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彭旭:什麼?腎虛竟然是種“文化病”

“腎虛,有時是在過度勞累之後……

腰腿痠痛、精神不振,好像,身體被掏空……

是不是腎透支了?

想把腎透支的補起來?”

相信大家都看過這樣的廣告,當出現腰腿痠軟、精力不濟的時候,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是:腎有點虛,吃點兒好的補一補吧。

搜索一下相關文章,大概率會出現各種症狀:

彭旭:什麼?腎虛竟然是種“文化病”

如果你點開看詳細內容,發現大部分症狀自己竟然都能對號入座!

  • 網上查到的“腎虛”症狀能否完全相信呢?
  • 腎透支的到底怎麼才能補起來?
  • 到底怎麼樣才能“TA好,你也好”?

作為一名心理醫生,今天跟大家聊聊不一樣的“腎虛”。


每個人都知道“腎虛”,但是問起具體腎究竟是虛在了哪裡,好像又都說不太清楚。想知道腎究竟是怎麼虛的,我們得先知道“腎”是什麼。

關於腎,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有著不同的見解。

中醫視角中的腎是人體的精氣所在,“腎”的範圍遠超我們能看到的臟器本身,而是一種掌管人體生長、代謝、智力、聽力等等的“概念範圍”,腎虛則指精氣不足。

現代醫學則認為,腎只是一個掌管排洩、控制人體酸鹼平衡、調節內分泌的實體器官,它並不會虛,只會病。

彭旭:什麼?腎虛竟然是種“文化病”

而我今天要告訴大家一個新的認知:在世衛組織發佈的國際疾病分類中,腎虛被列入“精神疾病”這一行列,在心理障礙的分類之下。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也收錄了“腎虛”這一疾病。描述為:患者會對精液的流失感到恐慌(因視其為人寶貴的精華),並因此存在焦慮及驚恐的情緒產生軀體症狀。

什麼?腎虛竟然是種心理障礙?


腎虛是一種“文化病”

為什麼要將腎虛判定為心理障礙呢?

因為這是一種與文化相關的症狀表現,也被稱為文化束縛綜合徵(Culture-BoundSyndrome,CBS)。

全人類都長著腎臟,但似乎只有我們國家對腎臟虛否格外重視。

因為腎虛本質上與我們的中醫文化高度相關,是在特定文化環境下才會出現的一種心理障礙。

彭旭:什麼?腎虛竟然是種“文化病”

“文化病”並非我們獨有,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病”。

比如:

  • 韓國文化中經常出現一種“火病”,多發於50歲左右,在家中沒有話語權,過分抑制自己感情的家庭婦女,表現為脾氣暴躁、胸悶、身體疲乏。我們並不會稱它為“火病”,這更像是“更年期綜合徵”。
  • 加拿大中部和東北部地區會出現“威鐵哥症”,表現為病態的擔心自己變成食人族。這在我們的文化中就更為少見,因為“食人族”是當地特有的深入人心的文化產物。

與文化相關的綜合徵還有很多,在這裡不一一列舉。

彭旭:什麼?腎虛竟然是種“文化病”

這些疾病只在特定的文明下出現,都是精神障礙。


文化帶來的軀體反應

很多人一定會很詫異:我明明腰痠背痛,精力下降,疲憊不堪,完完全全符合“腎虛”的各項指標。

軀體症狀這麼明顯,怎麼可能是心理問題?

彭旭:什麼?腎虛竟然是種“文化病”

一、來自文化標籤的暗示

文化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毋庸置疑。研究表明:一個民族的心理健康觀念和心理保健制度是由文化決定的。

  • 性心理障礙在發達國家比在發展中國家更常見;
  • 酒精、藥物中毒引起的精神障礙以城市多見,而精神發育不全則以農村較為多見;
  • 在美國,同樣是抑鬱症,華裔美國人的表現多是多是軀體症狀:頭痛、失眠等,日裔美國人則更多的體現在人際關係的失調上。

而文化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各種積極或消極的“標籤”。

不同的文化給不同的人貼上了各式各樣的標籤。

我們會認為英國人紳士,認為法國人浪漫,認為俄羅斯人剽悍等等,就是這個道理。

彭旭:什麼?腎虛竟然是種“文化病”

大家都知道標籤效應吧:一個人如果被“貼上”某種標籤,他的行為狀態就會成為標籤所描述的樣子。

比如說: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被反覆的告知:“你很不聽話,你是一個壞孩子”,這就相當於給他貼上了一個“壞孩子”的標籤,那麼這個小孩以後成為問題青年的可能性就比較高。

“腎虛”就是一個這樣充滿暗示性的文化標籤。

當一個人出現了符合“腎虛”所描述症狀的一種,像:長期性生活不健康、舌苔發白、腰痠、乏力等等。

他通過這些症狀開始懷疑或肯定自己是腎虛,那麼其他的腎虛症狀就會逐步找上他,多樣症狀的表現會讓他對自己的腎虛更加堅信不疑。

越相信,症狀越明顯;症狀越多,越堅信。一個腎虛的人就這樣誕生了。

可以說:很多人“腎虛”其實只是一個標籤,從心理上撕下來就能治癒。

彭旭:什麼?腎虛竟然是種“文化病”

二、軀體化障礙

性功能障礙和腰疼往往是“腎虛”患者必備,但是經過檢查,他們的身體並沒有發生任何器質性病變。

這樣的情況,很可能是精神、心理科常見的一種精神障礙——軀體化障礙。

軀體化障礙是一種神經症,會反覆出現軀體、器官不適症狀,但各種醫學檢查不能證實有任何器質性病變足以解釋其軀體症狀。

簡單的說:身體上的問題源於心理作用。

當恐懼、焦慮等心理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就會以身體不適的方式體現出來。

彭旭:什麼?腎虛竟然是種“文化病”

性功能障礙是極常見的,由於心理作用導致的軀體問題。

研究證明,很多的性功能障礙都與心理因素有關,並提倡在多種病因所致性功能障礙中,心理治療應貫穿整個過程。

情緒的不適通過軀體表現出來,並不罕見,多數的心理、精神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軀體症狀。

比如抑鬱症患者會經常身體疲憊乏力、出現莫名疼痛。焦慮症患者可能會出現口乾舌燥、緊張發抖、出汗盜汗等身體問題。

我們的文化中不乏有“中庸”,“不追求個性”,“服從集體”,“男兒有淚不輕彈”等某種程度上束縛感強烈的觀念,如果教育過程中使用不當,就會更容易“憋出”軀體問題來。


“腎虛”了,怎麼辦?

如果你開始接受“腎虛”是心理作用,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多了。

第一步:要重視和調整自己的情緒。

要知道,身心是呈週期變化的。階段性的興奮和低迷都很正常,只要在自己可控制可調節的範圍內,都不必過分的擔心。

如果出現情緒的偶爾失控,也不用緊張,隨它發洩、隨它過去。過度的焦慮只會讓軀體症狀表現更為明顯。

第二步:十二字箴言“適度運動,均衡飲食,作息規律”。

很多的“腎虛”症狀其實是身體機能下降的表現,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來提升身體素質,很多“亞健康”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彭旭:什麼?腎虛竟然是種“文化病”

第三步:及時就醫。

當出現明顯、持續、難以忍受的軀體症狀,比如:性功能障礙、頭痛、腹痛、腰腿疼痛等,要及時的就醫檢查,避免器質性病變發展,延誤治療時機。

第四步:別排斥心理醫生。

如果除了身體上的活力下降之外,情緒、意志也出現持續性的低迷,這時就要考慮到存在心理問題的可能性,及時在心理、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下改善身心狀況。

最後,性格比較敏感、易焦慮的朋友,要更多的注意自己心理狀況。在生活中養成平和的心態,在面對疾病、突發事件時就能有一定的抗壓能力。

如果發生應激事件導致心理狀態失控,就應及時求助心理諮詢師。

彭旭:什麼?腎虛竟然是種“文化病”

總而言之,面對類似“腎虛”的“文化束縛綜合徵”我們不要被固有觀念限制,要以更開放的眼光來看待。

文化是不斷更新迭代的,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文化相關的各類疾病也會不斷的迭代。

比如前些年非常流行的“網癮”現在已經逐步銷聲匿跡,而近年來又出現了“晚睡強迫症”,“手機依賴”等等。

客觀看待身心問題,“腎虛”就根本不是疑難雜症。

彭旭:什麼?腎虛竟然是種“文化病”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為醫生臨床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主觀上無任何營銷性。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