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歷史真相官# 威遠樓不是北樓

#歷史真相官# 威遠樓不是北樓

《泉州文博》2008年6月出版的總第13期中有一篇題為《話說威遠樓》(以下簡稱“話說”)文章,說威遠樓就是北樓,文雲:

#歷史真相官# 威遠樓不是北樓

“關於威遠樓始建年代眾說不一,據《晉江縣誌》卷二規制—‘城池’載:元至正間,監郡偰玉立建譙樓於衙(抄者按:‘衙’字清乾隆《晉江縣誌》作衛南'),名曰威遠’。但民間相傳五代王審知建立閩國後,就開始在泉州州治前建雙闕(瞭望防衛樓),下壘石如城,或許這就是威遠樓最早的雛形。唐時,威遠樓稱為‘北樓’。”

“話說”將威遠樓與北樓混為一談。其實,威遠樓與北樓無論是建造時間、地理位置、歷史沿革都不一樣。威遠樓是威遠樓,北樓是北樓,井水不犯河水。

北樓

北樓即泉山門樓,位於泉州舊城區北洲頂(今華僑新村愛國路東一帶),始建於盛唐,即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武榮州州治由南安豐州東遷之後(具體創築年份因史志無徵,尚難確定)。北樓為唐故城北墉之立候樓,原規模不大,構造簡單,是供更人防卒登陴擊柝之所。因歷久未修,左騫右墮,上露下圯,半傾半摧。唐貞元九年(793年)暮秋,泉州刺史席相決定重修,築崩易蠹,重構華甍,楠桷翼張,丹繢煥然。里人、開閩甲第進士歐陽詹為作《北樓記》,記雲:

“《釋名》曰:樓,瞜也。謂其高明覿遠,瞜瞜然也。建於第宅,則以閱園林有媚;樹於雉堞,則以警寇盜不虞。故墨子曰:城三十步一坐候樓,百步一立候樓。茲樓者,蓋此郡北墉之立候樓也。卜築之始,微而具之,袤不倍常,廣惟再尋。製造日遠,土木力殆,左騫右墮,上露下圯,有年數矣。邦牧安定席公,貞元七年下車,至九年,目之三祀,重民力而未形言。是年暮秋,歲豐,農隙,有司率常典告有事於土功。公曰:斯郡之南極也。元后帝鄉,實在於北。詩不云乎‘心乎愛矣,遐不謂矣?’欲因戀主,向方瞻矚。惟北有樓,半傾半摧,日夜闕登陴擊柝之所,風雨憂折榱復隍之患,政因時令,爾其營之,俾有布席跪立之地。間更人防卒之蒞事,予將時躋展北面拱辰之心焉。受命者感公之意,如公之意;野人群庶感公之誠,如公之誠。川朝子來,坯崩易蠹。趾有餘而不劃,基摭自延;材有長而不剪,棟宇自崇。既望庀徒,未晦成功。倚層霄於軒檻,納千里乎窗牖。如鱗之廨署,若岸之軍壁,得之之狀,若連山之有重巒,長江之蹙洪濤,氣勢由是以雄焉。公每子牟情來,莊鳥思生,俯仰於斯,徘徊於斯。夫完城壯邑,有邦之本也。戀闕愛君,為臣之節也。善矣哉!公廣斯樓也。遠得有邦之本,近貞為臣之節。執邦之本曰公,謹臣之節曰忠。惟公與忠,公斯昭矣。小子家在委巷,多聞輿頌,藝忝儒術,每待公居,上志下衷兩獲而遠,敬書其事,而為之記以獻。至若眺四維之雲物,臨萬井之煙景,遐象佳致,眸莫勝觀。非公有樓之素,故不之載。貞元九年秋九月三十日記。”

北樓重修後,氣勢雄偉,巍峨壯觀,復以四門助教歐陽詹作記,遂與武昌南樓並駕齊驅,馳名天下。

光啟二年(886年),光州固始王潮據泉州。當干戈蕩析之際,王潮為加強防禦,於唐故城內創築子城。子城利用故城北垣中段為牆,改北樓為泉山門樓。

宋太平興國二年(997年),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納土歸宋,詔泉州衙、子、羅三城墜壞。子城牆廢,北樓尚存。

元祐四年(1089年),陳康民知泉州,任內,於北樓上創二山亭,以對清源、雙陽二山。亭成,詩人謝履登臨,賦詩云:“憑高直接青雲勢,覽勝雙瞻碧玉顏。”後來知州王十朋亦有詩:“連年行役厭間關,踏遍千山見二山。欲識泉南山面目,群山總在一亭間。”

政和五年(1115年),知州鄭南重修。

紹興十三年(1143年)知州呂用中復修。

乾道四年(1168年)冬十月,狀元王十朋任泉州知州。下車伊始,策杖州宅之北,見北樓頹敝,行將傾覆,扼腕嘆息。翌年八月利用興建貢院之餘材,命工修葺,恢復一州壯觀。十月工竣,王十朋自為《重修北樓記》。記雲:“溫陵之有北樓,猶武昌之有南樓也。樓閣臺榭之在天下,以南北名者多矣,而二樓之名獨著,得非因人而重耶!南樓以庾公重,北樓以歐陽四門重然庾有汙人之塵,君子恥道之,不若歐陽氏,以一代文傑,聯名韓、李諸公真足以重茲樓也。予乾道四年冬十月至郡,越數日,策杖州宅之北,有屋將厭邪,眾木以支之,詢之,乃北樓也。惕焉不敢睨,矧敢登?有碑,塵如積,漫不可讀,乃四門所作之記。嘆息久之。郡舍老而敝,宜修者非一椽,然莫急於茲樓也。第視事之始,方問民疾苦,土木之役非敢先。郡多颶風,日惟傾覆是懼。明年春二月,建貢院,秋八月落成,得餘材,始命工葺之,冬十月丁卵,董役者以訖工告,與同僚三四輩,登而四顧,山川城郭之富,盡在目中,亦一州之壯觀也。既相與賦詩,又為之詞曰:閩南有州,北墉有樓,席侯肇謀。發揮以文,樓乃有聞,歐陽四門。載建載修,克紹遠猷,鄭呂二侯。歲月浸久,楹腐桷朽,伊予來守。偶歲之豐,時定之中,乃鳩爾工。材即其餘,費節其虛,逾月如初。泉山之狀,桐城之壯,可登以望。身焉南極,心焉拱北,守臣憂國。匪邀匪遊,風觀痰求,守臣登樓。民淳俗樸,菑害不作,登焉斯樂。風俗惰蝓,閭閻恨愁,登焉則憂。居而官理,登時民喜,登斯無愧。”

是年,十一月,與郡僚同登北樓,作詩歌之:“我來未作南諸侯,雄文嘗閱龍虎歐。泉山風物得大略,夢寐已先登茲樓匆匆未暇眾賓集,草草且與同僚遊。山川城郭壯哉郡,清源紫帽明雙眸。卻驚雲榭在地底,坐見日轂經簷頭……”

淳祐四年(1244年),知州顏頤仲重建北樓二山亭。

入元,北樓廢。

2003年泉州市人民政府結合北門街改造,由北樓原址向南移三十步,向西移十步,依唐五代舊制復建,稱“泉山門樓”。

威遠樓

威遠樓舊稱譙樓、譙門。起初在唐五代刺史署前(今鐘樓稍北大街中),始建未詳。有東西兩門,中累石如城,蓋樓其上,稱“兩儀樓”,顏曰“天地春”,俗稱“雙門前”。

元至正九年(1349年)五月,泉州路達魯花赤偰玉立見譙樓瓦腐木朽,凜然將壓(“話說”以為年久失修已倒塌,非也),慨然主持重修,未及十旬,重簷周阿,嶽立雲飛,壯麗完好,悉復舊觀(“話說”以為偰玉立重新擇址,非也)。事成,三山吳鑑作《新修譙樓記》(“話說”以為修樓記名《泉州總管府譙樓·元偰玉立修》,非也)。記雲:

“至正九年秋八月,泉郡新修譙樓成。何以書大復古也,曷大爾修而復古,弗改作也。先時臺省言,守令多職官,議選內外臺憲歷任廉能有聲之臣蒞其職特命正議大夫高昌偰玉立、中順大夫古襄孫大英來守泉州。夏五月,偰侯至,舉直黜回奸任革心,罷行適宜,風休雷奮,闔郡傳猶神明。公退,顧譙樓瓦腐木朽,凜然其將壓,喟然嘆曰:是不可緩也。於是,郡人士好義者出已貲,佐公費,市材僦工,募以實直,農工不撓,而遊伎食力之倫,利以仰給焉。六月,總管孫侯至,命屬令晉江仙源紀慶翁、南安白榆等,分任厥事。用是棟楹梁拱之蠹撓者隆,楣桷榱題之摧毀者功。易甓蓋,繕垣墉,髹墁蔽繪,華外而慄。申吏不與經畫,工不待督,未及十旬,重簷周阿,嶽立雲飛,壯麗完好,悉復舊觀。公合樂命酒,會僚屬賓佐以落之。邦耆老士庶鼓舞囂歡,謂公真仁人,出一言而興百世利,樂其事之成,而已不與於其役也。請詩以歌之。”

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譙樓遭祝融之災,重建時北移九十步於應門(“天地春”後第二門,在今二院住院部大門西側、鎮撫司巷東側一帶)。

天啟六年(1626年),泉州知府沈翹楚以譙樓歲久飄搖,日就傾圮,乃捐資為倡,主持復修。三月開工,八月修竣。鄉紳、榜眼、東閣大學士史繼偕為《重修譙樓記》。記雲:

“郡故有譙樓,相傳唐末閩越王審知撫有七閩,始開府治。前闢雙闕,下累石如城。稍北九十步為應門。應門者,第二門也。歷宋、元,因其舊,改譙樓為測漏所。後屢圯屢葺。至正年間,乃大新之,而舊志莫考。按陶人款識,有至正元年’字,則建於是年無疑。我朝改郡為衛,正統年毀,撤而新之,而移其址於第二門,則實由正統間始。歲久漂搖,日就傾圮。於是,郡大夫漢陽沈公來守是邦,慨然引為己責。以其贏若干鏹,為文武吏倡。餘不佞,及諸薦紳各出橐中裝助之,詳具大夫所為記中。說者謂郡城中含七山,斯樓實踞其中,以故人文甲天下,由地脈所團聚處。今茲一飭,治間山川,愈以開明靈秀,倍為映發,此其豈獨一測漏知時已哉?文武為憲大夫有之,是可書也。役始丙寅三月,竣於八月。大夫為酒招餘,落之而系以詩:於赫泉山,牛女分躔。郡治踞之,靈導結蟠。愛有譙樓,翬飛雲連。重階疏寮,海邦所瞻。傳且千祀,豐極而圯。間或增修,補直焉已。浸尋弗支,疇度疇理。哲匠應期,沈侯則以。義問一宣,群公鹹應。迨及簪紳,斥貲相競。是築是營,無煩後命。層構幻成麗譙遜盛。乃命芳筵,把酒酹天。中和樂職,天子萬年。文廟峙東,武衛後列。佳氣蔥蘢,孕為材傑。仰贊皇猷,星輝月潔。太史陳風,天顏闓悅。”

清康熙六年(1667年),福建陸路提督王進功重修。

十三年,因耿精忠之亂,威遠樓部分毀壞,隨即修復。

雍正六年(1728年),福建陸路提督石雲倬駐節泉州,命工修葺,自為《重修威遠樓記》。記雲:

“泉之威遠樓,即古桐城之譙樓也。歷世久遠,其間興廢不常,何可勝數。 自康熙丁未歲,前提帥王公庀材重新,顏其額曰‘威遠’,迄今六十有二年矣,適餘於雍正戊申駐節此土,因思天運循環,無往不復,修舉廢墜,端在人為,斯樓也不終於傾圮而煥然一新,知前人不能無望於我,我何能無望於來哲哉!爰出俸資,命工修葺,後之人倘有登是樓而鑑餘心者,餘將與之共圖不朽也。夫是為記,山左石雲倬勒石。”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泉州颶風,威遠樓倒塌。翌年三月,福建陸路提督馬負書、泉州知府王綬、晉江知縣方鼎發動鄉紳民眾踴躍捐輸,重新興建威遠樓。馬負書撰書修建碑記。記雲:“斯樓也,聳峙於提署之前。昔人以‘威遠’名,蓋為天南保障之雄觀也。歷歲久疊經建葺。乾隆二十九年,傾於風雨。三十年三月,提軍使者馬負書,偕郡侯王諱綬、邑令方諱鼎,暨急公捐輸者重新興建,愛勒石以記其事及年月焉。馬負書印(篆刻)”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威遠樓又遭回祿,翌年重建。

民國十四年(1925年),北洋軍閥孔昭同利用林驥罰款重修。

1959年春,泉州市a人民政府撥款修復。

1961年,威遠樓被列為泉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9年拆毀。

1987年,泉州市人民政府議決重建,就舊址北移三十丈,拓遺制而新之。是年興工,期年告竣。

以上筆者依據有關史料分別記述北樓和威遠樓的建造時間、地理位置及其歷史沿革,目的是要說明威遠樓和北樓絕對不是同一座樓,而是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引以為自豪的兩處文化積澱都十分深厚的名勝古蹟,絕不可以不辨菽麥,混為一談,貽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