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的結局如何?

第一軍情


楊家將的故事一直以來在民間流傳甚廣、金刀楊業和他的七個兒子、佘老太君和楊門十二寡婦、穆桂英與楊宗保……每一個故事都是膾炙人口,為人津津樂道。



在演義和小說體系體系中,金刀楊業(初代)和佘老太君育有七個兒子(二代),大郎楊延平、兒郎楊延定、三郎楊延輝、四郎楊延朗、五郎楊延德、六郎楊延昭、七郎延嗣。(楊令公還收養了一個義子,八郎楊延順)。

楊家七郎中,六郎楊延昭生有一個兒子楊宗保(三代),楊宗保娶了穆桂英,二人生有一個兒子楊文廣(四代)。在楊文廣之後,楊家將第五代中又出了楊懷玉,第六代中出了楊士瀚,第七代中出了楊金豹,第八代出了楊滿堂,第九代又出了楊再興 。楊家將,從北宋一直延續到了南宋初年。


不過,以上這些楊家將的故事,大部分只是小說中虛構的人物,歷史上並不存在。

在正史上,金刀楊業確實是存在的。楊業,又叫楊繼業,本是北漢的節度使,一代名將,號稱楊無敵。北漢滅亡之後,楊業歸降趙匡胤,在雁門關打破遼軍,威震契丹。不過,在之後的一次伐遼中,楊業在監軍王侁的逼迫下,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主動出擊,最終戰敗,絕食而亡 。

正史上楊業也確實有七個兒子,按長幼排序依次為:楊延昭,楊延玉、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和楊延彬。

這裡我們就會發現小說中的六郎楊延昭,其實是楊業的長子。楊延昭也是北宋一代名將,長期鎮守邊關抵抗遼軍,威震契丹。契丹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是他們的剋星,而楊延昭讓契丹人屢屢吃癟,因此契丹人認為楊延昭是那第六顆星下凡,把他稱之為六郎。

楊延昭的兒子中,最出名的無疑是楊文廣(小說中楊文廣是楊延昭之孫)。楊文廣是楊家將最後的輝煌了,曾在范仲淹手下待過,在與西夏的戰鬥中有戰功。

而楊文廣之後,楊家雖然依舊有後人傳世,但楊家將就此消失在北宋的歷史中。楊家將自楊業開始,到楊文廣結束,三代而終。在北宋這樣重文輕武的年代,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代為將,也算是不容易了。

至於說南宋初年的名將楊再興,雖然也是姓楊,但是和楊業這一脈毫無關係,只是小說中強行把楊再興安在了楊業一脈裡面。


小鎮月明




其實北宋滅亡後,南宋建立之初,楊家將的"三代領導人"都已作古,剩下的只有他們的後代繼續盡忠報國,比如北宋滅亡後,南宋抗金名將楊再興,《水滸傳》中的楊志,《射鵰英雄傳》裡的楊鐵心和楊康父子……等等都是楊家的後代,《楊家將》這本書說的就是楊家"一口金刀八杆槍"的故事。

歷史上楊繼業其人其事? 楊繼業本名叫楊重貴,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和武則天是同鄉,北宋名將。

楊繼業生逢亂世,他是五代十國裡北漢節度使,楊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號稱"楊無敵。" 但是由於五代十國時,戰亂頻繁,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大旗變換很快,史料丟失,具體戰績不得而知。

楊繼業是北漢守邊的主帥,雖然當時北漢是遼國的附屬,但是大遼貪得無厭的侵略,估計老楊沒少和遼國死磕過。這在三十餘年的守邊過程中,老楊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這也是後來趙匡胤滅掉北漢後,收降老楊並重用他的原因,老楊歸宋後,被宋太宗授予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



楊繼業降宋後,他的頂頭上司是潘仁美,這廝嫉妒老楊的威名,處處掣肘老楊,楊繼業比他作戰經驗豐富的多,但是官高一級壓死人,潘仁美不聽老楊的建議,這正是"外行領導內行"的表現,但打仗講究的是真刀真槍,要不得一點虛頭巴腦。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果不其然,有一次,宋太宗趙匡胤命令老楊掩護邊民撤退到內地,避免遼國的大屠殺和掠奪。本來宋軍可以避開遼國的兵鋒,但是潘仁美為了邀功請賞,不顧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令老楊正面迎敵,攤上這樣豬一樣的領導,老楊沒辦法只能冒險出擊,他和潘仁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楊業知道此行很難取勝,潘仁美在陳家谷設伏接應,還有成功撤退的希望。

然而,楊繼業奮力拼殺突出重圍,來到陳家谷,但沒有看到潘仁美接應的人馬,遼國的軍隊蜂擁而來,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楊繼業之子楊六郎其人其事?評書《楊家將》裡說楊繼業和他的兒子們死在了"金沙灘",唯有楊六郎死裡逃生。

歷史上楊六郎就是楊延昭,本名楊延朗,楊延昭從小表現出了軍事天賦,很受老爸楊繼業的喜愛,以後出征,都帶著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很早就受父親的薰陶,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

在老爸死後,楊六郎接過了父親未竟的事業,保家衛國。楊延昭作戰勇敢,獎罰分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繼業的作風。



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真實的歷史楊延昭不是楊繼業的第六個兒子,而是長子。(楊繼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玉、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和楊延彬)


秉燭讀春秋


近年來國內拍攝了很多宋朝楊家將題材的電影,把楊家的戰績渲染得出神入化,楊家男將被外界美譽為“一口金刀八杆槍”,連楊家女將都出了22人之多。

但據真實史料記載:真實存在的楊家名將分別只有第一代楊業,第二代楊延昭,還有第三代的楊文廣三代而已,其他的英雄人物楊宗保還有穆桂英、佘賽花等人全部都是虛構人物,民間傳言而已。

那麼北宋滅亡時,曾經叱吒風雲的楊家將結局又是如何呢?

先從第一代楊家將楊業開始說起,楊業本不是宋將,而是北漢世祖劉崇的愛將,楊業生性勇猛,能征善戰,極其富有領導力和號召力,在軍中威嚴極高。同時他也替劉崇打贏了很多勝仗,在當時他被外界稱為“無敵”。公元979年,宋太宗征討北漢,小國寡民的北漢難敵宋朝大軍,於是主動投降歸順宋朝。宋太宗素聞楊業的威名,將楊業納入麾下,封為右領軍衛大將軍,楊業從此開始成為宋將,一心一意為宋太宗做事。

公元980年三月,遼軍集結重兵意欲攻取雁門關,楊業發兵抵抗,他憑藉多年豐富的邊境作戰經驗和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帶領宋兵大敗遼軍,斬殺敵軍蕭咄李,生擒李重誨。此番戰役後楊業威名遠揚,宋太宗對其更加認可有佳,當做心腹對待。而後的雍熙北伐,楊業與其他宋將協同攻取雲州、應州、寰州、朔州,怎奈遼軍不甘心,率軍十萬之眾再次反撲,楊業深知遼軍此番來勢洶洶,應做好妥當的應敵之策。可這是奸臣王侁、潘美等人威逼,攪亂楊業作戰方略,致使楊業孤軍深入敵軍,被遼軍生擒,因誓不勸降絕食而死。

宋太宗為失去此等忠良大將惋惜不已,對楊業後代加官進爵。這時第二代楊家將代表人物楊延昭就開始頂替父親的職責了。 據《宋史》記載,楊延昭在年少之際就已經隨著父親楊業東征西討,在很多戰役上楊延昭都是擔任衝鋒隊先鋒的要職,可見楊延昭也是個打硬仗的漢子 。景德元年,楊延昭率兵攻打遼軍境內,大舉獲勝,繳獲敵軍兵馬糧草無數,宋真宗在朝堂上大讚楊延昭,誇他有其父之大將風範。除此之外,楊延昭在宋真宗時代對遼戰爭中也立下不少汗馬功勞,這在《宋史》和《遼史》上均有記載。公元1014年,楊延昭去世,享年57歲。


楊文廣,楊家將最後一名在宋朝歷史上展露頭角的大將,他是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 公元1043年,陝西、河南等地由於天災人禍導致官民矛盾日益加大,張海等人集結眾多難民揭竿為旗,抵抗朝廷。楊文廣奉命跟隨部隊前去討伐,在討伐賊寇中立下軍功,朝廷賜封楊文廣為殿直。在朝堂上力主新政的范仲淹認為楊文廣是名門之後,日後潛力必定無限,於是將他收入麾下。楊文廣先後任職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等。

熙寧元年,楊文廣率軍大敗西夏軍,將西夏軍打得落花流水,楊家將的光輝在第三代繼承人身上再次得到發揚。晚年的楊文廣仍舊心繫家國,為國家的邊防大業出謀劃策,熙寧七年,楊文廣去世,享年75歲。

此後的楊家與朝中望族潘家不合,常常遭到排擠,楊家中擔任朝廷要職的人數逐年減少,大部隊都是擔任下級軍官,就這樣,楊家逐漸走向沒落。北宋滅亡時,楊家將也隨著淡出人民的視野。

楊家將在其曾經的駐守地留有後裔,在今天的天津、東北、雁門關還有湖南等地方都有楊家後裔的身影,2004年長春的《新文化報》刊登了一條新聞:楊繼業第35世孫楊鳳鳴在清初曾帶領家族子弟抵抗蘇俄入侵部隊,並因此付出了血的代價,犧牲了14人。清廷追授楊鳳鳴為一品建威將軍。

楊鳳鳴的後代中,在現今就有軍官、工程師、博士等等,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還有楊家後裔參加。


煮酒君


說起楊家將,人們心中可能都有一個英勇神武,百戰百勝,為國家邊防事業做出無數貢獻的楊氏家族,但這些大都是影視劇給人們的影響。歷史上真正的楊氏家族並沒有像民間流傳的那麼神通廣大,威名赫赫 。

楊家的第一代名將是楊業。他早年是北漢的大將軍,後來因北漢帝王投降與北宋,他自然也成了北宋的將軍。宋太宗對楊業非常器重,數次讓他統領軍隊抗擊敵國,而楊業也是不負眾望,一時間名聲大噪。但人紅是非多,皇上對他的欣賞也招來了許多舊將領的嫉妒。雍熙三年,宋太宗北伐遼國,最終慘敗,因為後方沒有援軍,楊業被生擒,其子楊延玉戰死沙場,奈何楊業一身正氣傲骨,後因絕食三日而亡。

楊家的第二代名將叫楊延昭,在歷史記載中,楊家的確有不少男子,但其中較有作為的就數楊延昭了。楊業死後,楊家的重任落到了楊延昭一人肩上。楊廷昭繼承父親的使命,駐守在邊疆要塞遂城。當時遼軍進犯,將遂城包圍,遂城此時危在旦夕,隨時都有可能被攻下,但楊延昭連夜加固城牆,最終遼軍失敗退兵。而後的幾年內,楊延昭屢建奇功,最後官職達到掌管萬人大軍的防禦使,這也是楊延昭軍旅生涯中的頂峰,他去世時57歲。

楊家的第三代名將是楊文廣,他年輕時和范仲淹交好,後來在宋應宗和宋神宗年間因為擊退了西夏犯宋的敵軍,還了北宋邊界安寧。皇帝見其御邊有功,直接官升防禦使一職。楊文廣這一代也是威名赫赫的楊氏家族最後一代,之後再無楊家名將之說,歷史上對演藝中的楊宗保,穆桂英等均無記載,那些只是民間的故事虛構罷了。


第一軍情


楊門三將的歷史事蹟真實存在,但由於文學作品的改編,則成為演義色彩濃厚的楊家將。

楊氏祖孫三人,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他們都是北宋時期的守邊名將,屢次抗擊遼國,保衛大宋邊境。但其英勇事蹟遠非楊家將所演義的那樣,楊家將的故事由於時代的影響,在真實事蹟上進行再度創作。南宋時期,由於大宋偏安一隅,百姓渴望報國的將領出現,因此楊家將的故事經過改編成為話本,不斷流傳。元朝時期隨著雜劇的出現,楊家將的故事又被搬上雜劇的舞臺。明朝中後期,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加上忠君體國的宣傳思想,楊家將的故事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到清朝初年基本定型。

中國歷史上存在冒充楊家將後人,比如南宋楊存中、明朝四川播州世襲土司楊氏。


五味社


如果沒有當時的西夏,北宋不會那麼快就滅亡的,楊家將稱的上是北宋的一支悍軍,在當時世界各國之間都享有美譽,如果當時的皇帝不是太軟弱,或者說是沒有一統中原的偉大願望,那還有西夏,後金,契丹,遼,高句麗諸兇爭霸的局面?縱觀整個北宋的各代君王,都沒有一統天下的大志。

楊家將在最鼎盛的時候可以橫掃任何國家,不要說橫掃整個亞歐大陸,但至少掃滅中原各國是輕輕鬆鬆的,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憾事,失去了像蒙古一樣橫掃亞歐大陸的壯志。

楊家將這支鐵軍歷經了無數朝代,楊家軍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國十代,隋朝就是楊家軍打下的,儘管隋朝早早滅亡了,但是楊家將一支延續了下來,也算是隋朝另一種存在形式,楊家將在唐朝的時候比較低調,名聲並不如當時李世民組建的殺手營響亮,殺手營當時是世界上最悍勇的一支鐵軍,不過在唐朝末年被楊家將消滅了。

楊家將的歷史歷經八百多年,一直傳了三十八代,到楊業的時候,楊家軍達到了巔峰,在當時可以蔑視世界任何國家了,月盈則虧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沒有任何一個王朝還是軍隊都有巔峰時候,那麼巔峰之後便是沒落。

楊業喜歡喝酒,結果在征討遼的時候,喝酒誤了事,喝醉一個人跑到敵營,結果被一名巡夜的士兵射殺,當時的大遼便抓住這個機會,在楊家軍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偷襲,楊家軍幾乎覆滅,一支悍勇的鐵軍從此之後開始走向沒落。

楊業死後,楊延昭率領餘下殘兵敗將,退縮到江浙一帶,後面在楊延昭的治理下,楊家將恢復了元氣,但早已不再是楊業時期的鼎盛了。

楊家軍一直隱忍了幾十年,楊延昭死後,楊文廣繼位,楊文廣的一生比楊延昭精彩多了,卻也在他的手上楊家軍徹底走向了覆滅。

主要在當時西夏來犯,楊文廣直接帶領楊家軍橫推了西夏,如果不是當時的潘美陷害,供給楊家軍寄養,楊家將會消滅西夏的,結果無援軍,無糧,楊家軍無力抵抗西夏的反擊,幾乎覆滅,楊文廣也餓死了。

為了給楊家將報仇,楊家的十三位寡婦披肩上陣,結果被西夏搬來的救兵遼軍,徹底消滅了。

在楊家軍滅亡後三十年北宋才覆滅,北宋也算是自得其果。


在新疆的這些日子


歷史上的楊家將有三代,這三代也是我們所說的子孫三代人,他們分別是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

楊家將的第一代領導人,也是創始人叫楊業。

楊業曾經是北漢的將領,主要防禦的敵人,就是趙匡胤建立的大宋。

趙匡胤為了統一全國,曾經率領大軍兩度攻打北漢,由於楊業所率領的楊家軍頑強的抵抗,最終趙匡胤沒有把北漢給打下來。

到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當皇帝后,他選擇了繼續攻打北漢,這一次北漢支撐不住了,就選擇了投降。

當時北漢國主投降的時候,楊業還在前線和宋軍打仗,因為楊家將太厲害了,是北宋皇帝趙光義,讓投降的北漢國主寫了一封投降信給楊業,楊業見信後,才選擇投降的。

投降後的楊業,就成了宋朝的將領。他繼續帶領楊家將為大宋抵抗北方的契丹人。

這一時期,契丹族對北宋的侵犯還是比較頻繁的,楊業防守的地盤主要是在西北部的雁門關一代。

有一次,契丹人率領十萬大軍進攻雁門關一代。

這裡可是楊家將的地盤,楊家將雖然只有幾千人,但是,他們根本沒有把十幾萬契丹人放在眼裡。

因為雁門關一代的地形,楊家將十分熟悉。在加上這裡多山谷溝壑,正好有利於實行小規模的作戰,這也就意味著,即使契丹人有十幾萬大軍,也沒法全部投入到戰場上。

最終,楊業帶領著幾千楊家將,把契丹的十萬大軍打了一個大敗。

這一戰之後,契丹人只要在聽到楊家將的大名,他們就開始頭疼了。並且發誓以後若是在侵犯北宋的話,一定要避開楊業所管轄的地盤。

這就是楊業所帶領的楊家將給予契丹人的震懾。

不過,楊業最後還是死在了契丹人的手裡,因為宋太宗想奪回契丹人佔領的燕雲十六州等地盤,所以,宋軍三番五次的對契丹人發起了進攻。

在最後一次宋太宗趙光義派大軍進攻契丹的時候,他本以為這次派了幾十萬大軍去,可以一舉拿下燕雲十六舟。

但是,由於東路軍將領指揮的失誤,使東路軍全部陷入了崩潰的局面。東路軍要麼戰敗,要麼逃亡,這時候是指望不住了。

這時候宋太宗把全部的希望放在了西路軍,也就是楊業這邊,當時西路軍的主將是潘美。

楊業和潘美商議了一個作戰計劃,就是把契丹人的主力引誘到陳家谷這個地點,然後潘美率領宋軍大部隊,埋伏在陳家谷。去引誘契丹人的,當然是楊業的楊家將了。

這個策略得到了主將潘美的認可,但是,當楊業拼死殊殺,好不容易把契丹的主力引誘到陳家谷時,誰知,陳家谷連一個兵都沒有。

這時候的潘美早已逃之夭夭了,看到這種空無一人的場面,楊業只好帶著,僅剩下的十幾個楊家將士兵和幾萬契丹人廝殺了起來,最後楊業被俘虜,俘虜後的楊業是絕食而死的。楊業死的時候,僅僅是北宋初年而已。

楊業死後他的兒子楊延昭接替了父親的職位,繼續和契丹人抗衡。

因為這時候大宋改變了對契丹人的策略,所以,楊延昭為大宋鎮守邊疆的二十年,宋和契丹基本上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楊延昭是在宋真宗年代死去的,這時候也僅僅是北宋的中期而已。

楊延昭的兒子就是楊文廣,而此刻的楊家將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力,這一時期的楊文廣主要對付的敵人是西夏。

當然楊文廣也是北宋名將,他曾因抗擊西夏多次受到朝廷的封賞,到了宋仁宗的時候,楊文廣也病死了。

隨著楊文廣的去世,楊家將也就在歷史上消失匿跡了。這就是楊家將的大致結局。


史學達人


說起楊家將,很多人會想起《水滸傳》裡一名好漢“青面獸”楊志,就是那個“賣刀殺人”,押送生辰綱被劫,不得已落草為寇的悲劇人物。

古典名著《水滸傳》說,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自幼流落關西,早年曾做武官,後押送花石綱翻船,不敢回京赴命,只得避難江湖。難道到北宋末年,堂堂楊家將之後,已經淪落到這種地步了嗎?

很多人受演義、評書影響,堅定不移地相信楊家將十代為將,從宋初一直延續到宋末,“青面獸”楊志、南宋“岳家軍”名將楊再興都被認為是楊家將之後。

實際上,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只有三代,到了北宋末年早已銷聲匿跡,就連“青面獸”楊志這號人物都沒有了,史書上甚至根本沒有記載楊家將後人們的結局。


初代楊家將楊業

楊業生活在五代宋初,原本是十國之一的北漢將領。宋太宗滅掉北漢後,楊業投降了宋朝,趙光義認為楊業熟悉山西地形環境,又瞭解契丹人,就繼續用他守邊,配合宋初名將潘美,鎮守山西北部一帶,防禦契丹。

楊業勇武有力,武藝高強,多次挫敗契丹騎兵的進攻,特別是雁門關一戰中,楊業和潘美配合,前後夾擊,殺的契丹騎兵大敗,因此得名“楊無敵”。

公元986年,宋軍雍熙北伐失敗,楊業奉命轉移百姓入關,但因為監軍王侁有意誣陷排擠,加上主帥潘美沒能及時發兵救援,導致楊業兵敗陳家谷,被契丹俘虜後,絕食而死。


二代楊家將楊延昭

史料記載,楊業一共有7個兒子,這和演義、評書不謀而合,其中長子楊延昭(原名楊延朗,後因避諱改名),繼承了楊業的忠勇武藝,成長為二代楊家將的代表人物。

楊延昭主要活躍在宋真宗時期,宋真宗初期,宋遼摩擦不斷,楊延昭奉命鎮守河北一線,雖然同是抗遼,但跟父親楊業不在一個區域。楊延昭智勇雙全,多次挫敗遼金進攻。

有一年冬天,楊延昭僅以少數兵力鎮守遂城,面對遼軍主力,他冷靜指揮守城將士利用冷水澆城牆,把遂城瞬間變成一個“冰城”,迫使遼軍無功而返。

遼人崇拜北斗七星,他們認為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北方,是他們的剋星,因此把楊延昭看做是“六郎星”下凡,故稱之為楊六郎,並非因為楊延昭是楊業的第六子。

除楊延昭有名氣和戰功外,楊業的次子楊延玉,與楊業一同陣亡;其他五子如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都靠著楊業蔭庇入仕,一輩子最高的官不過是供奉官、殿直這類低級武職,不僅沒有帶兵打過仗,而且毫無知名度。



三代楊家將楊文廣

正史中,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業的孫子。但在《楊家將演義》中,楊文廣被塑造成楊宗保的兒子、楊延昭的孫子,輩分被降了一代。

楊文廣主要活躍在宋仁宗、宋神宗時期,當時宋遼議和,無仗可打,楊文廣的主要戰功是在與西夏作戰中,以及追隨名將狄青南征,最終歷官定州路副都總管、步軍都虞侯。


更誇張的是,演義中的楊文廣竟然娶了19個老婆,什麼韋小寶之流實在是弱爆了,原來所謂後宮、種馬小說,楊家將演義才是鼻祖。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就是這樣的狀況,宋徽宗的腦子裡還想著怎麼削弱軍權呢,還以為楊家將能像當初那樣英勇,拯救大宋,他不知道北宋末年的天波府已經是空架子。在北宋滅亡之後,楊家的人搬出了開封到臨安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vname": "\\u5386\\u53f2\\u5c0f\\u4e66\\u751f 1104 1.mp4\

一零伍_點


宋朝滅亡後,滿門都是猛將的楊家人去了哪裡,如今後人都在何方?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vname": "\\u5317\\u5b8b\\u706d\\u4ea1\\u7684\\u89c6\\u9891_clip.mp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