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烽火张垣」阎家坪战斗

「烽火张垣」阎家坪战斗

烽 火 张 垣

张家口地处太行山、燕山和阴山山脉交汇处,是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连接蒙古高原地区与中原的唯一要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张家口这座城市重要的经济、军事、文化地位。翻开张家口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战争史,一处处声名远扬的昔日战场,一座座阅尽沧桑的要塞故垒,一段段气若长虹的长城古垣,诉说着从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战争最后决战期间50多场著名的战事,承载着历代前贤、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丰功伟绩。不忘记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张垣方志按公元纪年梳理了曾在张家口地区发生的重要战事以及相关内容,以飨读者。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张家口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发生了许多重要战役和事件。今天张垣方志向大家推送平北根据地阎家坪战斗,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烽火张垣」阎家坪战斗

阎家坪战斗

1939年11月,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任务。1940年1月,中共冀热察区党委决定成立平北工作委员会,王伍任主任,并组成100多人的游击大队,大队长钟辉琨,正式接受开辟平北根据地的任务。

1940年1月,游击大队和工作委员会由平西进入平北,最先到达昌平的后七村,很快打开了局面,成立了昌(平)延(庆)联合县。经过一段艰苦工作,于5月建立了龙(关)赤(城)联合县和龙延怀抗日民主联合县。7月,中共平北地委和平北专员公署在大海陀山区成立,同时成立平北军分区,海坨山地区成了平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这引起了日伪军的高度重视,1940年12月4日,从宣化、怀来、龙关等地纠集兵力1500余人,分多路向赤城海坨山根据地进攻。平北支队决定采取分散活动,避敌精锐寻机出击的战术,主力一部分转移至延庆南山,留下一大队在中心区牵制敌人。

1940年深秋,平北游击支队第一大队进驻阎家坪、姜庄子一带进行整顿,大队(也称龙延怀联合县游击大队)下辖3个中队400余人。大队长是原阎家坪联庄会头目姬永明,副大队长高昆山,政委王启刚。一中队是平西开来的八路军老连队;二中队由当地游击队组成;三中队由联庄会伙会改编。

「烽火张垣」阎家坪战斗

阎家坪战斗

阎家坪,原属察哈尔省龙关县,它东、南、西三面是高山峻岭,形成了天然屏障,只有北面有个沟壑,通行较为方便。这里的地形是易守难攻,适合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阎家坪的四周,敌人设立了不少据点,往西20里是长安岭,往西南20多里是王家楼和土木火车站,往东南20多里是佛峪口,往东北20多里是东山庙和雕鹗堡。这些据点交通方便,联络频繁,兵力充实,对根据地形成很大威胁。

1941年1月30日拂晓,伪蒙疆驻屯军日军独立第二混成旅团五十岚大队一部分,连同怀来、龙关两县伪警察队,计1000多人进犯阎家坪。一路经东庄子村企图抢占阎家坪西山上的两个制高点。另一路偷袭抢占姜庄子村西面山头阵地。第三路是佛峪口据点的伪军,进行佯动牵制,配合主力进攻。

面对日伪军的进攻,大队部立即派二中队队长汤积德带两个班和两挺机枪占领西山阵地。又派人将情况通知驻在南堡子的一中队,要他们注意加强西南方山上的警戒。敌人一出东庄子村,就以战斗队形攻击前进,在天亮时已接近阵地前沿。政委王启刚带三中队两个排,携4挺机枪,已抢先一步占领了西山上的有利地形——鱼脊背,会同原坚守这里的两个班战士,向敌人猛烈射击,敌人爬在雪窝里,无法前进。敌人的炮兵因地形不利,发挥不了作用。同时姜庄子一路的敌人,被副大队长高昆山率领的二中队,拦截在姜庄子西山以外,使敌人截断游击大队后路的企图不能得逞。佛峪口出来的一股佯攻的敌人,被蔡平县长带领的县抗日政府警卫队阻击在塘子庙山上。

「烽火张垣」阎家坪战斗

阎家坪战斗

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左右。敌人有所不支,各中队开始全面反击。一中队除留一个排并1挺机枪坚守阵地外,副中队长陈友才率领两个排4挺机枪猛插敌人阵地右侧,1排长田润生指挥全排向敌人发起正面猛攻。同一时间内,三中队除留少数部队固守阵地外,多数人在4挺机枪掩护下,从左侧直捣敌群。敌人乱了队形,首先是伪警察队四散逃命。日军也动摇、后退了。支队迅速地占领了敌人的阵地。有几个日军逃至长安岭据点后自杀了,其中有1名小队长。其余日伪军有的逃至其他据点,有的逃回沙城。

这次战斗缴获敌人山炮1门,炮弹10余发,轻机枪两挺,掷弹筒1具,步枪30余支,还有不少子弹、手榴弹和一大批军用物资及食品,毙敌30多名,伤敌20多人。游击大队牺牲5人,伤20余人。

阎家坪战斗发生在平北抗日根据地创建初期,是平北抗日根据地建立以来打的第一个胜仗。这一战斗沉重的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士气,锻炼了队伍,增强了根据地军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

(文章摘选自《张家口市志》《赤城县志》《河北抗日战争简志》《张家口事典》《细说张家口》《张家口军事志》《张家口历史文化丛书》《中共张家口地方史》《近代察哈尔军事问题研究》《张家口革命遗址》等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