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西游记》中,水帘洞的原形是哪里?有什么来历?

狂奔的蜗牛89044426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结合孙悟空的身世来解读!

西游记开篇讲道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地日月之精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这一段描述的是孙悟空诞生的前后秘密!从中貌似很难看出他的身世之谜!但仔细这块仙石分析,大有文章!九宫八卦乃是道家之术,这块石头的尺寸之巧合,明显不是天然形成于此,推断必是有人故意为之,花果山又兼有“九州之祖脉三岛之来龙”之称,水帘洞前更是有“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的道家赞誉修行福地之美称,不难猜出,这个神秘主人必是为神通广大的道友,也极有可能就是孙悟空的缔造者!那他是谁呢?

别忘了,《西游记》里有位大神正是造人的老祖宗!西游记设定这一元世界化身女娲造人的老祖正是太上老君,且看这道家之宝地正是和他老人家的身份相呼应!



更有,这花果山链接东海龙宫,后面又引出孙悟空打闹龙宫得神兵的故事,这金箍棒一见悟空便如同见到自己主人一样散发灵性,别忘了,这金箍棒的原主人正是太上老君!可见,这一切似乎都是安排好的!

再有看下面有诗为证: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木火方隅高积上,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直接看最后一句“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擎天柱、万劫、大地根、这些词汇,再联想前面提到的天地毁灭大劫难,再加上老君西游化身女娲造人补天之设定,综上得出结论:花果山乃是老君在天地大劫难时化身女娲炼石补天之场所,这里正是重新撑起天地的新不周山之所在,诞生孙悟空那块仙石正是太上老君的补天石!这补天石暗含八卦九宫之术,再加上老君造人的本事,整出个孙悟空不再话下!


月洒花满楼


太上老君继续向东前行,跨过多重山,越过无数条河,天下四大部州行遍,不知不觉间已经来到四大部洲之东胜神洲之地。

此处有一如仙境般的去处,海中有一山,山中又有水,有洞府,太上老君远观此地,仙雾缭绕,真是个好地方,顿觉此地十分适合修炼所需。   

于是驾云到此处详看,果然非同凡响,四周海阔天空,碧水蓝天,山上翠绿葱荣,水府洞天,多有花果,其间还有一处洞府,洞府外挂一水帘,涓流不息,一个石碣,在石碣上刻上:“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几个字,此地原有人居住。  

原来,此处主人是东海龙王,是龙王自建的一个修身养『性』之地,地下有通道直通东海。

龙王见有人前来,便出来观瞧,见到原来是太上老君。老君与龙王互相以礼见过,便说了自己欲在此修炼一番。龙王见老君开口,遂将此地让出,自回东海去了。


哈哈欠为你违逆


这个水帘洞是指属水德的五帝颛顼帝的后代,这个洞还因为尧帝和鹿仙女洞房花烛夜的地方而称仙姑洞。在古代日月山上。这个山还称昆仑山或者轩辕之丘。在一个非常神圣而且风光无限的地方。


大玉11


水帘洞的来历应当从太上老君开始讲。

太上老君在蛮荒时代开天辟地,尚未创建天庭之前,住在地面,并四处神游。当他发现花果山这十洲之主脉,三岛之来龙的先天福地,于是把它经营成了神仙们的洞天福地。水帘洞、水脏洞这对双胞胎神洞府,就是他留下来了。

当太上老君创建天庭,带领神仙们住上天庭之后,他这个开天辟地之祖,就不宜再住在地面了,于是这个洞天福地自然就交给了第二代主人。

而第二代主人培养了自己的手下,也就是水帘洞的四大护法四老猴。

四大护法承担培育管理第三代主人孙悟空的使命。

三代主人经常不住在水帘洞里面,水帘洞的主人看起来就是四大护法。


宇地星玚宬


读隐秀小说《西游记》,常常需要向前提问题,向后找答案。比如,在刚刚“开清浊而立”的花果山上,怎么会存在一个有文字有家当的水帘洞呢?是天生一个仙人洞吗?是史前文明吗?不是。石猴进去时尚且“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那么,1、时间,它为什么恰好在石猴跳入的前一刻,突然人去洞空,而且洞主一去不复返呢?2、空间,它为什么恰好能够容下山里“千百口老小”的猴群呢?3、陈设,它为什么恰好配备了猴子最需要最喜好的家具呢?“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如此明显的人为造作,原始的猴子可以理解为“天造地设”,几经启蒙的现代人就该提出质疑了,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度身定制馅饼!——这个问号即是洞开《西游记》思想宝库的第一把金钥匙。

  一、如来与弟子须菩提是内应外合的伙伴

  石猴的时运似乎就是与众不同,不但纵身一跃即坐上了千岁王位,还一拍脑门就得到了修炼长生不老、七十二变和十万八千里筋斗云的机会。

  我们不妨再向前提问,方寸山三星洞的祖师是谁?这个问题同样也是悟空可以不顾,但我们读者须当深究的。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他是须菩提,佛祖如来的十大弟子之一。可他是受什么利益驱动不惜侵犯道家权益,悖逆佛家门户,私下设坛收徒呢?更为甚者,还培养了一个令玉皇大帝诚惶诚恐的大逆不道的徒弟孙悟空。也不知这位祖师哪世修来的洪福,身背三重罪业还能长期逍遥法外。按照正常逻辑,如来是慧眼观世、执法如山的佛祖,须菩提捏住悟空的嘴能瞒过任何人,也瞒不过如来。退一万步,如来即便有所不察,也该问问悟空师从何人。从他有信心打赌赛,认定悟空一筋斗翻不出自己的手掌来看,是很清楚悟空的功夫学自佛门的。然而,他却迅速抓住时机将悟空控制在自己的手心,大有杀人灭口的意味。对比鲜明的是,如来的二徒金蝉长老仅仅因为不专心听讲佛法,就被贬受九九八十一难。佛法为何出现了双重标准?唯一能够解释的是,如来和须菩提之间存在合作关系!谁会去冒越抹越黑的危险问罪于自己的同谋呢?何况还能以距离说事:金蝉的罪过虽轻,却犯在自己眼皮底下;须菩提藏身于万里之外,难免疏漏。

  我们继续向前提问,如来师徒为什么要内应外合“捉放曹”呢?政治图谋!从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如来已在玉帝面前失宠,声望和地位不及儒教、道教的大佬太白金星、太上老君。与天宫对应的唐朝初期也是改变了隋朝尊佛的惯例,重儒教、道教,轻佛教。于是,如来便指令弟子须菩提远远潜入西牛贺洲地界,伪装道家祖师先栽培一个有能力有野心大闹天宫的逆贼,既嫁祸于道家,又给自己带来表现的机会。果然,在儒、道束手无策之际,如来轻松就将悟空手到就擒。同场竞技,儒术(招安为官等手段)、道术相形见绌。之后,玉帝还特地为如来召开了“安天大会”,何等荣耀。原本偏安一隅的臣子立马功高震主。

  二、祖师须菩提与悟空是貌合神离的师徒

  实际上,就像悟空得到的功名、长生并非是免费午餐一样,如来的成功也不是一举手一反掌那么轻巧,他和他的弟子暗中耗费了无数的心血。且看须菩提是如何欲擒故纵教唆孙悟空大闹天宫,支持如来“安天”的。

  第一、贬他。祖师首先扩大悟空的外貌缺点,将他比作猢狲;次而降低他的辈分,赐姓为“孙”。从后面的效果看,这个双关姓妙用无穷,既授人以嘲弄之柄,又给悟空植下了仇世的种子,如同传说中的反骨。

  第二、转他。须菩提利用悟空惟长生是求的心理,嘲讽道家的术门、流门、静门、动门不是“壁里安柱”,就是“窑头土坯”、“水中捞月”,只有其中与佛法相通的心门才能修得长生,“功完随作佛与仙”。包括给他取的“悟空”法名,也是为了潜移默化转变他对道学的痴迷,有朝一日弃道归佛。

  第三、挺他。在所有弟子中惟独向给他传授源于仙道,又高于仙道的七十二变、十万八千里筋斗云。这样,悟空就不但有逆反之心,还有了逆反之能。当悟空受到这种开小灶的礼遇后,对师父的用心也就不会怀疑了。

  第四、吊他。只给他快速多变的手段和方法,不给他长生不老的结果,比如第三回阎王簿上仍旧写着“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目的就是要敦促悟空自己去强行涂抹阎王簿,偷吃蟠桃和金丹,制造种种祸端。最终激怒玉帝。悟空由于不怀疑师父的用心,所以将怨恨一股脑发泄到阎罗王、太上老君和玉帝身上。

  第五,纵他。平时,须菩提很欣赏悟空的小聪明,教学气氛也很嘻随,悟空说他“打市语”、“果有些滴”,他也不羞不恼,甚至还与悟空玩起敲脑门的游戏。但当弟子学有所成,向众人略显本事时,他却突然变得严厉起来,丝毫不留回旋的余地,一逐了之,并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实际上这种不负责任的诅咒是对学生更坏的纵容。悟空心想:巴不得您不管我了,俺老孙从此天下第一。

  可以想见,任何人接受这套重艺轻德的师训都会成为天不怕地不怕的造反派。悟空不知儒法、道法之外还有更高深的佛法,更不知祖师的师父就是如来,果然就恣意纵横起来,直到撞到南墙,被“五行山”压住。这就是祖师的无私奉献。

  三、如来与悟空是鱼死网破的对手

  回头我们再看水帘洞的来历,情况就非常明朗了。如来实际采用的是比一纵一擒更为复杂的垂钓三步法:首先在水面撒上几把水草,即花果山水帘洞;等鱼儿聚拢之后,再投放一些香料,即方寸山三星洞;等鱼儿无所顾忌大口吞食时,悄然抛入一个内藏鱼钩的香饵球,即如来的手掌。

  当然,人是万物之灵,不是鱼,仅用物欲勾引是不够的。如来非常老到,又在儒道佛三教的天理之间凿出了一条请君入瓮的虚空通道,悟空就是自作聪明从儒家五常中的“智”、道家360傍门中的“心”,径直到达了佛家的最高境界“空”。

  有意思的是,如来在三步之间还运用了衔接过渡,比如水帘洞表面像个诱导鲤鱼跳龙门的儒家科举考场,悟空进洞之后也确实是按照儒家的规矩“称王称圣”、“序齿排班”、“君臣佐使”,但洞里的家当却都是道家的石制风格,洞口的对联“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与“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也遥相呼应。毫无疑问,悟空正是受到这些情景的长期暗示,才突然“道心开发”,弃儒从道。之后,祖师在传道时也总是在道法中暗藏佛理(前文已述)。这种“衔接”所起到的作用就好比垂钓者牵扯丝线的动作,引导鱼儿及早、准确咬钩。

  古人云,幸其始者怠其终。少年得志的悟空终究成为了世上最不幸的人,他不但在物欲上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从千岁王降为弼马温,再降为一尊无名小佛,在天理上也是越走越窄:一、他悟到的“智”就不是儒家本义之格物致知、是非判断,而是被王位功名刺激的冒险、钻空子的念头。比如石猴直到众猴连呼“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三遍之后,才挺身而出。若石猴不出来,其它投机钻营者也会出来。只是“石猴”的名字和神话就当属于另一只猴子了。二、他悟到的“心”不是道家本义之精神不灭,而是被肉体长生迷惑之后的幻觉丛生。比如,他涂抹阎王簿就是出于醉酒后的冥想,铁桥松阴下的南柯一梦。三、他悟到的“空”不是佛家本义之大彻大悟,而是被紧箍咒等有形的语言奴化之后的小聪明,直到愚蠢地将有字的假佛经当成真经。误己又误人。不过,如来在成功收复悟空的同时,也将佛家仁慈、平等的本质丧失殆尽。二人斗争的最终结果是:一个鱼死,一个网破,两败俱伤。

  显然,《西游记》中的悟空不是纯粹的孔孟儒士,如来也不是佛教中真实的佛祖,他们都是刻意扭曲儒道佛的政治家。悟空欲借宗教谋求物质之王,享尽世间荣华富贵;如来欲借宗教谋求精神之王,臣服寰内众生之心。小说主要就是写他们两方的争斗,道家只是过渡,未被作为第三方。真正的第三方是吴承恩,他欲借唐朝故事批判宗教和封建制度,开创人文主义。(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