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高考和科舉哪個更難考?

石榴哥509


對於現代社會的廣大學子而言,高考就是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試,而說到高考中最令人關係的話題,大概就是每年高考語文作文的題目了吧。每年當高考作文題目被放出來時,都會引發社會的熱議,今天老毒就專門來和大家聊一聊。究竟是高考作文難寫?還是古代科舉文章難寫。

首先可以對廣大高考學子們說的是,你們其實非常的優秀。算上小學初中,12年的寒窗苦讀,你們的文化水平在古代足以能夠算上秀才級別的存在。而你們與古代秀才也有著同樣的任務,那就是朝著高等學府的目標而進發。而他們需要進行的就是鄉試和殿試,現在的高中生則需要進行高考。從大的範圍上來看,兩者的目標其實是一致的。

其次我們就要來說一說考試內容的難易程度了,古人鄉試考試主要是以四書五經為題,以議論文的方式來寫出自己的感想,並且還要對經學理論和實時政務做出評價。現在我們的高考學子們的語文作文,則是以規定的文體(議論文,記敘文偏多),根據出題人的命題來寫出自己的新的領悟。其實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其實古人所寫的文章是要難一點的,因為他們的思想大多都受到束縛,想要寫出既有創新精神又不能使得命題官感到不適的文章,這確實有一點自相矛盾,並且對於實時政務的評價,更要小心又小心,如果出現思想歪曲,那不僅不能夠取得功名,問罪的可能性也極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從宋朝開始流行的八股文,逐漸成為了讀書人考試的內容,題目全部出自於平時學習的四書五經,並且文字要模擬聖賢的口吻。八股文完全是一種應試的產物,哪怕是不停的學習,思想仍會被牢牢地束縛於《四書》《五經》之中,從而造成為官者的木了。所以這種文章肯定是比現在高考的作文難寫的。

最後老毒想說的是,多虧現在生活在這個開放的社會,我們的思想可以盡情發揮跳躍,不受到框架的限制。並且在考試過後我們也能不被評價議論所束縛,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進行學習工作。所以廣大的考生們,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

各位朋友們,你們認為是高考作文難寫,還是古代科舉文章難寫呢?


老毒說文史


今天是高考第一天,考試科目為語文,這個時候聊聊高考和科舉,似乎挺合適也挺有趣。

(透露一下結果:考上進士比考上清華還難三倍以上哦)

科舉考試從隋代被創立之後,便以一種燎原之勢迅速在歷朝歷代被傳承下來,而今日的高考,事實上也是科舉的一種延伸。

有人說,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在硬件上有四大發明,而軟件上,考試可以算其一。

儘管今日,我們覺得高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確實又找不到更好的方式,這畢竟是目前能想到最公平公正公開的“晉升通道”了。

因此,高考≤科舉,似乎可以成立,至於差異有多少,還得從細項裡區分。

一、比拼的對象顯著差異

儘管高考是全民皆兵,同一天進行,但每個省份所採取的科目和卷子類別卻不一而同,說是全國高考,不如說是省考,學子們不管如何比拼闖關,其對手都是同省之人。

而我們理解的科舉,最受關注的進士一級,那可是全國人民中的佼佼者才有的機會,會場設在京城,既要解決舟車勞頓和陌生環境帶來的不適應問題,又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過三關斬六將。

二、准入資格差異懸殊

目前的中小學採取的是九年義務教育,高中是需要中考努力爭取的,只不過只要不是差的太多或者缺席考試,一般情況下上個高中並不是什麼難事,無非是一中還是普通中學的差別罷了。

上了高中,沒出意外都可以順利參加高考,甚至也可以根據專長選擇藝術或體育等科目,減少文化分的要求,如此,上個本科也就相對容易了一些。

但,古代的科舉可不是這麼簡單,大部分人上學要麼家裡自學,要麼上個私塾,教育資源之匱缺根據各地經濟水平稍有差異,與今日比那是天壤之別。

但不管怎樣,要獲取科舉的准入條件必須先經過縣、府和院三級考試,合格了給予“秀才”的名號,意思是“親,你可以參加科考了”。好的人家可以上書院,更好的上縣學、府學,這樣就可以更充分地迎接科考了。

更不幸的是,這個科考,只是省考中爭取名額,先是和同省之人比拼,考中了變身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省狀元,不過從今日看,過去的解元在今天並不為人所知。

三、錄取率更是差別甚大

今日,放眼全國,福建的高考錄取率及一本上線率傲視群雄,以至於“福建戶口”一時成了傲嬌的資本。

接下來我們以福建為例做個簡單說明。

2017年福建高考報考人數為18.82萬人(2018年上升為20.09萬),各批次共錄取16.85萬人,其中一本錄取3.54萬人,本科合計錄取12.02萬人。

由此知錄取率89.5%,本一錄取率18.8%,本科錄取率63.9%,與進士錄取率29%相比還是高出不少。


宋代的福建科舉是個BUG,不好做案例,僅以明代為例。

福建每科舉人的名額,正統六年為60名,景泰四年為90名,萬曆四十三年為95名,以下采用90名試算。

《閩書》上記“其入試士,以三千餘人中解額者九十”,也就是說鄉試中舉的比例大約是3%。按鄭大鄭民服教授的統計,明代崇禎三年福建人口為10,878,056人,大約是現在的四分之一強。

以之推算,參加鄉試的明代福建秀才,占人口比例為0.03%,2017年高考的考生數佔全省比例為0.5%;錄取的人數,明代舉人錄取率為0.0008%,2017年福建錄取率為0.46%,相差巨大。


若以進士和本科相比,明代福建進士數2418名,舉人數8376名,上榜率為28.9%(高於全國平均2402%),則福建進士錄取率為0.0002%,而2017年福建本科錄取率為0.32%,一本錄取率0.096%,清華大學錄取率0.0003%。

是不是很驚愕?

明代福建進士錄取率略低於清華大學的錄取率,只不過進士是三年一次,而高考是一年一次。

綜上分析,科舉考試能考上進士,其難易程度大概相當於考上清華大學的三倍,能考上前三名那更是驚天地泣鬼神,只有祖上庇佑了。


圭海四記


幼兒三年,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一個學生從上學到高考的那一刻,保底要經歷15個春秋。因此,高考和科舉相比,哪個更難考?當然是科舉更難考!

①在天時上,二者沒有可比性:高考一年一度,科舉三年一次。

②在覆蓋範圍上,高考狀元是省級狀元,而科舉狀元卻是國家級狀元,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③在參加考試的門檻上,二者更是有著天壤之別。

參加高考的,可以是高中應屆畢業生,或者和高中同等學歷(技校、職高)的畢業生,都可參加一年一度的高考;而科舉考試的對象必須是層層掐尖選拔上去的。學問達到“童生”的級別,才有機會晉級為“秀才”。“童生”是如何考上的?普通學子必須經過縣試、府試、院試這三關,才有機會成為 “童生”。當然,“童生”只是成為萬千莘莘學子的第一關,很多人七老八十了還是個勞什子的“童生”,不可謂不悲催。

而你只有成為秀才,才能像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那樣參加鄉試。如果你祖墳冒青煙鄉試僥倖通過了,那麼恭喜你,你可以成為眾多秀才所羨慕的“舉人”。成為“舉人”,你不過是邁出了人生的第三步,好戲還在後頭。

你擁有了舉人的資格之後,而後你的祖墳冒起熊熊烈焰,那麼你參加了會試和殿試這最後兩級的考試之後,才有機會成為進士。

④在難易程度和錄取率的對比上,科舉考試更是甩高考幾百條街。

八年來,通過高考考入大學的考生高達七成;而科舉考試的鄉試這一環節,錄取率僅有可憐的百分之三的人成為“舉人”,而舉人參加會試與殿試成為進士,錄取率從來都沒有超過三成!可以說,科舉考試=高考+“公務員考試plus”(加強版的公務員考試)。

⑤在含金量的比較上,科舉考試和高考更是有著雲泥之別。

高考年年有,科舉三年一個輪迴。科舉考試全國上下只有一個實打實的狀元,而高考狀元堪稱爛大街:“文科狀元”、“理科狀元”、“學校狀元”、“鄉鎮狀元”、“市級狀元”……充其量逼格最高的也就是省級狀元。相比之下,哪個更難考,答案不言自明。


微雨潤苗


2018年6月7日,是今年高考全國學子競技的日子。全國975萬考生一同進入考場,開啟人生至關重要的一次大比拼。

說道高考,很多人都會想起古代的“科舉”,現代的高考和科舉到底有什麼不同?現在的大學生是不是就是古代的“進士”呢?作者結合實際,給大家做一個分析。

高考比科舉更公平!

科舉和高考一樣,都是國家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科舉和高考都打破了豪門世族對政治權利的壟斷,普通家庭的學子也可以通過這一途徑進階人生巔峰。

但是不同的是,高考似乎比科舉更透明、公平。因為高考有著全國人民的關注和監督,試卷在抵達考場的過程中,可以說會做到絕對保密。在古代,往往會出現洩題的現象。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市場環境。大家都知道在每個朝代末期,官場腐敗之後,通常情況下參加考試的學子,不給主考官賄賂,基本上都不會“上榜”,比如洪秀全,蒲松齡等等。

高考比科舉更容易上榜!

中國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在明清時期定型並走向鼎盛。參加科舉的士子,必須通過知縣主持的縣試、知府主持的府試和省學政主持的院試(合稱「童試」),取得了秀才資格,才能夠參加科舉考試。這一點和高考差不多,高考也是必須經過10年寒窗,順利通過了小學、初中、高中以後才可以參加高考。

現代高考是分省組織的選拔考試,所以我們就以科舉中的地方考試——鄉試為對比。據學者研究(參考《明代科舉各級考試的規模及其錄取率》,郭明貴),明初的鄉試中榜率一般為10%左右,成、弘間為5.9%,嘉靖末年降為3.3%,實際錄取率往往比這還要低。

而據教育部公佈的2017年招生計劃顯示,高考的本科錄取率在43%~68%的區間,2018年或將更高。只有在1977年第一年恢復高考的時候,錄取率最低,為4.8%。

科舉試題比高考難度高!

說到試題的難度,這個很難對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高考和科舉還有一個不一樣的是,高考考試的科目比較多,語數外、物化生、如果是文科生,還要學政治、歷史、地理。而科舉考試一般都是以文化為主的政論,和現代的語文差不多,所以我們就拿語文作比較。

先看古代科舉“殿試”的考試題目,不說別的,光看到這些題目,我想很多人都會嚇怕的,包括現在的很多大學生。不是吹牛,現代很多人可能連題目都讀不懂!

另外古代科舉的考生們,不但文章要寫的好,字也要寫的好。這一點,雖然和高考的語文考試一樣,對字的要求也很高,要書寫工整,但是想想過去都是用毛筆作答的,搞下就立判了!

可以說,古代的每一位狀元,基本上都是一位書法大家,甚至還是詩詞界的大家。比如,唐朝張若虛、賀知章、柳公權等。

下邊是中國大陸目前僅存的一張狀元卷,是明朝萬曆二十六年殿試狀元趙秉忠的試卷。據說,當年趙秉忠參加殿試,也才年僅25歲,高中狀元。看看這字跡小楷,比現代的書法家都厲害!

以上關於高考和科舉考試的對比,只是作者拙見。有不同意見的讀者,可以在留言區一起探討。最後,再次恭祝今天考試的所有考生都能超常發揮,金榜題名!

賞經典詩詞,聊諸類文化,請關注【文史道】。


文史道


當然是科舉更難。高考要考幾門功課,但基本上是書本知識的初級應用和擴展,大部分的題目難度處於中等。科舉雖然考的內容基本上圍繞著孔孟之道,基礎書籍是四書五經等各類儒家典籍,形式上大部分都也是八股文。但是能夠中舉是要通過鄉試,會試,殿試才有機會考中。要通過這個過程參加者必然是通宵達旦,秉燭夜讀。當時很多參加者只能兩耳不聞窗外事地複習,就算這麼努力,很多人還是考了一輩子考到老都考不上。

就考題來說,皇帝出的題目往往高深博大,基本都是要求考生解答治國策略,帝王之道等高大上的問題。考生不僅不能空泛而談,還要說的具體而實際。同時,文筆要求流暢優美,字體要求工整規範。如果說高考是一種知識的比賽,那麼科舉就是寫博士論文,哪個更難一目瞭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