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長平之戰中,趙軍損失45萬精銳,可為何30年後趙國才被秦國消滅?

我們知道,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一次規模巨大的戰役,是當時兩大強國,趙國和秦國,為了爭奪韓國的上黨地區而在長平展開的一次大規模戰役。在戰役初期,趙國名將廉頗坐鎮長平,秦軍久攻不下;但是,因為廉頗的堅守策略遭到了趙王的懷疑,再加上秦軍派出間諜在趙國內部散佈“不懼廉頗,只懼趙括”的言論,矇蔽了趙王;隨即趙王便將廉頗換下,換上了只懂得紙上談兵的趙括,其結果就是,在長平之戰中,秦軍大將白起坑殺趙軍四十五萬,趙軍精銳盡失,再無力量抵抗秦國,趙國也從原來的一流國家,淪為了二流國家。

但我們也知道,趙軍此時的精銳部隊幾乎喪失殆盡,可趙國真正走向滅亡的時候,卻已經是三十年以後。這是為何呢?

長平之戰中,趙軍損失45萬精銳,可為何30年後趙國才被秦國消滅?

長平之戰地圖

秦軍在長平之戰取得勝利之後,趙國的力量大為減弱,但這卻為秦國完成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長平之戰勝利之後,白起為擴大戰果,將秦軍兵分三路,命王齕率領一路大軍攻佔趙國的“皮牢”;命司馬梗率領一路大軍北上奪取太原;白起自己則親率一路大軍準備攻打趙國的首都邯鄲,並想在此一舉滅亡趙國。

此時趙國精銳幾乎已經喪失殆盡,秦軍勢如破竹,隨即攻佔了武安、皮牢、太原等地。但也就在此時,趙國和韓國已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感,於是兩家合謀派遣使者帶領重金奔赴秦國,去遊說時任秦國宰相的范雎。隨後,范雎被趙國使者說服,便向秦王建議接受趙國的議和條件。秦王採納了范雎的意見,允許韓國割垣雍,趙國割六城,達成和議。

長平之戰中,趙軍損失45萬精銳,可為何30年後趙國才被秦國消滅?

白起——劇照

在合約達成之後,秦王便下令退兵,這才使得趙國免遭滅國之危。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在長平之戰後,還有一場邯鄲之戰。但不幸的是,在邯鄲之戰中,秦軍被趙國與諸國聯軍擊敗,但是在此戰過後,趙國的實力再次下滑。

此外,趙國除了有秦國這一敵人之外,北邊的燕國看到趙國在兩次戰役中損失慘重,便起了趁火打劫的心思。而我們也知道,趙國和燕國原本就是盟友的關係,但此時燕王不顧反對,悍然撕毀盟約,起兵攻趙。燕王此舉徹底激怒了趙國的軍民,頓時間,趙國軍民上下一心,共同抵抗“背叛者”燕國。結果我們也知道了,趙國軍民同仇敵愾,大敗燕國軍隊,並俘虜了燕國的大將樂乘,甚至還一路打到了燕國的首都薊城。燕王見狀,趕緊派遣使者去和趙王講和,割地賠款之後才算是換得了平安。

長平之戰中,趙軍損失45萬精銳,可為何30年後趙國才被秦國消滅?

廉頗——劇照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失了四十五萬精銳,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也損失了不少軍隊。但是要知道的是,古代戰爭基本上都是以冷兵器為主,俗話說“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秦國在此戰役中也沒有好到哪兒去。僅在長平之戰中,秦軍就損失二十多萬。在之後的邯鄲之戰中,秦軍大敗,死傷不下三十萬。所以綜合下來看的話,秦國軍隊損失的程度和趙國實際上都是差不了多少的。

所以我們會看到,在此兩次戰役之後,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秦國基本上就沒有發動太大規模的戰役。最重要的是,在秦昭襄王死後,秦國還陷入到了政治混亂之中,短短三年的時間裡就換了三位國君。其中秦孝文王在位僅三天,秦莊襄王在位三年,直到秦王嬴政上臺之後,秦國內部才漸漸穩定下來。

長平之戰中,趙軍損失45萬精銳,可為何30年後趙國才被秦國消滅?

秦始皇——劇照

但我們也知道了,嬴政即位之後,其權力並非在自己手中,一直到秦始皇九年(前238年)的時候,才得以親政。隨後,秦始皇便開啟了自己的統一之路,趙國因為依靠李牧才得以在秦國的鐵蹄之下又存活了八年,但是李牧死後,邯鄲便陷落了。隨後趙公子嘉逃亡到了代城稱王,又苟延殘喘了近七年的時間,直到秦始皇二十五年,即前222年,代城被秦軍攻陷,趙國正式宣佈滅亡。

所以總的來說,趙國之所以能夠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存活三十餘年,其根本原因還是在秦國身上。秦國內部的政治混亂,使得它沒有精力去征討趙國!你們怎麼看呢?

參考文獻:

  1. 《史記集解·魯仲連鄒陽列傳》
  2. 《史記·秦本紀》
  3. 《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