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朱棣篡位后改了国号,明朝算二世而亡吗?

滴水载舟


当然不算。最典型的例子,努尔哈赤建立的国家叫做『金』,后来皇太极继位之后,改成了『大清』。皇太极本人是从四大贝勒执政中脱颖而出的,也不是努尔哈赤的正牌继承人。也没有人说后金二世而亡啊?

如果朱棣改了国号,比如叫做『燕』。那么肯定他会给自己的爹重新建立太庙,叫做大燕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在今天的历史书上,就不会有唐宋元明清,而会称之为唐宋元燕清。但是无论如何,历史上只会记载一笔明改国号为燕,而不会说大明亡国了。


历史上的王朝,都是按照一家一姓来算的,比如八王之乱时期,刘渊建立的后汉,后来刘聪改名为赵,也没有人说这就代表亡国了。

唯一的例外是南北朝时候的齐梁相代,虽然南齐的末代皇帝东昏侯萧宝卷和南梁的开国君主——菩萨皇帝萧衍都姓萧,但是萧衍改国号为梁,彻底和齐划清了界限。

这是因为萧衍本来就是南齐的远支宗室,如果继承南齐的国号,意味着就面临着解决自己正统性的问题,还要继承很多南齐的宗室。这毫无疑问是负资产,所以萧衍也重新建立一个王朝,完全不承认南齐的开国君主萧道成,很明智的和前朝划清了界限。


经史通义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国号?什么是年号?

国号:即一个朝代的名字。如:元、明、清等。

年号:每个皇帝登基后都有自己的年号,随皇帝的变更而变更!

我们都知道朱棣不愿接受削藩,而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举兵造反,经过数年的武装斗争,最终攻下南京城(当时的帝都),直逼皇宫,但他没有急着进去,而是等建文帝表态(要么自杀,要么退位)但建文帝选择了第三条路,火焚皇宫。

朱棣进宫后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到建文帝,不管是死是活,结果建文帝失踪,这就成了朱棣的心头大患,毕竟自己的帝位来路不正,万一那天建文帝冒出来了,说要收复江山,号召力肯定是有的。到时候自己的皇位也岌岌可危!

还有就是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老子的东西儿子继承虽然不是名正言顺,但也是天经地义。所以他没有必要改国号。

如果他改了国号,那自己当时起兵的口号“靖难”“清君侧”从何说起?不是自己打脸吗?虽然已是皇帝但局势仍不稳定,建文帝也下落不明,因此要把死了老爹朱元璋搬出来,废了建文帝的颁布的法令,说一切要遵从太祖法规。

如果就题主所说,朱棣要是改了国号,那明朝肯定算是二世而亡。


喜欢的朋友👍一个吧!


你吃瓜的样子很美


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只能说:绝不可能,除非朱棣是隔壁老王的儿子。

对于这种关公战秦琼式的问题,一般我们只能根据相应的史料及其人物个性来推测,这些推测都是要基于事实并且必须有合理性的。但是朱棣改自己老爹的国号,这绝不可能。



改国号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朱棣的政权是一个新的政权,和朱元璋祖孙的那个明朝彻底割裂了,俩政权不是一概念了。那么朱棣的所谓“靖难之役”成了什么了?



对,造反,彻彻底底的造反。整个靖难之役就不是像他朱棣标榜的那样,是为了清君侧,是为了杀奸臣,而变成了一场彻彻底底的抢班夺权。

有人要说了,本来也就是夺权,没什么不一样啊?这可一点都不一样。朱棣反复声明的以及他想向世人传达的,都是他才是朱元璋的合理接班人,朱允炆才是那个插曲。如果改国号,就彻底向世人证明,自己是篡逆,而朱允炆才是正宗!



这还不算,等到新王朝的太庙建成的时候,该挂谁的牌位?老爹朱元璋?他的王朝都被推翻了,还挂一前朝皇帝的牌位?那就只能换人了,那看来朱棣就只能是隔壁老王的儿子了。



青言论史


这个从理论上来讲是算的,明朝就算是二世而亡。因为国号更改了,这个国家就改了,即便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子孙,也不能成为明朝的延续。但是从一般情况来说,这种权力更迭是不会改变国号的。

从古到今,任何战争都必须给自己招一个借口,而且这个借口必须看起来合情合理,能够得到天下人的理解和认同,这叫做师出有名。如果就是以强暴的武力发动战争,那么鲜有能够获胜的,即便获胜,推翻了原有的王朝,也很难在统治区建立长久的政权。所以,古往今来,这种通过篡位获得的政权,尤其是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基本不会更改国号,都认为自己的是皇权的正统接班人。

像唐太宗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政变之后,唐高宗李渊将皇位禅让给李世民,不管是真心禅让,还是被胁迫。唐朝也依然是唐朝,如果李世民更改了国号,那他在史书上就会被书写成一个篡位谋逆的野心家,而不是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了。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国家被入侵,政权被消灭。但是皇族的人能够在别的地方重新建立政权的,为了和之前的朝代相区别,会以地理位置相区分。比如西周和东周,西晋和东晋,北宋和南宋,都是这样的情况。虽然用国都的地理位置加以区分,但是并不会改变国号。

但是如果真的像题者所说,朱棣改变了国号,那么明朝就真的是二世而亡了,和之前的秦国和隋朝一样,没有什么不同,即便都是由朱元璋的子孙统治的国家。


小石头LEO


不算。这事不用搞理论分析,恰好历史上真有这么个例子,五胡十六国的前赵。

当年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大乱,匈奴人刘渊趁机起兵建国。称帝要讲究一个合法性,恰好刘渊和刘邦都姓刘,于是刘渊自称是汉朝的外甥,建立的国家也以“汉”为号。

说起来,这两个刘确实有点关系。刘邦曾经把宗室之女嫁给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于是冒顿单于的后代就姓刘,而刘渊正是冒顿的后裔。所以他说是“外甥”,倒也能沾上点边。

刘渊以汉为国号,当然不是因为他对汉朝有多深的感情,而是认为汉朝的旗帜在当时还有号召力。他死以后,刘聪继位,刘聪之后是刘粲,这其中具体情况咱不说了,只说结果:刘粲在叛乱中被杀,刘渊的族侄刘曜和其他人平定叛乱,即位为帝。

虽然刘曜不是刘渊直系后代,但毕竟有血缘关系,而且也保持了统治的连续性,所以历史上一般把他们的统治时期算作一个朝代。刘曜认为经过实际操作证明,汉朝已经没什么号召力了,相反,当时北方有很多少数民族,刘曜可能觉得打出匈奴祖先的招牌更有号召力,于是把汉的国号改掉了。

改成什么呢?大臣们商议,刘曜曾经当过中山王,而中山这个地方属于赵地,那么国号就叫做赵了。史书上称之为“前赵”,或者叫“汉赵”,因为毕竟在他之前国号有一段时间是汉嘛。当时还有个石勒,建立的政权国号也是赵,为了区分,后人习惯上把石勒政权叫做“后赵”,或者“石赵”。

由此可见,就算朱棣改了国号,就像刘曜所做的那样,后世也会把这个政权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两段。

不过话说回来,朱棣起兵的合法性是“奉天靖难”,是朱允炆胡搞朱元璋留下的政策我要给他矫正回来,他吃饱了撑的才去改国号……


北门猿




如果朱棣篡位之后真的改了国号,那明朝当然是二世而亡了,因为大明已经不存在了啊。就像南朝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与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萧衍是一家人,论辈分萧道成还是萧衍他大爷,但后来萧衍推翻了(他口中已经被贼人篡夺而变质的)齐,建立了梁。此时,大齐已经亡了。



萧衍有种种改国号的借口,但朱棣又有种种不能改国号的原因:他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就说明他在名义上是忠于建文帝、忠于大明的。所以,即便他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成了新皇帝,但也是继承了侄子的皇位。



另外,朱棣即位之后竭力把建文帝从史书中抹去,又把自己包装成马皇后的儿子,还用种种迹象暗示后人,太祖早就有传位给他的意思了!这不就是为了证明给大家,他的皇位是太祖给的而不是从侄子那里抢的!所以他是大明的法定继承人啊,他称帝是名正言顺啊!改国号不是数典忘祖了!


国史通论


古代看国家是否改朝换代,主要是看血统,二也看国号,三看政治关系。在中国历史中,笔者目前能想到血亲关系却改国号的国家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梁代齐。开国皇帝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但是这个关系比起朱棣和朱元璋的关系就显得太远了。

改朝换代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这绝不是国号一件事这么简单,这绝对会激起别有用心之人的哗变,用此名义起事,最终导致国家大乱。

(图片来自网络,朱棣,仅为描述和评论)

朱棣出征时也是强行的“师出有名”,尊祖训、诛“奸臣” 为国“ 靖难”也算是“清君侧”。其实也是“司马昭之心”,只不过中国起兵向来需要名义,善举会得到天下的支持。

朱棣倘若改国号,违背其父的意愿,窃取其父的江山,属于自扇嘴巴,自讨苦吃。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不是题主所描述的没有资格,不算正统。

当然了要是强行改国号的话,我想历史上也很难算作其二世而亡,会叫它一个政权的两种名号。就像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其子皇太极又改国号为清一样,这样解释就很好理解了吧。


泊图泊途


肯定不算二世而亡。第一,朱棣改国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第二,朱棣即使改了国号,明朝也不算二世而亡。

首先,讨论朱棣改国号的可能性。朱棣起兵是打着“靖难”的名义,靖难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意思是说,如果中央出了奸臣,皇上不能摆平的话,地方藩王有义务起兵帮助皇上消灭奸臣。这一听就是个农村大爷教育儿子们的说辞,根本就不是一个成熟的帝王应该想到的办法。结果就是,规矩初衷是好的,但被朱棣这样别有用心的人给得用。朱棣既然打着“靖难”的名义起义,说明他是在继承朱元璋的遗志。而且中国古代宗族观念异常强大,普通老百姓家都要每年祭祀祖宗,更何况是天下第一家的皇家,儿子肯定要祭祀父皇朱元璋了。如果朱璋改了国号就是对父皇的背叛,完全背离了祖先意志,肯定会遭到宗室的反对,朱棣最担心的就是宗室成员像他一样造反,所以他绝不会傻到故意给对方留口实。所以,朱棣改国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历史上其他的宗室在篡位后也没改过国号,比如杨广篡位依然用隋,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夺皇位后依然用唐,宋太宗害死了宋太祖依然用宋等。


下面讨论他即使改了国号,其实也不算大明亡了。因为这就成了一个朝代曾经用两个国号。这在中国历史上也不是没出现过,契丹人建立的辽就改过,而且是一段时间叫契丹,一段时间叫辽,让人很疑惑,但是在编史书时依然统称《辽史》;刘渊建立的汉国,后来改成了前赵,也算是一个国家。这些是少数民族的情况,由于他们祖先观念不算浓,所以会改国号以寻求更好的发展。朱棣就算是改了国号,他建立的国家也是以大明朝的宗室和功臣为班底建立的。人不变,只是变个名称而已。王朝是实,国号是名;王朝是里子,国号是面子。即使国号变了,但整个统治阶级没变,国家统治的方式也没多大变化。所以,明朝也还是不算亡。比如改成“燕朝”,那么我们的历史就变由“元明清”变成了“元燕清”而已。一点意见,望大家参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学思刘言”头条号,谢谢!!


历史中简堂谈古说金


我们可以先看历史上的例子,对比来看,然后给出自己所认为的结论。

西汉王莽篡汉,自立为帝,建立短暂的新朝,南阳刘演、刘秀兄弟和农民起义军将王莽新朝推翻,最终刘秀建立了又一大汉王朝,因为其是汉室宗亲,而打出的口号也是光复汉室,自然历史就将刘秀的东汉王朝也归为刘邦西汉的延续,我们称其为大汉四百年国祚,但真要细细来分,在认知当中,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朝代,只不过处于血脉亲情而被归咎于一体,这是时间节点上的西汉和东汉两个朝代。

不可否认,刘秀和朱棣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可是在古代中国,宗族观念是很强的,自成体系,皇室宗亲当中,皇帝之位是按照先后次序来迎立的,但是也有被权臣或太监亦或是政治妥协之后的人来担当,可是换来换去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就如同武周皇帝武则天一样,代李唐而自立为帝,可是最后她又被算在了李唐的体系之中。

燕王的确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因为怎么样也轮不到他,可是有一点不可否认,他是朱元璋之子,是朱允炆的四叔,他们之间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靖难之役建文帝不知下落,朝廷被重新洗牌,朱棣成为第三位帝王,而明成祖就是后世帝王对于朱棣的尊称,“祖”是除了开国之君才能有的尊号,而他朱棣也有了,即“太祖”之后有“成祖”,因为朱棣给了其一脉的再造之恩,地位犹如“祖”一般重于其一系之心间,自是感恩戴德。

如果说朱棣改换门庭,将国号改了,可能当时也就跟着叫了,可是在青史上,在不少人的心中,他朱棣的王朝同样会被认为是朱元璋的大明王朝,而他朱棣和朱允炆的战争只会被说成是家族的内乱罢了,毕竟他们的关系太过于亲近了,都是朱元璋一脉传承下来的,一个是亲儿子一个是亲孙子,血浓于水摆在眼前。就好像如东汉西汉一样,两个王朝最终还是被认为是一个王朝。

只不过人们会习惯性的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将他们有所区分,后世对这个叫法也就更多了,当归根结底他们打断骨头连着筋。


历史风云天下


如果朱棣即位后改了国号,那明朝就真的算历二世而亡了!

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萧齐和箫梁,其实南朝中的这两个朝代,都是同一个皇族。梁朝的建立者萧衍,本来就是南齐的皇室。其父萧顺之在萧道成代宋自立的过程中,曾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萧衍起兵,经过两年的战争,最终攻入建康,杀掉萧宝卷,改立萧宝融为帝。

当然,萧宝融只是萧衍的傀儡,是其在代齐称帝前的一个缓冲。公元502年,齐朝的最后末代皇帝萧宝融将齐朝的统治权转交给梁王萧衍,萧衍在建康正式称帝,国号为“梁”,这就是梁朝。


严格来说,萧衍起兵夺位,其实也算是南齐宗室的内斗,两个王朝间的皇族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

然而,由于萧衍即位后将国号改了,所以也宣告齐朝的寿终正寝。


个人觉得,改朝换代,换代只是换皇帝,改朝则是换国号。皇帝的变更可以法理继承,亦可以是谋取而得;只要国号不变,这个朝代就不算终结。如齐国,虽然后来被田氏取代了,我们也没有将姜齐和田齐刻意分开;又如后周,郭威将皇位传给了柴荣,但后周的国号没变,所以也不会多出一个柴周。

所以,个人认为一旦国号的变更,其实就标志着旧朝代的终结,和新朝代的确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