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彭旭:什么?肾虚竟然是种“文化病”

“肾虚,有时是在过度劳累之后……

腰腿酸痛、精神不振,好像,身体被掏空……

是不是肾透支了?

想把肾透支的补起来?”

相信大家都看过这样的广告,当出现腰腿酸软、精力不济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肾有点虚,吃点儿好的补一补吧。

搜索一下相关文章,大概率会出现各种症状:

彭旭:什么?肾虚竟然是种“文化病”

如果你点开看详细内容,发现大部分症状自己竟然都能对号入座!

  • 网上查到的“肾虚”症状能否完全相信呢?
  • 肾透支的到底怎么才能补起来?
  • 到底怎么样才能“TA好,你也好”?

作为一名心理医生,今天跟大家聊聊不一样的“肾虚”。


每个人都知道“肾虚”,但是问起具体肾究竟是虚在了哪里,好像又都说不太清楚。想知道肾究竟是怎么虚的,我们得先知道“肾”是什么。

关于肾,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有着不同的见解。

中医视角中的肾是人体的精气所在,“肾”的范围远超我们能看到的脏器本身,而是一种掌管人体生长、代谢、智力、听力等等的“概念范围”,肾虚则指精气不足。

现代医学则认为,肾只是一个掌管排泄、控制人体酸碱平衡、调节内分泌的实体器官,它并不会虚,只会病。

彭旭:什么?肾虚竟然是种“文化病”

而我今天要告诉大家一个新的认知:在世卫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中,肾虚被列入“精神疾病”这一行列,在心理障碍的分类之下。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也收录了“肾虚”这一疾病。描述为:患者会对精液的流失感到恐慌(因视其为人宝贵的精华),并因此存在焦虑及惊恐的情绪产生躯体症状。

什么?肾虚竟然是种心理障碍?


肾虚是一种“文化病”

为什么要将肾虚判定为心理障碍呢?

因为这是一种与文化相关的症状表现,也被称为文化束缚综合征(Culture-BoundSyndrome,CBS)。

全人类都长着肾脏,但似乎只有我们国家对肾脏虚否格外重视。

因为肾虚本质上与我们的中医文化高度相关,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下才会出现的一种心理障碍。

彭旭:什么?肾虚竟然是种“文化病”

“文化病”并非我们独有,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病”。

比如:

  • 韩国文化中经常出现一种“火病”,多发于50岁左右,在家中没有话语权,过分抑制自己感情的家庭妇女,表现为脾气暴躁、胸闷、身体疲乏。我们并不会称它为“火病”,这更像是“更年期综合征”。
  • 加拿大中部和东北部地区会出现“威铁哥症”,表现为病态的担心自己变成食人族。这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更为少见,因为“食人族”是当地特有的深入人心的文化产物。

与文化相关的综合征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彭旭:什么?肾虚竟然是种“文化病”

这些疾病只在特定的文明下出现,都是精神障碍。


文化带来的躯体反应

很多人一定会很诧异:我明明腰酸背痛,精力下降,疲惫不堪,完完全全符合“肾虚”的各项指标。

躯体症状这么明显,怎么可能是心理问题?

彭旭:什么?肾虚竟然是种“文化病”

一、来自文化标签的暗示

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毋庸置疑。研究表明:一个民族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心理保健制度是由文化决定的。

  • 性心理障碍在发达国家比在发展中国家更常见;
  • 酒精、药物中毒引起的精神障碍以城市多见,而精神发育不全则以农村较为多见;
  • 在美国,同样是抑郁症,华裔美国人的表现多是多是躯体症状:头痛、失眠等,日裔美国人则更多的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失调上。

而文化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各种积极或消极的“标签”。

不同的文化给不同的人贴上了各式各样的标签。

我们会认为英国人绅士,认为法国人浪漫,认为俄罗斯人剽悍等等,就是这个道理。

彭旭:什么?肾虚竟然是种“文化病”

大家都知道标签效应吧:一个人如果被“贴上”某种标签,他的行为状态就会成为标签所描述的样子。

比如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反复的告知:“你很不听话,你是一个坏孩子”,这就相当于给他贴上了一个“坏孩子”的标签,那么这个小孩以后成为问题青年的可能性就比较高。

“肾虚”就是一个这样充满暗示性的文化标签。

当一个人出现了符合“肾虚”所描述症状的一种,像:长期性生活不健康、舌苔发白、腰酸、乏力等等。

他通过这些症状开始怀疑或肯定自己是肾虚,那么其他的肾虚症状就会逐步找上他,多样症状的表现会让他对自己的肾虚更加坚信不疑。

越相信,症状越明显;症状越多,越坚信。一个肾虚的人就这样诞生了。

可以说:很多人“肾虚”其实只是一个标签,从心理上撕下来就能治愈。

彭旭:什么?肾虚竟然是种“文化病”

二、躯体化障碍

性功能障碍和腰疼往往是“肾虚”患者必备,但是经过检查,他们的身体并没有发生任何器质性病变。

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是精神、心理科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神经症,会反复出现躯体、器官不适症状,但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

简单的说:身体上的问题源于心理作用。

当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会以身体不适的方式体现出来。

彭旭:什么?肾虚竟然是种“文化病”

性功能障碍是极常见的,由于心理作用导致的躯体问题。

研究证明,很多的性功能障碍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并提倡在多种病因所致性功能障碍中,心理治疗应贯穿整个过程。

情绪的不适通过躯体表现出来,并不罕见,多数的心理、精神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躯体症状。

比如抑郁症患者会经常身体疲惫乏力、出现莫名疼痛。焦虑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口干舌燥、紧张发抖、出汗盗汗等身体问题。

我们的文化中不乏有“中庸”,“不追求个性”,“服从集体”,“男儿有泪不轻弹”等某种程度上束缚感强烈的观念,如果教育过程中使用不当,就会更容易“憋出”躯体问题来。


“肾虚”了,怎么办?

如果你开始接受“肾虚”是心理作用,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第一步:要重视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要知道,身心是呈周期变化的。阶段性的兴奋和低迷都很正常,只要在自己可控制可调节的范围内,都不必过分的担心。

如果出现情绪的偶尔失控,也不用紧张,随它发泄、随它过去。过度的焦虑只会让躯体症状表现更为明显。

第二步:十二字箴言“适度运动,均衡饮食,作息规律”。

很多的“肾虚”症状其实是身体机能下降的表现,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提升身体素质,很多“亚健康”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彭旭:什么?肾虚竟然是种“文化病”

第三步:及时就医。

当出现明显、持续、难以忍受的躯体症状,比如:性功能障碍、头痛、腹痛、腰腿疼痛等,要及时的就医检查,避免器质性病变发展,延误治疗时机。

第四步:别排斥心理医生。

如果除了身体上的活力下降之外,情绪、意志也出现持续性的低迷,这时就要考虑到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及时在心理、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改善身心状况。

最后,性格比较敏感、易焦虑的朋友,要更多的注意自己心理状况。在生活中养成平和的心态,在面对疾病、突发事件时就能有一定的抗压能力。

如果发生应激事件导致心理状态失控,就应及时求助心理咨询师。

彭旭:什么?肾虚竟然是种“文化病”

总而言之,面对类似“肾虚”的“文化束缚综合征”我们不要被固有观念限制,要以更开放的眼光来看待。

文化是不断更新迭代的,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文化相关的各类疾病也会不断的迭代。

比如前些年非常流行的“网瘾”现在已经逐步销声匿迹,而近年来又出现了“晚睡强迫症”,“手机依赖”等等。

客观看待身心问题,“肾虚”就根本不是疑难杂症。

彭旭:什么?肾虚竟然是种“文化病”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主观上无任何营销性。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