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太行山從河南走到山西,你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古村落,而今天作者就來到了一個千年古村裡,這個村子叫豆峪村,是唐代前後形成的村莊,距今已有千年。
走在村內街道主次分明,縱橫交錯,兩岸都是由一條主街貫通兩旁大大小小的巷子,連接起長長短短的石階, 兩處民居大都依山而建,隔溝相望,錯落重疊,左右遠望,感覺時空錯對,一種濃濃的穿越感油然而生。尤其是左邊的古民居,在新建民居間斑駁錯落,置身其中,恍若時光倒流。
走在這個千年古村,你會發展這裡的與眾不同之處,兩處民居大都依山而建,隔溝相望,錯落重疊,左右遠望,感覺時空錯對,一種濃濃的穿越感油然而生。有遊客美其名曰“小布達拉宮”。這裡是千年古村,歷史文化積澱渾厚,文物古蹟遺存眾多,有藥王廟、龍王廟、竇王廟、文昌閣,晚清舉人劉日增故居,革命烈士碑廳等。
而作者著重想跟大家聊一聊的就是村子裡的武舉人劉日增的宅院。從村頭的文昌閣走不遠,有座土牆上有一排石制拴馬孔的院子,就是武舉人劉日增的宅院。大院一進兩院,總面積將近三百平方米,算是在豆峪村古民居中算大的。也許是因為山坡上修建房屋受限的原因,村內的幾十處明清、民國民居基本都佔地面積不大,一進一院、兩院居多,結構精巧,玲瓏秀美。
據《平順縣誌》載:劉日增兩子科舉,豆口裡朝考,授兵部職務,卒於1922年。劉日增故居,坐東朝西,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一進院落佈局,東西17. 5米、南北15.3米,佔地面積268平方米。
武舉人的武院在前院臨街,門朝西開,是個柴門,進入柴門一圈低矮的平房,當是下人居所。向北才是正門,東側的門牆高近兩米處,有一道弧形縱長凹痕。據村支書講這是當年武舉人劉日增練刀回來後,進門順手靠置於此,久而久之,在磚牆上磨出了刀痕。從這練武的刀痕來看,過去的人的武力值真可以說是爆表了。
走進武舉人的院子,院子不大,堆放有雜物。這是當年劉日增走場練功之地,俗稱武院。院內還留存有兩個躺倒的長條石塊,頂部附近四面鑿有石窩,正好可以將手指掏進去。這是武舉人的練武石,上面雕刻有“重貳佰九拾斤。同治十三年仲夏立”。可見當年劉日增神力無比,武舉人的名頭不是浪得虛名。
後院就是文院,迎風石雕刻精美,圖案生動活潑。院內堂屋只有一層,青石砌基,磚木結構,墀頭、廊柱、闌額、雀替、壓窗石齊全,木石磚雕裝飾精美,體現了舉人之家的氣派。
這處民居算是山西平順縣保存較完整的一處清代民居。而走在這個這個千年古村,你會發現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那麼讓人流連忘返,穿行在曲曲折折的石板、石梯小巷中,彷彿在記憶的深處徜徉,有些陌生,有些熟悉。那斑駁脫落的牆皮,傾頹廢棄的土屋,破損的碾子…都在訴說著時光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