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作家韓寒指責爆文《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這篇文章有什麼問題嗎?

遊戲人生帕尼醬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只傳遞了一個價值觀:只有錢,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正如韓寒所指責的那樣“不光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慌”。

文章中,滿眼的都是“拋棄”、“退步”、“憂慮”,認為成功的價值觀是“買房”、“買車”、“創業”,如果你稍稍有鬆懈,你就會被落下了。就算你呆在原地,你緩慢成長,也是一種退步。

不單是這一個文章如此喧嚷,很多職場爆文都是製造焦慮,妄圖這個世界只有一個評價標準:“財富”。沒有錢,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歸零了。千萬不要在年輕時不愛錢,不愛努力和打拼,每天過得雲淡風輕。

這本是一個多元的世界,有人跑的快,有人跑的慢,有人愛散步,但這類文章偏偏宣傳一個標準:只能快,不能慢,更不能走。何不,製造出一個機器人的世界呢?



注視這視界


先說個題外話,我高中的時候,韓寒也高中,他高中寫了本書,我高中讀了《三重門》。

對於《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這樣的標題,說實話,我不喜歡,當然,我也說不上討厭。

畢竟,我們都已經成年了,經歷得也比較多了,幹過早九晚五的工作,創過業,也失敗過,最終也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公司員工,頂著一個微微發福的肚子。

我也有著房貸,也不敢貿貿然的辭職,當然,並不是因為辭職了就生活不下去了。

說實話,胡瑋煒的成功我羨慕,但是我並不嫉妒,因為那是她的機遇,她的能力。

而這篇文章的作者沒有講述創業者的艱辛,創業者的努力,創業者的運氣,只是從年齡上來訴說著別人的成就,這是不道德的。

我也相信,寫這篇文章的作者,說不定就是一個坐在電腦前面,年近40的邋遢大叔,連一個總監都不是,頂著啤酒肚,在為自己的生活發愁,房貸擔憂的人。

他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憤青,自己的一些情緒,所以寫下了這些有著負能量的文字。

他的做法對嗎?

其實也無所謂對錯,他可能是對自己的一些情緒的宣洩。當然,如果他影響到了其他人,那麼,他的行為就不對了。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應該有自己的一些判斷,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懷才不遇的人。別人成功了,你沒有成功,要麼就是你能力不如別人,要麼就是你不如別人努力,要麼就是你沒有抓住機遇,或者沒有膽識。

我們要正視別人的長處,也要總結自己的短處。

不要因為一篇文章,就腦袋發熱去想成為第二個馬雲。

我們要明白,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馬雲,但是,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多的人,幹著普普通通的工作,承擔著家庭的責任和壓力。

每個月的房貸,孩子的教育,父母的養老,每一樣都讓我們必須前進。

如果,我們去創業,那麼就意味著可能失敗,那房貸誰來負擔?孩子誰來照顧?父母誰來贍養?

所以說,不是我們正在被同齡人拋棄,而是我們的同齡人裡面,有一兩個跑得特別快而已。

我們可以去追逐,但是要量力而行。

而且吧,靠著看雞湯文或者毒雞湯文去幹事的人,一般都成不了,所以,如果想追,那一定是你發自內心的渴望,配套著你的能力,機遇和勤奮。

當然,對於那些寫文章的人,需要注意,不要傳遞那些負面的情緒,不過看文章的人也要注意,請在看的時候,帶上自己的腦子。


會技術的葛大爺


先了解一下事情的始末,“你的同齡人”這件事的發展主要是分為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北大才女張泉靈在演講之中說了這樣一段話:“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跟你說。”演講中借用幾個故事,無論是一個網紅如何在短短的時間之內,賣出了相當於亞太地區一年總量的菜板,還是“江小白”白酒品牌的營銷勝利。所表達的觀點只有一個:時代在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第二階段,王耳朵先生寫了一篇文章:摩拜創始人套現十五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主要觀點是摩拜的創始人從一個小小的記者套現了15個億,達到了現在的成就。而十五個億相當於什麼概念呢?一個普通人每天掙10萬元,也需要40年的時間,才能夠完成這樣的積累。

其文章的主旨不外乎於以成功的案例來刺激那些在基層工作的人們。讓他們有信心,要懂得上進。

第三階段,韓寒在微博上發文指責這篇“摩拜創始人套現十五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文中拿王耳朵的案例來豎立相反的聲音,其實背後的意思是在為那些生活中基層具有匠心的人鳴不平。

比如:北上廣寫字樓的總監,實際辛苦的工作是為了穩定的家庭。創業有風險勢必影響家庭生活的穩定。匠心在於對於家庭的穩定。 比如:一個鑽研廚藝的廚師,一輩子打工也是了研究中華美食。再如:杭州外賣小哥雷海為在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上意外擊敗北大文學碩士彭敏,奪得本季《中國詩詞大會》的總冠軍。你能說這外賣小哥不對,去創業為財富而努力嗎?

文中最後韓寒也對創業成功與失敗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定義。還是贊成創業的。

這麼多大家,名人都對這件事情發表了評論,足以說明關於成功和奮鬥的主題,的確能夠激發人們的痛點,引發廣發關注。

故鄙人不才,也談談對此事的薄見。

一,鬧中靜觀方為真知。現代人眼花繚亂,還沒有做到鬧中靜觀,大家不明白咋回事呢,就一猛子扎進去。再說也無法冷靜等待,因為變化太快。增加了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焦慮,飢渴,尋找指引。

然而成功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嗎?創業是我們憑藉著一腔熱血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麼?你讀了王耳朵先生的文章,立刻受到激勵,當即決定要去創業,明天就奔著十五個億的目標去了,有什麼用呢?還不是一場空。

我們需要一起淡定下來,認清現實。創業是一個需要充足準備的過程,成功也並非是由一個個熱血的決定和種種巧合所構成的。給自己一點積澱的時間,在對每件事物充分了解,把握之後,在做出決定,難道不是更好麼?

二, 成功的形態有所不一。社會財富的形態十分的簡單明確,不過是分為了基層員工,創業成功的老闆,投資人。這三個等級,給別人打工的,自己創業的,和站在最高點的天使投資人。

再來看看成功的形態:行業專家,匠心技工,企業家,投資家,教育家,畫家等等。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不同,並不是站在了社會財富的最高等級就是成功。只要你能夠實現生命的價值,在你所在的領域成為一個專家,那誰有能說你不是一個成功人士呢?

我始終堅信,這個社會並沒有那麼的世俗,世俗到將財富的高低作為判斷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所在。財富永遠不等於成功,這是不變的真理。

三,人生的意義。說到人生的意義,可能就有些太大了,更多的觸及到了哲學的層面。但我想說的只有一點,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你從呱呱落地到懵懂少年,再到融入社會的階段,感受著花花世界,感受著起起伏伏。你真的就覺得賺個十五個億就是你人生的意義所在了麼?還是再有些別的追求?

說白了,希望大家將眼光放開一點。工作和創業,生活都是人生的修行,成功失敗如煙雲,感受生命的意義是我們的歸宿。

有了哲學思維,有了財富屬性認知,有了成功的定義。我作為創投導師,天使投資人,只有一個觀念:人人都能成功,人人都能創業。不作為的人,肯定會被同齡人拋棄,邊緣化,像小草一樣無聲無息的死忙。設身處地的思考自己,你想怎麼辦?你會無聲無息的死亡嗎?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勵志讓很多的人學會創業,勵志讓更多的草根能夠創業,我是李合偉,一名天使投資人,一名創業導師,如果您對我的內容感興趣,不如隨手轉發點贊一下吧~


合偉說


首先我們得清楚《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講述 了 4月4日,當美團CEO發佈內部信(美團王興 宣佈收購摩拜),宣告著曾經中國共享經濟裡最大一批黑馬已經被收編麾下而其創始人們也足以實現財富自由,成為無數創業者心中的神往和美談。 其中最吸引人和有話題性的,必當是創始人中的唯一女性,且還是一位年輕的美女,胡瑋煒。一時間各路公眾號文章也鋪天卷地,極力謳歌這種新時代的正能量。


關於金錢與焦慮的問題,現在的我們總是在追求成功,對成功的迫切,轉而成為一種焦慮。

韓寒表示極其討厭這種標題,稱這已經不光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慌;成功的定義絕不只是套現幾億十幾億;安於現狀或不甘如此都是每個人自己的內心意願,他人不可強加。 韓寒還稱,創業大多是挫折與失敗,如果只是不想朝九晚五當員工,這個社會也有很多道路可以走,未必都要當老闆。 最後韓寒說道,如果看了那篇文章,心潮澎湃想要去拋棄其他同齡人,以這樣的定力和心智,去開公司,估計也只能春夏秋冬,造福房東。

當80後的許多人都已經在當老闆了,而你去還在朝九晚五的工作,當你還在玩耍時,別人已經開始創業了。同齡人真的拋棄你了嘛?不,你的努力象徵著你以後的成功。

焦慮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總是在焦慮中度過,總是在惶恐,那麼我們真的會被同齡人拋棄。去努力而不是去焦慮,你的未來不會差!


小六讀歷史


  在這個心靈雞湯充斥的世界,《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一文還是引發了眾人的聲討,這一現象值得關注。

  在稿件的作者看來,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套現15億,成為了富豪,也是成功者的象徵。事實果真如此嗎?坦白說,摩拜賣身是共享單車行業的恥辱柱,也是摩拜失敗的標誌。

  從摩拜去年12月的財報可以看出,一個月營收僅1.1億元人民幣,最後淨利潤卻是虧損6.81億元人民幣。試問,一個鉅額虧損的企業賣掉,這很光榮嗎?

  說白了,摩拜賣給美團,更多的是無奈。由於資本不願意為持續虧損的共享單車提供資金支持,摩拜如果不賣,最終只能跟酷騎和小藍單車一樣,因為資金鍊斷鏈而倒閉。從表面來看,美團收購了摩拜,這是強強聯合。事實上,美團收購摩拜,不過是摩拜的投資人,把摩拜這個虧損的包袱甩給了美團,換了一波投資人而已。

  把一家持續虧損的企業,賣給資本,創始人卻套現15億,這種成功說不上成功。嚴格來說,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就是一個資本投機的案例。所以,這種成功不值得學習,這是一種被扭曲的商業價值觀。如果國內商業都這樣玩資本遊戲,誰還會去發展實業呢?

  上升到行業的角度來說,既便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算一種成功,但這種成功的機率也不多見。難道,我們忘記了被資本逼得走投無路,最後只能自殺的茅侃侃嗎?每年很多人創業,真正成功的卻是少數。

  正因於此,《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一文向年青人販賣焦慮的做法,有點譁眾取寵的意味。更有慎者,作者有意蹭熱點提高自己的關注度,這種可恥投機行為也應該打擊。


賈敬華


-1-

“要麼在北上廣的寫字樓裡,剛剛成為一個總監,小腹上長出贅肉,每月因為房貸不敢辭職。要麼在三四線城市裡,過著平淡,卻一眼可以看到未來的日子。然而,三年前還是普通記者的胡瑋煒,不動聲色的走到旁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除了年紀差不多,你和你的同學,幾乎不會再有什麼相同點。收入、地位、三觀,甚至是上班的交通工具,都會有云泥之別。”

“一切都變化得太快,你如果不及時做出反應,不迅速跟進,你就可能被同齡人打倒在地。”

“同齡人拋棄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也不會說。”

摩拜創始人胡瑋煒賣掉摩拜套現15億後,這篇雞湯文迅速刷爆朋友圈,試圖以這10萬+的職場爆文敲響警醒世人的銅鐘。

作者說到,80後的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只用了三年時間,將摩拜單車躋身當紅創業公司前列,然而三年前的她,還只是個普通記者。

你們呢?25歲的你們,還在平凡地過日子,是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這句話狠狠扎入職場青年的心,打雞血的本意在經過大範圍傳播後一再發酵,到了作家韓寒的眼裡時,就變成了“販賣焦慮,製造恐慌”。

-2-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在社會上的分工,和命運追求幸福的定義不同,也不一定要違背自己的意願,強行跟上所謂時代的潮流。假如平淡的日子就是你的追求,為了生活努力工作也沒有什麼不對。“安於現狀或不甘如此都是每個人自己的內心意願,他人不可強加。”

不是每個人都要創業當老闆,一年賺個十幾億才是人生贏家,做不到的就是loser,你就是被拋棄了。你的同齡人已經從HR做到了公司高管,你還在HR部門默默耕耘,那麼你就已經被你的同齡人拋棄?

這種觀點未免帶有煽動人心的嫌疑,這劑雞血打下去,可能造成的結果只有適得其反。多少人看到心頭一陣焦躁,本來都要頭禿了,現在又添上一把火。我不能再平凡下去了,我要創業,我要成功,我要當老闆!

然而當挫敗夾在現實中向你迎頭棒喝時,當你在市場的洪流中節節敗退時,沮喪的情緒加上負債累累的未來在暗示你,開始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吧。沒想到隨波逐流去追逐成功,反而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明顯的失敗者。

經過這碗“毒雞湯”的洗禮,你才開始明白,這個世界上不會每個人都能成為創業巨頭,搖身一變當上億萬富翁,更多的是在社會基層默默打拼,經營著自己小生活的平凡人。

創業這條路上,你看到的是一個人一家企業的成功,卻沒有看到他們腳下踩著創業過程中眾多被犧牲掉的同行和同事。每個人的成功並非偶然也難以複製。創業這條路看似風景靚麗的康莊大道,實際上不是每個人都走得通。


-3-

對於追求安逸生活的人來說,工作能支撐生活裡的小確幸已經是一種成功;對於一個從事人資的人來說,能做好HR本身也已經是一份屬於自己的成就和榮譽。

職場的選擇有很多種,我們的志向不同,也不要強求。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在職場上更好地走下去。

職場上過分的焦慮並不能幫助我們走向成功,相反會讓自己的生活偏離軌道。

鹿哥認識一個朋友總是想要賺更多的錢,因為渴望擺脫貧窮,至少能靠自己的努力躋進中產階級,別人成功的事例往往成為他追逐上進的動力。

2015年微商元年,幾乎朋友圈裡投身做微商的人都賺到一大筆,於是16年時他也投入到那片紅海中,結果碰上嚴打,失敗了;

17年的時候當代購,沒想到碰上國內化妝品稅改革;開過自己的店,但是直到結業才開過一張單。反正看到別人賺錢的工作就瘋狂去試,結果全以失敗收場。

他從來沒有冷靜想過自己適合做什麼,喜歡做什麼,對“成功”、“賺錢”的執念和焦慮,讓他迫不及待去試錯。結果可想而知,他不僅把錢花得所剩無幾,一次次的失敗也讓他失去了自己的節奏。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每天過得渾渾噩噩,狀態就像行屍走肉。

當你不知道人生應該要怎麼辦時,隨波逐流也是好的。”但是這種做法不能持續,也無法持續,你要有自己的想法,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那條路,哪怕前面鋪滿荊棘,在開闢之際你也能收穫,勝於隨大流數倍的人生體驗。

就因為“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於是一味地跟風跑去創業,渴望賺個十幾億成為職場名人超越你的同齡人,不如集體睡個回籠覺,做白日夢也比較容易。成功如果真是畫個餅這麼簡單,那世界上百萬富翁之多,連貨幣都不會值錢。


王銳旭


有問題,有大問題,就像韓寒所說的,這篇文章的標題我都討厭。

同齡人和我除了年齡近似之外還有什麼關係,我們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愛好,不同的的朋友,不同的職業,為什麼胡瑋煒套現了15億就說我被拋棄了呢?我又不是被她包養的小白臉。

我們再看胡瑋煒所謂的“成功史”,也只是盲目流竄的資本偶然間吹出來的一個大泡泡而已,當年搞“共享經濟”的那批人99.99%都死了,她不過是當中最幸運的一個。

文章鼓吹我們去創業,也不過是讓我們成為那萬分之一的成功率的分母而已。雖然不是全部,但肯定有人因為這片文章就頭腦一熱,不顧生死地去創業。可文章的作者是不會為你創業負責的。

作者的文字朋友朋友圈微商那般的煽動性,大家可以自行鑑賞一下:

  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中年都如約而至。
  然而,三年前還是普通記者的胡瑋煒,不動聲色的走到,旁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看著照片裡胡瑋煒柔弱的樣子,你很難想象,這是一位叱吒風雲的商業女精英。
  然而就是這樣,你的同齡人,正在無聲無息的拋棄你。

(胡瑋煒如此厲害,竟然也比不過這位微商,他三年的收入遠遠超過了15億)

這片文章的作者其實和朋友圈的微商動態一樣,販賣的是焦慮和恐慌,然後就引你“上道”把你拖進火坑。

要是真信了作者的邪,估計就離成仙不遠了。

因為如果按照文章中所宣揚的拜金主義價值觀去做事的話,第一件事恐怕就是要把全部家當都拿去買彩票,因為只有中大獎才可能一夜暴富,成為不被拋棄的那批人,同時心安理得地“拋棄”其他人(窮人),做一個勝利者和人生的主人。

但是即使中大獎了,又能怎麼樣呢?除了彩票發行方找的託,哪個中大獎(五百萬以上)的人沒有被大獎搞得家破人亡?

就算直接給你15個億人民幣,也得有命花啊,15個億人民幣足以讓世界上任何一個以獲利為目的的犯罪集團心動了。就算沒有犯罪集團盯上你,你的親戚(包括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朋友,也足以要了你的命。

德不配財,必遭禍殃。只有當你的能力足以掌控你所擁有的財富的時候,這些財富才真的是你的。

有時候有錢,並不能帶來幸福。小目標是一個億的王健林已經快涼涼了,不想當首富的馬雲還有很大的潛力成為首富。

馬雲和他的妻子聊天的時候就已經作出這麼一個結論:人生的目標不應該是成為一個很有錢的人,而是成為受人尊重也不缺生活費用的人。

所以賺多少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實現自己的人生的價值,在某一個領域得到真正的快樂。這種快樂不是用金錢去衡量的。不過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依然需要足夠的經濟收入,畢竟我們不能只過,我們還必須保證肉體的存在。

而文章中的成功是完全由金錢去衡量的,哪怕成為北上廣寫字樓裡的總監也不成功,而在三四線城市過著平淡到能一眼看到頭的日子就是徹徹底底的失敗了。

可如果這就是他們想要的生活呢?如果在這樣的崗位他們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而受到大家的尊敬呢?難道他們就非要去創業,非要去成為老闆嗎?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個人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並且在這個崗位上實現自己的價值。

當然,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要做老闆,想要成為億萬富翁,誰也不能阻止他。可是他不能因為別人不想當老闆,或者當不成老闆就鄙視別人,這種想法是不能被容忍的。

而且我們也不必因為同齡人取得很大的成就,就內心焦慮或者心灰意冷,自暴自棄。人比人,氣死人,自己活得開心就好。

如果非要超過所有人,恐怕累死也做不到。下面的這些人,你能超越幾個?

(以下截圖來自微博網友)


電影毒角獸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覺得應該分析下現在韓寒的性格,曾經的他,桀驁不馴,有一點目中無人的風格,但是隨著名氣越來越大,

現在的韓寒是一個性格溫和,低調的人,身邊的朋友也越來越多,他對自己的粉絲也非常好,對一下合影拍照的要求,基本上是來者不拒,他善惡分明,基本上對事不對人,那麼引起這次韓寒發怒的事件到底是什麼呢?


事件回顧

最近的美團收購摩拜之後,朋友圈就瘋傳作家王耳朵的文章《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文章,這篇文章以摩拜創始人胡瑋煒為例子,講述了僅僅三年,她就把企業做成了獨角獸,這次收購後,她從中套現15億。藉此提出了論點“你的同齡人,正在無聲無息的拋棄你”




還拿出了對比的例子來確定觀點。

80後都在做什麼?

要麼在北上廣的寫字樓裡,剛剛成為一個總監,小腹上長出贅肉,每月因為房貸不敢辭職。要麼在三四線城市裡,過著平淡,卻一眼可以看到未來的日子。

而摩拜的創始人,從一名普通記者走到了旁人不可企及的高度,

文章中:拿別人的成功和你自己的平凡做對比,文中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的同齡人,正在無聲無息的拋棄你”


隨著文章的轉發和時間推移,發聲最高的當屬韓寒

韓寒全文的評論點聚焦在一下幾個方面:

1、標題不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慌。
2、沒有賺到大錢就叫被同齡人拋棄了嗎?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幹活認真生活,成功的定義絕不只是套現幾億十幾億。
3、當了總監肚子上有贅肉怎麼了?覺得沒問題就留著,嫌棄就去健身;因為房貸不敢辭職難道不正確?辭了職誰養你?三四線城市一眼能看到未來的日子不好在哪?不喜歡飄搖動盪怎麼了?

4、創業基本上都是九死一生,但若義無反顧、內心堅定,就做好吃苦準備去幹一番!但是因為看了這篇文章去創業的話,只能春夏秋冬、造福房東。

一來一回之間我們普通人看到的是焦慮

記得前一段時間,也很火的關於大潤發被收購之後,文章標題也是《時代拋棄你,不會打招呼》還有新世相的“逃離北上廣”也是朋友圈紛紛轉發,我們看到的是滿滿的10萬+

那造成這種情況是什麼?

眾人為這些句子、事件產生的共鳴之後,折射出了社會的焦慮,包括買房焦慮、加班焦慮、交通焦慮、婚姻焦慮等,而這種種因素也成為大批年輕人逃離北上廣深的理由。很多寫手利用這種現象製造出焦慮感,從而獲取受眾的共鳴。

韓寒只是砸碎了這碗毒雞湯,告訴大家,其實我們並沒有失敗,我們一直在努力。

只是一場專業寫手的焦慮營銷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團隊和寫手製造焦慮的同時收割著一篇篇10w+,在流量至上的當下,這樣的操作屢見不鮮,然而這樣有意無意間的情感放大和推波助瀾,於大眾而言卻產生了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這些焦慮只是他們獲得流量的方法。

韓寒最後還留言道:

千萬別從一碗毒雞湯裡爬出來,又掉進了另一碗雞湯中去。


泛職場


先吐槽一下微信公眾號的原創保護問題,不少洗稿號直接掐頭去尾就發出去了,微信公眾號的原創保護做的真是不咋地。

同意韓寒的說法。

現在的80後,多數都在做什麼?要麼在北上廣的寫字樓裡,剛剛成為一個總監,小腹上長出贅肉,每月因為房貸不敢辭職。要麼在三四線城市裡,過著平淡,卻一眼可以看到未來的日子。

作者先入為主,提到了多數,究竟多少才是多數呢?百萬人、千萬人、或者超過50%以上的80後?亦或是作者僅僅見過的一兩百個80後門的十來個人?陳偉霆、胡歌、張傑、李易峰、馬天宇、林更新、王凱都是80後,好吧,作者肯定又要說,這些名人不是大多數里的“樣本”。理科生表示,數字不清晰的時候,還是不要用“多數”吧,容易誤傷。要是多數80後都成了總監,怕是中國的總監不夠用了。

小腹長出贅肉/作者應該秀出自己的八塊腹肌,這樣更具有震撼力。

每月因為房貸不敢辭職/有房貸因素,70後、90後們就敢辭職了?有房貸不敢辭職,並不因為你更老,你就有底氣敢辭職,70後們也不敢辭職。

要麼在三四線城市裡過著一眼可以看到未來的日子/第一,未來永遠是變化的,誰也無法確定;第二,平淡是絕大多數人畢生追求的,動盪,並不會讓你變得更好,也可能變得更慘,維持現狀並沒有什麼不好。

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中年都如約而至/這句話就跟,不管你願不願意你就會死;不管你願不願意,最後你都會化為白骨;不管你願意不願意,老年都如約而至一樣,何必故意塑造這種焦慮。

然而就是這樣,你的同齡人,正在無聲無息的拋棄你。

按照作者的意思是,跟你差不多的人,會在短短几年內混的比你好,而這種是悄然發生的,他們這些人正在拋棄你。人跟人本來就是不同的,有的人確實比別人優秀,比如在學校階段,有的人隨隨便便就能考一百分,有的人拼了命可能也不及格,這就是差別。看似你跟胡瑋煒同樣是記者,但記者也分水平高低,不能說你跟胡瑋煒一樣是記者,你們的能力、勇敢、思考能力、認知水平、管理能力、想法、創造力、身家底蘊就是一樣的,很多細節上的優劣勢都不會體現在同一個職業名稱上。

從記者做到有摩拜體量CEO的,非常少見,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突然畫風一轉,“同齡人”,每個同齡人裡都有混的好的,混的不好的,也有普通的,按照混的好的無形之中拋棄混的不好的邏輯,劉強東拋棄了70後,特別是曾經一起賣光盤的,馬雲拋棄了60後,特別是當老師的,曾經大家也是同行,都是老師,但人家馬雲現在是中國首富,肯定是拋棄了60後們。可要明白的是,劉強東、馬雲都只有一個,總不可能所有人都成為劉強東、馬雲。沒必要去自討沒趣,如果這麼比拼的話,作者也應該去跟同齡比他優秀的人/曾經是同行的人相比,看看是不是比別人落後,亦或者說,應該被拋棄。

始終要明白一個道理,就算你是老師,你是60後,你也做不了馬雲,你是70後,曾經賣光盤,你也做不了劉強東,你是80後,江西上饒生在或者做過銷售,你也做不了程維,人跟人是有區別的。

至於說誰拋棄誰的問題,每個人都只有一個目標,讓自己比以前的自己更好即可,賺得多,這些人就拋棄你了?名氣大就拋棄你了?都不是,只有自己才會拋棄自己。

如果你稍稍有鬆懈,你就會被落下了。就算你呆在原地,你緩慢成長,也是一種退步。

這裡我想說的是,太過於拼命很容易過勞死啊。另外,太過於拼命,也會忽略身邊的風景,比如現實世界的美好、家庭生活、友情等,按照作者的邏輯,這些都屬於“鬆懈”了,因為不鬆懈肯定沒時間陪老婆孩子,沒時間陪父母吃好吃的。

三月穹窿山的玉蘭花會開的嬌豔,四月上方山的櫻花盛開,五月的枇杷和楊梅會相繼成熟,十月的大閘蟹亦變得肥美。這些“鬆懈”的美好,恰是你拼命的失去。

生活從來不是一種樣子,有錢、有名、有地位。總歸,會找到自己的美好。不求跑贏同齡人,只有身體健康、平平安安,能夠常常陪伴在父母、老婆孩子左右。


郭靜的互聯網圈


問題在於,爆文作者自以為是地定了一個標準:什麼是成功?

當然,目的是為了販賣焦慮。


不知道是哪一天,媒體和網絡寫手發現了流量的作用。

他們發現寫網文比出版作品更好賺錢,而且速度更快,確實也是這樣。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寫網文的大軍中。

於是,有了各種爆文,各種心靈毒雞湯,各種標題黨。今天一篇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明天又來一篇人生還長著急什麼,這頭消費了你的焦慮,那頭又給你開一付治癒藥方,這刻起鬨女人就要好好打扮自己,轉頭又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這些網文定了各種標準,360度無死角地攻擊,併成功擊倒了一大波人,和撈到一大筆新媒體時代的快錢。


什麼是成功?

這篇網文定下的標準是:當老闆,賺大錢,賺快錢。這就是問題所在。

這種思想是封建的,它的價值觀是低俗的!

我大中國的大國脊樑們,並沒有賺到所謂的大錢,卻造福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