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黄梅:渐行渐远的老篾匠,难道要走向消亡?

黄梅:正在消失的手艺——篾匠

一根竹子、一把篾刀、一双巧手、半天功夫,一件件竹制品便在篾匠的手中诞生。

黄梅:渐行渐远的老篾匠,难道要走向消亡?

小时候,在孔垄镇筷子街,也就是镇小那条街。有一大群篾匠每天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各式各样的篾制品,门口吊着许多竹篮子,簸箕,摆着竹榻奈,墙壁倚靠有卷起来的竹席与扁担,生意不错,经常有人买。当时那条街,几乎一半是篾匠的天下。那个年代,许多东西都是篾制品,就连开水瓶的外壳都是篾制的。爸爸天天早上拿着竹篮子去菜场买菜,去时篮空空,归来菜满篮。妈妈到河边去洗衣服,也是用竹扁担挑着两竹篮子衣服去洗。

参加工作后,在濯港镇上街头老供销社旁也能看见几家篾匠天天在做簸箕、挎箩等篾制品卖,生意马马虎虎。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塑料、不锈钢等制品的出现,竹制品逐渐被淘汰。如今的篾匠在城镇很少见,几乎绝迹。然而在今年,我却在大河的杨凼和大庙两个山村,再次见到了这个正在消失的手工艺。

黄梅:渐行渐远的老篾匠,难道要走向消亡?

位于黄梅县大河镇北部风光秀丽的杨凼村,西与武穴市马干村接壤,北与蕲春县八斗村相连,是一个鸡鸣三县之地。这里民风淳朴,自然风光秀丽,天然的竹海既是“金钱竹”,更是天然氧吧。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是黄梅县扶贫重点村。如今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或者搬迁出去了,留在家里的都是七老八十的老年人。

黄梅:渐行渐远的老篾匠,难道要走向消亡?

当我在一间老屋里看到80多岁的杨篾匠正在用轻而小巧的篾刀来剖篾片蔑丝做篾器活,老人的手,粗糙如麻石,掌心结着厚厚的茧,还有划破的痕迹。他天天都在做, 但一天下来也只有五块钱收入。而在山那边的大庙村,60多岁的老篾匠胡老爹,也是一样的困惑,虽然没有什么生意,但手总闲不住,编好的篾制品堆满了房子。

黄梅:渐行渐远的老篾匠,难道要走向消亡?

老篾匠讲究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基本功,篾匠要样样扎实,件件通晓。剖出的篾片,粗细大小均匀,清白分明;编的蔑器,美观大方。并且做的竹制品结实耐用,用个十几年都没问题。其实,篾制品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环保。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嫌篾匠活太苦,收入太低,宁愿到异乡打工也不愿学。在这些老人眼里,这门老手艺现在没人愿学,也许用不了多久就要失传了。心里也是无比的难过。

黄梅:渐行渐远的老篾匠,难道要走向消亡?

大山里,这些老篾匠的坚守,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养家糊口,而是对文化的一份自觉传承。或许要不了多久,那份老手艺,最终会成为人们脑海里的一抹记忆……

对于那些正在逐渐走向消亡的传统技艺,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保护他们吗?欢迎在评论下方一起讨论

黄梅:渐行渐远的老篾匠,难道要走向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