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平陰東阿北宋水利學家應言法師

平陰縣東阿鎮鐵楊村原為鐵塔寺村與楊莊村兩個自然村合併而成的一個行政村,該村系宋金元時期古新橋鎮的中心。

平陰東阿北宋水利學家應言法師

北宋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老黃河決口於河南省澶淵(湖名),洪水入鉅野首灌入東平州,城鄉淹沒,房倒屋塌,莊稼被毀,喪生者不計其數。積水常年不消,官愁民怕,議論紛紛,不知所措。

有一僧人應言,原籍鄆州人氏向州官建言獻策說:“鑿清泠口,導積水北入廢河,又北,東入於海”。大意是從東平大片積水的北邊,開挖一道小清河,挖掘時先泠著口,待完工後再決泠口,導積水向北流入古時的廢河——濟水故道(黃河改道前的河道),然後再向北向東流入大海。

當時的官吏對他的建議猶豫不決,應言極力爭辯說:“按地理情況一定可決。”官吏考慮再三,別無他法,只好按他說的辦理,果然水退地露,災民紛紛返回家園,重振家業,從內心裡感激這位應言法師。當時大詩人蘇東坡守徐州,對應言法師的所作所為十分讚賞,慨嘆說:“嗚呼!士以功名為重。然主事易,作事難,使事易,成事難,使天下士,皆如言,論必作,作必成者,其功名豈少哉!”

平陰東阿北宋水利學家應言法師

鐵塔寺的“薦誠禪院”精舍是應言法師建於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它位於當時的鄆州東阿縣北新橋鎮(山東省平陰縣東阿鎮鐵楊村),並造浮圖十三級,高一百二十丈,接著又於錢塘江造五百羅漢像。

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像成,載歸新橋鎮薦誠禪院內,度用錢五百萬。錢從何來?應言法師說:“自丞相潞公以降皆吾檀越(施主)也。”所以蘇軾“固異其人”,並在《薦誠禪院記》中說:“餘於是益知言真過人者。”(《東阿縣誌•卷三十九•藝文五》)歷史上的薦誠禪院,規模宏偉,氣勢非凡。白山下,濟水旁,古剎如畫、鐵塔十三級,高百二十丈,如柱聳立,直插雲端;大雄寶殿、藏經樓靜坐閣,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錫蘭花樹,花大如盤,十里飄香;五百羅漢,神態各異,面對善男信女並有五百名和尚守寺誦經,終日不輟,整個寺院香火之盛,莫可名狀。

由於年代久遠,屢遭水患,鐵塔寺被逐步淹沒,至今,不但沒有了昔日的輝煌,連殘垣斷瓦也蕩然無存,實在令人嘆息。值得欣慰的是,村民們將殘留的石像和吳道子的白衣大士畫像,以及小楷草書碑碣等物都視若珍品。解放前曾由楊清溪、殷永河等人將這些珍品移入三間平房內,供百姓祭祀供奉,不過現在也淤於地下,難見天日。但雖然淤於地下,卻免了“文化大革命”的劫難,沒被砸爛,沒被偷走,這也可以說是不幸中的萬幸。

平陰東阿北宋水利學家應言法師

有形的鐵塔寺永遠地消失了,但它在當地的村民心目中卻沒有消失,正如當地的村民所說:“中秋約見月下塔影,除夕猶聞古剎鐘聲。”

資料提供:曹傳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