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何孔子之後再難有師者做到因材施教?

文化知識趣味談


孔子的“因材施教”在巜論語》中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先進篇第十一.第22 章”: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諸?”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子路和冉有都是問了一件事情,聽到了應該去做的事情,就應該立即去做嗎?而孔子卻作了不同的回答。他對子路說:有父親兄弟在,怎麼能聽到了就去做呢!而對冉有說:聽到了應該去做的事,就應該立即去做!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公西華聽到了這二種不同的答案,困惑了,就問孔子,你對子路說,因為父親兄弟都在,聽到應該去做的事情,不要立即去做,要問一問父親兄弟。而你對冉有卻說,聽到應該要做的事情就立刻去做。公西華不解,斗膽問了孔子。孔子說:冉有平日謙虛退讓,所以我鼓勵他向前,聽到了應該要做的事情,就立刻行動。而子路幹勁大,有二個人的力氣、總是想力求勝過別人,容易衝動,所以我要拖拖他的後腿,讓他學會冷靜。

這是孔子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範例。縱觀中國歷史,這種因材施教的方法是否延續了,我不是十分了解,但在當前,我們似乎看不到這種因材施教的傳統了。主要原因主要有:

一、應試教育,考核老師的是學生的成績,而不是學生的個性素質,所以從事具體教學的老師們,肩負的是把書教好,而不是針對不同學生,實施不同的教育,培養出來各個領域的人才!

二、模板教育,現在的教材都是由教育部門統一制定,不允許超出教學大綱另搞一套,標準化教學,不可能去思考“因材施教”的教學。

三、唯有教育,已經形成的理念,那就是隻能考取好大學,才能有大出息。很多人的興趣,技能等等具有個性的東西,一旦上學了,就被扼殺了。大學分985 工程,211 工程,中學有重點,非重點,學校內部又要分實險班,重點班,普通班。如何擠進前列,唯有考試成績說話,而不是什麼特長。

孔子倡導的“有教無類”在當今社會是無法實現的!





許躍


這問題問得太無恥了。只要是個人都會因材施教。你見過教男孩子針線活,女孩子打鐵的嗎?

因材施教不是孔子的創意。中國古代男耕女織本身就是因材施教,現在高中分科、分班,到大學分專業,個人報志願就都是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學大綱只有一個:萬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這樣的人壓根不配當老師!老師應該淡泊名利、以培養有用之材為目的!


孔子本身就不是什麼材,他那點東西太低端了。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就是說孔子用四方面的內容教育學生:文化知識,行為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

文應該以歷代古籍、文獻資料的學習為主,行、忠、信相當於今天的政治課,無非是些為“古之聖賢”歌功頌德的故事以及一些空洞乏味的大道理。

就這點破玩意,幾句話就能說明白的事,居然有學生跟著學一輩子?到底什麼樣的智商啊!還不如當代的五講四美!

學生樊遲想學農,孔子不但沒因材施教,反而在背後罵樊遲是小人!這是什麼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也不可能把每個人都培養成材。

看看孔老二帶的那些學生吧,72位春秋戰國時期的優秀青年,被孔子教育成了72只毫無建樹的學舌鸚鵡,整天只會搖頭晃腦“子曰詩云”、“之乎者也”。孔子的兒子孔鯉,也被教育成了一條糟蹋糧食默默無聞的紅燒鯉魚。對於孔子的評價,說得好聽一點叫誤人子弟,說得難聽一點叫社會蠹蟲。

這些評價可不是我造謠的,請看: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韓非子在《五蠹》中說“儒以文亂法”。


猛哥厲史


“因材施教”是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魯、雅之異,人的心理狀態有勇進與退縮之別,而且每個人的才能有不同的發展趨勢,教學中必須根據這些不同的心理特點因人而施教,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儘管“因材施教”這一概念並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總結孔子教學方法時歸納出來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對後世確實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孔子提出了儒家學說,儘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萬世師表,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因此,準確地說,是孔子第一個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又由北宋理學大師朱熹整理歸納,包括古代的孟子、董仲舒、周敦頤、王陽明、黃宗羲,近現代的梁啟超、胡適、蔡元培、陶行知、馬寅初等著名教育家都一脈相承了這一重要教育思想,言傳身教,都取得了傑出成就。



舒駿


現在教師的職業精神缺乏,使因材施教流於形式。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必須要知己知彼。先要了解學生是什麼樣的“材”,然後教師如何去施“教”。大部分教師喜歡把精力投入到鑽研業務知識,提高課堂教學能務上,而忽略研究學生。即使有時間,教師也不肯花大力氣全面瞭解學生,因為學生是複雜的。

古代教學規模小,教學內容較少,教學組織形式不同。在古代讀書很大程度上是了做官,社會大環境和教學成本決定了受教育者多少。 古代的因材施教歸根結底最後是被少部分人享用的。而今日犧牲了少而精的“因材施教”,實際上是為了降低教學成本,真正做到“有教無類”。是精緻性讓位於公平性。

現代並沒有放棄因材施教。只是在現代其難度高,教師可以發揮的空間小。也許在生產力更發達的未來,“因材施教”會以有別於古代的方式重新輝煌起來。不要割裂的看待一兩件小小的元素,而是要在整個環境下去理解。



京師書苑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實施因材施教原則,一般要求做到:

一,教師對學生的一般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學習風氣、學習態度和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儲備、智力水平以及思想動向、身體素質等方面的特點,都要充分了解,以便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教學。

二,教學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體教學上,又要善於兼顧個別學生的個性要求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

三,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對每個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別設計不同個性特點學生成才的最優方案。

根據這樣的要求來對照我們現在的教學實踐,一個班級有40-60人。

有多少教師敢肯定地說他對自己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儲備、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體等方面的特點”,都充分了解了?

有多少教師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分別設計每一個不同個性特點學生成才的最優方案”,促進學生最大可能的發展?

不敢說就沒有這樣的教師,至少我身邊沒有聽說過,因材施教對於現代教育來說依然是一個理想。


夜聽老梁


這個命題是錯誤的,也是不符合社會事實的。一般來說,師者是當老師的人,智力一般都不存在的問題,對於教育學生肯定是區別對待的,對因材施教這個原則,施於有形或者無形!只是對教育的認識或者見解以及教育的行為習慣,從理論上達不到孔子的那麼高!孔子不光是教育的實踐者,也是教育的理論家。所以絕大多數教師只能是教育的實踐者,卻做不到理論家。儘管有一些理論認識,但難以取得孔子那麼高的成就,如此而已。


沙金A


孔子處在春秋時期,那是一個縱橫開放的時代。此時教育尚屬私人領域的事,有教無類,教師自由授課,因材施教。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特別是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教育就是為封建專制服務的工具了,模式統一,內容統一,因材施教就再也做不到了。


愛國老頑童


簡單說,孔子教授弟子的是學問,是如何讓天下大同。針對不同的弟子,採用不同的方法,以求激發出各弟子最大的潛能。



而之後的官學也好、私學也罷,講授的多是知識。因為學好了只能賣給帝王家,帝王看似代天巡狩,實則無法掩蓋其代表一家、一族、一部分人利益的本質,已經不是為天下了。


境界的不同,是孔子之後難有師者因材施教的原因。尤其是科舉考試後,名義上所學都是聖人之學,是為天下百姓謀幸福的學問,可是一旦瞄準了朝堂,大都千篇一律了!


聖哲同學


春秋太遠,師者不少!


金城逸翁


現代趕鴨子式教育,如何因材施教?教育,教書育人,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