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圍城》:都說要活出自我,可最終我們都活成了"方鴻漸"

《圍城》:都說要活出自我,可最終我們都活成了

在《圍城》的序言裡,有這樣的一段話:"在這本書裡,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簡單來說,這本書並沒用宏大的題材來反映"圍城"的特點,而是通過對普通生活中的平凡瑣碎,表達了圍困式的人生狀態。

作為對錢鍾書最瞭解的楊絳先生更是對《圍城》的主題和方鴻漸的形象進行了最深層的剖析:"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也正是這"人生的願望"才構成了我們的"圍城之境"。

一、方鴻漸的"圍城人生"

《圍城》:都說要活出自我,可最終我們都活成了

故事發生在1937年,在錢鍾書筆下的方鴻漸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小人物。軟弱、妥協、被動、隨波逐流似乎從沒有離開過他,他的一生都是在失敗中度過的。愛情失敗、婚姻失敗、事業失敗、家庭失敗、人際關係失敗,面對這些失敗,方鴻漸慢慢產生了一種孤立無援的心理。他深陷圍城之中,體味著作為一個現代人的悲哀。

作為一位留洋歸來,卻沒有拿到學位的知識青年。同大多數"五四"以來的光來積極上進的留學青年不同,方鴻漸在乎的只是自己是否有自由鬆散的生活。也正是因為這樣逃避現實、不願意處理問題的態度,造就了方鴻漸這種循環的圍困式人生。

英國有這樣一句古話:"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到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方鴻漸不是這個社會之中的唯一,而是大多數的人都是方鴻漸。面對被圍困的人生,他在留學歸來後來,逃避著蘇小姐的愛意,愛著唐曉芙卻不敢告白,終於開始面對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後,卻遭到了唐曉芙的拒絕。方鴻漸索性落荒而逃,和趙辛楣去了三閭大學任教。

平城之行,並沒有讓方鴻漸逃脫命運的捉狹,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他又再一次被排擠出來。這一次,方鴻漸還是如同以往,選擇了逃避。他逃入了與孫柔嘉的婚姻中,一位就此進入了一個可以逃避失敗和壓抑的寧靜港灣,過上自由溫馨的生活。

可這次,在這場婚姻裡,方鴻漸又再次迷失了自己,大家庭與小家庭,親情與愛情,都被撕去了溫情的面紗,成為了人生的一種牽累。

解志熙說:"錢鍾書想在《圍城》中進一步把思想批判意象和審美觀照方向指向整個人類存在——人類歷史、人類文化以及人的基本根性等。"確實,《圍城》中表現的悲劇意識,都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在現代人生活的狀態和態度。

二、被陷入"圍困"人生的本質

《圍城》:都說要活出自我,可最終我們都活成了

薩特說:"人要想獲取真正的自由,就必須嚴肅地認識自己,認清自己,並努力去砸碎這種精神的地獄。"換而言之,每一位身處"圍城"的人若是想掙脫這樣的困境,那麼其自身就必須作出深刻的轉變,即:徹底改變自己的存在方式,繼而塑起自己作為人的本質。

如前所論,造成方鴻漸陷入這樣惡性循環的主要因素便是其"不能對自己、對別人負責任的道德缺陷、人格缺陷。

從方鴻漸人生歷險的體驗可以看到,人生是一個封閉的圓圈,從生到死,人生被分為了四個部分的內容——愛情、婚姻、教育、事業。在這個圈中圈中,我們就在裡面不斷地奔跑、掙扎,卻如何也逃脫不了這密密的束縛,不是被扼死就是被異化。

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社會上及知識界普遍流行著崇洋媚外的風氣,現代西方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光極強地影響也這中國人社會各階層。叔本華說:"世界的本質就是世界要維持其自身存在的不可阻擋的"意志"和"意願"。"正因為如此,我們開始為了追求"慾望",而又陷入"慾望"不得的狀態。從而導致,生命可以大部分時間都是痛苦的。人生變得像是一場永無盡頭的、永遠得不到滿足的追求。

無論是方鴻漸,亦或者其他人的人生,都在人生、慾望與痛苦中掙扎,快樂則變成了很短暫的插曲。

《圍城》想向我們展示的不僅僅是方鴻漸對所謂人生價值的追尋,還表現了他在尋求過程中的艱難曲折和失敗。這一切都無時不刻告訴我們:我們不過是想成為看似羨慕的別人的人生,而別人卻又想成為看似羨慕的我們的人生。衝出去、逃進來,不僅成為了方鴻漸這樣普通的現代人的本體象徵,也成為了整個人類的基本存在狀況。

《圍城》:都說要活出自我,可最終我們都活成了

三、如何從"圍困"中逃脫

對於《圍城》中所表達的對人生的絕望和人世對未來抱有殷切希望的想法,歐陽欽說:"錢鍾書進一步強調了一種不畏終極的虛無與荒誕而進行自我肯定的存在勇氣。而這與魯迅所倡導的"鐵屋中的吶喊""絕望中的希望"的人生態度是一樣的,都蘊含著相通的存在哲學思辨。

①心懷希望

在方鴻漸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種空前的孤獨和無助。他在與孫柔嘉吵架之後,這種孤獨更是滲透到了骨髓之中:

擁擠裡的孤寂,熱鬧裡的淒涼,使他像許多住在孤島上的人,心靈也彷彿像一個無湊畔的孤島。

直到後來,方鴻漸真的墮落並選擇自暴自棄了。他沒有想象過自己的未來,他的一生就像那座老鍾一樣,搖擺不定。

因此,我們理應從自己近乎絕望的人生境遇中找尋目標,並永遠地為自己的行為賦予責任感。只有以這樣的態度,才能夠確定一個較為現實的價值追求並擺脫虛無的狀態。

《圍城》:都說要活出自我,可最終我們都活成了

②建立正確的價值追求

人生的圍城無處不在,因為萬事終難如願,越是得不到的越是在騷動。方鴻漸從小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養成了隨性懶散的習慣,對生活從未有過清醒的追求。

他對這個世界始終變現出一副玩世不恭的姿態,並無時不刻不再追求自由。但他又是虛榮,並且還隨波逐流的。安於現狀是方鴻漸最大的缺點。所以,當三閭大學不再和他簽下半年的合同時,方鴻漸並沒有想到自己還有沒有其他的技能可以養活自己,便逃了回去。

他從未認清過自己,就好像從未發現過適合自己的正確的人生道路。每一位想在人生中找到自我存在意義的人,我們都應該明白,空有自我希望,而沒有基於正確的價值導向。實質上我們就只有基於淺表的思想層面,從來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③付諸有效的人生實踐

虛偽懦弱、自作聰明、不學無術、不懂交際等常人身上普遍存在的缺點在方鴻漸身上都得到了集中的體現。他不是英雄,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他僅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一個普普通通的平凡人,甚至在我們的身上都能找到屬於他的影子。

方鴻漸有沒有理想?雖然在《圍城》一書中沒有明講,但我想是有的。不然,他也不會明知孫柔嘉故意靠近,也默不作聲地接受並心甘情願與她結婚。方鴻漸想將自己的理想付諸在孫柔嘉的身上,並期盼著能夠通過孫柔嘉去實現。

方鴻漸錯了,任何一位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寄託給他人去實現的人都錯了。我們的人生只有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才有可能有機會、有希望攀上頂峰。

《圍城》:都說要活出自我,可最終我們都活成了

薩特早就指出了"他人即是地獄"的結論,他說:"一切對我有價值的都對他人有價值。然而我努力把握從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來,反過來力圖控制他們,而別人也同時力圖控制我。"

所以,只有當我們學會了"獨立擔當",學會了"自我反抗",我們就不再需要因為他人的失敗而感到失望,這個時候,自我才是真正的"獨立"自我。

《圍城》一書中所要表達的就如同它的書名一樣,這個世界上每個角落都是大大小小的"圍城",人生也不過是進出"圍城"之間的掙扎。但這樣的"圍城"卻不是固定的,它都是我們自築的。如何逃離圍困的人生,說到底就是,如何才能承認,自我圍築的高牆其實是我們有必要、有責任去面對和需要解決的一切。只有以一種直觀現實的勇氣和永不動搖的信念,去努力行動。

只有這樣,我們才不需要從這座城市逃到另一座城市,即使深陷"圍城",也會覺得快樂是永恆的主基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