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乾隆当上太上皇后,是怎样度过晚年的?

夏目历史君


乾隆是除了尧舜之外为数不多的一个主动禅让的皇帝,历史上不乏禅让的皇帝,但都是被迫的,唐高祖李渊被儿子李世民一场政变逼下皇位,武则天也是被儿子和大臣发动神龙政变而退位也算是当了太上皇,而唐玄宗也是如此,当了太上皇以后被皇帝处处提防,遭受软禁最后郁郁而终,但是乾隆却不同于任何一个“太上皇


乾隆在对永琰考察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决定选他为接班人,而这个接班人却没像其他的皇子一样,等皇帝升天之后才继位,相反,乾隆决定活着就把这个皇位给交出去了,因为乾隆接近老年的时间才立储,所以就会有人以为他太贪恋皇位,但是乾隆自述过“朕践阼之初,曾焚香告天云: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就是说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了,我不可能也不敢在位的时间超过61年,所以在60周年的时候传位给皇子,我就可以提前退位了。

但是在乾隆退位之后,仍旧大权在握,直到他去世,嘉庆只能算是个傀儡皇帝,并且在退位之前,乾隆就曾明确表示,自己只将一些繁琐的小事交给皇帝来办军国大事“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听我训导”(《清高宗实录》),乾隆的意思就是说军国大事皇帝还太年轻,独自不能完成,还需要我亲自来教导。

当然,在嘉庆继位之后可以帮助老爹处理很多事物,乾隆也就可以清闲一下,相比于皇帝来说,这个太上皇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来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乾隆对作诗,收藏,鉴赏等都十分感兴趣,在画画和书法方面也下了很多的功夫,另外,他所在的时代属于康乾盛世,所以说乾隆是很多有钱的,这也使得乾隆有钱来收藏自己喜欢的书画,做一个收藏家。乾隆晚年最大的爱好就是来自他收藏的这些字画,在处理政事之余,他就会拿出时间来鉴赏一下,并且在每一幅鉴赏完的字画后面盖上章“乾隆御赏之宝”甚至遇到喜欢的还在后面题字。

除了收藏鉴赏之外,乾隆确实很有一些雅趣,当然他的这些兴趣是建立在巨资耗费的基础上的,乾隆的奢侈是出了名了,也是他将康乾盛世的盛世之名败光的,这样说也不无道理,乾隆时期经常吩咐内务府制造一些奢侈品,乾隆时期的玉器,瓷器即使放在现在也是艺术价值很高的,他为了证明他的品味之高,艺术修养之高甚至是不惜下血本。这样看来,乾隆的晚年过得还是很安逸的,既能大权在握,还有闲情雅致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清朝的国力也由盛转衰起来。

但是在乾隆晚年却是有点小遗憾的,那就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就在乾隆刚禅让皇位后不久,在陕西等地爆发后迅速蔓延,为了镇压起义,也用尽了人力物力财力,祖孙三代带来的康乾盛世也在这场白莲教起义中不复存在,自此之后,清王朝开始慢慢走向衰颓。


木剑温不胜


众所周知,乾隆禅位是一场橡皮图章的朝堂游戏,让出的只是一个皇帝的虚名,乾隆还是大清的当家人。

在历史上的太上皇这个群体里面,乾隆是最幸运的一个,一方面名义上退休了,实际上退而不休,大权仍在;另一方面,没有繁杂的礼仪性事务,比当皇帝轻松多了,因此,有更多的时间追求自己的爱好。

乾隆对文艺充满热爱,十九岁开始学画画,年轻时就是一位文艺青年,基础还算可以。他的生母崇庆皇太后还在世,每年过生日的时候,乾隆都会画上几幅画,为母亲祝寿。

1736年,刚刚继位的乾隆就曾画过主题为“桂菊”“松竹梅”“梨花白燕”“凤仙石竹”和“栀子花”的六张彩图。

在书法上,乾隆也下过不少功夫,他最推崇的书法家是王羲之,经常临摹其《快雪时晴帖》。乾隆不仅喜欢写字,还喜欢在文物上题字,现在很多文化古迹上都能看到乾隆的“大手笔”。

为了追求书法的境界,乾隆不惜成本,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恂的《伯远帖》集中到一起,藏于养心殿的西暖阁,并把这间屋子命名为“三稀堂”。

当了太上皇的乾隆,重拾年轻时的文艺理想,经常挥毫泼墨。乾隆书画水平虽不及宋徽宗,也称不上优秀的书画家,但他肯定是一位大收藏家。乾隆朝经济发达,国库也比较充盈,他的小金库也有不少财富,所以他一生搜罗了许多奇珍异宝。

乾隆晚年最大的爱好就是鉴赏书画,先将一张张名贵书画打开,评头论足一番,然后盖上“三稀堂经鉴玺”或“乾隆御赏之宝”等印章,遇到特别喜欢的作品还会题上几个字。

乾隆还将自己的收藏品分门别类,编成目录,整理成书。现在收藏界的许多经典书目,都是乾隆晚年时编辑而成,比如古砚目录集《西清砚谱》,古铜器目录集《西清古鉴》。

在陶冶情操,追求艺术之余,乾隆也没忘关心朝政,经常会接受皇帝、大臣的请示,但凡重要人事任命、军国大事,都需要他点头。乾隆晚年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平定白莲教起义。

白莲教起义是乾隆朝社会危机的一个集中体现,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打乱了乾隆的退休生活,所以,乾隆当太上皇后在军政上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此。

仅仅三年时间,调动了十万军队,耗费七千万两白银,然而战场形势却不见好转。主要原因是,上至和珅,下至小官吏,都把这场战争当成捞钱的良机,军队早已失去战斗力。自登基以来,乾隆从未如此一筹莫展,愁得老爷子只能用念咒语的方式意欲制敌人于死地。

在去世的前一天,乾隆做了一首《望捷》,渴望平定白莲教的捷报传来。在遗诏中,他念念不忘的也是这件事。

这次起义,直接揭开了“盛世”的面纱,宣告了康乾盛世的终结,大清王朝从此走向没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