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朱棣最后找到建文帝了吗?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

一壶老酒敬人生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一说我的看法。关于朱允炆最后的生死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一个谜团,有研究学者认为朱允炆最后做了和尚,这一点在《胡濙传》里有过记载,把这个作为了一个依据,还有就是很多地方发现的一些所谓的朱允炆没有死的证据。也有人说郑和下西洋就是朱棣派出去寻找朱允炆下落的一个举动。但是在我看来这些东西都不能作为朱允炆没有死的证据。我个人觉得朱允炆就是在那场大火中死了。

首先咱们来说一说关于朱允炆最后做和尚的故事。说是朱元璋早就想到自己的后世子孙会有劫难,于是在皇宫挖了一条密道,还留下了一个锦盒,说是后人有难的时候打开他。这个盒子里面放的就是一套和尚的用品,朱允炆在靖难的时候,自己被围,无法脱身,打开了锦盒。把自己乔装打扮成和尚从密道里逃离了出去。关于这个传说,我觉得应该是支持建文帝或者希望建文帝活着的人杜撰的,只是他们的一种期待。为什么这么说呢?朱允炆那个时候别人都死了,只有他自己从密道跑了,这一点说不服我。还有就是做为一个皇宫,朱元璋却要挖一个密道,要知道皇宫里面都没有高的树的,就是怕藏刺客,他就不怕有人发现这个密道然后钻进来么?还有就是现在之前皇宫的图纸也没发现过有密道过的证据。反正历朝历代的皇宫,要说绝对没有密道那我不能确定。因为清朝紫禁城有过密道,但那个是从军机处到养心殿的短途。和朱允炆那个密道的性质不能比的,一个就是传递信息,而且修在军机处了,安全。另一个是为了脱身,那应该会比较长,或许都出了京城了。这样的一条密道,脱身的作用大不大不好说,反正安全隐患是很大的。所以我觉得密道之说是不存在的,既然没有密道,皇宫被围的水泄不通,那皇帝自然就没地方跑了啊。

第二个就是郑和下西洋找朱允炆还有胡濙去找朱允炆。这两个去找朱允炆的行为也说服不了我。朱棣当时天下已经站稳了。他完全没有找朱允炆的必要,就算他可能怀疑朱允炆没有死,但朱允炆做皇帝的时候就斗不过他,现在皇位都没了,更斗不过他了。不要说朱允炆有号召力,凡是终于朱允炆的都让朱棣给解决了,他的号召力从哪来啊。要是说当时民不聊生,大家效仿陈胜吴广起义,假托扶苏公子还说的过去,但当时明朝没问题啊,老百姓们闲的么?突然有一天有个人跑出来说自己是朱允炆,让他们帮自己,就会有号召力?要知道,在民间燕王的地位一直是很高的。好,就算说朱允炆依然有号召力,但只要朱棣就确定了朱允炆就是个死人,谁又能相信死而复活呢?反而是朱棣派人去寻找朱允炆才会留下了空子,才会有人趁机钻空子。想想明朝朱棣年间,有过人假托朱允炆身份造反么?就算是建文帝幸存的支持者也没有过这种行为吧。后人绝对不可能有当时的人了解当时的情况。如果建文帝真的没死,哪怕有万分之一的证据,都很有可能有人假托建文帝而对抗朱棣。可问题是偏偏没有。那就说明就连建文帝的支持者都觉得他死了。而且以朱棣的政治智慧,他会很清楚关于建文帝是死是活这件事,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做,也就等于什么都做了。完全没必要去找他。

所以我给出的结论很简单,朱棣根本不会去做这么没有意义的事情,建文帝就是死于大火之中。至于所有围绕他的传闻,或是支持者的念想编造的,或者是一些文人设想的,但都从逻辑上面说不通。


随意言之


这几乎也成了一个悬案,几百年来争论不已。朱棣在位22年,期间搜寻建文帝的时间就将近20年,足见建文帝在朱棣心中的阴影。那么朱棣寻找建文帝,到底找到了没有?窃以为,朱棣最终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

历史上关于建文帝下落记载

朱棣从金川门进入南京城,宫中火起。在永乐期间,修订史书的时候,称建文帝已经死了。但是当时的人们都不相信,反而是建文帝出逃的书籍满天飞。最终,关于建文帝的记载为:“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我们都知道,史官记载历史的时候,如果有什么顾忌,往往会使用春秋笔法,寓意曲折,这也使得后世之人,往往很难理解当时的情况。

我们看这个记载中,“帝不知所终”和“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是很重要的两句话,而且这两句话的前后顺序,也是有很深刻的含义的。假如建文帝真的不知所终,那么后面这一句,朱棣派遣宦官抬出了皇帝和皇后的尸体,又怎么解释?如果建文帝真的被烧死,那么就不会是“不知所终”。而且先说“不知所终”,说明是朱棣不知道建文帝去了哪里,那么这两具尸体就很有问题了。这是史官在委婉地向我们传达信息,只是不能明说罢了!

朱棣为什么这么关心建文帝下落

当时编史的史官,都认为建文帝没有死,而且明朝时期的人,都相信建文帝没有死。只不过朱棣为了名正言顺地登基,便必须指定建文帝“已经死了”,不然朱棣就没有理由登基。为此,朱棣还大肆修改史料,为了增加自己登基的合法性,朱棣还把自己的亲生母亲改为了马皇后。这样,朱棣就和朱标一样,都是皇后生的嫡子。而建文帝已经“死去”,朱棣上面的三个哥哥也已经去世,那么如此一来,朱棣登基就顺理成章了。虽然朱棣成功登上皇位,可一直担心建文帝回来夺取江山,所以才会这么关心建文帝的下落,一直秘密查访将近二十年。

朱棣最终找到建文帝了吗

朱棣最终找到建文帝了,恐怕是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其中,有几条史料可以证明这个观点。在《姚广孝传》中记载,在永乐十六年的时候,姚广孝已经八十四岁了。姚广孝在朱棣靖难期间,出力很多,但他一直在当和尚,没有还俗。朱棣登基后,封他为主管天下僧录事。这次朱棣看望病重的姚广孝,两人的谈话很高兴。于是朱棣问姚广孝有什么想说的,姚广孝趁机说道:“希望皇上赦免僧人溥恰!”因为当初朱棣进南京的时候,有人曾说建文帝扮成僧人逃去,而溥恰知道建文帝的下落。所以朱棣以其他的罪名,把溥恰逮捕起来。

这样一关就是16年,如果朱棣已经知道建文帝的下落,那么溥恰便没有了丝毫利用的价值。或者放了,或者杀了,而不会继续关在监狱里。这样的请求,也就姚广孝敢说,其他大臣都不敢吱声。因为姚广孝靖难期间有大功,而且他本身是个僧人,不用怕被朱棣怀疑有结党或者其他意图。再者姚广孝一直等到84岁,身体不好说不定随时就要挂了的时候,他才提这个要求,从侧面印证了朱棣一直寻建文帝不得。

再者,《胡濙传》中记载,从永乐五年起,胡濙便被以寻找仙人张三丰的名义,到全国各地去悄悄查访建文帝的消息。而当初有人传言建文帝出海,朱棣便派郑和七下南洋,但最终没找到。而胡濙是在外寻找最久的,第一次从永乐五年,一直找到永乐十四年,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把当地关于建文帝的传闻告诉朱棣。期间,胡濙的母亲去世,胡濙想要回家奔丧,都被朱棣拒绝。

永乐17年,胡濙再次外出,这一次一直到了永乐21年才回来。那时朱棣还不在北京,而在宣府。胡濙却是没有在北京呆着,直接找到了宣府。到了之后,朱棣已经睡着,听说胡濙到了,“帝急起召之”。胡濙便把他所知道的都告诉了朱棣,“漏下四鼓乃出”,意思是胡濙一直谈到大约晚上2点后才出来。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胡濙这次肯定是有了真材实料,才一直追到宣府。而朱棣的反应,更是让人生疑。本来已经睡着,却又起来急召,一直谈到深夜才让胡濙离去。这一次之后,朱棣便放下了心事,从此不再寻找建文帝。那么这次胡濙带给朱棣的是什么消息呢,大约是建文帝已死的消息,这样是最能让朱棣放心的。最次,也是建文帝已经无意复国,并且在某个地方之后,再也没有了踪迹。只有这样,朱棣才会放心。

综上所述,朱棣最终是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或者更确切地说,朱棣得知了建文帝的最后消息。但此时的建文帝不论是死还是生,都已经对朱棣的皇位没有了威胁,这才让朱棣放下心来。朱棣在位22年,寻找建文帝将近二十年,一直到他驾崩,明成祖也算得上非常执着了。


历史摩天轮


靖难之役,朱允文自焚皇宫,八天之后被安葬,朝廷上下哀悼三天。
正史上建文帝已经死了,但由于尸体被烧得面目全非,难辨真伪,有消息说其已金蝉脱壳,从地道中潜逃,或漂洋海外,或隐居山林。
朱棣心存疑虑,为防后患,命太监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宣扬国威、交通各国;又命胡濙连续14年出巡各地,探访民间隐情。两人私下都肩负着寻找建文帝的使命

郑和的海外之旅宣扬了国威,史料未见涉及建文帝的记载,但胡濙的陆上探查,有了让人联想的记录。据《明史·胡濙传》,胡濙走遍了天下州郡乡邑,用了十六年,终于赶回朝来汇报。“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两人谈了很久,猜测应该是有了一个结果,但两人谈论的是建文帝么?如果是,找到了么?如果找到了,又要怎么处理?或者无需处理,已经撒手人寰?没有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按照莫须有的说法,也许找到了建文帝吧!
从历史典籍中能够推导的就是上面的结论,至于野史就只能姑妄听之了。但近年来一些新出现的证据,虽未能得出定论,倒也非常有趣。

一、红崖天书

闻名遐迩的贵州安顺红崖天书,来历莫衷一是,或说诸葛亮南征遗迹,或说藏宝图,或说古彝文字等等,上海工程师林国恩根据潜心研究,认为这是建文帝颁下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的檄诏。天书以金文的变体加上篆体、隶体、象形文字、草书及图画的形义综合而成的一种"杂体"书写成的。
从南京逃出后,建文帝藏匿于贵州的山谷之间,写了这篇檄文,刻于山崖之上,号召臣民推翻朱棣的统治,内容可译为: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残酷杀害,致尸横、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难书。使大明日月无光,变成囚杀地狱。须降伏燕魔做阶下囚。丙午(年)甲天下之凤凰一一允炆(御制)。
如果林国恩破译的内容为真相,起码说明建文帝朱允炆是真的逃出去了。

二、让氏家谱

让庆光先生家里有一本珍藏的《让氏家谱》,这本家谱证实,他是朱允炆第15世孙。家谱上说,朱允炆逃出南京后,在湖南湖北一带隐居。朱允炆隐居期间改名叫“让銮”,曾假扮僧道,游于滇、黔、蜀、粤、桂、湘、鄂各省名山大川,晚年隐居于武昌,死后葬在洪山宝通寺的宝塔旁。让庆光小时候寺内的和尚都能指引墓地位置,但后来沧海桑田,已经无处寻踪。

但这只是一家之言,只能等待其它的证据出现,相互印证。

三、福建古墓

福建宁德的一座古墓也让人产生了联想,大型的墓碑上面有皇帝才能用的闭嘴龙纹,上方还有火龙珠确定了墓葬属于明代;碑上没有任何文字,姓名、年龄、生平,完全空白,这种大型墓葬让人匪夷可思;不远处有座支提寺,寺中保留着一件明朝的袈裟,上部两边有9条金龙,中间还有5条金龙,恰合“九五之数”。还有一点,附近的上金贝村的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名叫郑三合,乃是明朝时期迁居于此。而当年可能陪同建文帝出逃的大臣中,有位郑洽,“三合”正是“洽”字拆分而来,难道这只是巧合?

一系列新的发现,让朱允炆的踪迹更加扑朔迷离,如果当初他真的葬身火海,后面的一切自然就是捕风捉影。在没有信使之前,一切推论都是猜测。那么,我还是愿意相信,朱棣没有找到建文帝!

春秋砚


在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中,朱棣在太孙朱瞻基的努力下,找到了建文帝,并且成功的与建文帝见面了,也算是了却了朱棣的一大心事。

但在正史中,这段剧情有反应的历史情节并不存在,关于朱棣寻找建文行踪的事儿,在《明史 胡濙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根据这段史料的记载,朱棣至少派出了两路人马去寻访建文帝,一路是派胡瀅游历天下的州郡乡邑,暗中巡察建文的踪迹,这一查就是十六年之久;另一路是根据建文远赴海外的传言,遣郑和数次下西洋寻访建文的下落。

按照《胡瀅传》中记载的,在胡瀅没有回朝之前,朱棣始终没有得到关于建文的确切消息,包括郑和数次下西洋,也没能带回来关于建文的信息,直到胡瀅带着自己寻访的情报连夜汇报给朱棣之后,朱棣才放下心中的疑虑,虽然没有记载胡瀅耗费十六年得到的是什么结果,但是朱棣的反应来看,胡瀅显然是找到了关于建文帝的确切信息,并且确认建文对朱棣没有任何威胁,所以,朱棣才能“疑始释”。

虽然没有记载胡瀅耗费十六年得到的是什么结果,但是朱棣的反应来看,胡瀅显然是找到了关于建文帝的确切信息,并且确认建文对朱棣没有任何威胁,所以,朱棣才能“疑始释”。

至于建文帝去了什么地方,目前只能推测出建文帝很可能是在胡瀅最后寻访的地方,因为得到建文帝确切消息以后,胡瀅马上就回到朝中,并且是连夜去见朱棣汇报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但是《胡瀅传》中并没有记载他最后寻访的是哪里,所以,对于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至今也没有准确的论断。


一锅煮了


靖难之役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重要的转折关键,他不仅让燕王朱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成功造反的藩王,同时也改变了后来明朝定都的命运。但在靖难之役中,由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使得即位后的朱棣,一直惴惴不安,难以入睡。为了彻底找到建文帝,朱棣名义上派郑和出使西洋,宣扬大明的国威,但在暗地里,却指派官员深入民间去查访建文帝下落。 而被朱棣指派去暗访建文帝下落的官员正是户部官员胡濙。

说起胡濙的经历,简直可以用传奇来形容。

胡濙出生时满头白发,到了满月以后才渐渐变成黑色。而在靖难之役后,朱棣下令指派胡濙去暗访建文帝下落,胡濙甚至还一度到仙山上去拜访得道高人,史载“并访仙人张邋遢(张三丰),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在十四年暗查走访的过程中,除了帮明成祖朱棣寻找建文帝下落之外,也在帮着朱棣查访民间的情况,甚至在老母亲去世后,皇帝都下令他不准回家丁忧,并封他担任礼部左侍郎。

虽然朱棣对胡濙极尽礼遇,但胡濙的暗访生涯并没有就此终结。 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胡濙再度接到暗访的命令,到江南查访,终于到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胡濙完成使命,到宣府回复朱棣。

“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朱棣当时已经就寝,听说胡濙来了,立刻起床召他入见。胡濙将自己寻访建文帝时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朱棣。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胡濙和朱棣对话的具体内容,但“至是疑始释”一语,已然说明胡濙已经找到了建文帝失踪之谜的答案。

建文帝有可能早已死去,他的尸首被胡濙寻到;

也有可能他早已如传闻中那样渡海远去,胡濙这次暗访找到了相关证据;

也有可能已经出家为僧,在与胡濙的对话中,吐露自己不再贪恋权力,只求安度晚年的心愿;

当然也有可能,建文帝在被胡濙探访到后已被灭口;

但建文帝不论是死是活,都不会再对朱棣的皇位造成威胁了,这也是朱棣最想从胡濙口中得到的那个答案。那天晚上胡濙显然给了朱棣这个他最渴望的答案。

于是朱棣放心了,而胡濙也彻底完成了自己的暗访使命。

由于胡濙任劳任怨的风格,深受明成祖的器重,曾被委派到南京去监督太子朱高炽的行为,而胡濙负责的监督态度,也为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所赏识。但赏识归赏识,胡濙却因自己向明成祖上过秘密奏折而受到明仁宗的怀疑,后一直被安排在南京任职。

后来明仁宗驾崩,明宣宗朱佑樘即位,“汉王反,与杨荣等赞亲征。事平,赉予甚厚”,汉王朱高熙谋反,胡濙与杨荣等人一起力主明宣宗出征,让胡濙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由于规劝皇帝亲征,使得明宣宗对胡濙非常信任,“明年赐第长安右门外,给阍者(守门人)二人,赐银章四。生辰,赐宴其第”,而从赏赐礼物的规格也能看出明宣宗对胡濙的态度。 胡濙不仅任劳任怨,而且极力主张节俭朴素,无论是从明成祖时期,还是一直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都极力主张节俭,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明朝历史上官员行列里面勤俭持家的典范人物。

虽然胡濙节俭的品格受到了赞扬,但是胡濙却在即将退休的时候闹了一出笑话。

在礼部任职期间,胡濙曾两度把礼部大印丢失,导致被皇帝问罪下狱,好在后来大印失而复得,才使得胡濙没有被革职重判。

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已到杖国之年的胡濙选择致仕,但明英宗却不同意,无奈只好继续在朝廷工作。

而几年之后便发生了土木堡英宗北狩的事情,当时百官担心瓦剌会夺下北京城,希望迁都,但胡濙提出“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坚定留守北京,不予迁都,并联合兵部侍郎于谦,稳住了朝臣的心。

后来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送回,朝廷文武百官商量迎接的礼仪,胡濙因为和王直私下讨论,被朝臣林聪弹劾。

胡濙建议景泰帝“肃宗迎上皇典礼,今日正可仿行。陛下宜躬迎安定门外,分遣大臣迎龙虎台”,胡濙希望景泰帝朱祁钰能够亲自率文武大臣到安定门外奉迎英宗还朝,但是景帝死活不同意。 英宗还朝后,胡濙还多次和景帝唱反调。如在明英宗到南宫的时候,请求率领百官到延安门拜贺,遭到景帝的反对,在明英宗寿辰的时候,胡濙再度率领百官到延安门拜贺,同样遭到了景帝的反对。

胡濙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和景帝唱反调,是因为明英宗是名正言顺登基的皇帝,同时又是太上皇,所以理应行礼拜贺,而景帝之所以不愿意让更多的大臣接触明英宗,是害怕这些官员拥护明英宗,所以处处忌惮,时时防备。

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八十九岁的胡濙走完了自己漫长的一生,在他充满辉煌和传奇的八十多年里面,见证了明王朝从富强走向鼎盛,也见证了明鼎盛时期的历史兴衰。作为一个明王朝历史上能力不算特别突出,但事迹足够传奇的人物,胡濙的人生轨迹也为鼎盛时期的明王朝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丑蛋007


燕王朱棣攻克南京以后,命令燕军在南京城搜捕建文帝,却始终没有找到。史书上于是记载“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后事不详”等语。提到建文帝的下落,就如同“烛影斧声”一般,始终是个谜案。那么,建文帝是否真的失踪了,还是在破城之日死在大火之中了呢?我来分析一下,请大家指正。

首先来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朱棣攻入皇宫后,清宫三日,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尸体。

朱棣攻克南京之后,诛杀了首议削蕃的齐泰、黄子澄,但是重点是找到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在城破之日在皇宫中点起大火,事后不知所踪。朱棣此时为了找到朱允炆,下令清宫三日,把所有宫女太监全部杀死,同时清点所有建文时期的在册官员。在皇宫大屠杀进行的过程中,也是搜寻朱允炆的过程。在扑灭大火之后,只找到马皇后和几个太监的尸体,始终未找到朱允炆的尸体,由此可见,朱允炆并未在大火之中丧生,而是趁势逃脱。

第二,朱允炆失踪以后,从来没有露面,也没有组织力量进行复国活动,证明朱允炆脱身后处于隐居状态。

朱棣篡位后,把寻找朱允炆作为重点政治任务。特别是在国内,全面搜索朱允炆的行动一刻也没有停下来。而重点是对福建沿海和云南边陲进行全面监控。但是,朱允炆就如同人间蒸发一样,从此消失。

朱允炆失踪之后,作为篡权者朱棣,心有余悸,生怕朱允炆逃走之后在支持势力的帮助下复辟征讨他,但是朱棣在位24年间,朱允炆也没有任何组织复辟活动的蛛丝马迹。从而证明了朱允炆脱身后,只身生活,未与任何人联系。

第三,朱允炆失踪后几十年杳无音信,明朝郑和下西洋一共七次,寻找无果,证明朱允炆脱身后未与人往来,出家为僧的可能性极大。

为了搜寻朱允炆的下落,朱棣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名义上是交好东南亚各国,实际上是撒网寻找朱允炆,并通过明朝的强大国力向各个东南亚小国施压,协助寻找,不得藏匿。由此说明朱棣怀疑朱允炆已经离开中国逃亡国外避难。朱棣在国内以强大的国家机器寻找未果,又派船队以出访名义寻找,可见寻找力度之大。朱允炆自此未能被找到,说明朱允炆未在平凡人家立足,而是出家为僧成为最大可能。元、明时期,寺庙和道观经常成为朝廷打击对象的藏匿之所,明太祖朱元璋也做过和尚,朱允炆作为朱元璋最喜欢的孙子前往寺庙躲避,应该是最佳选择。

第四,庸臣误国、用人不当、众臣背叛使朱允炆对国家失去希望,逃生后不再关注尘世。

朱允炆在脱身后不再纠缠尘世,一心一意与僧寺为伴从他在位末期的表现上就能看出。朱棣的燕军渡过长江后,南京告急。此时,备受朱允炆信任的谷王朱穗竟打开城门投降燕军。当初提出削蕃主张的齐泰、黄子澄本应该与朱允炆生死与共、同赴死难,但是这两个小人却率先逃跑。而最先提出支持朱允炆削蕃的解缙此时也投降朱棣去了。朱允炆经过一系列重臣的背叛,看破了人世间虚伪的关系,受此打击,对尘世有了深刻的认识。

朱允炆在削蕃问题上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的主张,没想到这两个人就是花架子,一介腐儒而已,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临终之时却把齐泰、黄子澄这两个庸臣作为托孤重臣。靖难之战开始后,朱允炆任用“善守不善攻”的耿炳文,失败后又换上了“败仗将军”李景隆北伐朱棣,而对具有军事才能的铁铉不予任用,用人不当也是朱允炆失败的重要原因。朱允炆对用人失策的懊悔也是他决定隐居山寺、与尘世绝缘的主要原因。

第五,找不到朱允炆对朱棣称帝的合法性具有有利因素。

朱棣如此大费周章的寻找朱允炆,目的是为了杀害朱允炆,以绝后患,去除心病。如果找到朱允炆,朱棣必不敢明目张胆的加害,肯定要学习刘裕篡位后杀害晋恭帝司马德文的方法,进行暗中下手。如此一来,他就会和刘裕、赵光义一样得到一个不义的名声。

那么找不到朱允炆正好符合朱棣篡位的政治意图。朱棣大张旗鼓的寻找朱允炆,对朱允炆造成一种“政治恐慌”,朱允炆更不敢出来,造成朱允炆不知所踪的绝好后果,正好由朱棣这一系来代替承袭大明正统。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藩王里实力最强,又具有继承的身份,在朱允炆失踪的情况下,代替朱标、朱允炆这一系,更具有合法性。


优秀的米老鼠96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定论,甚至一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一点原因便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但是朱棣在位期间二十余载,偏偏就是没能找到建文帝,至少明面是记载上是没有的。

当初朱棣也只是为了掩人耳目,找了一具被火烧过后的尸体然后装作是朱允炆的尸体而失声痛哭,表示朱允炆已经自杀了。但是朱棣自己心里清楚这不是,因为自己不是正统,所以他非常的惧怕建文帝再次出现,那样势必会导致内乱,这也是朱棣一直寻找他的原因。

但是具体有没有找到,至今是个未解之谜,不过据老梁猜测应该是没有或者找到后就处死了,这才在后来便没有了风声。

对此,你觉得朱棣找没找到朱允炆呢?


老梁说历史


燕王靖难,破南京城,朱允文下令纵火焚毁皇宫,朱棣杀入宫中,搜寻了三天,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追问内侍,他们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纵火后就不见了踪影。马皇后和大多数妃子、内侍都被烧死,内侍们怕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残骸说成是建文帝的尸骨。朱棣命人从灰烬拨出残骸,已是满身焦烂,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礼殓葬。 关于建文帝的生死,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下令纵火后,自己与少数随从从地道中逃出,乘船潜往云南,削去头发,改换僧装,自号应文,浪迹天涯。朱棣闻讯后,一直怀疑建文帝仍活在世上,可能存亡海外,将成后患,便命太监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寻找,同时借以宣扬国威,交通各国,结果仍然未找到他的踪迹 在中国历史上,明代初年的“靖难之变”中,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在被自己的叔父、后来的永乐帝朱隶夺取了皇位之后,建文帝去了哪里于是自 焚而死还是削发为僧;甚或流落海外,各种说法众说纷线,历史学家们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从而使这一悬案成为中国历史的“四大谜案”之一。 据金陵晚报报道,日前,84岁的南京有线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老先生带着一本自家保藏多年的《让氏家谱》找到记者,翻开家谱,让先生告诉记者,建文帝当年并没有自 焚死,而是逃出南京,改名让銮,在湖南湖北一带定居。世代繁衍生息,让庆光先生本人就是明建文帝的十五世孙。 建文帝逃出南京改姓“让” 让庆光先生指着家谱为记者讲述了建文帝朱允文开创“让”姓的历史源流。让庆光说,让氏先祖朱允文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文为皇太孙。1399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史称:“建文帝”,但在位仅仅四年,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就发动“靖难之变”用武力推翻了朱允文。 朱允文被朱棣赶下台后,并没有像许多史家所说,在宫中自 焚身死。而是从地道逃亡出宫,离开南京,隐居于民间改名为“让銮”,假扮僧道,云游于滇、黔、蜀、粤、桂、湘、鄂各省,在游历名山大川期间,让銮还题写过许多诗词和符号,向世人暗喻自己就是建文皇帝。晚年,让銮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以上的事情,在《让氏家谱》中有明确记载。 至于为什么建文帝出宫隐居民间后,改姓为“让”,更名为“銮”,让庆光解释说,建文帝认为自己是逊位退国让出江山的,所以改名“让銮”,是让出了皇位的意思。 建文墓地隐匿山林 为了让记者相信自己确是建文帝后人,让庆光还举出了一些例证。让庆光说,他出生在武昌,而先祖建文皇帝朱允文就葬在洪山宝通寺的宝塔旁。让庆光还记得,小时候宝通寺的和尚都知道建文皇帝的墓地具体方位,和尚们还曾经指引让庆光的祖辈前去祭扫。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动荡,这座隐匿在民间的帝王陵寝已经找寻不到了。 1945年,让氏后代让廉修根据历代先祖口授心传的描述和家藏中元烧包单(上有历代祖先名讳),修成《让氏家谱》一书,得到了著名学者张其昀、昌彼得的认同,张其昀为家谱题写书名,昌彼得则作《叙录》,肯定让氏为建文帝后人。而让庆光的舅舅、台湾的陈万鼐教授曾作有《明惠帝出亡考证》,1950年由台北百成书店出版,该书持让氏为建文后裔说,只是可惜没有引起明史学界充分关注。 另据记者了解,贵州黄果树大瀑布附近的神秘石刻碑文“红崖天书”的破译也为证实建文帝未自 焚死提供了佐证。上海工程师林国恩考证出“红崖天书”其实是退位后,建文帝颁下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的檄诏,说明建文帝逃出南京后,流落西南一带,并有可能繁衍后代。 尘封7600年的秘密 对于自己家族的这段历史,让庆光老先生从小就听父亲讲过,但一直深埋在心里,当作一个秘密。让庆光说:“我们的先祖被夺去了皇位后,朱棣还多方寻找,想斩草除根,明朝的时候,祖先们自然是不敢暴露身份。而到了清代,更不能讲自己是明朝皇族后裔。这600年来,让氏只好一直隐瞒先祖身份,家族的历史也只能口耳相传,这本《让氏家谱》也是到上世纪40年代才敢公开编纂的。” 到今年,“靖难之变”已经过去了602年,让庆光说,是到了该建文帝的后人站出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的时候了。据让庆光介绍,目前全国有两支让氏,一在湖北湖南一带,一在山东巨野,山东的让氏是不是建文帝后裔目前还不得而知。让氏人数虽然不多,却多为高级知识分子,很多定居在海外。 社科院专家力证《让氏家谱》 在这两天举行的第十届明史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商传研究员向大会递交的论文就是名为《与建文帝出亡考》的论文。 论文中,商传研究员介绍了《让氏家谱》这一有助于解开建文帝下落谜团的重要资料,商传研究员充分肯定了《让氏家谱》的价值,他对记者说:“《让氏家谱》在明史学界还几乎没人知道,因此,我的论文公布后,肯定会引起不小的轰动!” 不过,商传也指出,要彻底弄清建文帝下落,还要进一步做考证工作,“让氏家谱”虽明确说自己是建文后人,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当年的实物证据证明这一点。《让氏家谱》中说:“公(指建文帝)生前书法甚佳,武昌候补衙范衷愚家有祖遗一联,是其墨宝。殁后葬于武昌洪山之阳,生殁不详,惟知其享寿一百岁整。”由此可知,让氏先祖建文帝有一副对联传世,并有墓地在武昌,如果能够找到这副对联或者墓葬,将有助于彻底解开这个谜团。 最近,又有一位学者指出,建文帝出逃之后曾藏匿于贵州的山谷之间,并在这里写了一份讨伐朱棣的檄文,让随从刻于山崖之上,号召臣民支持他推翻朱棣,重登帝位。这份檄文就是几百年来,元人破解、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红崖天书"。"红崖天书"写在贵州省安顺地区晒甲山的一面山崖上,字形似文似图,若篆若隶,因字条红色,又无人能破译,故被称为"红崖天书"。 这一惊人的观点是对中国古文字深有研究的学者林国恩提出来的。他经过九年的精心研究,认为"红崖天书\


纸臂阿童木


建文帝是否被找到是历史四大迷案之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建文帝究竟有没有驾崩于皇宫之中。

史料只有简短几个字: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如果说建文帝没有驾崩于建文四年的皇宫大火,那么假如他乘乱逃了出去,这一切才有了根据。但恰恰是这个不知所终,让朱棣很难办,毕竟朱元璋的意思是把帝位传给建文帝朱允炆,你朱棣当皇帝是几个意思?注意朱棣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而不是针对建文帝本身。

所以建文帝找不到很让朱棣头疼,只能接着宫中大火,建文帝被烧死,国不可一日无君,自己是被迫当上皇帝的。建文帝是否活着永远是朱棣心头的一根刺,所以朱棣必须要找到他!

明史也有记载,胡濙受明成祖朱棣之托,受命寻找建文帝。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但值得注意的是明史是清朝修订。所以这种春秋笔法,给后人造成更大的误解。

个人理解:

建文帝失踪,才符合朱棣的利益,假如南京城破,只有三种可能:

一、建文帝活着,君侧也清了,朱叔叔您请回吧,你要是朱棣你会乐意吗?

二、建文帝死了,好家伙,你朱棣清君侧把皇帝给清死了,天下会共击之!

三、建文帝失踪,找不到了,这才符合朱棣的需求,侄子是失踪了,我这不是再一直找吗?为了天下安定我先把皇帝做着,等找到侄子了,我再把位置还给他。

到底是不是失踪,只有朱棣知道,我们后人只能去猜测。


史海勾沉


我认为不管最后建文帝在哪里,朱棣应该是知道他在哪儿的,只是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留给后人一大谜团。

首先朱棣到达南京皇宫时,宫中大火,只找到了马氏皇后的尸体,建文帝不知所踪,这时建文帝应该是已经跑掉了,所以朱棣派人四处暗中寻找。

永乐五年,胡濙(ying)以拜访张三丰的名义走访南方各地寻找建文帝,一找就是十年,期间其母去世胡濙请命给母亲料理丧事都被朱棣拒绝了。十年无所获,永乐十四年被召回,任礼部左侍郎,三年后再次奉命出行,走访江浙一带。直到永乐二十一年,终于有了些线索,这时鞑靼首领阿鲁台率众袭扰明边境,朱棣亲征在外,胡濙于是火速赶往军营禀报。朱棣已经睡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起召入”。两个人一直聊到后半夜两点左右,“至是疑始释”。注意这里,聊了这么久,胡濙应该是有足够的理由让朱棣打消了疑虑,而且谈话内容或许非常曲折动听。没有史料记载两人具体都聊了些什么,不过自此之后,朱棣就没有再去找建文帝的下落了。

我想胡濙带回来的消息可能是建文帝已经死了,要不然朱棣怎么能轻易放过建文帝,何况朱棣已经到了垂暮之年,建文帝还年轻着呢。

由于没有史料记载,关于建文帝出逃的路线就五花八门,各地也有诸多传说曾出现过建文帝的生活痕迹。广西《富民县志·古迹志》记载灵芝寺油建文帝留下的蒲团草,同时《艺文志》中又记载一首描写建文帝所坐蒲团的诗文。此后重庆、广西以及云南各处县志又多次出现有关建文帝的记载。福建宁德还出现疑似建文陵墓,经史学家多番认定,宁德古墓与建文帝无关。

没有确凿证据,一切都只是传说,建文帝的最终归属,始终是个未解之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