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岳飞和秦桧谁更忠于宋朝?

李冉静


千百年来关于岳飞和秦桧的问题屡屡被人提及讨论,但有一点共识没有改变那就是岳飞是民族英雄,秦桧是民族败类,大奸臣。在这个前提下讨论岳飞和秦桧才能让人信服,不然就有过度美化秦桧的嫌疑。

岳飞和秦桧俩人在南宋初年更像是两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岳飞是主战派的代表,秦桧则是主和派的代表,岳飞想的是竭尽所能的收复北宋所丢失的失地,光复故土,迎回被金朝俘虏的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再现宋朝荣耀,可以说岳飞忠于的整个宋朝而不是安于偏居一隅的宋高宗赵构。

秦桧则不同,秦桧是个投机倒把之人,他更看重的是个人利益而不是民族大义,他在与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一起被俘虏之时,他想的不是守节不屈,而是见风转舵,投降金人,这也许是他们家族的传统,早年他的岳父就曾投降金人。金人也需要一个代理人,也需要一个从内部能瓦解宋军气势之人,在此情况下秦桧被金人扶植成代理人,秦桧回南宋后,将金人的意思灌输给宋高宗,宋高宗本来就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在岳飞执意迎回二圣,屈从议和,金朝又能给予重大优惠的前提下,宋徽宗选择后者,秦桧则成了促成议和卖国的代理人,因此与其说秦桧是忠君倒不如说秦桧是忠于自己。

在大是大非的选择面前,秦桧选择了为了自己的利益卖国,岳飞选择了为了民族大义不顾自我,两者对比之后高下立判,因此不管怎么给秦桧洗白,秦桧永远都会被钉在耻辱柱上,岳飞在忠君与忠国选择上选择忠国这与宋高宗的利益相违背,当时当政的毕竟是宋高宗,君大于臣,君为了自己利益只能牺牲岳飞。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历史长河,淹没了多少是是非非,所谓大忠似奸,大奸似忠,无论是谁生在封建王朝,都得站队,也得站“对”。宋朝虽然在经济上在世界范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但在政治、军事方面却过的比较窝囊,宋朝的武将们过的就更加委屈。

岳飞,南宋名将,据说《满江红》即为岳飞所作,表达了驱除鞑虏,收复山河的强烈愿望,大小战争数百次,鲜有败绩,在抗金的过程中独树一帜,打的完颜家族喊出了“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感叹。将再猛,终究受君王的节制,代表着君王的利益。岳家军作为当时民族的脊梁骨,宋朝百姓肯定是希望能直捣黄龙,灭金收复失地。岳飞最大的失误,就是口号没喊对,“迎二帝,恢复旧山河”,这样就让宋高宗听着多么害怕呀?眼看岳家军越战越猛,这再不阻止下,自己的皇位都有可能不保了,十二道金牌召回,以莫须有罪名处死。如果一旦迎回宋微宗、宋钦宗,那宋高宗的位置极为尴尬,这样就出现三“帝”并存的局面,面对父亲和哥哥,宋高宗将如何安排?出于个人的自私自利,宋高宗只能出此下策。

秦桧,通过科举考试,也曾经是一位有为青年,在当时民族受到伤害之时,也肯定是热血男儿,也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协助朝廷,秦桧也曾经是力主抗金的官员之一,只是随着时间和局势的变化,随波逐流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终究抵挡不住高官厚禄的诱惑,褪去原来的色泽,变成了趋利避害的人。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岳飞和秦桧都是忠臣,岳飞舍己为民,为了人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一心一意忠于国家,而并非仅仅是宋朝,更不是宋高宗的个人。秦桧则不然,为了自己的前程和名利,为了宋高宗的个人私利,选择了忠于宋高宗,选择了宋高宗个人的朝廷,把民族利益抛于脑后,这是不可取的。岁月绕过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正义从来不缺席,只会迟到,历史从来不负人,终究还人以公道!

梁一杂说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如果您觉得可以,请不要忘记给赞,作为一种鼓励!





梁一


做为南宋王朝初期两个重要级人物,对于他们的功过历史至今争论不休。

做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今天来给大家解剖分析其中的原因。岳飞做为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一直为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树立为忠君爱国的典范。这种深度宣传早以烙印在所有时代人的心里,据有强烈时代感,再这样的光环下,岳飞呈现在我们面前是高大尚,完美无缺的,但是我们通过了大量史料文献看到了岳飞另一面。

我们先来看看岳飞的性格:史料记载:飞秉性刚直、勤奋好学…

我们先来剖析一下:刚直性格特点,说文解字在解释刚直给了我们两个答案;1.做人或与人交往品质刚强正直,做事坦荡荡。2.性格倔强,不知变通。看到这个解释的时候我真的很无语啊!怎么会反差如此之大呢!但是经验就是经验,我们在岳飞参军抗金时期真的在岳飞身上看到了这种负面的影子。

靖康二年,王彦为河北招抚使张所帐下都统制,当时岳飞在王彦麾下,任裨将。建炎元年,王彦率岳飞强渡黄河进攻卫州新乡的金兵,在激战后收复新乡,取得南宋渡河以来第一次胜利,因孤军深入,在取得胜利后,王彦主张全面修整以逸待劳,做为裨将的岳飞却认为应该乘胜追击,因意见不合,岳飞愤然带人离去。

从这事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岳飞年青时,毫无政治觉悟,不懂尊重领导任性而为,正是应这种性格的原因给他带来了悲剧!在以后的抗金过程中,这种事情时有发生,终至绍兴十一年,赵构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对于一心抗金的岳飞在百般劝说无果下,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杀害。

岳飞的遇害对于南宋所有抗金将领己沉重打击,正是在这次事件中,南宋的议和派、投降派占了上风,究岳飞一生的做事对于南宋王朝来说意义是重大的,宋孝宗即位时,为表彰岳飞的功劳下诏追复岳飞官职,谥“武穆”追封“鄂王”建岳庙。从统治者的思想来看岳飞对于稳定王朝的重要性。

我们番回头来看另一主角:秦桧,史料记录:早年的秦桧是一位热血青年还未蜕变成投降者,靖康元年宋钦宗任命秦桧为职方员外郎一职,这个职位用当今的解释就是外交谈判专员。专门负责敌我双方因利益冲突来展开问题归宿权的认定。年青的秦桧认为这个职业有辱人格坚持不就。然而小胳膊弄不过大腿,在宋钦宗一在坚持下秦桧走马上任,同年宋钦宗派秦桧、程瑀为割地使,出使金国以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求金国停兵议和,老天爷啊!赵匡胤如果泉下有知,会怎么样痛骂这个不孝子孙,也为自己抑武重文带来的后果而懊悔不己。从史料上看秦桧此行可圈可点,坚持不以割地来议和,因他的坚持得到了宋钦宗的认可,同年又升为御史中丞。如果不是金国的进攻,我想秦桧这一生会过得很快乐,历史也会是另一个样子。

可惜这个理想很快变得破碎不堪。同样为靖康元年,这年年末,闺十一月,金兵南下攻破汴京,俘虏徽宗、钦宗父子。北宋灭亡,一同被俘的大臣中就有秦桧同志。转过年来,金国将俘虏全部拘往北方,也就是在这次拘押过程中秦桧彻底蜕变成一名隐形汉奸。建炎四年,秦桧找到了南宋政府,凭借以前的人脉取得了宋高宗的信任。在宋高宗信任下秦桧不断培养自己党羽,权力不断放大,对外排挤同僚,对上高宗所有意见无条件同意,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南宋政府变得越来越赢弱不堪,秦桧做为南宋高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结:做为南宋初期有争论的人物,岳飞的思想无疑是积极向上的,对于宋王朝统一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思想的建立为后来封建制度建设带去深远影响。对南宋后期抗击金、蒙有相当大的关系…

秦桧做为宋高宗忠实追随者,一直奉行赵构的投降主义思想,而本人做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顾国家安危,见利而忘义,在南宋朝廷中留下极其恶劣影响。为后人所唾弃。

岳飞的一生始终忠于宋王朝的统一,从未有私心杂念。

而秦桧只忠于个人利益的得失,是个彻头彻尾的投极分子,那里还会忠于宋王朝的兴亡…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问题有意思,大家都知道,秦桧卖国求荣,诬陷忠良,是个万人唾弃的奸佞小人。岳飞是个精准报国,忠心耿耿的民族英雄。

但是呢,实际上他们一个是卖国贼,一个是手握重兵,政治立场有点不合时宜的将军。这忠字底下一个口,怎么说才能圆呢?

秦桧:肯定不是个忠臣

秦桧是金国俘虏,被当归南宋后的主要任务就是作为一号特工监视报告南宋朝廷的一举一动。

岳飞和他的岳家军太令金人头疼,于是秦桧就开始发挥作用,帮助金人除掉岳飞。

除掉岳飞以后,金人就让秦桧继续日常的监视报告工作。

秦桧名为赵构的宰相,实为金国第一号间谍。

秦桧的忠只是忠于宋高宗赵构一个人,因为他们的利益是相连的。具体缘由有三:

一是,他们内心都不想迎回二圣。

赵构怕位子不保,毕竟徽钦二帝谁回来,皇位继承权都轮不到他,到手的权力怎么能飞了呢?

秦桧怕脑袋不保,他被俘后是投降了才被放回来的,金人的也地盘没有不透风的墙。况且,一旦金人失败,他的作用也就没了,除了掉脑袋,身败名裂,没有其他的路可走。

二是,他们都是懦弱之人,惧怕金人。

君臣二人都很怕南宋一旦打不赢金人,到时候金人挥师南下,他们连偏安一隅的好日子也没法过了。(秦桧此人通敌卖国还想隐瞒世人,留个好名声。)

三是,他们都不喜欢岳飞。

赵构怕岳飞拥兵自重,万一真的收复失地了,不管是迎回二圣,还是效仿他的祖上黄袍加身,都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秦桧不想岳飞完成功业,一来会威胁到他朝廷宰相的位子;二来岳飞一旦打赢了金人,他的死期也就到了。

岳飞未必真的忠心耿耿

反观岳飞,那是个受过儒家教育,遵循三纲五常的爱宋青年。

只不过他的爱宋有点不合时宜。他经常把迎回二圣这样的词挂在嘴边,偏安一隅的宋高宗赵构听着怎么会舒服。

皇位只有一个,要是迎回二圣,他怎么办?九五至尊的位子可不是轻易就能让给别人的,即便是父兄也不行。更何况,最是无情帝王家。

岳飞虽有收复河山,报效国家之志,但不顾自己直接领导赵构的感受,乱喊口号表忠心,始终让高宗如鲠在喉。

更可怕的是岳飞能征惯战,百姓威望极高,一旦他真的收复河山,这天下还会姓赵吗?会不会姓岳呢?毕竟他的祖上基业怎么来的,大家都知道。

从这个角度看,岳飞的衷心真的值得玩味。

虽然后人多诟病他的政治觉悟不够高,而且有一定的愚忠思想。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民族英雄和军事家。

综上,比起投敌叛国,诬陷良将的秦桧,岳飞依然是宋朝的大忠臣,民族英雄。


斯蒂芬林奇


如果一个人抛开历史的局限性谈论历史,那么他得出的肯定是漏洞百出、矛盾多多的结论。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

”靖康之耻〞可以被称作汉族文明史上,最屈辱的一段历史。也是让后来的无数以华夏文明正统继承者自居的文人墨客,不忍面对的一段历史。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原政权始终无法摆脱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中原的农耕文化在与草原的游牧文化的较量中,在多数时间里是出于下风的。宋朝这个被一些当今历史学者称为中国封建社会 最为繁荣历史时期的朝代,也同样如此,甚至更甚于别的朝代。

在北宋政权存在的100多年里,辽国作为北宋的劲敌,曾经把宋打得满地找牙,签署了赔钱纳贡的澶渊之盟。而金国 做为代之而兴起的北方新生政权,在与辽国的对抗中,显示了其强大的军事能力。而它.以摧古拉朽之势灭亡了貌似强大的北宋王朝也就不足为奇了。金国因为战线过长,.而且受到西夏的牵制

,这才给了南宋苟延残喘的机会。使南宋得以在江南消除内患、休养生息,使政权得到了初步稳定。为对抗金国的南进创造了一定的基础。可以说,在南宋与金国的对抗中,南宋始终是处于劣势的。军队的作战目的也是以防御为主的。金国则是咄咄逼人,势在必得。赵构自登基伊始,就向金国要求媾和,.并非是在秦桧归来以后。只能说秦桧在后来的南宋内政外交上,尤其是对金媾和上起了主导作用。

秦桧也不是天生的孬种。靖康初年,他也曾经怒斥金国贪得无厌,坚决拒绝割地纳贡。可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作为南宋的宰相,赵构的主要辅佐者。为了南宋小朝廷得以偏安,也可以说为了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不得不以放弃大片国土,对金称臣纳贡的屈辱模式,开启了对金求和。正是他的这种操作。使他饱受诟病和为后世所不齿。

即便如此,他的乞和旅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金国曾一度撕毁了己签属的和议,必欲亡南宋而后快。面对来犯之敌。秦桧上书赵构“愿至江上与诸帅同力招讨”。由此可见,他也知道单凭一纸协议,是求不来和平的。战是手段,和是目的,以战促和就是他对当时情况的判断和应对的策略,正是前期的短暂和平,使南宋获得了喘息的机会,积蓄了力量,给了来犯的金国以重创,使得金国知难而退。接受了南宋的乞和条件,使南宋这个风雨飘摇的残败政权得以保存下来。如果从这一点上来说。秦桧是对得起赵构和宋朝的。

现在我们再谈一谈岳飞。岳飞在南宋是一位既年轻又能争善战的大将,很得赵构的信任和重用,亲授精忠旗一面。不过我们知道在过去的很多朝代都存在重文轻武的现象,宋朝尤为严重。而岳飞的政治地位远不及做为宰相的秦桧,他是基本不可能参与朝廷的战与和的决策的。岳飞只是南宋议和策略中-的一个棋子,不过正是由于岳家军为主的南宋军队激烈对抗,才迫使金国放弃了彻底灭亡南宋的企图,也达到了秦桧以战谋和的目的。 可以说岳飞对南宋政权的稳定也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整个历史事件的焦点,则是出现在签订所谓的绍兴和议以后。那就是做为朝廷主战派大将,并立下赫赫战功的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而岳飞被害的始作佣者,就是秦桧,在岳飞的莫须有罪名里,有一条是岳飞勾结张宪岳云”谋还兵权“,实际上就是谋反大罪。是属于十恶不赦之列的。奇怪的就是如此的滔天大罪,按说应该诛灭九族,却只杀了岳飞、张宪、岳云 三人,岳云其人据史书记载,只是岳飞的养子。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岳飞之死是另有原因的,宋史《岳飞传》记载:兀术遗桧书曰,必杀飞,始可和。这或许就是杀害岳飞的根本原因。而赵构和秦桧之所以给岳飞加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一是顾及自己的脸面,大家想想杀害岳飞是奉金国的命令好听呢,还是由自己判岳飞有罪好听呢?二是怕世人寒心.,如果天下人知道杀害岳飞是因为出于金国的本意,那么天下人还有谁会为他卖命呢?而岳飞以他的生命,兑现了刻在其脊背上的“尽忠报国”的四个大字。秦桧则替赵构背下了千古骂名,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臣对主子的忠心。

在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现代的国家意识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是到近代才产生并演化而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朕即国,国即朕。效忠皇帝就是效忠国家’,为国家尽忠就是为君主尽忠。岳飞和秦桧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诠释了他们做为人臣的忠心。





青云逐梦


在说他俩谁更忠于宋朝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其他人对秦桧的评价。

朱熹

朱熹对秦桧既有正面评价也有负面评价,他的正面评价是“秦桧之是有骨力,惜其用之错。他是见得这一边难成功,兼察得高宗意向亦不决为战讨计。”

负面评价是“秦桧之罪所以上通于天,万死而不足以赎买。”一面说秦桧是一个有骨气的人,另一面说秦桧的罪行非常的大,说是一个非常该死的人。

胡适

胡适曾说:“秦桧有大功而世人唾骂他至于今日,真是冤枉。”

为什么胡适会说秦桧冤枉呢?

原因是秦桧在当时大宋连年战争中,看到国内的空虚,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候。

于是秦桧就想着先让两方都不打仗了,但是不打仗最快的办法不是把对方打到服为止,而是议和停战。

停战干什么呢?就是想要增强大宋的国力。

从这个方面看,秦桧还是很忠于宋朝的。

争议也随之到来了,他有奸细的嫌疑。

他主和的目的到底是向着金还是宋一直是一个谜,秦桧曾经做过金人的俘虏,还在金人哪里做了官。虽然后来逃了回来,但很多人认为秦桧已经变节了。

不说他从北地离奇的逃回来的行为,也不说他是为了金国还是为了赵构杀岳飞。

单说他主和主成了金为君宋为臣,而且还替赵构向金人跪拜,以及金人在和约上说必须以秦桧为相(参考一下日本扶持宣统,汪精卫),说他不是汉奸,也差不多是叛徒投降派了。

如果秦桧真的是奸细的话,那就肯定不会忠于宋朝,但是我们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他时奸细。

而造成秦桧千古骂名的,主要是他在岳飞在外打仗时,向皇帝进言处死了岳飞,一天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

那么秦桧跟岳飞的死又有多大的关系?

回过头来看看岳飞。

岳飞

岳飞当时是大将军,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在民间的威望很高,治军严明,善于作战。无论是金还是辽都怕岳家军。

至于岳飞的死因,世人肯定都会想到是因为秦桧。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都知道秦桧是宰相,是权臣,但他也只是一个臣子罢了,并且他只是一个文官,手中虽然有权,但是却没有兵。

当时的岳飞身为国之重臣,拥兵数万,更是镇守一方,就凭一个秦桧想要不顾民怨兵变敢向国之重臣下死手,先不说他有没有那个能力,我想,秦桧其实是没有那个胆量的。

那么究竟是谁给了秦桧勇气呢?又是谁能够让岳飞“束手待毙”呢?结果显而易见,是赵构那个一国之主。

那么为什么赵构要做看似“自毁长城”的行为呢?

看看宋朝的开国过程,——黄袍加身,陈桥兵变。是不是和岳飞领兵在外的情景类似,岳飞统领着宋朝最精锐的部队,深得军心,这支部队就是“岳家军”,姓岳。

人都是有欲望的,或许岳飞是忠于国家忠于皇帝的,不贪恋权势,但他的部下呢?他的兄弟呢?要是真的效仿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岳飞能顶住欲望吗?赵构不敢赌。

再加上岳飞当时主张迎回“二帝”,那要是迎回之后赵构又该在何位置呢?

还有金国送来的求和协议中有一条,“岳飞必须死”。

种种因素合到一块,赵构终于再也没有了半分犹豫。但他是皇帝啊,皇帝怎么能犯错呢?他可不想背负千古骂名,所以就把责任推给了秦桧。

总结

从这个角度来说,秦桧身为丞相,是没有尽忠于国家的,他只忠于了赵构。

岳飞又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赵匡胤?历史上是没有发生的,他已经被处死了,所以他是更忠于宋朝忠于国家的。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看法,欢迎评论留言,谢谢阅读!

参考书籍

《宋史》

《岳飞传》


木子树下看历史


秦桧奸佞的历史定位是不可更改的。在这里并没有洗白秦桧的打算。但如果按照宋代古人的传统观念判断,秦桧无疑更加忠于宋朝。

古代人对于君王,家国,社稷的忠诚有两个重要思想。

一个是忠君爱国。一个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今天我就从这两句话出发分析一下我的看法。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国古代的国家概念完全不同于现代的国家概念。

在古代一国指的是一个家族的王朝。国家不是全国人民的国家而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国家。老百姓没有现代国家概念,他们效忠的是当时的统治者。

所以忠君才是封建时代为人臣的首要条件,是做为君子的最高境界。爱国爱的也是君王的国家而不是我们现代思想里的国家。

既然如此做为一个接受忠君爱国思想洗礼的臣子就更要遵守君让臣死。因为这是忠义的最高表现。爱国即是爱君王,忠于当时的宋朝即是忠于赵构。君王要杀臣子,臣子不但慷慨赴死还得叩头谢恩。这些事情岳飞做到了吗?答案是没有。

古时候皇帝金口玉言,圣旨不得违抗,否则就是谋反大罪。可是大家都知道宋高宗是连续发了十二道金牌才把岳飞调回临安的。这里暗藏了一个疑问就是,在君王圣旨相当于天意的宋代,皇帝居然要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一名手握众兵的前线将领,这点值得深思。

拥兵自重向来为历代王朝所忌惮。岳飞也没有跳出这个逻辑。违抗皇命是何居心,因为后面的事没有发生所以不好定论。但是岳飞对宋高宗的藐视已经一目了然了。

而且宋朝的开国君主就是凭兵变得天下。在那个重文抑武的朝代这种事情更加让宋高宗寝食难安。

另外岳家军的军费占了当时南宋年度支出的七成,明明是国家的军队,居然叫岳家军。再加上岳飞曾经提议过宋高宗立储以及迎二圣还朝之事等等都犯了皇帝的大忌。

如此看岳飞对于赵构显然是不够忠心,在君王即是家国的宋代,不忠君就是不忠于宋。

所以,当时要杀岳飞的人并不是秦桧而是宋高宗赵构。

在杀岳飞这件事上秦桧不仅坚定的执行了皇帝的指示,并且替皇帝背了近千年杀忠臣良将的黑锅。从古人忠君爱国国家即君王的角度看,秦桧无疑是更加忠于宋朝的。

而且站在当时的角度看,秦桧主张宋金和议,休养生息。在南宋初期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辅佐赵构稳定政权,也未必全无功劳。

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要给秦桧翻案。不论如何,岳飞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抗金英雄,这点不可否认。他的人格魅力,指挥能力,对民族和社稷的贡献都值得我们推崇。

只有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看问题,才是对历史的最大尊重。





海皮瑞


先从秦㻅开始说,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党校老师,宋钦宗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书金帅反对立张邦昌为帝,秦㻅一家随徽钦二宗被俘至金,到这里秦㻅都是无可厚非的,让人尊敬。但是,秦一家去了金国两年后,一艘渔船停留在了楚州六十余里的南宋占领区,这艘渔船里有秦㻅和她妻子王氏,王氏可是北宋名相王圭的孙女。还有两个亲信,以及两个奴婢,据秦桧说是杀了看押他的看守夺船而逃的。这段就很诡异了,要知道,秦㻅乃一文官,能杀掉看守,还夺船从当时的黑龙江穿过两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到达楚州,穿过金国一重重封锁圈而且还全家平安,这简直就是千里划单船比武圣人关二哥还牛啊!这段绝对是秦㻅骗的,他不可能杀掉看守,更不可能千里划单船,所以结论就是,当时他投靠了金国主和派完颜哒懒,这个金国人主张以汉制汉,刘豫的伪齐国就是他策划出来的。秦㻅投靠了哒懒,哒懒放他回宋朝。在说岳飞,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颍昌大败金军,这场战斗中,金军出动了两大特种部队,拐子马,铁浮屠,拐子马是轻骑兵,以左右穿插战术捣乱阵型为目的,而铁浮屠则是重骑兵,人马都披重甲,以中央突破为目的。这场战斗中,岳飞长子赢官人岳云身先士卒,带领八百背嵬军,背嵬就是替主帅背酒瓶的亲军,汉之虎奔,唐之玄甲,宋之背嵬。冲杀数百合,杀的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岳飞对岳云说,如不胜,先斩㚢!此时西京洛阳已经攻破,看当时地图,颖昌也大胜,颖昌过后就是无险可守的开封了,连金兀术都准备逃了,这时秦㻅和赵构一连发布十二道金字牌班师令,让岳飞撤军,岳飞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要撤,只好给赵构发信,权臣秦㻅,实误陛下也!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近中原版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

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小大历二百余战,虽未及远涉夷荒,讨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 万 一。

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贼拥入江,仓皇宵遁,所恨不能 匹马不回耳。

今且休兵养卒,蓄锐待敌。如或朝廷见念,赐予器甲,使之完备;颁降功赏,使人蒙恩。即当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时过此,勒功金石,岂不快哉!

此心一发,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飞书。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一生都在忠于他的国家他的皇帝,以至于第四次北伐时,收复西京洛阳马上都要收复东京开封了,宋朝要退兵,飞退了。然后秦桧跟她老婆王氏陷害岳飞,岳飞死前说,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若苍天有眼必不使忠臣蒙冤!后来韩托胄封岳飞为鄂王,并把秦桧縊号忠献改为谬丑!满清入关后为了使子孙后代铭记这些奸臣,太监统一以赵或者秦命名,赵秦朝赵高,秦宋朝秦㻅。就是因为岳飞,所以八百多年后,中国又一次面临亡国灭种之祸时才能打着他的旗号做到地不分南北人不论老幼,在长江西陵峡的石牌村守住中华最后一片国土!


倚楼听风雨1


封建制度的硬伤就是家天下,皇帝只能自己家人坐,别人染指就是大逆不道,这是悲剧的根源。

大宋,强敌环伺,环境恶劣,需要雄才大略的英主,英明的皇帝可遇不可求。赵构,志大才疏,黄袍加身之故,忌讳武将,重用文臣。

岳飞,生不逢时,军事奇才,政治侏儒,不会揣摩圣意,手握重兵,关心太子之事,犯了皇家忌讳,空有一身本事,命丧风波亭,可惜可悲!

秦桧,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大奸似忠。无徳无耻,满腹经纶何用?一文不值,还成为祸害民族的帮凶。

鉴古知今,先进的制度、为人民服务,才是国家强盛的唯一道路。


风光2915


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一代名将。岳飞是忠臣的代表,收复失地,打的金军溃不成军,岳家军名垂千古,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多么壮怀激烈啊,多么气吞山河啊!


秦桧,何许人也,溜须怕马,逢迎附和之徒,且被金军俘虏之后,狗胆吓破,有无投降之事,无法考证,但也是不思进取,一心苟安之辈了。
高宗赵构,也是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的一心享受之徒。
当岳飞收复失地,形势一片大好之时,赵构害怕宋徽宗,宋钦宗回来之后自己皇位不保,秦桧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且二人被俘虏过,心中害怕金兵,又为了保全自己,于是,设计以莫须有的罪名害了一代忠诚,也可能影响了历史的发展。
秦桧,毫无疑问,是大奸之臣,害了岳飞,影响了一片大好形势。秦桧只忠于自己的荣华富贵,只是为了自己自保,岳飞才是大宋真正的忠臣,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d4015a73d946480c9955b7d3d51d35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