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家长们,暑假已过半,是时候深度思考教育孩子的目的了

紧张忙碌的一个学期之后,很多家长会带孩子进行旅游之类的增长见识的活动,享受一段相对轻松的时光。而这种状态转换、压力较小的时候,正是适合进行发散式思维,深度思考长远问题的好时机。

前段时间,我带孩子回东北老家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现象:

现在东北也在响应国家号召,推进农村“精准扶贫”的工作。具体到基层执行的时候,是当地城镇的公务员,包括教师,每周都要到“贫困户”家里开展“帮扶”工作。而这些帮扶工作是帮助“贫困户”干农活、修理房屋、清理垃圾、拔除杂草….

家长们,暑假已过半,是时候深度思考教育孩子的目的了

教师们即便是班主任,也每周必须至少有一天做这样的事,每次都要准备工具、再长途跋涉打车来回,事实上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了。

然而效果如何呢?居然出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帮扶人员在院子里顶着太阳汗流浃背地拔草,“贫困户”们在屋子里吹着风扇看电视、打麻将!!

家长们,暑假已过半,是时候深度思考教育孩子的目的了

这里先不探讨这项工作落实过程中的形式化问题,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现象引发我们思考

  • 我们在觉得别人做可笑的事的时候,是否自己也在其他事情上犯同样的错误?
  • 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是否我们自己也做了很多“劳而无功”、“南辕北辙”的努力?
  • 我们是否是在通过让自己足够辛苦而得到“付出感”,追求我已“尽力而为”的心安?
  • 我们真的把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有价值,做事方法是否有效果、有效率,放在第一位?

教育孩子是个系统工程,而且也没有标准答案,暂时没想清楚很正常,这确实是个有难度的事情。而针对这个有挑战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思维工具——“黄金圈法则”,来辅助我们实现深度思考

黄金圈法则,是西蒙.斯涅克在《从为什么开始》一书中提出的思维方法。黄金圈思维,是用三个同心圆来描述人的思维模式,从外到内依次是: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为什么(Why)。

家长们,暑假已过半,是时候深度思考教育孩子的目的了

最外层,做什么(What),代表行动力

只会用这一层思维的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很少去思考怎么做才更好,容易陷入低效的勤奋,具体表现就是只做会做的、能做的,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尽力而为”。对应到企业里边,就是普通基层员工常见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为了做而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中间层,怎么做(How),是对目标的执行力

能够运用这一层思维的人,知道如何更好地区完成任务和目标,却很少能够从全局思考做这件事的原因。

在企业里边,有执行力就是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基本要求。前几年,刘强东在一个战略会议上面说,宣布自己要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物流体系。而京东的一位高层管理,认为难度和风险太大,反对这一决策。刘强东对那高管说:我请你来京东也不是让你来证明我的决策是对还是错,我请你来时把我的决策执行下去的,有困难就想办法去完成。

中心层,为什么(Why),是领导力和影响力

达到这一层思维的人,以“为什么”为出发点,他们拥有内在动机,能够自我激励,同样能激励和影响身边的人,成为领导者。

这个领导者,是个广义的概念。可能是企业的领导者,也可能是内部团体的领导者,或者其它形式群体的领导者、有影响力的人,各领域的精英。

马云曾说:“任何团队的核心骨干,都必须学会在没有鼓励,没有认可,没有帮助,没有理解,没有宽容,没有退路,只有压力的情况下,一起和团队获得胜利。成功,只有一个定义,就是对结果负责。如果你靠别人的鼓励才能发光,你最多算个灯泡。我们必须成为发动机,去影响其他人发光,你自然就是核心!”

黄金圈思维让我们可以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做出最佳决策。那么,我们如何用这一工具,来辅助深度思考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呢?

家长们,暑假已过半,是时候深度思考教育孩子的目的了

一、先来看最外层:做什么(what)

对于教育孩子,大多数家长并不缺少行动力,足够勤奋,付出足够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是总感觉自己用尽全力,孩子却依然没有朝着期待的方向前进。为什么会劳而无功,甚至南辕北辙呢?

(1)不深入思考,依赖直觉而行动

对于教育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怎么才能教好孩子,很多家长只有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却自认为已经想清楚了,很多人甚至懒得思考这些问题,依靠直觉在行动:

  • 反复提醒、唠叨,甚至责骂、惩罚,想让孩子不磨蹭;
  • 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想让孩子爱学习;
  • 给孩子贴上不爱说话的标签,经常批评,想增加孩子的交往能力;
  • 经常指责他懒惰,想让孩子自理;
  • 总是直接指出错误、告诉孩子答案,想让孩子学习好;
  • …….

(2)只做懂得的、会做的,不求甚解

有很多所谓崇尚快乐教育的家长,了解了快乐教育的理念,但是对整个知识和执行体系却缺乏必要的学习,更谈不上熟练掌握。在执行的时候,怎么教育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怎么快乐呀,有难度的事情,不想做,就不做,就快乐了呗。

其实,逃避困难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快乐教育提倡的是不强迫,但是要通过引导兴趣、激发动机,提供支架等帮助,来实现教育的目的。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是快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二、再来看中间层:怎么做(How)

这一层的家长,有很强的执行力,可以把孩子的所有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想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就可以根据学校的要求给孩子安排各种才艺、竞赛班,想提高孩子成绩,可以找到最好的辅导班…..甚至连孩子十年之后的路都安排好了。

家长们,暑假已过半,是时候深度思考教育孩子的目的了

他们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经常混淆“对将来的期望”和“对当下的期待”!

许多家长都会说,我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变得更好,比如更听话,不乱发脾气,学习更好,更独立,有更多的朋友,将来有稳定的工作,更好的收入,生活更幸福等等。

仔细想想,

  • 这些是我们的真正的目的,还是达成真正目的一种过程或者方式?
  • 是想让孩子更听话,还是有更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 是想让孩子学习更好,还是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 是让孩子有更高的收入,还是拥有获得更高收入的能力?

只有把真正的目的理清楚,才能制定适合的路线图,向期望的方向前进。

三、最后来看中心层:为什么(Why)

达到这一层,需要对教育孩子的本质、目的和方法,都应该有比较深入的思考。

而教育的本质是,生命为了更好的延续和发展,从而将自身在探索、尝试、实践的过程中,所获得经验和反复试错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思维等传递给下一代。教育分为三个层次:

(1)生存能力,主要是知识和技能

(2)发展能力,主要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包括定义和解决未知问题的思维方法;

(3)卓越能力,通过突破自身能力的局限,通过沟通合作、领导能力,整合更多知识、资源,对世界产生更大影响、或者为他人创造更多价值,实现更有意义的人生,取得卓越成就。

懂得这些之后,还要通过给自己提些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 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 为什么期望孩子成为这样的人?
  • 这些期望适合孩子吗?
  • 我们真的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吗?
  • 怎么才能让孩子向着适合他的方向前进?
  • 我们还需要提供什么,来引导和帮助孩子更好成长?

深入思考之后,是不是发现有很多未知、模糊的东西,是感到焦虑、懊恼,不想再继续?还是有了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把这作为有效行动的起点?

要知道,你面对这样有挑战的问题的思考、应对方式和行动,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