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家具企业老大们,你get了这个“拥抱”的正确姿势吗?

互联网作为二十一世纪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马云甚至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说成是第三批技术革命。

笔者认为,将互联网当作一种工具来认识事物是恰当的,相比于步行,互联网就是机动车,大家都开车,你还是步行,当然也无不可。

但是,传统制造业是不是应当知道“开车”的便捷呢?

从笔者所在的深圳大信互联网服务的几十个企业转型的案例来看,以下是业内人士提出的几大问题,也是家具企业拥抱互联网时容易出现的几个错误。

家具企业老大们,你get了这个“拥抱”的正确姿势吗?

其一,摒弃“重技术轻运营”的错误思想。

在很多家具企业眼里,互联网是个非常高大上的字眼,他们认为互联网就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只要有了足够多的高技术人才作支撑,互联网转型的道路就会一帆风顺,做出来的产品就能够一炮而红。

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有些企业甚至不惜成本将研发中心迁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因为那里有足够多和足够优秀的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产品运营却常常被这些企业忽视。

实际上,研发、产品、运营,是互联网产品的“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很难说谁比谁更重要,只是在不同公司侧重点和方向不同。运营是直接与用户和市场打交道的,没有强有力的运营能力的支撑,缺少了市场与用户数据的反馈,再好的产品都难以为继。

家具企业只有正确认识到运营的重要性,“互联网+”才算迈出了第一步。

家具企业老大们,你get了这个“拥抱”的正确姿势吗?

其二,心态放平,切忌急于求成。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很多传统企业面临业绩下降的局面,部分企业将“互联网+”视作救命稻草,恨不得今天开会定好战略,明天就能完成产业升级,提升业绩。

然而心急总是吃不了热豆腐,对大部分没有互联网基础的传统企业而言,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才是最佳选择。

我们常说,“互联网+”是一种化学反应,它不是传统企业和互联网的简单结合,而是利用互联网对企业自身的再造,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家具企业要实现“互联网+”,需先实现“+互联网”,即将企业原有业务流程重新梳理,利用互联网工具的特性,改善原有业务流程中低效率或者冗余的环节,实现效率提升。

同时,在“+互联网”的过程中需完成两件重要工作,一是完成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打造出一支具备互联网思维和技能的团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互联网”其实就是“利器”的过程。

其三,敢于放权,人尽其才。

如果要问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在内部运行体制上究竟有什么不同,估计很难有什么定论,但这种区别又是确实存在的。

一般而言,互联网企业的文化偏向自由、开放,而传统企业的文化则更崇尚规范、严谨。

这种区别看似细微,但却是众多传统企业难以留住互联网人才的主要症结所在。

对传统家具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大胆放权,让真正懂互联网的人去做互联网相关的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才能让互联网这颗炸弹发挥出它真正的威力

家具企业老大们,你get了这个“拥抱”的正确姿势吗?

其四,放下过往的成就,重新出发。

从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开始到2014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依靠以不动产为主的居民消费拉动,房地产、煤炭、钢铁、电力、建筑等多个行业都得到盘活,身处这一浪潮中的大部分企业,只要足够勤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从2015年开始,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产业周期。

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了变化。对于在上一波赚到钱的传统企业而言,过往的成功在此时反而可能会成为一种桎梏。

因为在过去的那段时间形成的思维定势,很容易让你的思想停留在原来的模式,但你会发现原来的成功经验现在不适用了,坚守原来的模式只有死路一条。

所谓不破不立,作为传统企业的家具企业管理者,放下过去,走出思维定势是此时最重要的。

唯有认清新的形势,放下包袱,才能更好的前进。

其五,探索自己的道路,莫盲目迷信巨头。

很多家具企业的老板,对互联网知之甚少,又缺少了解的渠道,他们会把媒体上经常报道的万达、苏宁这些巨头的转型经验奉为“圣经”。

但实际上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性,适合别人的经验往往并不适合自己,别人走过的路也并非就是绝对安全。

“互联网+”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只要心态放平,让正确的人去做正确的事,就一定可以看到成效。

最后说一句:“互联网+”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分享,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