩人談了很久,猜測應該是有了一個結果,但兩人談論的是建文帝麼?如果是,找到了麼?如果找到了,又要怎麼處理?或者無需處理,已經撒手人寰?沒有人知道他們談了什麼,按照莫須有的說法,也許找到了建文帝吧!
從歷史典籍中能夠推導的就是上面的結論,至於野史就只能姑妄聽之了。但近年來一些新出現的證據,雖未能得出定論,倒也非常有趣。

一、紅崖天書

聞名遐邇的貴州安順紅崖天書,來歷莫衷一是,或說諸葛亮南征遺蹟,或說藏寶圖,或說古彝文字等等,上海工程師林國恩根據潛心研究,認為這是建文帝頒下的一道討伐燕王朱棣的檄詔。天書以金文的變體加上篆體、隸體、象形文字、草書及圖畫的形義綜合而成的一種"雜體"書寫成的。
從南京逃出後,建文帝藏匿於貴州的山谷之間,寫了這篇檄文,刻於山崖之上,號召臣民推翻朱棣的統治,內容可譯為:燕反之心,迫朕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殘酷殺害,致屍橫、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難書。使大明日月無光,變成囚殺地獄。須降伏燕魔做階下囚。丙午(年)甲天下之鳳凰一一允炆(御製)。
如果林國恩破譯的內容為真相,起碼說明建文帝朱允炆是真的逃出去了。

二、讓氏家譜

讓慶光先生家裡有一本珍藏的《讓氏家譜》,這本家譜證實,他是朱允炆第15世孫。家譜上說,朱允炆逃出南京後,在湖南湖北一帶隱居。朱允炆隱居期間改名叫“讓鑾”,曾假扮僧道,遊於滇、黔、蜀、粵、桂、湘、鄂各省名山大川,晚年隱居於武昌,死後葬在洪山寶通寺的寶塔旁。讓慶光小時候寺內的和尚都能指引墓地位置,但後來滄海桑田,已經無處尋蹤。

但這只是一家之言,只能等待其它的證據出現,相互印證。

三、福建古墓

福建寧德的一座古墓也讓人產生了聯想,大型的墓碑上面有皇帝才能用的閉嘴龍紋,上方還有火龍珠確定了墓葬屬於明代;碑上沒有任何文字,姓名、年齡、生平,完全空白,這種大型墓葬讓人匪夷可思;不遠處有座支提寺,寺中保留著一件明朝的袈裟,上部兩邊有9條金龍,中間還有5條金龍,恰合“九五之數”。還有一點,附近的上金貝村的族譜記載,他們的祖先名叫鄭三合,乃是明朝時期遷居於此。而當年可能陪同建文帝出逃的大臣中,有位鄭洽,“三合”正是“洽”字拆分而來,難道這只是巧合?

一系列新的發現,讓朱允炆的蹤跡更加撲朔迷離,如果當初他真的葬身火海,後面的一切自然就是捕風捉影。在沒有信使之前,一切推論都是猜測。那麼,我還是願意相信,朱棣沒有找到建文帝!

春秋硯


在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中,朱棣在太孫朱瞻基的努力下,找到了建文帝,並且成功的與建文帝見面了,也算是了卻了朱棣的一大心事。

但在正史中,這段劇情有反應的歷史情節並不存在,關於朱棣尋找建文行蹤的事兒,在《明史 胡濙傳》中有詳細的記載: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根據這段史料的記載,朱棣至少派出了兩路人馬去尋訪建文帝,一路是派胡瀅遊歷天下的州郡鄉邑,暗中巡察建文的蹤跡,這一查就是十六年之久;另一路是根據建文遠赴海外的傳言,遣鄭和數次下西洋尋訪建文的下落。

按照《胡瀅傳》中記載的,在胡瀅沒有回朝之前,朱棣始終沒有得到關於建文的確切消息,包括鄭和數次下西洋,也沒能帶回來關於建文的信息,直到胡瀅帶著自己尋訪的情報連夜彙報給朱棣之後,朱棣才放下心中的疑慮,雖然沒有記載胡瀅耗費十六年得到的是什麼結果,但是朱棣的反應來看,胡瀅顯然是找到了關於建文帝的確切信息,並且確認建文對朱棣沒有任何威脅,所以,朱棣才能“疑始釋”。

雖然沒有記載胡瀅耗費十六年得到的是什麼結果,但是朱棣的反應來看,胡瀅顯然是找到了關於建文帝的確切信息,並且確認建文對朱棣沒有任何威脅,所以,朱棣才能“疑始釋”。

至於建文帝去了什麼地方,目前只能推測出建文帝很可能是在胡瀅最後尋訪的地方,因為得到建文帝確切消息以後,胡瀅馬上就回到朝中,並且是連夜去見朱棣彙報自己所瞭解到的情況。但是《胡瀅傳》中並沒有記載他最後尋訪的是哪裡,所以,對於建文帝到底去了哪裡,至今也沒有準確的論斷。


一鍋煮了


靖難之役可以說是明朝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關鍵,他不僅讓燕王朱棣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成功造反的藩王,同時也改變了後來明朝定都的命運。但在靖難之役中,由於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使得即位後的朱棣,一直惴惴不安,難以入睡。為了徹底找到建文帝,朱棣名義上派鄭和出使西洋,宣揚大明的國威,但在暗地裡,卻指派官員深入民間去查訪建文帝下落。 而被朱棣指派去暗訪建文帝下落的官員正是戶部官員胡濙。

說起胡濙的經歷,簡直可以用傳奇來形容。

胡濙出生時滿頭白髮,到了滿月以後才漸漸變成黑色。而在靖難之役後,朱棣下令指派胡濙去暗訪建文帝下落,胡濙甚至還一度到仙山上去拜訪得道高人,史載“並訪仙人張邋遢(張三丰),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

在十四年暗查走訪的過程中,除了幫明成祖朱棣尋找建文帝下落之外,也在幫著朱棣查訪民間的情況,甚至在老母親去世後,皇帝都下令他不準回家丁憂,並封他擔任禮部左侍郎。

雖然朱棣對胡濙極盡禮遇,但胡濙的暗訪生涯並沒有就此終結。 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胡濙再度接到暗訪的命令,到江南查訪,終於到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胡濙完成使命,到宣府回覆朱棣。

“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朱棣當時已經就寢,聽說胡濙來了,立刻起床召他入見。胡濙將自己尋訪建文帝時的所見所聞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朱棣。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胡濙和朱棣對話的具體內容,但“至是疑始釋”一語,已然說明胡濙已經找到了建文帝失蹤之謎的答案。

建文帝有可能早已死去,他的屍首被胡濙尋到;

也有可能他早已如傳聞中那樣渡海遠去,胡濙這次暗訪找到了相關證據;

也有可能已經出家為僧,在與胡濙的對話中,吐露自己不再貪戀權力,只求安度晚年的心願;

當然也有可能,建文帝在被胡濙探訪到後已被滅口;

但建文帝不論是死是活,都不會再對朱棣的皇位造成威脅了,這也是朱棣最想從胡濙口中得到的那個答案。那天晚上胡濙顯然給了朱棣這個他最渴望的答案。

於是朱棣放心了,而胡濙也徹底完成了自己的暗訪使命。

由於胡濙任勞任怨的風格,深受明成祖的器重,曾被委派到南京去監督太子朱高熾的行為,而胡濙負責的監督態度,也為後來的明仁宗朱高熾所賞識。但賞識歸賞識,胡濙卻因自己嚮明成祖上過秘密奏摺而受到明仁宗的懷疑,後一直被安排在南京任職。

後來明仁宗駕崩,明宣宗朱佑樘即位,“漢王反,與楊榮等贊親征。事平,賚予甚厚”,漢王朱高熙謀反,胡濙與楊榮等人一起力主明宣宗出征,讓胡濙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

由於規勸皇帝親征,使得明宣宗對胡濙非常信任,“明年賜第長安右門外,給閽者(守門人)二人,賜銀章四。生辰,賜宴其第”,而從賞賜禮物的規格也能看出明宣宗對胡濙的態度。 胡濙不僅任勞任怨,而且極力主張節儉樸素,無論是從明成祖時期,還是一直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都極力主張節儉,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明朝歷史上官員行列裡面勤儉持家的典範人物。

雖然胡濙節儉的品格受到了讚揚,但是胡濙卻在即將退休的時候鬧了一出笑話。

在禮部任職期間,胡濙曾兩度把禮部大印丟失,導致被皇帝問罪下獄,好在後來大印失而復得,才使得胡濙沒有被革職重判。

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已到杖國之年的胡濙選擇致仕,但明英宗卻不同意,無奈只好繼續在朝廷工作。

而幾年之後便發生了土木堡英宗北狩的事情,當時百官擔心瓦剌會奪下北京城,希望遷都,但胡濙提出“文皇定陵寢於此,示子孫以不拔之計也”,堅定留守北京,不予遷都,並聯合兵部侍郎于謙,穩住了朝臣的心。

後來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送回,朝廷文武百官商量迎接的禮儀,胡濙因為和王直私下討論,被朝臣林聰彈劾。

胡濙建議景泰帝“肅宗迎上皇典禮,今日正可仿行。陛下宜躬迎安定門外,分遣大臣迎龍虎臺”,胡濙希望景泰帝朱祁鈺能夠親自率文武大臣到安定門外奉迎英宗還朝,但是景帝死活不同意。 英宗還朝後,胡濙還多次和景帝唱反調。如在明英宗到南宮的時候,請求率領百官到延安門拜賀,遭到景帝的反對,在明英宗壽辰的時候,胡濙再度率領百官到延安門拜賀,同樣遭到了景帝的反對。

胡濙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和景帝唱反調,是因為明英宗是名正言順登基的皇帝,同時又是太上皇,所以理應行禮拜賀,而景帝之所以不願意讓更多的大臣接觸明英宗,是害怕這些官員擁護明英宗,所以處處忌憚,時時防備。

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八十九歲的胡濙走完了自己漫長的一生,在他充滿輝煌和傳奇的八十多年裡面,見證了明王朝從富強走向鼎盛,也見證了明鼎盛時期的歷史興衰。作為一個明王朝歷史上能力不算特別突出,但事蹟足夠傳奇的人物,胡濙的人生軌跡也為鼎盛時期的明王朝劃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醜蛋007


燕王朱棣攻克南京以後,命令燕軍在南京城搜捕建文帝,卻始終沒有找到。史書上於是記載“建文帝從此下落不明,後事不詳”等語。提到建文帝的下落,就如同“燭影斧聲”一般,始終是個謎案。那麼,建文帝是否真的失蹤了,還是在破城之日死在大火之中了呢?我來分析一下,請大家指正。

首先來說,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朱棣攻入皇宮後,清宮三日,始終沒有找到朱允炆屍體。

朱棣攻克南京之後,誅殺了首議削蕃的齊泰、黃子澄,但是重點是找到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在城破之日在皇宮中點起大火,事後不知所蹤。朱棣此時為了找到朱允炆,下令清宮三日,把所有宮女太監全部殺死,同時清點所有建文時期的在冊官員。在皇宮大屠殺進行的過程中,也是搜尋朱允炆的過程。在撲滅大火之後,只找到馬皇后和幾個太監的屍體,始終未找到朱允炆的屍體,由此可見,朱允炆並未在大火之中喪生,而是趁勢逃脫。

第二,朱允炆失蹤以後,從來沒有露面,也沒有組織力量進行復國活動,證明朱允炆脫身後處於隱居狀態。

朱棣篡位後,把尋找朱允炆作為重點政治任務。特別是在國內,全面搜索朱允炆的行動一刻也沒有停下來。而重點是對福建沿海和雲南邊陲進行全面監控。但是,朱允炆就如同人間蒸發一樣,從此消失。

朱允炆失蹤之後,作為篡權者朱棣,心有餘悸,生怕朱允炆逃走之後在支持勢力的幫助下復辟征討他,但是朱棣在位24年間,朱允炆也沒有任何組織復辟活動的蛛絲馬跡。從而證明了朱允炆脫身後,隻身生活,未與任何人聯繫。

第三,朱允炆失蹤後幾十年杳無音信,明朝鄭和下西洋一共七次,尋找無果,證明朱允炆脫身後未與人往來,出家為僧的可能性極大。

為了搜尋朱允炆的下落,朱棣派鄭和七次下西洋,名義上是交好東南亞各國,實際上是撒網尋找朱允炆,並通過明朝的強大國力向各個東南亞小國施壓,協助尋找,不得藏匿。由此說明朱棣懷疑朱允炆已經離開中國逃亡國外避難。朱棣在國內以強大的國家機器尋找未果,又派船隊以出訪名義尋找,可見尋找力度之大。朱允炆自此未能被找到,說明朱允炆未在平凡人家立足,而是出家為僧成為最大可能。元、明時期,寺廟和道觀經常成為朝廷打擊對象的藏匿之所,明太祖朱元璋也做過和尚,朱允炆作為朱元璋最喜歡的孫子前往寺廟躲避,應該是最佳選擇。

第四,庸臣誤國、用人不當、眾臣背叛使朱允炆對國家失去希望,逃生後不再關注塵世。

朱允炆在脫身後不再糾纏塵世,一心一意與僧寺為伴從他在位末期的表現上就能看出。朱棣的燕軍渡過長江後,南京告急。此時,備受朱允炆信任的谷王朱穗竟打開城門投降燕軍。當初提出削蕃主張的齊泰、黃子澄本應該與朱允炆生死與共、同赴死難,但是這兩個小人卻率先逃跑。而最先提出支持朱允炆削蕃的解縉此時也投降朱棣去了。朱允炆經過一系列重臣的背叛,看破了人世間虛偽的關係,受此打擊,對塵世有了深刻的認識。

朱允炆在削蕃問題上採納了齊泰、黃子澄的主張,沒想到這兩個人就是花架子,一介腐儒而已,明太祖朱元璋大殺開國功臣,臨終之時卻把齊泰、黃子澄這兩個庸臣作為託孤重臣。靖難之戰開始後,朱允炆任用“善守不善攻”的耿炳文,失敗後又換上了“敗仗將軍”李景隆北伐朱棣,而對具有軍事才能的鐵鉉不予任用,用人不當也是朱允炆失敗的重要原因。朱允炆對用人失策的懊悔也是他決定隱居山寺、與塵世絕緣的主要原因。

第五,找不到朱允炆對朱棣稱帝的合法性具有有利因素。

朱棣如此大費周章的尋找朱允炆,目的是為了殺害朱允炆,以絕後患,去除心病。如果找到朱允炆,朱棣必不敢明目張膽的加害,肯定要學習劉裕篡位後殺害晉恭帝司馬德文的方法,進行暗中下手。如此一來,他就會和劉裕、趙光義一樣得到一個不義的名聲。

那麼找不到朱允炆正好符合朱棣篡位的政治意圖。朱棣大張旗鼓的尋找朱允炆,對朱允炆造成一種“政治恐慌”,朱允炆更不敢出來,造成朱允炆不知所蹤的絕好後果,正好由朱棣這一系來代替承襲大明正統。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在藩王裡實力最強,又具有繼承的身份,在朱允炆失蹤的情況下,代替朱標、朱允炆這一系,更具有合法性。


優秀的米老鼠96


這個問題至今沒有定論,甚至一說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最主要的一點原因便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但是朱棣在位期間二十餘載,偏偏就是沒能找到建文帝,至少明面是記載上是沒有的。

當初朱棣也只是為了掩人耳目,找了一具被火燒過後的屍體然後裝作是朱允炆的屍體而失聲痛哭,表示朱允炆已經自殺了。但是朱棣自己心裡清楚這不是,因為自己不是正統,所以他非常的懼怕建文帝再次出現,那樣勢必會導致內亂,這也是朱棣一直尋找他的原因。

但是具體有沒有找到,至今是個未解之謎,不過據老梁猜測應該是沒有或者找到後就處死了,這才在後來便沒有了風聲。

對此,你覺得朱棣找沒找到朱允炆呢?


老梁說歷史


燕王靖難,破南京城,朱允文下令縱火焚燬皇宮,朱棣殺入宮中,搜尋了三天,始終沒有找到朱允炆。追問內侍,他們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縱火後就不見了蹤影。馬皇后和大多數妃子、內侍都被燒死,內侍們怕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殘骸說成是建文帝的屍骨。朱棣命人從灰燼撥出殘骸,已是滿身焦爛,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禮殮葬。 關於建文帝的生死,有一種說法是;建文帝下令縱火後,自己與少數隨從從地道中逃出,乘船潛往雲南,削去頭髮,改換僧裝,自號應文,浪跡天涯。朱棣聞訊後,一直懷疑建文帝仍活在世上,可能存亡海外,將成後患,便命太監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下西洋尋找,同時藉以宣揚國威,交通各國,結果仍然未找到他的蹤跡 在中國歷史上,明代初年的“靖難之變”中,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在被自己的叔父、後來的永樂帝朱隸奪取了皇位之後,建文帝去了哪裡於是自 焚而死還是削髮為僧;甚或流落海外,各種說法眾說紛線,歷史學家們各抒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從而使這一懸案成為中國歷史的“四大謎案”之一。 據金陵晚報報道,日前,84歲的南京有線電廠退休工程師讓慶光老先生帶著一本自家保藏多年的《讓氏家譜》找到記者,翻開家譜,讓先生告訴記者,建文帝當年並沒有自 焚死,而是逃出南京,改名讓鑾,在湖南湖北一帶定居。世代繁衍生息,讓慶光先生本人就是明建文帝的十五世孫。 建文帝逃出南京改姓“讓” 讓慶光先生指著家譜為記者講述了建文帝朱允文開創“讓”姓的歷史源流。讓慶光說,讓氏先祖朱允文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早年立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禮法傳統,立朱允文為皇太孫。1399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文即位,史稱:“建文帝”,但在位僅僅四年,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就發動“靖難之變”用武力推翻了朱允文。 朱允文被朱棣趕下臺後,並沒有像許多史家所說,在宮中自 焚身死。而是從地道逃亡出宮,離開南京,隱居於民間改名為“讓鑾”,假扮僧道,雲遊於滇、黔、蜀、粵、桂、湘、鄂各省,在遊歷名山大川期間,讓鑾還題寫過許多詩詞和符號,向世人暗喻自己就是建文皇帝。晚年,讓鑾隱居於武昌,死後就葬在武昌洪山。以上的事情,在《讓氏家譜》中有明確記載。 至於為什麼建文帝出宮隱居民間後,改姓為“讓”,更名為“鑾”,讓慶光解釋說,建文帝認為自己是遜位退國讓出江山的,所以改名“讓鑾”,是讓出了皇位的意思。 建文墓地隱匿山林 為了讓記者相信自己確是建文帝后人,讓慶光還舉出了一些例證。讓慶光說,他出生在武昌,而先祖建文皇帝朱允文就葬在洪山寶通寺的寶塔旁。讓慶光還記得,小時候寶通寺的和尚都知道建文皇帝的墓地具體方位,和尚們還曾經指引讓慶光的祖輩前去祭掃。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動盪,這座隱匿在民間的帝王陵寢已經找尋不到了。 1945年,讓氏後代讓廉修根據歷代先祖口授心傳的描述和家藏中元燒包單(上有歷代祖先名諱),修成《讓氏家譜》一書,得到了著名學者張其昀、昌彼得的認同,張其昀為家譜題寫書名,昌彼得則作《敘錄》,肯定讓氏為建文帝后人。而讓慶光的舅舅、臺灣的陳萬鼐教授曾作有《明惠帝出亡考證》,1950年由臺北百成書店出版,該書持讓氏為建文後裔說,只是可惜沒有引起明史學界充分關注。 另據記者瞭解,貴州黃果樹大瀑布附近的神秘石刻碑文“紅崖天書”的破譯也為證實建文帝未自 焚死提供了佐證。上海工程師林國恩考證出“紅崖天書”其實是退位後,建文帝頒下的一道討伐燕王朱棣的檄詔,說明建文帝逃出南京後,流落西南一帶,並有可能繁衍後代。 塵封7600年的秘密 對於自己家族的這段歷史,讓慶光老先生從小就聽父親講過,但一直深埋在心裡,當作一個秘密。讓慶光說:“我們的先祖被奪去了皇位後,朱棣還多方尋找,想斬草除根,明朝的時候,祖先們自然是不敢暴露身份。而到了清代,更不能講自己是明朝皇族後裔。這600年來,讓氏只好一直隱瞞先祖身份,家族的歷史也只能口耳相傳,這本《讓氏家譜》也是到上世紀40年代才敢公開編纂的。” 到今年,“靖難之變”已經過去了602年,讓慶光說,是到了該建文帝的後人站出來解開這個千古之謎的時候了。據讓慶光介紹,目前全國有兩支讓氏,一在湖北湖南一帶,一在山東鉅野,山東的讓氏是不是建文帝后裔目前還不得而知。讓氏人數雖然不多,卻多為高級知識分子,很多定居在海外。 社科院專家力證《讓氏家譜》 在這兩天舉行的第十屆明史學術討論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商傳研究員向大會遞交的論文就是名為《與建文帝出亡考》的論文。 論文中,商傳研究員介紹了《讓氏家譜》這一有助於解開建文帝下落謎團的重要資料,商傳研究員充分肯定了《讓氏家譜》的價值,他對記者說:“《讓氏家譜》在明史學界還幾乎沒人知道,因此,我的論文公佈後,肯定會引起不小的轟動!” 不過,商傳也指出,要徹底弄清建文帝下落,還要進一步做考證工作,“讓氏家譜”雖明確說自己是建文後人,但目前還沒有發現當年的實物證據證明這一點。《讓氏家譜》中說:“公(指建文帝)生前書法甚佳,武昌候補衙範衷愚家有祖遺一聯,是其墨寶。歿後葬於武昌洪山之陽,生歿不詳,惟知其享壽一百歲整。”由此可知,讓氏先祖建文帝有一副對聯傳世,並有墓地在武昌,如果能夠找到這副對聯或者墓葬,將有助於徹底解開這個謎團。 最近,又有一位學者指出,建文帝出逃之後曾藏匿於貴州的山谷之間,並在這裡寫了一份討伐朱棣的檄文,讓隨從刻於山崖之上,號召臣民支持他推翻朱棣,重登帝位。這份檄文就是幾百年來,元人破解、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紅崖天書"。"紅崖天書"寫在貴州省安順地區曬甲山的一面山崖上,字形似文似圖,若篆若隸,因字條紅色,又無人能破譯,故被稱為"紅崖天書"。 這一驚人的觀點是對中國古文字深有研究的學者林國恩提出來的。他經過九年的精心研究,認為"紅崖天書\


紙臂阿童木


建文帝是否被找到是歷史四大迷案之一。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建文帝究竟有沒有駕崩於皇宮之中。

史料只有簡短几個字: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

如果說建文帝沒有駕崩於建文四年的皇宮大火,那麼假如他乘亂逃了出去,這一切才有了根據。但恰恰是這個不知所終,讓朱棣很難辦,畢竟朱元璋的意思是把帝位傳給建文帝朱允炆,你朱棣當皇帝是幾個意思?注意朱棣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而不是針對建文帝本身。

所以建文帝找不到很讓朱棣頭疼,只能接著宮中大火,建文帝被燒死,國不可一日無君,自己是被迫當上皇帝的。建文帝是否活著永遠是朱棣心頭的一根刺,所以朱棣必須要找到他!

明史也有記載,胡濙受明成祖朱棣之託,受命尋找建文帝。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還。所至,亦間以民隱聞。母喪乞歸,不許,擢禮部左侍郎。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但值得注意的是明史是清朝修訂。所以這種春秋筆法,給後人造成更大的誤解。

個人理解:

建文帝失蹤,才符合朱棣的利益,假如南京城破,只有三種可能:

一、建文帝活著,君側也清了,朱叔叔您請回吧,你要是朱棣你會樂意嗎?

二、建文帝死了,好傢伙,你朱棣清君側把皇帝給清死了,天下會共擊之!

三、建文帝失蹤,找不到了,這才符合朱棣的需求,侄子是失蹤了,我這不是再一直找嗎?為了天下安定我先把皇帝做著,等找到侄子了,我再把位置還給他。

到底是不是失蹤,只有朱棣知道,我們後人只能去猜測。


史海勾沉


我認為不管最後建文帝在哪裡,朱棣應該是知道他在哪兒的,只是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留給後人一大謎團。

首先朱棣到達南京皇宮時,宮中大火,只找到了馬氏皇后的屍體,建文帝不知所蹤,這時建文帝應該是已經跑掉了,所以朱棣派人四處暗中尋找。

永樂五年,胡濙(ying)以拜訪張三丰的名義走訪南方各地尋找建文帝,一找就是十年,期間其母去世胡濙請命給母親料理喪事都被朱棣拒絕了。十年無所獲,永樂十四年被召回,任禮部左侍郎,三年後再次奉命出行,走訪江浙一帶。直到永樂二十一年,終於有了些線索,這時韃靼首領阿魯臺率眾襲擾明邊境,朱棣親征在外,胡濙於是火速趕往軍營稟報。朱棣已經睡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起召入”。兩個人一直聊到後半夜兩點左右,“至是疑始釋”。注意這裡,聊了這麼久,胡濙應該是有足夠的理由讓朱棣打消了疑慮,而且談話內容或許非常曲折動聽。沒有史料記載兩人具體都聊了些什麼,不過自此之後,朱棣就沒有再去找建文帝的下落了。

我想胡濙帶回來的消息可能是建文帝已經死了,要不然朱棣怎麼能輕易放過建文帝,何況朱棣已經到了垂暮之年,建文帝還年輕著呢。

由於沒有史料記載,關於建文帝出逃的路線就五花八門,各地也有諸多傳說曾出現過建文帝的生活痕跡。廣西《富民縣誌·古蹟志》記載靈芝寺油建文帝留下的蒲團草,同時《藝文志》中又記載一首描寫建文帝所坐蒲團的詩文。此後重慶、廣西以及雲南各處縣誌又多次出現有關建文帝的記載。福建寧德還出現疑似建文陵墓,經史學家多番認定,寧德古墓與建文帝無關。

沒有確鑿證據,一切都只是傳說,建文帝的最終歸屬,始終是個未解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