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扶蘇沒自殺,繼承了皇位,秦朝會如何發展下去?或者是,還會照樣快速滅亡嗎?

五六愛搞笑


如果扶蘇沒自殺,繼承了皇位,秦朝會如何發展下去?或者是,還會照樣快速滅亡嗎?

  歷史沒有如果,只是後來人想想也是可以的,我呢,也簡單說說自己個人的看法,如有不當之處,還請海涵。

  秦始皇暴斃,留下偌大帝國,趙高和李斯這兩人扶著個胡亥上位,不久就把大秦給禍禍完了。當然了,這裡面胡亥沒少幹事。胡亥別的技能點沒亮,但是他聽趙高的話,上位之初就把哥哥扶蘇給幹掉了,順便也把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送去見父皇了。扶蘇接過假詔書,都沒怎麼懷疑真假,人蒙恬勸也不成,他直接抹了脖子,去地下見秦始皇了。

  如果扶蘇沒自殺,繼承了皇位,秦朝會如何?

  簡單來說,我覺得,不會速亡,但如果扶蘇沒有手段,秦朝也不會存在多久,因為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頭緒也太亂,理都理不清。

  為什麼不會速亡?

  秦帝國滅亡,表面看是農民起義,但實際上原因很多,秦二世延續的是秦的原來一套體系,崩得太緊了,結果速亡。扶蘇本人,在民間還是很有威信的,所以如果他上位,人民有了期盼——這個最初的陳勝吳廣打出的大旗,可以證明,起義的時間點會退後,或許會一直退,即,不會速亡。扶蘇和胡亥,肯定是不一樣的路數,早在焚書坑儒時,扶蘇就勸阻過秦始皇,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很明顯,這是和秦始皇既定的方針不一樣的提法,“重法”不可行,否則“天下不安”。他敏銳地看到了天下的大問題,所以,如果他上位,會進行改變,正如彈簧一般,他會試著放鬆,給天下一段穩定消化的時間。但這明顯需要能人,誰可以呢?不知道。反正他的蒙恬不行。

  但為什麼還可能會滅亡呢?

  咱們知道,秦國的強大,在於它特殊的制度,尚武的風俗,軍國化的體制,以軍功來強國使得秦國一躍成為超級大國。但是這種體制適合打天下,不適合守天下,秦人打仗個個奮勇,殺敵立功,但是天下都統一了,哪打去?無仗可打,靠軍功起家,可不就斷了夢想了?秦始皇或許一直在找個好方法,能永保帝國活力,可是他還沒來得做就死了,只不過他忌憚軍隊勳貴們,大力啟用新人,他雖然封了一批侯,但這些侯沒封邑,也沒實利,怎麼安撫?扶蘇上位,能否解決這個問題?很難。本質上扶蘇的政治經驗非常缺乏,連個詔書的真假都分不出(或者不想分不能分),還能指望他多圓滑呢?

  因為秦帝國實行的是郡縣制,沒有封國,只有郡縣。在咱們現代人看來,郡縣制實在是太好了,中央集權呢,想在自己一畝三分地當土皇帝?可不能。只是秦帝國全面推行,明顯是沒有基礎的。為什麼秦末漢初項羽和劉邦都選擇了分封諸侯?不是項劉傻,是因為時勢需要,看看秦始皇一死,天底下多少個原來的這個王那個王的後代都樹起旗幟還能壯大?因為人們都這麼想著,春秋戰國都多少年了?哪能一下子就全改了?扶蘇有這個解決之道?基本沒有。他連自己的弟弟都鬥不過,估計上了位,也得和趙高李斯磕,以他和蒙的手段,怕不是對手。雖然他和六國原貴族多少有些結交,但是利益至上,誰也不會輕言放棄。

  秦的滅亡,宗室的力量薄弱也是一個原因,秦始皇怕宗室叛亂,怕有內鬥,宗室們也都沒有封邑,自然沒有兵馬,想襄助也不行啊,這就是為什麼胡亥想把威脅一鍋端就一鍋端的原因,想想看秦王子嬰,人劉邦殺到咸陽時,他無處可去,只能乖乖投降。扶蘇如果上位,必須加強宗室的力量,但這個度也不好把握,太小了不起作用,太大了尾大不掉,外部矛盾或許清除了,但內部矛盾又來了,以扶蘇偏於優柔的性格,估計也不好辦。

  當然了,咱也就是瞎想想,真的扶蘇能上位,他到底會採取什麼樣的措施,誰也不知道,估且說說吧。

  簡單幾句,拋磚引玉,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葉之秋


扶蘇聽到父皇已經去世的消息時,正在蒙恬大軍中,哽咽聲中聽完趙高宣讀的遺詔內容,得知自己成為新的秦朝國君,倉促中,他與自己的老師蒙恬簡單交換了意見,聽從蒙恬的建議,大軍對匈奴採取守勢,暗中抽調部分騎兵部隊,立即向咸陽方向前進。

在父皇靈前接過傳國玉璽,扶蘇正式成為秦朝第二位皇帝。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登記在冊的兒子共有十四位,扶蘇為長子。

他的母親是來自鄭國的妃子,頗有民歌天賦,當秦始皇翻看用牛皮索連接的重達120斤的竹簡後,早已精疲力十足,只有聽了鄭妃的《山有扶蘇》民歌后,會一掃疲態,所以秦始皇將兩人的兒子取名扶蘇。而扶蘇公子正是在父母的寵愛中笜壯成長為一棵小樹。

這時候的秦朝,國家形勢十分嚴峻,秦始皇由於剷除六國的戰爭綿延不絕,國家經濟十分困難,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封建大一統的專制王朝,必然引起六國遺留貴族勢力的反彈。

秦始皇於是用始皇帝的名義不斷的巡視天下,祭祀山川,封禪泰山,刻石勒銘,向天上、地下、人間宣揚威德。即使在藝術上,其審美觀點也是以“大”為美。修築萬里長城、阿房宮三百里、修五尺道、鑄十二銅人(每個重千石,每石120斤),修築的始皇陵墓高50丈........

在太子時代,扶蘇與父親在政治上持不同意見,他認為天下初定,不宜用嚴刑重法治理國家,嚴重不同意“燒書坑儒”的作法。如果說秦始皇是一個鐵血皇帝,那麼,扶蘇走的就是“以德治國”的理念。

扶蘇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並沒有驕生慣養的表現,他一樣的揮舞長刀,奔馳在邊疆。他愛民如子,謙虛待人,相比秦始皇,人們的希望目光都投向扶蘇公子。

所以扶蘇公子一登帝位,馬上下達旨令:

1.長城工程儘快在現有基礎上留下一部份人作掃尾工作,其餘人員給足路費返回原地。

2.阿房宮工程立即停止。

3.秦始皇陵立即加緊完工墓穴內工程,地面建築物容後考慮。

4.蒙毅調朝廷仼太尉。

5.李斯任朝廷丞相。

6.蒙恬任御史大夫。

7.停止對外用兵,所有軍隊的重大調動,必須扶蘇的親筆簽名。

8.趙高負責秦始皇陵的地下基礎工程建設的負責人,並永久在陵墓負責管理工作。

9.李斯兼職農業和水利工作的負責人。

10.釋放犯人(搶劫、殺人者除外),大敕天下。

封建社會,個人的因素將直接影響社會進程的發展,扶蘇公子如堅定不移貫徹自己的原則引導大秦帝國的航向,國祚將會大大延長。


良人執戟2


如果當初扶蘇未死,繼承皇位,秦國是否還會滅亡 扶蘇,秦始皇嬴政長子,是秦始皇的皇位繼承人。當年秦始皇出巡,行至沙丘時病重,命趙高替他寫了一份旨意,內容是命令扶蘇回到咸陽,主持喪事並繼承帝位。不過,當時尚未等到遺詔交出,秦始皇便病逝了。在秦始皇死後,趙高聯合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篡改了遺詔,立胡亥為帝,而扶蘇,則是因為這一份錯誤的遺詔,自殺。

胡亥成為秦二世,不久後秦國滅亡。若是當初扶蘇並沒有死,而是繼承皇位,秦國是否還會滅亡?我們都知道,秦國最大的問題,除了內憂外患,還有秦始皇的暴政。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在秦始皇統治時期,再加上商鞅變法的成功,秦國以戰爭為榮,並且對於戰俘與百姓從不寬容。秦國南征北戰,不斷髮起戰爭,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既然有戰爭,那士兵是從何而來,必然是從一眾年輕的壯丁中選人,不管戰爭是否勝利,總有一部分人家破人亡。

再有後來抓到的俘虜,在秦始皇剛剛統一六國後,約有30萬戰俘被派去修築長城,阿房宮。即便是對自己的子民,依舊有著各種嚴酷的法律束縛,一旦觸碰到其中一條,等待那人的,將是嚴酷的刑罰。更暴力的是,當這些戰俘被利用完事後,等待他們,卻是被殺的結局。對於這種殘暴的統治者,人民自然會心懷不滿。

再者,扶蘇的品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雖然足夠機智聰穎,又有政治遠見,體恤百姓,品性優良,但是就是因為他的品性太好,必定不會用手段來治理別人。他除了對自己夠狠,一直對別人都是寬容以待。當初嬴政將其發配到蒙恬的軍隊中,命其協助蒙恬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恐怕也是知道他的心性,為了以後能夠更好的繼承皇位,才以這種藉口來鍛鍊他。

而與扶蘇想比,趙高和胡亥可就狠辣得多。原本趙高就是站在胡亥這邊,後又有李斯的幫助,這兩人的應變與出謀劃策的能力皆是出類拔萃的。如果扶蘇繼位,即便他有蒙恬的支持,卻也不一定鬥得過趙高與李斯,若說將這兩人賜死,這也是不可能的。

對於扶蘇來說,不止性格不適合做帝王,說實話,他的判斷力與謀劃力,也是不行的。就說當時收到遺詔,對於那份趙高偽造的遺詔,就連蒙恬都懷疑有異,並且制止了他的行為,他卻依舊“頑固”的自殺了。這等判斷能力,哪裡會是一個帝王該有的,自古以來,哪位帝王不是歷經各種籌謀與殺伐果斷猜得到的皇位。

所以不論是在心性還是判斷力與謀劃力,扶蘇都不適合做帝王。連最基本的辨別真假與懷疑的能力都沒有,試問就算坐上了那個位置,你又拿什麼來維持?再加上當時秦國民心渙散,對於秦國統治者的暴戾統治不滿,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即便不是胡亥而是扶蘇,也難以保證後面的陳勝不會起義。


月夜羽夕


秦始皇吞併天下後,經過一系列的政治舉措和軍事行動。終於使得華夏大地第一次有了在文明、思想等各方面真正統一的王朝。然而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突然離世,經過胡亥、趙高、李斯三人的密謀,把本應是傳給扶蘇的皇位傳給了史上最坑爹的胡亥。

胡亥沒有辜負“坑爹”這個稱號,他在位期間荒淫無度,殘殺手足,陷害忠良,奸臣趙高當政,鬧出“指鹿為馬”的千年笑話。使得他爹和列祖列宗共同努力創建的大一統之帝國二世而亡。

後世也不禁感慨:假如扶蘇即位,大秦帝國就不會二世而亡。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除非扶蘇繼位以後一改以前的處事風格。不然大秦帝國照樣是這種結局,最多是三世而亡。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來為大家一一解析。

扶蘇,秦始皇長子。由於秦始皇沒有立皇后,所以也就沒有嫡庶之分。根據《史記》記載:扶蘇為人仁愛,由於在秦始皇坑儒期間曾力諫:“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惹怒秦始皇。被秦始皇發配九原,協助大將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秦始皇死後,胡亥、趙高、李斯合某秘不發喪,假傳聖旨逼扶蘇、蒙恬自盡。而賜死的理由是扶蘇不孝、蒙恬不忠。在接到詔書後,蒙恬表示要面見秦始皇,還阻止扶蘇自盡。而扶蘇則一句“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後便自殺,由此可見扶蘇在性格上有三點缺陷。

一、洞察力不足

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間,沒有殺過一位功臣,就連韓國的間諜鄭國都有很好的待遇。如今突然就以莫須有的罪名賜死帝國砥柱蒙恬,這是很不正常的。而扶蘇卻察覺不出廟堂生變,足以說明扶蘇的洞察力不夠敏銳。洞察力不足則不能預見潛在的政治危機,假如朝廷內部有人要發動政變,由於你的洞察力不足,等你看清局勢,別人已經部署妥當,為時已晚。

二、不自信

在接到被賜死的詔書後,扶蘇沒有任何反駁,足以說明扶蘇承認詔書上的罪名,極度不自信。而不自信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猶豫不決,不夠果斷,這恰恰是為君者最忌諱的。俗話說:“小事依眾謀,大事當獨斷”。君主猶豫不決,可能會葬送一個國家。

三、愚昧、愚忠

只憑一道詔書便草草了結自己的生命,事關生死也不知道辨別事情真假。他對秦始皇的忠誠到了愚昧的程度。趙高正是利用他這一弱點,便輕鬆擊敗了擁有兵權的扶蘇,完成了逆襲。扶蘇這樣的政治情商,即使成為了秦二世,也避免不了被趙高取而代之的下場。

之前雖然擁立扶蘇的只有蒙恬、蒙毅兄弟二人,然而在秦始皇沒有確認繼承人的情況下,扶蘇是天下公認的皇位繼承人,蒙恬掌管軍事、在外統兵,蒙毅官拜上卿,任職於政治樞紐。用我們後世的眼光看來,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政治鐵三角。偏偏這看似天下無敵的鐵三角,硬是被一紙詔書給擊敗了,這足以說明扶蘇不堪大事。縱然蒙恬、蒙毅兄弟二人處事雷厲風行,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扶蘇的性格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蒙氏一族。

扶蘇的性格若在太平年間可能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主,然而在天下初定,人心未穩,特別是朝中有大奸的情況下。君主若沒有魄力、雷霆處事之手段,被人取而代之只是時間問題。





貪戀長安韻


因為扶蘇自殺,所以我們總是會對他有一份期待,希望他上位以後可以幫助秦朝扭轉局面,但是,這個難度還是挺大的,希望他能夠當機立斷做出改變,不然,秦朝的滅亡即便沒那麼快,關東六國的土國想要保住也還是很難的。


我們知道,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七月死於沙丘,胡亥、趙高等人密不發喪,一直沿著原來的路線走,走了一個多月才回到咸陽,九月,秦始皇葬於驪山陵墓。此後,胡亥才算是正式即位,當上了秦朝皇帝,十個月後,即公元前209年七月,大澤鄉起義爆發,很快引爆關東六國,遍地起義之聲。


是胡亥在這十個月裡做了什麼“毀天滅地”的決定?顯然,並不是,他只不過在延續秦始皇的政策在發展,只是在發展之餘,自己享受了而已。像逼死扶蘇、殺蒙恬、殘害那些兄弟等等行為,雖然殘忍,但是遠遠不足以引起民眾的反意。


所以,如果說,扶蘇順利即位,就需要他馬上做出改變。終止或者減緩修築長城、驪山陵墓,減少農業稅,鼓勵生產,這些都是必要的。如果不能儘快讓老百姓安安穩穩地回鄉種地,即便是扶蘇,也無法改變關東六國的起義。畢竟,留給扶蘇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當然,他至少比胡亥多了兩個名將——蒙恬、蒙毅,還有更清楚的局勢,即便秦朝丟掉關東土地,還是有希望固守關中,保住原有的秦國土地的。


水一白聊歷史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直言勸諫父親,反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一事,觸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協助大將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後,遺詔扶蘇治喪即位。中車府令趙高聯合丞相李斯,擁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矯詔逼令扶蘇自盡。如果扶蘇即位,能不能繼續發展下去我們從幾個現實的角度來總結下:

1、大秦帝國的階級國民矛盾。大秦帝國的強大隻能稱作外強中乾,只因攝於秦朝強大的軍事力量及秦始皇超人般的統治能力,各種矛盾才沒有徹底激化而釀成大禍。老皇帝一死,不管是扶蘇繼位還是胡亥繼位,都得應對山洪爆發一樣的各種矛盾。這些,絕不是扶蘇的寬厚仁慈就能輕易化解。陳勝吳廣造反的本質所在並非胡亥,而是風雨飄搖的大秦帝國給勞苦大眾帶來的深重苦難。陳勝吳廣可以打著扶蘇、項燕的旗幟造反,也可以單獨打著項燕的旗幟,不過是找個理由而已。至於劉邦造反,連理由都可以省了,帶著大家吃肉去了即可。

2、公子扶蘇個人性格。史書記載扶蘇仁慈有親和力,仁慈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是好事,但是對於一個帝國的統治者不僅僅需要仁慈,還需要手段。在如此高壓的政策下,六國人士尚且敢對秦始皇發動報復襲擊,那推行仁政的扶蘇能讓秦帝國繼續平穩嗎?他能鬥得過那些六國貴族嗎?事後證明,過於仁孝成為扶蘇最大的性格缺點。當趙高和李斯的假詔書傳來時,扶蘇甚至都沒有懷疑就要自盡,這種心態對於一個即將面臨殘酷政治鬥爭的儲君來說,是不合格的。因為在接到詔書時,蒙恬就首先起了疑心,畢竟在未立太子的情況下,始皇怎麼會突然做出讓30萬大軍的監軍自盡的決定?這完全不符合常理。但扶蘇卻沒有聽從蒙恬複核詔書真偽的建議,快速自盡。由此可見,從一開始,扶蘇身上所表現出的“仁慈”就讓秦始皇不得不擔心秦帝國能否真的延續萬世。始皇真正惱怒的是扶蘇所主張推行的寬仁,所以,讓扶蘇北上監軍,應當是秦始皇有意的歷練,他希望通過現實的殘酷,讓扶蘇認識到目前的危機,從而改變自己的看法,成為秦始皇心中那個完美的繼承人。

所以本人覺得即使扶蘇即位或許會把秦帝國延續個十年八年,但是個人的力量依然阻止不了歷史的潮流。






大鍋vIog


做夢,秦國自從商鞅奸賊變法之後,以法家詐術奪得天下,秦始皇為何焚書,就是因為秦國的本質是靠欺騙百姓送死而控制天下。為什麼所謂徹底的變法只能在秦國,就是因為秦國遠離東方,文化程度很低,百姓堅強而愚鈍。商鞅變法實際就是利用客卿與國君結盟,欺騙百姓對抗老貴族,就像傳銷組織一樣可惡,秦國用傳銷手段騙來天下,怎麼可能長久呢,別說扶蘇,即便是秦國先王復生,也沒有用。


賢聚史齋


基本上可以肯定,如果扶蘇繼承皇位,秦朝不僅會繼續下去,而且會有很好的發展。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是一個即仁慈賢惠又有政治才能的人。他的優秀品質,在焚書坑儒事件中得到了展示。

秦始皇搞焚書坑儒,一是因為一些儒生以百家之言,宣揚復古,反對郡縣制,阻撓變革;再是一些方士,以邪門外道,蠱惑人心,撓亂社會。因此,焚書坑儒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秦始皇並非要毀滅一功古籍,對所有古籍,朝庭都完整地保存了兩套。

但焚書令還是在社會上引起了一些風潮。在山東曲阜,圍繞拆毀和保護孔府前的大成殿,爆發了一場民變。為什麼要拆大成殿,因為官府懷疑裡面藏了書。兩萬多民眾聚集在大成殿前,與官府來人對峙,誓與大成殿共存亡。

此事傳到京城,始皇召集李斯、蒙毅等重臣開會,商討解決辦法。當時扶蘇也在場,當始皇讓他發表意見時,他分析了齊魯的特殊情況,提出挑撥恩怨的人必須嚴懲,而大成殿不必拆。要安撫民眾,恩威並濟,使事態平息。

始皇同意了扶蘇的意見,並派他去負責解決民潮的問題。

在路上,扶蘇瞭解民情,知道反對焚書的只是極少數的儒生和學者,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眾不識字,不關心這些古籍。而.且瞭解一些官吏藉機敲詐勒索,毀人房屋。於是他懲辦了一些貪官汙吏,告訴人民焚書到此為止。他所到之地,民潮一一平息。

在曲阜,扶蘇專門同孔氏族長孔鮒做了交心的談話,告訴了孔鮒焚書的原因,以及朝庭收藏兩套古籍的事,並表示不再強拆大成殿。於是,大成殿風波平息。

扶蘇此行,深得民心,好評如潮,人們都盼著將來他能當皇帝。

對於坑儒,扶蘇也對始皇表示反對,加以勸諫。但始皇沒有聽他的,還很生氣,讓扶蘇去長城監蒙恬軍,學習軍事。

沙丘事變,秦始皇猝死,趙高和胡亥篡位,假傳始皇遺詔,令扶蘇自盡。將軍蒙恬勸他等弄清情況以後再說,但扶蘇沒有聽,毅然伏劍而死。這多少有點兒愚忠,但也表明扶蘇是個孝子。

綜上所述,我們有理由認為,如果扶蘇不死,能繼位為帝,他一定會行仁政,秦朝將延續下去,而且會出現政通人和,國事繁榮的情況。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觀點:

首先說說我的觀點吧,筆者認為,扶蘇上位雖然可能減緩秦朝滅亡的步伐,但是並不改 變其結局,但是的秦朝就像是得了癌症的病人,而扶蘇只是個緩解藥物。理由有以下幾點。

理由:

一:社會積弊已久,難以根治。

天下百姓經歷過春秋戰國近五百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的亂世後,迫切 的想要社會安定,但是秦朝統一後,並沒有審時度勢的實現百姓的這一訴求,反而在追逐公利,封閉自大的道路上持續開車。導致民不聊生,民怨四起。十餘年間,不斷徵調民力,築長城,修馳道,戍五嶺、造阿房宮、建驪山墓等,徵用勞力數百萬人。丁男不足,就徵發女子承擔轉輸的苦役。

秦朝自孝公以來一直將發家學說作為理論基礎,強調“法”,“術”。“勢”的統一 。雖然在戰國時期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但是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國家統治者沒有正確的認識到社會的主要矛盾,忽略了當時民眾的訴求,急切的想要將秦國的社會制度嫁接到原來東方六國的社會制度上,在方式方法上過於粗暴。比如嚴苛的刑罰與焚書坑儒。秦律名目繁多, 誅罰苛刻,一人犯法,親戚鄰里都要連坐。秦朝統治者的橫徵暴斂已遠遠超出社會所能承受的限度。天下苦秦久矣。

二:扶蘇實力不足。

雖然扶蘇的口碑不錯,被評價為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寬仁,有政治遠,但是當時的統治階層內部來說,支持他的人很少,身邊不僅有老謀深算圖謀不軌的趙高。還有掌握實權,權勢熏天的李斯。這兩人不僅與其在政見上不和,而且對嬴氏天下也都有所圖謀,公子扶蘇上位如果採取柔和的手段必然無法解決當時的社會矛盾,但是如果手段過於激烈,又有可能激化統治階層內部的矛盾,使得使得統治階層內部的凝聚力喪失,導致社會的分崩離析。

綜上所述,秦朝滅亡是必然結局。


歐將子


如果扶蘇沒有自殺,秦朝不僅不會滅亡,甚至還會壯大。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扶蘇為什麼會自殺?

主要還是他的心性問題,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評價他的:“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

其實不然,扶蘇若剛毅勇猛就根本不會自殺。所有的堅強都是他的保護色,只因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的母親並不是正統的秦國人,所以從小就活的小心翼翼,弟弟胡亥出生又以長兄的身份處處忍讓,說的正統點,就是仁慈。

不過確實不可否認公子扶蘇的仁慈,秦始皇憤怒坑儒之際也只有扶蘇敢頂住壓力進諫。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始皇帝一氣之下就把扶蘇安排給蒙恬了,也讓扶蘇的口碑在民眾眼裡更上一層。很多歷史節目上說,秦始皇之所以把扶蘇扔到荒郊野外,是認為扶蘇性格比較弱,是為了鍛鍊他。

雖然後期戰功赫赫,但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面對假詔書,不敢尋找真相,一心求死,誰都攔不住。

其次,他們為什麼敢做假詔書?

因為李斯實在是太瞭解扶蘇了,身為一名老師,自己的真傳學生什麼性子自己能摸不清楚麼?他們敢這麼做就是吃定了扶蘇原本的性子。

最後,秦朝為什麼會滅亡?

胡亥在位期間,一直延續著秦國的法律體系,沒有參考系,唯一的參考系還是自己已經掛了的親爹,結果人民頭上的這根弦越崩越緊,終於還是斷了,直接舉起起義的大旗幹翻了秦王朝。

同時,也和胡亥把皇室一鍋端也是有關聯的。

如果扶蘇不自殺,那他就走出了軟弱的性子:質疑遺詔就是在質疑父親的權威,質疑自己最崇拜最欣賞的一個人需要多大的勇氣?這個不言而喻。

質疑之後就是查明真相,手裡的幾十萬大軍足夠他直達京城和自己的弟弟,和自己的老師對峙。其實根本就動不到多少軍隊,萬民的呼聲就能夠讓他沒有遮攔的到達京城。

真相一旦查明,即使天下有人傳謠又如何,他已經不是以前那個仁慈到毫無底線的扶蘇。

在萬民眼裡他還是大家眼裡的扶蘇,仁慈,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只不過在看不見的地方多了一絲狠辣。

有了扶蘇這根潤滑劑,磨損過多的齒輪也會轉動起來,再找個合適的時間更換一下,秦朝這個大機器,就會繼續運轉下去,甚至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