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入中考地理考题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蒲长廷)6月26日是北京首次“新中考”最后一天,最后一门地理考试结束。记者采访考生了解到,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等进入考题。

据北京市教育考试院专家表示,考题中用“在希望的田野上”激发学生对振兴乡村行动的理解和建设和谐宜居家园、美丽中国的情感;以我国空军连续多次出动战机绕飞祖国宝岛为问题情境;以《南海各方行为宣言》高官会达成对南海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友谊之海的共识作为问题情境,不仅考查考生对南海、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等问题的理解,增强学生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认识;还通过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我国再捧世乒赛冠军等展现祖国实力的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信、制度的自信予以体现。

此外,据介绍,地理中考试卷从首都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首都职能定位、科学考察认识区域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多元合作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和热点话题入手,凝练出综合题四个主题:碧水环绕话北京、雪域高原科考行、丝绸之路续文明、多元合作谋共赢,聚焦主题精选命题素材,通过主题进行试卷整体布局。

据介绍,以“碧水环绕话北京”主题设计试题的意图是:河流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颁布为背景话题,以师生开展四个小组的探究活动为问题情境,用北京城变迁为时间轴线突出时空综合思想。从金中都发展中供水水源出现问题迁都元大都的教训及应对方法,到建国后北京市水资源解决供水、用水方面的成功经验,考查学生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认识生态涵养区对北京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培养学生面对未来思考首都职能和疏解非首都职能措施等问题,激发学生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专家表示,地理试题将人地协调观(包括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家国情怀、领土意识、全球意识、国际理解以及对祖国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凸显学科思想性,同时也作为命题指导思想谋划布局

“地理学科围绕人地关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突出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的特点,将尺度思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因地制宜等思想方法渗透其中,体现从大处和高处着手的命题立意。”该专家表示,全卷突出学科特色,以区域认知、人地关系为学科思想方法作为命题主线贯穿其中,始终注重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导向性。试题内容依托课标,实现考点高覆盖,涉及50多个考点,重点考查区域位置和分布、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等主干知识,考点分布均衡。

据介绍,全卷照顾到学生的层次水平差异,用试题内容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答案的开放性;如关于北京市供水水源的变化和影响的答案不止两个,让学生任答出其中两项,合理即可得分;二是设问的选择性,从“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中,任选其一。这些设计都充分体现给学生搭建展示学习潜能平台的理念,在设计风格和形式上也别具一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