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湖南妹子传承滩头年画技艺有妙招:直播互动,让古老非遗变网红

当几百岁甚至上千岁的文物遇上抖音,会出现怎样的情景?那场面实在太嗨:兵马俑“唱起了摇滚”,青铜器“开口训话”,唐三彩“大秀演技”……

今年5月,全国七大博物馆联合推出的抖音“文物戏精大会”相信一定刷新了你的认知高度。然而,在此之前,来自邵阳隆回的“90后”小姑娘钟星琳,早已用类似的方式在不断推介现已三百多岁的滩头年画了。而且,仅仅几次直播,她就让非遗变成了网红!

据统计,截至目前,湖南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18项、国家级传承人121位。显然,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然而,古老的非遗项目如何走近大众,如何做到真正的传承,如何与普通老百姓产生有效连接?这始终是一个摆在面上的难题。但是,新生代非遗传承人钟星琳,却用她的“互联网模式”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湖南妹子传承滩头年画技艺有妙招:直播互动,让古老非遗变网红

钟星琳。

线上直播:让互联网来露一手

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隆回滩头年画在业界拥有极高的知名度,早在2006 年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钟星琳出身于年画世家,今年湖南新增的45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就有她的父亲钟建桐。钟星琳的爷爷钟海仙、奶奶高腊梅也曾都是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它以浓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鲁迅先生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年画视为珍品加以收藏。而且,《老鼠娶亲》年画不但在中国国内广泛流传,甚至早已流传到俄罗斯、越南等国。

2017年6月28日,作为家族式非遗技艺传承人,钟星琳在社会各界的见证下向父亲钟建桐行拜师之礼,并承诺将正式接过老一辈非遗艺人的接力棒,号召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年轻人如何加入古老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钟星琳决定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突出自身优势,充分运用互联网。于是,从今年年初开始,钟星琳就开始尝试通过直播的方式,将滩头年画“贴进”手机屏幕。生活中的非遗技艺继承人,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直播中的“年画小姐姐”。短短几个月时间,她先后直播过滩头镇的老作坊,制作年画的器材,以及父亲钟建桐制作年画的过程等等。

“大家好,年画小姐姐又和你们见面了!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滩头年画的制作。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钟星琳告诉记者,每次在这样的网络直播过程中,她其实心里也没底。“就如同像许多非遗项目如今面临的处境,你明知道有人感兴趣,却不知道这些感兴趣的人在哪里”。但是,钟星琳并不着急,她不会急于求成,因为滩头年画对她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个非遗项目,而是一种毕生追求。

5、10、100、1000、10000……随着直播的推进,让钟星琳没有想到的是,虽然一共只直播了七八次,但最高一次却有一万人观看。这个数字让她找到了自信,也明确告诉了她,自己坚守的传统文化一样能成为“网红”。

小试牛刀就有这么多观众,除了滩头年画自身的魅力,跟钟星琳这个主播也是分不开的。

钟星琳是一个活泼可爱而又不失内涵的“90后”女孩,再加上突出的形象气质,自然容易“吸粉”。在直播中,她会耐心回答观众的问题,即便因为观众进入直播间的时间不同,她也会不断重复回答相同的问题。“观众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这些漂亮的年画来自哪里。”钟星琳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直播让全国各地的观众知道了湖南有一个滩头镇,滩头镇里有漂亮的滩头年画。还知道了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这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

除了直播,钟星琳还尝试了许多其它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微信公众号、淘宝店铺,尤其是最近的抖音短视频都有超乎寻常的传播效果。

微信公众号以及淘宝店铺运营的时间虽然都不长,但是,钟星琳针对每一个传播方式,她都会极力打上自己的烙印,“公众号的内容以原创为主,淘宝店铺也是自己设计的,目前越来越有起色”。接下来,钟星琳又在构想通过众筹的方式推出一些能将滩头年画融入生活的产品。 钟星琳说,自己尝试这么多种传播方式,最终无疑还是为了传承,为了把传统文化以大众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

湖南妹子传承滩头年画技艺有妙招:直播互动,让古老非遗变网红

钟星琳通过线下研学,让孩子们爱上滩头年画。

线下研学:让孩子们爱上非遗

在线上,钟星琳通过直播等方式传承非遗,在线下则是通过研学进行推广。6月13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来到位于长沙市雨花非遗馆内的“滩头高腊梅年画长沙传习所”,见到了正在给学生上课的钟星琳。

记者看到,传习所采用中式装修风格,古色古香而又不乏个性,每一个细节似乎都在传递文化理念,比如室内每个灯罩的四个侧面都有一幅年画,独具匠心。

钟星琳告诉记者,传习所分为滩头年画展览区和手工研学区。展览区展出十六幅滩头年画代表性作品以及年画刻板;研学区设立中小学生课外实践课程,包括《老鼠娶亲漫画版》、《美猴王》等手工体验项目。在这里,每次实践课能接待40名左右的学生同时体验年画制作,作品合格的学生颁发“小小非遗传承人”荣誉证书。自2017年11月试运营至今,这里已经接待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和大众实践体验者3000余人次。

这套研学课程是钟星琳去年在清华大学进修时,和一位师姐一起研发的。“我们的理念是传承技艺、创新内容。”钟星琳告诉记者,为了研发这套课程,她花了很多心思。比如套色技艺是滩头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会很复杂,于是她就进行了适度的简化,只留下红黑两种颜色。此外为了让小孩子们更加喜欢,她将《老鼠娶亲》改成了漫画版。如今随着教学实践,这套课程已经进行了4次调整,越来越完善。

记者采访当日,恰好有来自雅礼雨花中学的同学们在上研学课,只见同学们看看这、摸摸那,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待钟星琳和助教讲解完,同学们便迫不及待的操作起来。带队老师、雅礼雨花中学艺术教研组组长王樱告诉记者,“我点名要大家学习滩头年画。”王樱认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从湖南本土逐步扩展到全国,先把本土的传统文化了解扎实,才能由浅入深。

钟星琳表示,像这样的研学,平均每周有三四次。小朋友们的热爱,每每都让她甘之如饴,对未来充满信心,也让她觉得有责任将滩头年画的触角伸得更深更远。今年“六一”,钟星琳发起了一次不同以往的研学——和湘潭救助站合作,举办半公益性质的“留守儿童与困境未成年人六一研学活动”。

这次活动,钟星琳酝酿已久。钟星琳曾是一位媒体人,在过去的采访中接触过不少留守儿童和困境未成年人,知道他们几乎很难有条件接受课堂以外的传统文化教育,就一直想着组织这样一场活动。6月1日,滩头高腊梅年画长沙传习所终于迎来了30多位8-12岁的小客人,“在活动中,我觉得他们比一般的小孩子更听话、更认真,乖得让我心疼。他们十分珍惜活动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孩子们走的时候,每个人都拿着至少一幅自己完成的年画来请我点评。”钟星琳告诉记者,其中有一个8岁的小女孩将4种样式都做了一遍,而且完成得都特别好。

“别的小朋友最多只完成了两幅,你怎么一下子做了4幅?”钟星琳问她。“因为我怕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做了。”小朋友这样回答。

这位小朋友的话给钟星琳带来了很大的触动。“这绝不是最后一次,一定要让他们有机会再次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钟星琳说,下一步她将有计划地推进“非遗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活动,让小孩子们在家门口和校园里感受非遗的魅力。

湖南妹子传承滩头年画技艺有妙招:直播互动,让古老非遗变网红

钟星琳的学生作品。

未来心愿:老手艺不能在我这失传

钟星琳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为了全身心投入到非遗传承上来,她辞职了。

因为父母工作忙,钟星琳从小在滩头镇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回想起小时候,她总是想到同一个场景:小作坊里,白炽灯亮着,黄色的光笼罩整个屋子,让她感觉很温暖。爷爷在一旁专心地调着颜料,天热的时候,白背心都湿透了。钟星琳安静地站在一旁,有时为颜料加些水,有时为爷爷擦擦汗。而奶奶这个时候一般是在“点睛”:给年画需要手工上色的地方上颜色。

前几年,钟星琳的爷爷、奶奶相继过世,钟星琳觉得自己必须站出来了。“将滩头年画发扬光大是爷爷、奶奶的遗愿。”钟星琳说:“他们坚持了一辈子的事,不能到我这一代就失传了”。

目前,钟星琳已经开办了一家传习所和一家展示体验馆,每个月开销很大。很多时候,支出甚至超出了收入,但钟星琳一直在咬牙坚持,坚持互联网传播与实体研习所相结合的推广模式。她也坚信,自己一定会把滩头年画的传承做成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吴迪 见习记者 莫雪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