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宋志平:中國建材力主淘汰32.5水泥

中國建材在香港上市後,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聯合重組,歷經十多年後,中國建材目前有5.3億噸水泥產能,佔全球市場的10%。這場跨省跨區域的“合縱連橫”,推動了我國水泥行業的結構調整和健康發展。

中國建材水泥重組的意義是深遠的,不僅企業自身迅速做大做強,也推進了水泥行業的組織結構和技術結構的兩大調整。組織結構調整主要體現在產業集中度上。在中國建材大規模重組的帶動下,我國水泥行業產業集中度從不到10%提高到現在的62%,改變了整個行業的生態環境。重組中,我們對收購企業全部做了餘熱發電處理,並且大力開展了工業廢棄物、城市廢棄物的協同處置。現在中國建材的水泥廠,不僅有非常好的經濟效益,也有非常好的社會效益。我常講,我們的水泥廠不是工廠中有花園,而是花園中的工廠、森林中的工廠、草原中的工廠。

宋志平:中國建材力主淘汰32.5水泥

另外,在我們重組的企業裡,既有大的萬噸線,也有個別的小立窯。為什麼?也是為了推動行業技術進步。收來的小立窯,我們會把它炸掉,之後利用它的礦山和土地,建設新的大型生產線,只有這樣才能淘汰落後。我們曾在2007年重組了棗莊一家水泥廠,這家水泥廠位於棗莊石龍區,它有13條小立窯生產線,中國建材重組後一舉炸掉,這個轟動一時的“中國水泥第一爆”影響非常大,加速了全國淘汰落後的步伐,中央電視臺當時還播出了這條消息。

總的來看,中國建材歷經10年左右規模宏大的水泥重組,不僅自身獲得了巨大效益,也為推動行業結構調整和健康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回顧這段整合之路,開始整合時我們有過不適應,整合後也是風風雨雨,有過2011年時的輝煌,也有過2015年時的低谷。如果沒有大家的堅持,早就倒下了。

我常跟大家講,不要輕易懷疑我們的戰略,戰略定了以後,就要堅定地做下去,過程中可能有一些困難,但是再挺一挺就過去了,回過頭來看就發現,我們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中國建材做水泥的道路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水泥有180年曆史,銅有4000年曆史,鐵有2500年曆史。和銅鐵等比起來,水泥誕生的歷史非常短,但用途卻非常廣。水泥用在建築上不到35%,65%用於基礎建設,比如飛機跑道只能用水泥做,另外水泥還有很多功能,比如在隧道里防水,在大壩裡抗壓,在核電站裡抗輻射。

很多人說水泥是傳統產品,其實水泥雖然傳統但不落後,水泥是性價比非常好的一個材料,經濟建設、生產生活都離不了。這讓我想起了多年前我去拉法基拜訪總裁樂峰先生的事,他當時問我:“宋總,你覺得未來50年有沒有一種材料能代替水泥”?我想了想說“沒有”,他說“我認為也沒有”。

大家知道現在很多產品換代來得非常快,而且面臨顛覆性創新,比如汽車有可能被電動車顛覆了。但水泥在目前可預見的未來是不可替代的。中國90%的鐵礦砂靠進口,木材也大多靠進口,而水泥的原料石灰石在中國的貯藏量有9萬億噸,而中國人又有使用水泥的偏好,因此水泥在中國是一個性價比最好的膠凝材料。

當然,水泥業務同樣面臨轉型升級的任務,包括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技術進步、節能減排等。如在技術進步方面,我提出水泥產品要堅持“高標號化、特種化、商混化、製品化”,按照“四化”要求,中國建材力主淘汰32.5水泥,特種水泥和商品混凝土都做出了規模,水泥製品化、裝配式建築也在持續推進。

今天回頭來看,我覺得中國建材選擇做水泥,戰略上是對的,選擇用重組的方法做“水泥大王”,戰略上也是對的。中國建材在重組水泥過程中,為國家、為行業立了功,也樹立了標杆,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豐厚的效益,做了件既賺錢又值錢的事情。

實踐證明,重組確確實實是個好方法,我是主張能重組就多重組,中央講“要儘可能多兼併重組、少破產清算”,重組實際上是對破產而言的,只有重組才能讓過剩產能有序退出。這既是西方發達國家工業早年走過的道路,也是我們今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經之路。中國建材等於先走了一步,雖然冒了險,吃了螃蟹,但也贏得了先機。

中國建材的聯合重組可以說恰逢其時,我們把握住了重組機遇,把這件事雷厲風行地做成了。這場重組如果細想想來,真是一個壯麗的史詩般的事業,真的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怎麼估量它都不為大。這也是很多西方學者如此看重中國建材重組的原因。

有人說,聯合重組我早就想到了,但想到了沒有做;有人說我早就說過了,但是說過了沒有做;有的人做了,沒做成。而中國建材屬於那種想到了,說到了,也做了,還把它做成了的企業,這是難能可貴的。做企業需要想法,也需要花心血花時間去經營。我原來在北新一待就是23年,做廠長做了10年;在中國建材到今年做了16年,做水泥也有10年以上。如果沒有這些年的堅守,是很難做成事的。所以說,要想做事就得堅守,堅守住了才有可能把事情做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