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人類為什麼沒有馴化斑馬?

fengdxt


人類曾經馴服過斑馬,只是後來放棄了。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人類曾經馴服過斑馬,並在生活中加以利用,但是有資料記載的非洲本土的原住民馴服斑馬的歷史還沒有見到過。

在人類已知的馴養斑馬的歷史最早開始於非洲,後來這項活動被歐洲的貴族引入,像英國最大的金融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就曾用6駕以上的斑馬拉著華麗的馬車招搖過市,當年歐洲的貴族以乘用斑馬拉的馬車而標榜身價。

十五世紀以後,西方白人開始進入非洲,其後的幾個世紀殖民運動達到高潮,早期的殖民者都是以傳教士、探險家和商人的身份進入非洲。這些人先於後人看到了地大物博、物種豐富的非洲,但也飽嘗了前人沒有受過的磨難。探險家波頓和斯皮特從東非向西走,試圖前往非洲腹地,一路上被熱病和各種瘟疫襲擾,只能躺在擔架上被當地土人抬著走,被非洲人視為聖人的利文斯頓最終客死在非洲,可見非洲地理、自然環境的惡劣。

同樣在早期殖民運動時,由白人帶到非洲的馬匹也是水土不服,死亡率很高,尤其是不堪一種可以傳染昏睡病的翠翠蠅,這種牛虻大小的麻蒼蠅非常厲害,人和動物一旦被叮咬,很快就會昏睡不起。歐洲來的馬匹自然也逃不脫大量死亡的厄運,而在那個時代馬匹在交通中的作用又是不可替代的。正在歐洲人一籌莫展的時候,有聰明人突然發現,這在非洲大草原到處奔跑的斑馬不是可以馴服騎乘替代家馬嗎?於是馴養斑馬具體不知道在那一天就有人開始嘗試了,因為這個斑馬完全對翠翠蠅免疫,而且遍地都是捉來就成。

一時間從非洲到歐洲,馴養斑馬就這麼很快就成了風尚。內羅畢的街頭很快就有了騎著斑馬出診的醫生,東非很快就有了騎著斑馬巡邏的警察,甚至英國皇家步兵團也引進了斑馬騎兵。但是事情往往都是兩面的,斑馬縱有千般好,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其主要的毛病還是性格不穩定,驢脾氣說犯就犯,常常不停招呼,野性發作時六情不認,結果是給騎乘者帶來傷害。因為斑馬有著倔驢的脾氣,馴養的時間又短,經常出事,所以對使用的普及性就差很多。最關鍵的一點還是,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汽車已近迅速普及,從舒適性和便利性都代替了馬匹,這個時候大家開始對斑馬失去了興趣,就這樣斑馬在人類馴服以後又迅速地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

如果從某些角度來看,人類放棄對斑馬的馴養也是一件大好事,如果繼續的話,瘋狂的人類很快就會讓非洲大草原上的斑馬消失殆盡。


非洲腹地攝影紀實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錟錟,今天呢,我先給大家聊一聊為什麼在人類歷史長河當中,斑馬沒有被人馴服呢?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動物能夠被馴化,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根據科學家的印證,目前總結出七條特徵。

1.不能有驚慌的特性

例如鹿,一旦他們驚慌起來就會高速奔跑,所以他們很難馴化。

2.野性的特徵

比如獅子和老虎。野生的獅子和老虎是不太可能被人類馴化的。因為他們會把人類當做食物對待。但我們在馬戲團看到的獅子和老虎是不一樣的,他們是從小就開始訓練,成長在人類的環境中。而且就算是馬戲團裡的獅子和老虎,他們也可能惱羞成怒去攻擊人類。

3.多變的飲食

對於動物來講,能夠有多變的飲食是非常重要的,像狗,他幾乎什麼都可以吃,人類也是。

4.有等級意識

有等級意識的動物對於馴服來講是非常有利的,因為有等級意識的動物,他們會跟隨領導者,而人類可以成為這個領導者。

5.恆溫動物

恆溫動物是和冷血動物相反的動物類型,恆溫動物通常生長速度會比較快,一般一到兩年就可以達到成熟的階段。比如像狗,牛,馬等動物

6.可管理的大小

如果被馴服的動物大小太大,食量太多,也不利於人類大規模的飼養和馴化。

7.可以人工飼養

能夠接受人工飼養的動物是可被訓化的特徵當中比較重要的特徵之一。但這當中有個非常值得注意的例外,那就是貓。

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關於斑馬的問題,其實在歷史上當中人類多次想去馴服這種帶有條紋的馬。但卻屢屢失敗,科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

雖然斑馬比正常的馬要小很多,但是他們擁有強大的腿。要知道它的一條腿是可以將捕食者的下顎直接踢碎掉的。當然斑馬不被馴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持久的野性,不管你怎麼去馴服它,斑馬都一直會保持它的野性。

當然,斑馬比普通野馬的警覺性會更高。當研究人員靠近野馬的時候,他們的警覺距離大約54米,跑動距離為約18米。而斑馬的警覺距離平均為68米,而逃跑距離平均為40米。由此可以看到斑馬一般對陌生的生物會保持100米左右的距離。

而這種警覺性也是為了適應環境而進化出來的。而這種警覺性本身也是有人類導致的。在古代,人類常用一種毒箭來捕獵斑馬

所以斑馬難以訓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與正常的馬匹相比斑馬非常難預測,而且隨著年紀的增長,他們可能非常具有攻擊性。此外,他們的身體形狀也並不適合去製作馬鞍,試圖訓練和騎斑馬是非常危險的,多年來一些斑馬已經成功的訓練,但是作為一個種群,他們是不適合馴化的。


LongTime常錟


按照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的觀點,全世界適合馴化的動物就那麼幾種,而這些主要就在兩河、小亞細亞這塊地方,因而綿羊、山羊、牛、豬、狗等常見家畜都是這塊先馴化的,只有馬是後來黑海北岸的遊牧民馴化的。其他地區的生物,要麼沒有群體生活的特性,不適合馴化,要麼脾氣太暴躁,無法馴化,如斑馬。

雖然我挺喜歡他這本書,但對不少觀點都有所懷疑,例如對於馴化牲畜的觀點。因為俄羅斯人做過實驗,養了提供毛皮的狐狸,沒多少代就在人類的選擇下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變得更溫和更適合人類飼養。

所以,我傾向於認為,之所以其他地方的人沒有獨立馴化出很多牲畜來,那是因為他們並不是真正孤立的。他們還沒有發展到開始嘗試馴化身邊動物的階段,就從外部傳入了優秀的牲畜種類,那當然就利用現成的,而不是嘗試再馴化新的動物。只有真的很孤立的美洲土著,需要完全自己馴化動物。



同樣道理,之所以斑馬沒有成為主流騎乘物種,僅僅因為斑馬所在地沒有類似黑海北岸那樣的人去做成馴化這件事。

至於脾氣暴躁沒有服從性,難道馬、牛、羊等一開始野生的時候是現在這樣子?狗一開始還是狼呢,多代人為選擇後還不是成了哈士奇、柴犬這樣的萌貨。

至於說斑馬不如馬的,犯了一個明顯錯誤,把當代經過高度人為選擇育種的馬當成了馬最初的樣子,最初的馬根本不是這個樣子。事實上斑馬不管是肩高還是速度力量等特性,都不比最初的馬差,東亞古代馬的肩高不到一百四十公分,野生的斑馬就有這麼高。

馴化也要乘早,晚了,除非有特別的目的,如為了皮子,沒有現成好用的牲畜,不然就沒人去做費力不討好的事了。


加密貨幣百曉生


要說斑馬,我覺得還是得先說說馬是怎麼馴化的

中國一直有一個詞語“六畜興旺”,這六畜其中就包含馬。

而馬的馴化歷史算是距離現在的時間最短,考古學家認為家馬的野生祖先主要分佈於歐亞草原的西端,烏克蘭和哈薩克草原青銅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大量馬骨應該與野馬到家馬的馴化有關。

斑馬大家可能都聽過,它全身都是這種黑白相間的花紋,看起來很特別,而且對比家養的普通的馬匹更加的有耐力,尤其是在反應方面更加的敏捷一些,可是生活中卻很少有人看到騎斑馬這種奇怪的現象,這是怎回事呢?

那就是,得不償失!

首先、斑馬不能直接騎乘使用

剛才說了,馬有幾千年的馴化史,到底哪種馬適合和人相處,這是需要時間來驗證的。而斑馬作為原始的一種野馬,它的脊椎沒有像人類正常馴馬那樣的彎曲,騎乘對騎士和馬都有害;除此之外,斑馬的個頭不高、性情不定,不適合遠距離騎乘,野性的非洲,成群的斑馬都要在獅群、鬣狗群、豹子口中逃生、對抗,人也不好接觸,你要圈養起來,過個幾十、幾百年也馴養了,但現代交通工具的發明讓人們對這“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失去興趣。

其次、它充其量是隻性情暴躁的驢

那有人就說了,不能騎的話拉車總可以吧。我只能說,可以!它的個頭充其量真的也就是驢,但,和經過馴化的驢不一樣(現代的家驢是在大約6000年前的埃及前王朝時期,從非洲東北部的野驢中培育出來的),斑馬還是野馬,性情暴躁,發情期長,用它不聽話是其次,關鍵時刻它動不動就反抗,一反抗就咬人、撒歡;驢就不一樣了,也能騎、還能拉、能幹、聽話、最後還好吃。


所以、它騎乘作戰比不上馬、拉車幹活又比不上驢,吃肉還那麼難吃!對人類來說,這是一幫廢物啊!


vr彭魚宴


好問題!

一下答案為猜測!

斑馬有保護色,相對普通馬而言看起來更危險!原始人不知道什麼保護色知識!憑感覺覺得危險,而且這個時候有個看起來長的差不多→_→比較笨的普通馬,讓人感覺安全。於是乎。就簡單的訓化了!當有了已經馴服的馬誰還去訓看起來危險的斑馬?於是斑馬逃過一劫!

保護色的原因吧!


滄海可變


有紋身的一般都不好惹。


用戶57739675


我覺得斑馬在進化的歷史長河中。早已被人類馴化。人類馴化斑馬以後。用於作戰。而且斑馬的斑紋早已退化消失。變成了現在的普通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