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说初学行书临《圣教序》最为适宜?

cles


初学行书,临写《圣教序》最为适宜,这是很多书法同道的共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本人临写《圣教序》多年,认为有以下几点关键原因:


一、符合“取法乎上”的学书原则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意谓效法上等的,也只能得到中等的,即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二、《圣教序》是王羲之行书集大成者

《圣教序》虽然是后人集的王羲之的字,但正如明人王世贞所说,它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而且范字丰富,有将近2000字的篇幅。

三、《圣教序》比《兰亭序》更容易上手

这一点是临写过王羲之的书法爱好者都能深刻体会到的。


四、很关键的一点:《圣教序》的字,几乎都是后代书法名家的样板

我在临写过《圣教序》以后,再临摹东晋以后的行书名家名帖时,不管是哪一家,都觉得很眼熟,为什么呢?原来大部分字形都是来源于《圣教序》!


换一句话说,临写好了《圣教序》之后,再去临写其他行书字帖,就好比孔子“登泰山而小鲁”,都不在话下了。

举例说明

1、王羲之《圣教序》“岂”字,这个字特点很明显

再看后世书法名家的写法,基本上都是王羲之的影子:

2、唐 · 陆柬之 · 文赋

3、唐 · 欧阳询 · 千宇文

4、唐 · 李世民 · 晋祠铭


5、宋 · 米芾 · 苕溪诗帖


6、宋 · 蔡襄 · 自书诗

7、明 · 董其昌 · 昼锦堂记


再举一例:

1、王羲之《圣教序》“有”字:这个字的特点也很明显

再看后世书法名家的写法,基本上都从王羲之这里来的:

2、唐 · 颜真卿 · 祭侄文稿

3、唐 · 杜牧 · 张好好诗

4、宋 · 苏轼 · 新岁展庆帖


5、宋 · 黄庭坚 · 与天民知命书


6、元 · 赵孟頫 · 山上帖


7、明 · 文徵明 · 乐志论


8、明 · 董其昌 · 颜平原争坐位帖


总结问题:

通过以上示例说明,看明白了吗?所有后世书法名家的行书,基本上都是出自王羲之,字形基本上都可以在《圣教序》上找到,那么初学者直接从《圣教序》入手,不就找到了行书源头、直奔捷径了吗?!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初学行书,最不宜临习的就是《圣教序》。《圣教序》因为是石刻,没有相当的书法功底,根本就不可能把毛笔提按顿挫,起伏跌宕的变化学习到。

行书对笔法的要求比楷书高得多。行书贵在流畅。不先把笔法的组合弄清楚,冒然下笔,临写出来的只是《圣教序》的形,没有王羲之的神。主张先从《圣教序》开始行书学习的人会说,初学行书追求神意不可能,只要先把外形学到手,再去追求神韵。



话是这么讲。可是要把形似练成,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到的。问题就出在时间上。就像我们现在的楷书学习一样,习惯了碑版楷书的工整,看到墨迹作品时,反倒认为没有碑版写的好。殊不知,碑书尽管也是要先书丹,然后再刻字。刻刀可是硬的,和毛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工具。经过刻刀的雕琢,墨迹中的细节完全消失殆尽,只留下了形质的大概。我们可以把《兰亭序》和《圣教序》中相同的字找出来进行对比,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在墨迹中起笔时的逆入折抢、收笔时的顿挫回衄、行笔时的牵挚纵横,在石刻中所剩无几。当习惯了生硬的形体,审美的标准便会以石刻作为标准。习非成是,把僵硬死板当成了刚健雄强。看看学习《圣教序》的人,有几个人能写出王羲之的神韵?



书法是以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的,要学习书法,最好的教材莫过于墨迹。我们要学的是笔法而非刀法。舍弃了墨迹而去追求刀痕,这便是舍本逐末。我的最新专栏《最美集王圣教序一百字》,对如何学好《圣教序》有详细的介绍。不管学习哪一种书体,首先要把笔法和运笔的问题解决。笔法不解决,不知道从何下笔,怎样收笔。运笔的问题不解决,快慢提按做不到,只是按下去做匀速的运行,笔画轻重无变化。毛笔成了“硬笔”,神意从何而来?


子衿书法


学习行书一般应有楷书的基础,如走俊逸一路的,应从王羲之的《圣教序》入手,掌握其规模和筋骨,进而学习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学习《兰亭序》执笔一定悬肘临摹几百遍!赵孟頫一生临摹《兰亭序》几千遍,日书万字的悬肘快写才能做得到!笔法千古不易,行书的法帖才能韵高千古!学习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悬肘快写像我们平时打草稿一样!临摹一百遍,只得其形。临摹二百遍,只得其韵。临摹一千遍得其笔法、笔势、章法等晋时大丈夫磅礴隽美超群的精华!

学好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神韵后可广学古今中外的各种法帖吸取精华和营养!学习颜真卿的雄浑行书如《争坐位帖》、《祭侄稿》,得法之后,再讲求写意。

学好天下第一和第二行书后,上可攻古碑和草书!学古不泥古,出土创新!下可固楷书和入宋人之室,可选苏东坡的丰腴清雄,或黄山谷的峭劲开张,或米芾的潇洒飞越,再参以赵孟頫的风流姿媚,或文征明的挺拔俊雅。

以碑书坚行之骨,法帖润行书之姿,参以宋代意态之长,再学四王(王羲之、王献之、书圣七世孙智永、王铎)法帖之极!则真、行和草流芳万代!得王法者得天下之行书之精华!











湘顺1


《圣教序》 是个啥?

《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有了一定的楷书基础,初学者从介绍《圣教序》开始会不会有点高?至于这个问题,也是蛮复杂的。许多人认为选择《圣教序》的序言是一个好的决定。然而,另一个问题是《圣训序》有不同的版本,包括怀仁和尚的《王羲之序》和褚遂良的《大雁塔圣训序》。

王羲之的行书,在开启新一代氛围之前,使用了灵活优雅的笔,点画充满活力。这很难学,但并不是完全不适合初学者。

学习书法,首先要学习书法的形式,然后学习书法的精神。王羲之《兰亭序》上的墨迹早在宋代就消失了。今天,只有不同版本的双钩拷贝被传下来。

《兰亭序》的笔画具有最大的灵活性,其结构非常精巧。每一笔的距离、接近度和空间布局都非常漂亮。

看起来有些单词的单个笔画在构建时非常随意,甚至有些夸张,但是当最后一个笔画完成时,就令人惊奇了。几乎每个字都是艺术品。

其次,兰亭序的特点是有大量的游丝串,特别是如果你剪下一个单独的字符并放大它,你会看到它耦合的痕迹,比如公园里糖厂拉起的糖果串。

这也是后代无法企及的。传说王羲之写完《兰亭序》后多次写同样的内容,但他写不出第一个意境。

不可否认,《王羲之圣教序》是一部集字作品,但它也是学习王羲之行书的最佳典范之一。这部作品是怀仁从王羲之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中收集的,他所需要的人物被挑选出来,放入《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序言中。即使他找不到他需要的角色,他也需要分解不同角色的偏旁部首并重新组合。这种分组文字的方法似乎符合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但在气的循环中是否一致?这个问题是可以想象的。

如果你是一个行书的初学者,你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如难以掌握结构,使用笔慢,掌握笔法不准确,难以控制实际情况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对比等。虽然王羲之的行书在写作上仍然非常清晰,但对初学者来说仍然很难。如果你只想读王羲之的《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序言,那就没有必要了。

有人建议你可以用透明纸盖住它,然后用墨水勾出轮廓来学习。复制开始时,会有滞后现象。我们知道王羲之的行书笔非常流畅。我们可以用许多临时的方法来学习它。为了找到流畅的感觉,我们可以写几个字。学习任何书法风格时,我们都应该注意笔法。王羲之的行书笔法最为精湛。

纯手工作答,如果博而化易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博而化易来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评一转都是对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谢伙伴们的支持!


博而化易


初学行书从临习《圣教序》开始是最好的选择,很多成名书法大家都是从这一步开始的。

《圣教序》是王羲之书法的宝库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此碑为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据说怀仁和尚为收集王羲之字库,前后历时二十余年方成,但碑里很多字也不是王羲之真迹,有些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学习行书从王羲之的字开始是正宗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唐太宗李世民尊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本人也因此被后人称为书圣,他自然也是行书的第一宗师。

书法在中国发展了数千年,但归根结底还是能在王羲之这里找到源头。临习书法从王羲之的书法开始最好,尤其是行书。

《圣教序》是王羲之书法里集录的最好的素材,是王羲之书法的集大成者。学习《圣教序》就等 于学习了王羲之书法的正宗。

《圣教序》以单字为主,更便于初学者临习

《圣教序》因是集字碑,单字成书,字与字之间不连贯。且这个碑中的字多是行书和行楷,少有草书,所以更便于初学行书者学习临摹。


方圆居文化


我认为初学既临《圣教序》不合适。


《圣教序》看似容易,其实是最难的行书之一,所以初学人学《圣教序》,只能是挑字去学,就是仅仅学了一些简单的字!

初学之人可以从比较易学的陆柬之《文赋》,赵孟頫的《胆巴碑》以及智永的《千字文》,这样的法贴学得有些心得,再去学《圣教序》会更好一些!


一笑貫长天


初临圣教序可以先临清代书法家的版本,这才是手写版的,自然流畅,跟王羲之写的很相近神似。关键是每个图片都很清晰,笔法走势都清楚。尤其是适合秀丽笔来写!





岁月静好笔墨春秋


笔者认为行书可以从集王羲之字《圣教序》入手。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可以说《圣教序》是沙门和尚怀仁花费几十年心血集王羲之行书而成。

一是王羲之的行书被称为正宗,学书贵"取法乎上",选择《圣教序》就选择了正确的方向。

二是这幅作品为小字行书,笔者认为学习行书宜遵循原帖,笔法结构宜于掌握,开始写行书不宜过急写大字。

三是《圣教序》笔法丰富,点画生动,结构清朗,学习掌握了王羲之用笔特点,对今后艺术发展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是古今许多书法大家一生都在临习《圣教序》,被千百年来后人所推崇,证明学习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以少走许多弯路,更可以免入歧途。




赵国俊书法诗文


每次有人问怎么学习行书,我总是推荐《圣教序》,加上初学者千万不要临写宋人行书。

学习行书最好的范本《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非常适合初学者。

学习行书前,最好有一定的楷书基础,小篆基础也可以。

《圣教序》是唐太宗署名的一篇文章,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

现在所说的是《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不是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是楷书,虽然褚遂良的楷书是比较容易获奖的楷书。

不是开玩笑,初学行书我推荐学《圣教序》,有人看到了,还接着问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也就是《圣教序》,最好的行书教材是这样的。

不要觉得《圣教序》太难,不适合初学者。《圣教序》的字非常适合初学者,因为字非常的“正”,各个都是精挑细选过的。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单字精妙,每个字都非常的优秀,每个字都能单独拿出来练。初学行书,临这样的帖子虽然有难度,但是取法乎上,选择高水准,起点高要求高,你的水平也会高。

有些行书的帖子,并不是每个单字都非常的优秀的。

学习行书最好的范本《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适合所有阶段的人学习。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不只是适合初学者,还适合所有阶段的书法爱好者。

上图的三个“有”,后两个是赵子昂和沈尹默临写《圣教序》,没有对比没有伤害。不管你是谁,《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都值得你学习。

唐孙过庭《书谱》说书法水平的三个阶段: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王羲之的行书,完全达到了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一人有感

如果初学行书不学《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那么学什么呢?

难道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不是对于初学者太不友好了。

难道是宋人行书,苏轼或者黄庭坚的行书吗?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一人笔记


我真的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原因是类似的提问都有点古怪。

条条大路都说通罗马,可是,你得先知道罗马在哪个方向才对不是?

一,有的人就在罗马。

二,他本人就在罗马跟前。

三,他知道去罗马的最近途径。

四,有人给了他去罗马的方向。

五,他只认为条条大路可以通罗马,自己认为只要自己不停的走就行了,这是最可怕的,他天天在重复自己的错误而不自知,弄到最后,落得个有工夫无功夫,可惜了,这样子的书法爱好者太多了。我也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吧,他们说我写的东西无家可归,我也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