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經常跑馬拉松是慢性自殺嗎?

清華大學出版社


本文摘自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科學跑步:跑步損傷的預防與康復指南》


跑馬拉松對人體的三大傷害


如果說平時的慢跑是一個輕鬆愉快的娛樂項目,那麼馬拉松跑步則是一場非常艱辛困難的耐力比賽。如果說跑前訓練是預防運動損傷的關鍵,那麼跑後恢復則是身體復原和進一步提升跑步成績的必經之路。



很多跑友容易在馬拉松賽後出現跑步成績開始停滯不前的症 狀,或者過度訓練綜合徵。例如,賽後 3 ~ 7 天肌肉仍然痠痛不止、跑步比以前慢了、感冒、失眠等。這主要是因為部分跑友沒有做好馬拉松賽後的身體恢復工作。


我們要知道,馬拉松本身即是一項對人體壓力很大的運動。跑者沐浴在馬拉松精神和榮譽的同時,其肌肉、細胞、免疫系統正在遭受著大大小小的損傷。


1. 肌肉痠痛和疲勞

這是馬拉松賽後最常見的運動損傷。針對馬拉松運動員小腿肌肉的研究指出,強化訓練和馬拉松比賽都會導致炎症和肌纖維撕裂,並明顯減弱馬拉松賽後 14 天內的肌肉力量和耐力。

所以,一般要在馬拉松賽後 14 天左右,跑者的肌肉方會恢復正常肌力和耐力。


2. 細胞損傷

劇烈運動導致肌酸激酶增高,骨骼肌和心肌組織出現細胞損傷,肌紅蛋白增加,並進入血液中,通過新陳代謝形成血尿。有研究表明,馬拉松賽後,跑者的身體至少需要7 ~ 10 天的休息時間,在比賽中造成損傷的細胞才能完全恢復。


3. 免疫力下降

馬拉松賽後,不少跑者容易感冒或傳染流感。這是因為劇烈運動導致免疫系統受損,增加感冒和流感感染的風險。此外,免疫系統受損也是過度訓練綜合徵的主要原因之一。最近的研究證明,馬拉松賽後的3 天內,受損的免疫系統沒得到及時的調理,易導致過度訓練綜合徵。因此,在馬拉松賽後3 天內,跑者應儘可能地休息,並且要注意多攝入營養豐富的食物。


圖源:網絡

本文摘自圖書《 科學跑步:跑步損傷的預防與康復指南》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內容簡介:

即使穿上舒適的跑鞋,仍然會有50%以上的跑者會出現跑步損傷,尤其是以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損傷更為常見。

本書以專業且全面的知識指導跑者評估自己的跑步損傷風險,以科學且實用的操作方式指導跑者預防跑步損傷,以安全且有效的康復方法指導跑者進行傷後康復。

全書的文字簡樸、通俗易懂,內附200幅高清真人示範圖,全方面為你糾正跑步誤區,是新手跑者和進階跑者必備的成長手冊。


清華大學出版社


馬拉松是有氧耐力極限運動,距離42.195公里。

很多人認為馬拉松是專業運動員的事,會常被人關切地問跑步膝蓋疼嗎?或那種過來人的口吻:“少跑點吧,你老了就知道膝蓋疼了”。

其實只要方法對,沒什麼不好,就怕不懂又瞎跑。今天給大家講講跑馬拉松有哪些利弊吧。

對人身體有利的方面

第一,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強身體各器官的功能。

用進廢退,跑馬拉松是一個長時間的有氧運動,需要強有力的心血管協調各器官和系統來完成跑步過程,這個強化的過程經過日積月累,無疑是增強了人體的新陳代謝和肌肉、骨骼的支撐運動,促進身體循環和排毒,達到減脂的效果。

第二,強化生物鐘,減少身體的負擔。

只要是經常跑馬拉松的,作息時間規律是一個基本生活狀態,或晨或夜跑,跑步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保證這個規律的作息,就要放棄許多肆意的妄為,如熬夜、酗酒等的放縱,一個人生活規律了,身體調整也就規律了,負擔也就小了。

第三,塑造健康身體的同時,培養堅強的毅力。

不僅馬拉松比賽時間較長,平時的跑步訓練也相當耗時,但這是培養思想和精神上的毅力,滴水穿石,聚沙成塔,不放棄的理念會激勵自己不斷前行。

第四,釋放壓力,心情愉悅。

在馬拉松的賽道上你會發現孩子、青年、中年人、老年人;你會發現不同性別、不同膚色、不同國家的人,給人以平等、親和的感覺。

跑步過程中骨骼肌有節律的收縮有利於心理放鬆,舒緩情緒,釋放壓力。從心理方面,通過跑步可以暫時將注意力轉移到運動中,讓自己聆聽心跳的節奏、使身心更為專注和放鬆,是非常好的主動放鬆方式。

對人身體不利的方面

第一,運動傷害的風險。

除了體檢時會告知你竇性心律過緩,許多跑友難免存在跑姿和訓練節奏上的缺陷和不足,傷病和健康都是積累起來的,如果跑姿不正確或訓練方法有缺陷,強化的過程中會有傷病困擾的風險,不可不重視。

跑馬拉松是一個系統工程,從飲食、睡眠、訓練,都要注意傾聽身體的反應,尤其要防微杜漸,你會感到身體是脆弱的,要好好珍惜。

第二,人瘦後,沒肉支起皮膚,人明有乾癟感。

馬拉松由於是長時間長距離的跑步活動,其燃脂瘦身效果特別好,所以經常跑馬拉松的人大多身材苗條,身體脂肪含量少。

然而,到了年齡比較大的時候,代謝功能就會降低,飲食上的攝入也會相對減少,如果此時仍保持跑步習慣的話,那麼可能會因為脂肪和代謝的降低讓皮膚看起來沒有彈性,皺巴巴的。

跑馬拉松,其實是身體和精神的兩種修行,也是你選擇生活的一種方式,利與弊,皆由自己取捨,但對於大部分來說利多於弊。


菖蒲塘三哥


我也是一名馬拉松愛好者,4年時間跑了差不多12個全程馬拉松了。

馬拉松是一項極限運動,對身體的要求相當的高,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了的。不過,現在中國的馬拉松呈現出一種井噴的狀態,每一個城市都想辦一場馬拉松,以此來宣傳自己的城市或者拉動當地的經濟又或者推動全民健身。

所以,現在跑步的人是越來越多,大家也越來越把馬拉松當成兒戲,以為人人都能跑。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是對馬拉松缺少敬畏之心。

每一年,都會有人因為跑馬拉松而出現身體不適或者是猝死,這些人都是因為對自己的不夠關心,不夠愛護導致的。馬拉松是一項極限運動,並非人人可以嘗試,特別是你沒有經歷過系統的訓練就去跑馬拉松,這簡直和送死沒有差別。

很多人也會以為,我經常鍛鍊跑步,也跑過好幾次馬拉松,所以平時有練習和沒練習沒多大差別,這種觀點也是錯的。那些猝死的人也有一些人是經常鍛鍊的,但是在跑的過程沒有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便出事了。

所以,不管你是初跑者還是已經身經百戰的跑者,對於跑馬拉松也還是要有敬畏之心。

適當的跑步可以強身健體,但是量過了,就得不償失了!馬拉松最好還是不要跑的太頻繁,一年跑個一兩個就好了。跑完一個最好休息2-3個月再跑下一個,這樣身體才能夠從上一次馬拉松的傷害中完全恢復過來。


跑步時光機


這有點危言聳聽了。請聽一下一個跑馬5年跑友的分享。

首先,跑馬的好處多多。比如身體素質提升,心肺功能提升等。筆者曾親眼所見有六七十歲的跑友把多年高血壓糖尿病跑沒的,圈內跑馬找到人生伴侶的更是數不勝數。所以,跑馬的好處不容置疑,慢性自殺的說法絕對是有點扯淡。

其次,跑馬帶來的負面作用確實也聽一些朋友說過,但是也都是個案,也不能說是跑馬的普遍副作用。比如有個跑友說自己的夫妻生活質量提高了,但是每次的量卻減少了。這一定是跑步造成的麼?我們都狂汗。。。還有些跑友確實因為跑馬傷到膝蓋和腳踝的,恢復起來很漫長,去看專業運動康復醫生,貴得要死,普通醫院又治不了,搞得很鬱悶。但是,這也是自身原因,自己跑步姿勢不對或者意外損傷,也不能說是跑馬拉松的必然壞處吧。

個人體會是,什麼事情過度了都不好,應該適度。運動過量確實對身體不好,長期跑馬有時候確實感覺很累,對身體也許確實會造成潛在的危害,一般跑友還是不建議做超過自身身體負荷的運動。個人最喜歡跑10公里,既能達到鍛鍊的目的,又能避免給身體造成潛在危害,馬拉松還是偶爾跑一下,體驗一下樂趣就行了。

總之,跑馬拉松整體上還是一項利多於弊的健康運動,雖然可能給身體帶來危害,但是也不至於到慢性自殺的程度,只要大家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科學跑馬、注意適可而止就行了。享受運動的樂趣最重要,您說呢?








籃球老叫獸


運動,切記要適可而止。

跑馬對身體是益還是害?其實更多的是取決於科學的訓練。

馬拉松是一項長距離耐力運動,一場全馬42.195公里,但人體一般在30公里處就會消耗完身體中的糖份,而脂肪的供能又慢,跟不上消耗的節奏。

此時,肌肉便開始會分解。肌肉分解並非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通過賽後食物的補充,肌肉會重新長出來,並且更加強壯。

但最最可怕的是運動損傷。長時間的運動會帶給身體相比普通人更強的衝擊,因此,不正確的跑姿以及不合理的訓練計劃,是運動損傷的根本來源,也是為什麼常聽“運動傷身”這一說法。

而問題就在於,大多數人認為跑步是一種簡單的運動,雙腿來回甩就好了,有什麼需要學習的呢?在運動的過程中,由於身體激素的影響,會出現興奮的感覺,即便有關節損傷可能都不自知。

頻繁的馬拉松,對身體有害無益。

1、並非人人都適合跑馬

跑步的好處是非常多,但是也不是每個人都是能參加跑步運動,患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是不宜參加長跑的!除此以外,運動過敏者,平時一運動就頭暈、頭疼的朋友,也不宜長跑。平時不做任何體育鍛煉的小夥伴,一定記住要循序漸進,不可突發的增加平時負荷,造成各種運動傷害。

2、正確的跑姿

正確的跑姿能有效預防運動損傷。跑步時,頭和肩保持穩定,頭要正對前方,肩部放鬆,避免含胸,肘關節角度約為90度,軀幹不要前傾後仰,不要左右搖晃或上下起伏太大。大腿和膝用力前擺,而不是上抬,腿的任何側向動作都是多餘的,容易引起膝關節受傷,大腿的前擺要正,腳應落在身體前約一尺的位置,靠近正中線,小腿不宜跨得太遠。

但要說明的是現實中,很多跑者包括世界頂級運動員,他們的動作也並不一定和理論知識一模一樣,但是不影響他們在跑步運動中獲得佳績。實際上,我們的跑友們只要你的動作不要過分誇張,不影響到重心,身體是穩定的,維持合適的跑步節奏就可以啦!

3、合理的訓練計劃

跑步的訓練計劃都是圍繞三個最重要的指標:最大攝氧量、乳酸門檻、運動經濟性。這三個指標直接影響你的運動成績。

如果你在備站一長馬拉松,或者對長跑有自己的奔跑計劃,最好的教練就是你自己,合理的分配每天每週每月的訓練,為自己定製一套合適的計劃。

4、跑馬前後熱身拉伸

跑步前的熱身很重要,可以提高肌肉的核心溫度,提高血液流動速度、降低肌肉、關節的粘滯性,防止運動中的肌肉關節損傷。而跑步後的拉伸也有利於緩解肌肉僵硬,利於跑友塑造肌肉的線條形態。


穿梭體育


馬拉松(42.2km)是一項消耗巨大的活動,對人體各個 系統都有很高的要求。

簡單來說,你的肌肉開始分解了。但是不要擔心,肌肉分解不等於拿刀直接切一塊下來,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終身殘疾,只要在賽後注意補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肌肉都是能長回來的。健身的本質就是把肌肉纖維破壞,然後讓重新長出來的肌肉更強壯。比起肌肉分解,更可怕的是損傷。很多人在如此高強度的運動中,會導致肌肉、跟腱,甚至是膝蓋的半月板不可逆的損傷。

1.關節損傷。運動尤其是跑步對於關節損傷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尤其以膝關節、踝關節、足底最為著名,業餘跑者在經過一段初期的盲目訓練後10有89會面臨。關鍵在於儘可能減少損傷以及恢復,專業跑者能通過一系列調整讓自己的關節損傷降到最低,同時他們又有充分的恢復補充能力,所以能長期長跑又不患嚴重的關節病(但是其中有不少人是在伴隨關節疼痛的同時強行運動,不過還沒徹底報廢而已),業餘跑者特別是新手往往盲目加量,天天跑步,尤其以大體重,快速度,長距離,高頻率的新手,基本上跑個幾天關節就疼得不行了。所以業餘跑者除非調整姿勢、加強對應肌肉訓練以及核心力量不能避免,總之想馬拉松避開關節損傷一定要跑步專業化,否則只是個人興趣的瞎跑跑,長期馬拉松一定對關節的恢復造成嚴重損傷。

2.心臟損傷。之前看到有不明來源研究證明,長期長跑會導致心臟不可逆的損傷。而實際案例裡也有相當數量的跑步猝死者,尤以馬拉松、中距離快跑猝死者為多,其中既包括不鍛鍊而突然加強訓練的普通人也包括職業跑步者。同時裡面又有一部分是有先天或後天心臟隱患的人群。然而跑步對心率和血壓的有益調控也是有明確研究證明的,故跑步對心臟的有益有害仍然不明。總而言之,有心臟疾病,熬夜,大年齡、不運動者等心臟隱患人群明確是不宜跑步。短跑快跑或長距離跑步都會明顯刺激心臟,沒有良好的心肺功能,挑戰極限就是作死行為,還記得馬拉松紀念的那個人就是跑死的。


體育熱點啊


馬拉松是一項近幾年越來越火的社會性比賽,從參與度來說,沒有哪項運動項目可以與其媲美。專業的業餘的,男的女的,老的幼的,各個行業的,只要你喜歡,都可以走上賽場,揮汗如雨,盡情奔跑。

不可否認,馬拉松的認可度和受歡迎度越來越高。受此影響,跑步這項運動也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喜歡。從一公里、三公里、五公里、十公里,慢慢的我們發現,身體越來越好,精神越來越足,這些都是拜跑步所賜。特別是在輕鬆完成十公里慢跑後,很多的跑者都把半程馬拉松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當然,人一旦有了目標,就會激發自己更大的跑步熱情。半程成功PB後,嘗試一次全馬,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跑者人生的下一個站點。

當然,至於新聞報道的跑馬拉松猝死事例的當事人。對於每名跑者來說,都是一件非常痛心的事情。我們不建議強迫自己,不建議盲目的追求成績去跑,不建議不聽從自己身體的聲音,不建議不聽從他人的勸阻。馬拉松本身沒有錯,請用你的善意去理解馬拉松,用科學的訓練去征服馬拉松。



強哥聊體育


馬拉松運動是一項群眾比較普及的運動項目,即有隨意性、參與率較高的健身運動,以下本人幾點觀點。

1、大多數能跑馬拉松的人,都是有一個適合自己的跑步計劃,在確保身體能夠負擔的前提下跑步,這樣不會有任何問題,甚至能因此變得越來越強!但少數人,無法正確的掌握自己身體情況,盲目認為跑得越多人越健康,結果因為跑步過量而產生悲劇,這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 。

2、從馬拉松的起源,就應該知道這是一項挑戰生命極限的運動。有點常識的話都應該知道,挑戰極限這種事可不應該經常幹,就算是鋼鐵,反覆摺疊幾次都會斷裂,人體雖然有恢復能力,但在徹底恢復前就開始下一次挑戰極限,肯定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的。

3、過量跑步除了會讓內臟負擔嚴重,還很容易對膝關節、踝關節、胯關節、等軟組織造成不可逆的損傷。這時早已跟為了健康去跑步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吧。

4、不單純是經常跑馬拉松,只要是經常勉強自己跑步,超過了身體能負擔的極限,就會有健康問題,就是在慢性自殺。




藍海41126782


目前醫學研究對於跑馬拉松存在3個問題:

1. 關節損傷(跑步膝),跑步對於關節損傷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尤其以膝關節,踝關節,足底最為著名。雖然跑步者能夠通過一系列調整讓自己的關節損傷降低,但是經常跑馬拉松一定會對關節的恢復造成損傷。

2. 心臟損傷,之前有研究表明,長期跑馬拉松會導致心臟不可逆的損傷,在實際的例子中也有相當數量的跑步猝死者,尤其是跑馬拉松的。

3. 腎臟等器官損傷,橫紋肌溶解相信長跑者都用過吧,過量運動不僅僅只損傷心臟,還可能損傷其他器官,同樣致命,城市的街道空氣質量參差不齊,經常跑馬拉松勢必對呼吸系統造成影響。

就我個人而言長期跑馬拉松相當於慢行自殺,如果只是為了鍛鍊身體,增強體抗力,只需要適度的跑步就行,沒必要經常跑馬拉松。





侃侃自媒體



與“馬拉松熱”相伴而來的,自然是“馬拉松黑”。近年來,除了每一樁馬拉松猝死事件都被大肆炒作之外,不時還會冒出各種宣稱“跑步太多/太快有害健康”的所謂科研論文,讓那些本來就懶得跑步的人多了一個藉口。


那些不肯跑出第一步的懶人,成天就等著這些黑馬拉松的聳聽危言,以便能竊喜慶幸一句:“還好我沒跑!”然後心安理得地想幹嘛幹嘛去。


事實上,這種現象不獨中國有,連跑步發達國家美國也不能免俗。大約從5年前開始,“馬拉松可能要了你的命”之類文章同樣在美國不時湧現。


它們引起一位馬拉松發燒友兼心臟病醫生本·羅辛(Ben Rosin)的密切關注。這位加州的七旬退休醫生有一大幫同齡的訓練老夥伴,其中大多數人都很健康。



他對這些老跑友的壽命和健康狀況進行深入研究,今年1月底將研究論文發表在《外科醫生與體育醫學》(The Physician and Sportsmedicine)期刊上。


文章標題是:《跑馬拉松有毒麼:對54名男性馬拉松跑者心血管病患病率及壽命的觀察性研究》。



先說文章的結論:他的馬拉松跑友比同齡美國男性(1975年年滿40歲的成年人)平均多活19歲!


羅辛和這些跑友的相識可以追溯到四五十年前。自1969年開始,他們每個週日早晨都會在加州Palos Verdes鎮相約一起跑。


最初人數只有五六個,每次跑6英里(約10公里)。後來大家會在跑後共進早餐,自稱“早餐跑團”(The Breakfast Club)。


此後10年,這個跑團規模不斷壯大,跑得越來越遠。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期,參加約跑的人數每次都在35到50個之間,距離往往延長到20英里。每一年隨著當地馬拉松比賽日的臨近,跑團人氣都會變得日益紅火。


跑團中的高手水平在兩小時三四十分左右,還有一些以進三為目標。“在當年這可是個大目標。”元老之一John Rudberg說。



羅辛的研究對象是當年這些嚴肅跑者中的54人。他們有很多已經跑過上百個馬拉松,外加一些超馬。


除一些曾是大學田徑明星之外,大多數從30歲以後才開始跑步,羅辛自己也屬於這一類。他迄今已跑過60場馬拉松,最好成績3小時30分。


“早餐跑團”目前依然存在,只是和鼎盛時期相比有不小變化:週日約跑可能會來20個人,新老成員大約各佔一半;“老鳥”們大多以走代跑,但仍有一些人每週堅持跑幾次,儘管已經年逾八旬。



1970年代中期至今,這54名研究對象已有18人去世,平均終年81歲。主要死因是癌症——有7人因此死亡,平均享年77.2歲;另有5人死於心臟病,平均壽命86歲。


在36名健在者中,17%存在某種形式的心臟疾病,平均年齡76歲;而美國這一年齡段男性的心臟病患病率為34.5%。


“我的數據揭示,(早餐跑團成員的)心血管病和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病率很低,且壽命延長了19年。”羅辛寫道。


這一延壽效果遠好於其他大量關於鍛鍊方式和長壽的研究發現,例如對環法自行車賽騎手的調查顯示,他們平均多活8年。其他研究的結論通常是,適中和大強度鍛鍊能延長壽命三至八年。


羅辛醫生承認,他的研究遠不是一種條件受嚴格控制的試驗,尤其是“早餐跑團”的成員享有良好的教育、職業和保險等優勢,而這些都有益於健康和長壽;他的“對照組”卻包括全體美國男性,包括較弱勢人群。


儘管如此,他的研究結論還是很令人鼓舞。“這裡報告的對54名馬拉松跑者的長期觀察數據,支持了部分馬拉松跑者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低、壽命較長的看法。對於自願參加馬拉松跑步的健康個人來說,沒有任何已知理由反對他們參與具有可觀潛在益處的高強度、高耐力體力活動。”他指出。


中國馬拉松的情況同樣如此。沒有多少人想慢性自殺,你再留意下身邊的馬拉松跑者,看看到底是跑過一個就不敢再跑的人多,還是經歷一次就從此上癮、欲罷不能的人更多?


如果馬拉松是慢性自殺,會有這麼多人肯去飛蛾撲火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