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朝時是靠什麼政策避免了蒙古人百年來東征的習慣?

中立勢力


首先糾正一下說法,應該不是東征,是南侵。

朱元璋的北伐將蒙元逐出中原,蒙古殘餘逃亡塞外,並逐漸分為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其中漠西蒙古和漠南蒙古曾長期成為明朝北部邊患。

滿清(後金)崛起於白山黑水之後,在東北迅速壯大,在攻佔明朝的瀋陽、遼陽後,在向西明朝遼東地區進攻時,遭遇到明朝袁崇煥寧錦防線的阻擊,清軍多次攻伐,久攻不下。於是清軍轉而向西北進攻漠南蒙古,擊敗蒙古黃金家族的最後一位正統大汗林丹,征服了漠南蒙古,向東南的朝鮮進攻,擊敗一直明朝藩屬國的朝鮮,讓朝鮮臣服於滿清,解除了後患。是滿清能夠專心對於明朝,並且由於寧錦防線太硬,清軍多次借道蒙古,繞過寧錦防線山海關,有大同居庸關走當年的蒙古瓦剌部也先的路線,入寇中原,殘殺和擄掠人口。

清軍入關前的形勢圖

滿清佔據中原統一南中國後,漠北蒙古在清朝與俄羅斯的選邊站隊中,選擇了清朝,而後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滅掉漠西蒙古準格爾汗國。滿清徹底征服中國境內的蒙古人。

滿清幅員遼闊,為了解決中國歷史長期以來的胡人威脅北部邊疆的問題,滿清對於北部的蒙古人採取多種政策。

一是聯姻和分封漠南蒙古,滿清實行的滿蒙通婚政策,滿清皇族中有迎娶蒙古女人的傳統,大名鼎鼎的孝莊皇太后就是蒙古人,滿清的皇族的格格們也大批的下嫁蒙古貴族,拉攏蒙古貴族。同時對於漠南蒙古貴族大肆封王,本來蒙古人的王只能由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擔任,滿清打敗林丹汗之後,對於蒙古人大肆封王,讓許多蒙古貴族一躍成為王爺,對滿清忠心耿耿,而且蒙古受封的王爺很多,彼此互相牽制,很難在出現統一的大汗國,威脅滿清統治。

順治帝生母,康熙祖母的孝莊太后就是蒙古人

二是安撫漠北蒙古,漠北蒙古併入滿清之後,滿清給予漠北蒙古貴族一定的管轄權力,但是派駐駐庫倫大臣進行監督安撫。

三是對於桀驁的漠西蒙古實行剿、撫、屠等政策,康熙時代擊敗葛爾丹後安撫漠西蒙古,策妄阿拉布坦即位汗位後,仍舊與滿清是戰是和,雍正時期與準格爾汗國進行安撫冊封,乾隆時期由於準格爾汗國的持續作亂,最終被滿清派兵所屠滅。

平滅準格爾部的畫作

終清一代,基本解決了長期威脅明朝的蒙古人邊患問題。


我是本文的作者大東北的小豆包,感謝您的閱讀,歡迎您關注和評論


大東北的小豆包


題主所說的這個問題,正是康熙皇帝引以為豪的。

《清實錄》收錄了康熙的一段話:“朕閱經史,塞外蒙古多與中國抗衡,自漢、唐、宋至明,歷代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並令歸心如我朝者,未之有也。”意思就是從古代到明朝,蒙古及其先民常常東下、南下進攻中原。到了清朝,竟然沒有了。

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清朝的蒙古政策。

首先是通婚,從清朝入關之前,便開始拉攏蒙古,特別是親近的科爾沁等部。據統計,清朝皇帝與蒙古各部聯姻,清朝共27名皇后,蒙古族皇后就有6人,比例非常高,其中博爾濟吉特氏5人,阿魯特氏1人,博爾濟吉特氏均是來自蒙古科爾沁部。通過對科爾沁部的籠絡,科爾沁部成為清朝穩定蒙古的骨幹和中堅力量。

其次是禁止軍器買賣,嚴禁蒙古各部私自購買軍器,只能通過本旗札薩克開具證明報理藩院,開給出口信票,才允許買賣官方軍器。

最後是分而治之,不服者如準格爾部則討伐,服從者則嚴格劃分界限,不允許跨越牧地,蒙古各盟旗之間都劃有界線,兩旗之間有山河者以山河為界,無山河者壘石為界。各盟旗只准在本旗境內放牧,不能越界到其他旗內放牧,這樣子蒙古各部落之間便不容易糾紛,但也不容易聚齊在一起。

都是親戚,還沒法買兵器,還沒法跨界,因此,清朝時期蒙古已經無力東下了。


歷史有妖氣


清朝時,跟蒙古可沒少打啊!

清康熙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690年6月,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博碩克圖汗”綽羅斯-噶爾丹在征服了清朝屏藩漠北喀爾喀蒙古諸部之後,揮師3萬南下,進逼清朝直接統治下的漠南蒙古。一場長達68年的拉鋸戰就此觸發。

要知道,清王朝一共是二百七十六年,也就是說整個王朝的四分之一時間都在跟蒙古人開片啊……

總體而言,滿清王朝對於蒙古是拉攏、打擊和宗教麻痺手段一起上的

建立清王朝的滿族人,來源自建州女真部,並一向以兩宋之際建立金朝的女真後裔自居。但根據歷史學者的考證,建州女真實際上最早是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通古斯原始部落胡裡改人。金朝滅遼和北宋之後,佔領中原廣大地區,大批女真人離開他們的東北故地。他們在原居住地留下的真空地帶很快被通古斯人所佔據。到了元朝,如同進入中原的女真人高度漢化一樣。東北的各個通古斯族群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湧入東北的蒙古人所同化,語言服飾等方面都烙上了深深的蒙古痕跡。以至於後來的清太宗皇太極談及滿族和蒙古的關係,用了一個極顯親密的詞彙:“滿蒙一家”。不過,這個詞彙裡的蒙古人僅指漠南蒙古各部。而且為了征服漠南蒙古,也耗費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四十餘年的時間。

1626年9月30日,努爾哈赤病卒。在其統治期間,努爾哈赤通過聯姻、會盟、宗教和軍事打擊並行的手段,初步實現了削弱察哈爾部力量、離間察哈爾部和其他蒙古部落之間關係的目的,成功將科爾沁部和內喀爾喀部納入後金的勢力範圍。尤其是科爾沁部,其後成為後金乃至清朝響噹噹的皇親國戚,第二代後金汗皇太極的大福晉哲哲(孝端文皇后)、莊妃布木布泰(順治帝生母、著名的孝莊皇后)等均是出自科爾沁部。

繼承汗位的皇太極,在鞏固了自己的權力之後,開始對察哈爾部內部進行分化瓦解。他主動遣使察哈爾部,表面上是希圖雙方和解,實質上卻是在探聽察哈爾部內部的虛實。連年對後金戰爭使察哈爾部蒙受了極大的人丁和畜群損失,部分察哈爾部王公也正希望通過緩和與後金的關係來休養生息,但察哈爾部林丹汗卻傲慢的拒絕了後金的倡議。這一下便導致察哈爾部內部的分裂。察哈爾八大營中的烏魯特部、奈曼部和敖漢部都倒向了後金,阿剌克綽特部獨立,連隸屬大汗本部的浩齊特部都有部眾出逃到漠北的喀爾喀三部。很快,林丹汗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1634年秋季,43歲的林丹汗在眾叛親離之後病死甘肅大草灘。

1635年4月,林丹汗餘部向後金軍投降。延續了429年,傳了35代的蒙古帝國至此滅亡。林丹汗的妻妾子女盡為後金君臣所瓜分,察哈爾部眾則被安插在遼西一帶,如同其他漠南蒙古部落那樣設札薩克旗管轄。連傳說中的元朝傳國玉璽也被皇太極所得。這一下,更使後金在名份上成了蒙古帝國的繼承者,為後金爭取更多的蒙古部落歸附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導向作用。

之後挑戰滿清的準噶爾部,出自漠西衛拉特。衛拉特,即是明朝史書裡的瓦剌,蒙元時期的斡亦剌部,蒙古語意為“林木中百姓”。

之後,滿清用了數十年的時間,耗費無數人力物力,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後,才趁著準噶爾內亂之機將其攻滅,贏得最後的勝利。

眾多的人口和雄厚的經濟實力也是清朝得以最終征服準噶爾的有利憑藉。清朝與準噶爾的交戰記錄中,有和通泊這樣的大敗慘敗,更有額倫特全軍覆沒的巨大汙點。折損的官兵每每數千上萬,但清朝經受得起這樣的損失,準噶爾卻不能。即便是在準噶爾汗國國力達到巔峰的噶爾丹策零時代,準軍在漠北、哈密兩個方向都取得了對清軍作戰重大勝利,但額爾德尼昭一戰,損失萬把人就把準噶爾打回原型,十餘年都未能完全恢復原氣。可以說,準噶爾敗給清朝,是因為兩者綜合國力各方面的巨大差距所導致的結果。


冷兵器研究所


關於這個問題,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以聯姻的方式來籠絡蒙古各部的首領,以宗室女外嫁各部落首領及其子侄,對其王公貴族給予了優厚的待遇。

2、同時對廣大的蒙古族牧民實施給予了蠲(juān)免(免除租稅、罰款、勞役等)、賑濟、賞賜、土地配置、農業技術扶持等方面的照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從而鞏固了統治基礎。

3、對人口的閹割,主要是精神上的,這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點。

喇嘛教是俺達汗在15世紀左右引進蒙古的,當大清政權建立之後,正是其大行其道之時,所以滿清就洞察到了這一點,開始致力於控制宗教以征服蒙古人。

為此,滿清提高了喇嘛在蒙古社會的階級地位,優於平民,這樣一來就導致了很多人自願成為喇嘛的主動性。喇嘛不事勞作,階級地位等諸多因素也影響了蒙古經濟的發展。而喇嘛教的宗教思想,也淡化了蒙古人反抗的意識,大幅度降低了出生率。

滿清的這種大力推崇喇嘛教的政策,曾經使得近50%的蒙古男性變成了不得生育的喇嘛。

一些的極端地區,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須當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須當喇嘛;僅有一人可為娶妻生子的平民。而如果發生戰爭或天災人禍,失獨之後,這一家的血脈將會就此斷送。

4、實行“眾建以分其勢”的政策,這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

滿清反對蒙古部落之間融合,反對大部落吞併小部落,扶弱抑強。如此一來,部落越多,矛盾自然也就越多,蒙古人的整體力量也就會被削弱。

一旦多個部落出現矛盾,滿清就會出面調停,甚至是干預。對於反抗或者是背叛的蒙古部落,一旦軍事幹預那就必然是滅族。最著名的準噶爾蒙古人,一個有著數十萬人口的部落,就被徹底清洗殆盡了。

在滿清建國之後,逐步被征服的漠南蒙古就成了他們對付漠北和漠西蒙古的強有力武器,不管是來自蒙古還是其他任何方面的威脅,首當其衝的都是蒙古人。

他們用蒙古人征服了拉特蒙古人、征服了和碩特蒙古人,他們用蒙古人對付太平天國,對付八國聯軍。

以上就是這些基本政策了,如有遺漏,歡迎補充。另有不妥,也歡迎批評指正。


古歷小軍


清朝皇帝還採取了宗教政策。

內蒙古多倫縣,就有康熙皇帝建的匯宗寺和雍正皇帝建的善因寺,據說同時還在蒙古國同時建設慶寧寺,一張圖紙兩座寺廟。

各部落王爺要把王子送到多倫匯宗寺學習佛教,顯存很多的檔子房,就是其居所。

所謂“一座寺廟,勝似百萬雄兵”。

多倫匯宗寺總理蒙古地區佛教事物。主持章嘉活佛,亦是清代國師其地位可想而知。


古樸中醫劉建軍


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到1644年順治入關,清朝建立。清朝政權自統一之初一直與蒙古政權進行戰爭。最後蒙古臣服清朝。

自明朝建立至明代末期,蒙古民族遊牧界限在戰爭中不斷地變化,遊牧民也處於大區域的流動中,不斷地接受到新的信息,生態系統和文化系統相對開放,因此此時蒙古人對世界各地區的技術和文化有著相當強的吸收能力。

到了滿清時期,清朝統治者對蒙古防範甚嚴,作了種種限制規定。蒙古共被分為了200多個盟和旗,始終被束縛在各自的地域,不相統屬,不能統一在一起,這樣就不會對滿清的統治構成威脅。

第一,清朝初年,通過和親的政策來穩定蒙古。清朝前三代的皇后皆出自於蒙古。康熙以後,幾乎每年都有大批內地民戶流遷到關外東北、口外蒙古以及新疆等地。對於內地民戶,清朝政府都用設置府州縣廳的辦法,對於蒙古民族則採用隔離方法,清廷的此種做法,根本意圖還是想要嚴格區別移居漢民和原住民族,隔絕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不致互為影響。

第二,滿清政權禁止蒙古人學習和接觸漢文化。道光年間規定:蒙古人只准以滿州蒙古字義命名,不準取用漢人字義,而且還規定,蒙古王公臺吉等不準請內地書吏教讀,或充書吏,其公文量詞也不得擅用漢文。 而且還禁止內地人出關種地和經商,內地出關經商者必須持有理藩院發的票證,而且限定一年期限,不準滯留各部娶妻生產,不準取蒙古名字等等。

第三,喇嘛教政策。從康熙時代開始,滿清在蒙古地區大力提倡喇嘛教,以宗教鴉片來麻醉廣大蒙古人民。 在清朝三百年中,一戶蒙古人如有三到五個男子,就必須有二到三個出家當喇嘛。而喇嘛是不能娶妻的,長此以往,人口必然下降。 再則,男不婚女不嫁,自然導致不正當的性行為,造成性病流行,嚴重的影響人口增長。

清朝此外還通過多種方式進行遏制蒙古的發展,避免了蒙古族對清朝的威脅。


江渚漁樵452


清朝消除了千年以來來自蒙古草原的威脅,奠定了穩定的邊疆,可以說是清朝的一個很大的歷史功績,非常高明!


1、用滿蒙和親的辦法,使滿州人和蒙古人成為親戚,鞏固了民族關係!


2、利用藏傳佛教來統治人民的思想,從而使尚武的蒙古族人逐漸變成虔誠的佛教徒,從思想上徹底解除了蒙古人的武裝!


3、團結大多數蒙古部落,集中優勢兵力打擊葛爾丹等不聽招呼的少數部落,用武力征服了蒙古族!

清朝最大得功績是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


茗茶泉水


如果土爾扈特人的所謂東歸不算東征的話,那還真沒有了。不過明朝也沒有啊,土木堡之變、于謙保衛北京城,那是蒙古瓦刺人的南征而不是東征,而且歷史上,草原遊牧民族,不止蒙古人,歷來把陰山以南富庶的中原漢人農耕文化區作為掠多的主攻方向,而不是大興安嶺以東通古斯人等漁獵民族活動的地廣人稀、森林地帶作為主攻方向。更何況,清朝自平滅準噶爾後對於草原地帶實行了強力控制,蒙古人就更不敢造次了。


尋陽令


一個數據就能看出端倪。

明末蒙古人口達1200萬,清末人口只有幾十萬,很明顯滿人的政策帶有種族滅絕的傾向。這在當時叫做減丁政策。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宗教,滿人強調建一座廟勝十萬兵,在蒙古大力推行喇嘛教,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很多成年蒙古男性都沒有自己的後代,因為他們直接不近女色,如此來看宗教比暴力更加可怕。


歷史大碗茶


滿清入主中原後,蒙古南侵已經成為不切實際的泡影,從蒙古的勢力看,明朝,蒙古已經無能力再南侵,所以更別說清朝時蒙古南侵。滿清唯一要做的就是團結蒙古,因為滿族和蒙古都是少數民族,它們很容易擦出火花,共同統治奴役漢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