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从“胡服骑射”的局限性入手,看赵国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导言

“三家分晋”拉开了战国的序幕,赵、魏、韩三国加入到诸侯的争霸中。一时间中原大地烽烟四起,群雄逐鹿,以战为名的时代开始了。

三国之中魏国率先进行变法图强,坐上了霸主的宝座。随着时间的发展,你方唱罢我登场,到了战国中后期,秦国稳坐霸主宝座,成为了诸侯公认的第一强国。而赵国则成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劲敌,成为唯一可与秦国抗衡的第二强国。

赵国军事产生质的飞跃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是分不开的,恰恰是这场将赵国带向巅峰的军事变革,也将赵国带向了谷底。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本身具有局限性,它的根本弱点在于只强表明,不强根本,只强一时,不强久远。下面笔者将从“胡服骑射”的局限性入手,来看赵国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从“胡服骑射”的局限性入手,看赵国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一、“胡服骑射”并未使得赵国的综合国力大增

战国时期,诸侯彼此攻伐,综合国力的强盛与否是这个国家存亡的重要因素。那么到底何为综合国力呢?综合国力的衡量标准,笔者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军事实力强劲,军队士兵骁勇,战车坚固,兵甲精良;
  • 国民人口众多,田业发达,农业生产效率高;
  • 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君贤臣正;
  • 法制健全,民无私斗,社会稳定;
  • 国库充盈,户有余粮,经得起饥荒与战乱;

从以上五点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显而易见的是,经过

“胡服骑射”,赵国的综合国力并未增长很多。下面笔者将从以上五个方面分别阐述赵国所存在的问题。

从“胡服骑射”的局限性入手,看赵国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赵惠文王(剧照)

(一) 强上加强的军事实力

“胡服骑射”最大的作用就是极大的提高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使之军事实力可以与秦国匹敌。但赵国军事实力瞬间强大并非仅仅是改革的缘故,而是赵武灵王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之上。为何如此讲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1. 赵国国民雄健尚武,民风彪悍;尚武且重利,多侠义之士,是燕赵地区民风的典型气质。赵国人民的尚武习性为赵国发展军事打下了深厚的社会基础,以此组建的军队必定勇猛顽强。
  2. 游牧民族的深刻影响;赵国地处中原与游牧民族相接的人文地理环境,而且赵自获得封地之初就频繁与娄烦、胡杨等游牧民族战斗。长期与游牧民族征战,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果的同时,游牧民族强悍又尚武的斗争精神也在浸染一代代的赵人。
  3. 内忧外患的国内外形势;赵国无论在建国之初还是在建国之后,都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威胁,既有内忧又有外患。赵氏当时在晋国当卿族时,就在与诸卿明争暗斗,还差点被智氏联合韩魏灭掉。后建立赵国之后,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赵国军民一方面要应对诸侯国的日益激烈的吞并战争,另一方面还要应对来自周边游牧民族的威胁。赵国军民始终在忧患中前进,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国破家亡。

可见,赵国军事力量的强盛是有其先天基础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变革使得赵国本身已经很强的军事实力变得更加强大。

众所周知,改革的目的在于改进完善并健全符合国情的制度,并且能起到提升国家短板,提高综合国力的作用。

遗憾的是,“胡服骑射”仅针对军事力量实施变革,并未起到真正提高综合国力的作用。

从“胡服骑射”的局限性入手,看赵国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二) 农业生产未得到显著提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冷兵器时代粮草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战争不仅仅是比拼军事力量,还比拼后勤保障。

赵国本身人口众多,但农业并不发达。赵国民众长期重商轻农的观念未能通过改革得到改善,故而赵国的农业发展依旧步履蹒跚。

赵国境内多山脉、河流等,缺少适宜农耕的平原。赵国民众不能像其他诸侯国一样依靠传统的农耕来维持生活,赵国的农业也不像其他国家那么发达。在自身条件受到限制的基础上,要想发展就得提高生产力,加大对农业器械的投入,让国民能够高效的生产,用以弥补先天劣势。

但是“胡服骑射”未拿出有效的措施用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不但如此,还有相当一部分赵民被秦国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所吸引,跑秦国去从事农业发展了。此消彼长,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与赵国改革之后军事上取得的巨大成效对比,缓慢的农业发展极大的制约了赵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 国民成分复杂,君民同心难以达到

赵国地理位置特殊,与多个游牧民族接壤,在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互相融合,使得赵国的民族结构变得异常复杂。

受到严酷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赵人的风气在多元自然环境与民族结构的影响之下,养成了雄健彪悍的习性。

从“胡服骑射”的局限性入手,看赵国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在赵国国内,豪杰侠士比比皆是,国民私斗成风,认可“能动手就不吵吵”的解决方式,用自己的技能来解决身边的矛盾冲突,这明显不利于赵国法令的有效推行与赵国民众之间的团结。张仪曾经这样对秦王说道: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其民氓。——《战国策》

可见,当时改革之前的赵国,内部君民信任危机已经到了可以亡国的地步了。

赵国在经过“胡服骑射”改革之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赵武灵王带领赵军南征北战,吞中山、破娄烦、击东胡,在兼并其民的同时,无疑会更进一步促进与北部游牧民族的交往融合。多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内部的斗争与矛盾也是在逐步加剧。这个问题没能通过改革得到解决,赵国的国力就无法得到充分的提高。

(四) 顽固势力根深蒂固,政局不稳

赵武灵王在推行改革中遇到了公子成、李兑等守旧势力的抵制,但是由于赵武灵王推行力度较大,公子成等佯装支持,伺机而动。而赵武灵王依旧对他们重用,公子成、李兑等人手里仍旧掌握了大量的权利。

赵武灵王别出心裁“欲两王”,赵章于沙丘宫发动政变,想要杀掉赵何。由于老臣肥义只身犯险,赵何逃过一劫。随着公子成、李兑的率兵赶到,将情急之下躲进赵武灵王宫殿内的赵章抓出来斩杀。政变可以说是已经被镇压,但是他们面对被重兵包围的赵武灵王,又怎会放弃这一次除掉赵武灵王机会呢。

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後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史记·赵世家》

结果俩人直接将赵武灵王围困在沙丘宫内,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内。

从“胡服骑射”的局限性入手,看赵国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赵章(剧照)

赵武灵王死后,公子成在朝堂内部有了很大的话语权,幼主赵何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的听之任之。守旧派重新占据了主动,自此赵国国力开始由向外扩张改为了被动防御,国力也在急转直下。

(五) 国库储蓄不足,对抗战争与灾祸风险能力差
赵国国内各民族成分复杂,疆域辽阔,内部山川河流居多,适宜农耕的平原较少,加之农业器具等落后,赵国实际的农业生产没有取得显著的提高。

在此条件下,赵武灵王不断东征西讨,不断的对外进行武力扩张,常年的攻伐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但无疑也消耗赵国的国力与民力,因此赵国在看似外表光鲜的背后,并未攒下足够的物资来对抗天灾人祸。

从“胡服骑射”的局限性入手,看赵国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胡服骑射

二、“胡服骑射”使赵国走向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道路

基于以上几点来看,“胡服骑射”虽然未使得赵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但它毕竟使得赵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那么强大的军事力量怎么反而使得赵国走向了衰亡呢?笔者通过反复思索论证,得出来以下几点原因:

  1. “胡服骑射”在未使得赵国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又使得赵国走向了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道路;“胡服骑射”后,赵国所处的自然、社会、周边环境仍然恶劣的情况下拥有了超越他国的军事优势。为了争夺更好的生活环境与经济利益,赵国上层产生了以武力来开疆扩土的思想。在用武力吞中山、破娄烦、击东胡取得一系列的成功之后,赵武灵王有了“吞秦”之志。乔庄打扮亲自深入秦国侦查,在政治经济还处于明显落后的情况下,敢于和强秦争锋,无疑是赵国高层傲慢与黩武的体现。
  2. 军国主义本身带有极大的弊端,赵国统治者过度重视军事发展,忽视了政治,经济改革的重要性;“胡服骑射”之后,赵国没再进行重大的政治与经济改革,仅单纯追求军事实力与武力扩张带来的直接利益,忽视政治与经济改革,使得赵国的政治、经济、农业等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随着越来越重视征战,军队数量在急剧增长,所需要的后勤保障也越来越多,百姓身上的担子也就越来越重,国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政治不革新,旧贵族依旧掌握大量的权利,使得大批能臣武将被排除在权利中心之外,原本存在的矛盾更得不到改善,长此以往动摇了赵国的根基。
  3. 赵国统治者频繁主动对外发起战争,加剧了国力军力的消耗;赵国最后五代君主在“胡服骑射”之后主动对外发动战争达三十次,规模与次数均超过了赵国建国到赵武灵王时期。常年攻打别国,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弊端也尤为明显。简而言之为以下两点:(1)增加了国民的负担,徭役赋税增加,与统治者的矛盾日益尖锐。(2) 赵国树敌颇多,在外交上也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局面,对外作战一旦失利,帮助者甚寡。
从“胡服骑射”的局限性入手,看赵国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赵孝成王(剧照)

上党来投,本不占理的赵国面对巨大的诱惑仍旧想据为己有不惜与秦国开战,连年征战下来,赵国与秦国的差距早已不是一丁半点。持续三年的长平之战最终以赵国的惨败告终,四十五万士兵一战损失殆尽,赵国国内成年男子严重大减,自身的发展也遭到了严重的干扰与破坏。在强敌环绕的战国末年,注定会走向灭亡。

编者结语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因单独注重军事实力的提升,忽视政治、经济、法制上的建设,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但是赵国诸君均未曾拿出有效的措施来完善制度,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而是在武力扩张,穷兵黩武的路上越走越远。连年的对外征战,一方面严重的损害自身的民力国民,增加国民负担,使得国家内部矛盾逐步尖锐,国内财富得不到有效的积累。另一方面连年的对外扩张,使得赵国树敌无数,举目之下,皆为敌人。集中表现在长平之战时诸侯无人来救,长平之战之后燕国又来疲赵,使之不得修养生息。自此赵国一蹶不振,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给赵国带来了一时的辉煌,也对后世的军事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胡服骑射”这一仅以军事革新为目的的改革,因其自身的局限性,也成了一把赵国最终斩杀自己的利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