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日本18年拿了18个诺贝尔奖,这和哪些因素有关?

杨楣


科学技术研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日本主要是明治维新引入西方列强先进技术和制造工艺装备,所以日本到现在国民科技素质比较高。而我国清朝错过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加上列强侵略者侵略我国和内战~落后挨打其势然也...新中国🇨🇳成立后,所幸毛主席周总理总搅全局,从欧美留学回归祖国的五千炎黄子孙科技帅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研发成功《二弹一星》~绝不屈服任何侵略者!所以科技研发的根源在欧美这是现实,当今世界科技研发中心是美国🇺🇸。投巨资吧中国🇨🇳政府建设大批国家基础科技研发实验室,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真才实学的科技帅才,建设强大的科技中国🇨🇳!!!仅供参考。


BUGATTIChir231104364


(本庶佑)

日本在18年里有18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包括后来取得美国国籍的南部阳一郎和中村修二,日籍获得诺奖的只有16位,但是这也已经足够惊人了。相比我国两位获得诺奖的莫言和屠呦呦,他们两个人的争议在获奖之后就没有停止过,也就是说很难服众。再加上屠呦呦获奖还是因为中医,就更加让人感觉底气不足了。反观日本的科学家,他们的获奖名至实归,并无太多争议,这说明18块诺奖金牌确实代表了当今世界顶尖的科研和技术水平,无论我们多么讨厌和仇恨日本人,在科技领域,我们必须承认两国差距太大。那么日本采取了哪些神功秘籍,能够让他们在2001年就敢喊出“50年获诺奖30人”口号呢?当年被嘲笑是痴心妄想,现在时间未过半,获奖数量已经过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有原因,但是并不神秘!只是人家这种科研制度,要想在我国推广下去,实在是难度不小。

【原因之一:政府主导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

要知道,日本在2000年,白川英树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距离上一次利根川进获得生理医学奖已经13年之久。这13年时间,日本政府并没有等待,而是在制定“科技基本计划”。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的《第一期科技基本计划(1996 年~2000)年》提出“将积极振兴基础研究作为推进研发的基本方向“;在《第二期科技基本计划(2001年~2005年)》中提出“将推进基础研究作为科技战略重点”;在《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2006年~2010年)》中提出“确保多样性和持续性,切实推进基础研究”;在《第四期科技基本计划草案(2011 年~)》中提出“立足于独创性和多样性,加强基础研究”。

从上面这四个计划我们可以看出来,“基础研究”一直是日本政府不断强调的核心因素,而诺奖恰恰是表彰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成绩(不包括纯理论性研究)。有政府主导,有计划做依托,诺奖才有了基础。总是搞一些急功近利的实用性研究,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是不可能获得诺奖的。

【原因之二:不断加大的科研经费投入】

搞科研,没钱怎么能行?日本在这方面可是真大方,根据日本总务省的统计,自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日本基础研究的费用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至2009年,较1987 年已增长82.7%。当然了,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政府对科研的投入一直处于增加态势,即使如今日本科技界一直流传着科技研发衰落的言论,但是我们不能信以为真,日本人很狡猾,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去麻痹别人也未可知,真信了才是真蠢。根据统计,日本的科研经费占据全国GDP总量的3%,比美国的2.8%还要高,货真价实的世界第一。另外,2015年,国际权威研究机构《汤森路透》发布全球全球创新企业100强中,日本的企业占了40家,美国是35家,法国10家……中国呢?〇家!不服不行。

【原因之三:科研经费的使用是科研说了算】

日本在科研上投入这么大,怎么去用呢?是将花不完的科研经费变成出差报销?变成变相的游山玩水?或者将科研经费掌握在某些人手中,变成他们打压别人的工具?NO!NO!绝不会这样的。日本的科研经费使用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竞争的方式获取,即通过竞争性拨款方式来建立重点大学、重点研究所、重点学科、重点方向,以达到向重点倾斜的目的,使经费的使用能行之有效。另一种方式是将经费对科研工作者均等颁发。“均等颁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那些无法通过竞争手段获取经费的科研人员,都可以无条件的使用经费搞自己的科研课题,根本不用申请。对比一下,让我想起我一位读博的同学,因为申请经费耗时耗力的无奈,就知道两者科研的差距在哪里了。

【原因之四:推行真正的学术自由】

日本的科学界很崇尚自由学术氛围,并且绝非是说说而已。不同于国内高校的急功近利,日本高校给予学者足够宽裕的时间使之能安心于学术研究。除了充足的时间,日本高校自由的学术氛围还在“讲座制”上得到充分体现。讲座制是日本在1993年从德国引进来的学术交流方式,其特点在于成员地位的永久性,即教授、副教授身份是终身的,基本原则是自主性和不受外部干涉。讲座制在日本高校内所展现的弹性与活力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也是日本高校自由宽松学术氛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原因之五:广泛国际科研交流与合作】

科研活动不能闭门造车,想要提高效率获得进展必然要与外部交流,而日本学者就个人而言,非常重视国际交流,这种交流给科研创新带来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日本学术团队的负责人能够把握国际前沿课题,带领整个团队与国际接轨。这种从个人到集体都重视与外界合作的积极态度大大地促进了日本基础研究的进程,能够让他们在18年中获得18个诺奖变成了事实。

【原因之六:宽容科学家特立独行的个性】

很多有才的科学家也有个性,能不能给予宽容和支持就能看出一个国家对科研人员的重视程度,是找一群庸碌无为的俯首帖耳的庸才,还是带领一群个性十足的天才?是一个不难选择的问题,但是在很多科研单位,这恰恰就成了问题。就拿日本获奖的科学家而言,很大一部分人有着各种怪癖,却无一例外精于学术,如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白川英树是一个典型的性格完美主义者,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化学奖的田中耕一则具有一种较强的内向型个性和按照自己所想来处理事务的习惯,这些怪癖的特性却是他们创新思维的源泉。所以说日本18年拿18个诺奖并非天上掉馅饼,而是有着极大的投入和优越的制度保证,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借鉴。


科普集结号


今天白天还看到朋友圈有人发一个图片,国内某报在多年前发的,大概内容是日本扬言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奖。

我想当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个笑话,但是如今看来,日本做出这番豪言壮语似乎并非只是说说而已,看来他们动了真格的。

那么日本在拿诺奖方面成果丰硕,到底是哪些因素或者说他们做了哪些方面的投入呢?

首先来说,是他们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与投入。他们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短期成果,或者只是重视实用研究。诺奖也几乎是颁发给基础研究领域的。可以说日本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和重视是他们厚积薄发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广泛的基础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就是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了,比如他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拒斥。当年小保方晴子事件也可见一斑了,而反观我们,韩春雨事件经过长时间的调查,也只是给出了没有主观造假的结论。

第三,也有国家的大规模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比如日本根据《科学技术基本法》而设立的五年制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正是在第二期中,日本提出了“50年30人得诺奖”的计划。同时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经费支持,比如2012年的诺奖得主山中伸弥在iPS细胞开发方面就从该机构获得过3亿日元的支持。

所以,日本的科研人员能获得诺奖,得益于很多因素的综合,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中国近年来不断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国家也出台政策支持基础研究,那么中国人在不久的将来获得诺奖也是值得期待的。

让我们为中国的科学研究鼓劲加油,也期盼中国科学家早日摘得诺奖桂冠。


WANG论科普


日本18年拿了18个诺贝尔奖,这和哪些因素有关?

“日本18年拿了18个诺贝尔奖”,应该是指日本在进入新世纪后的18年拿到了18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如此伟大的成就成为了一种令人震撼的现象。

震撼之余,我们不仅要问一句,这是为什么?

根源

追根溯源,需要上溯到上上个世纪由西方列强挟高科技的坚船利炮加诸中日等“未开化”国家的那场民族危亡的危机。

俗话说,危机是危也是机。

危机面前,日本化危为机,一场以“脱亚入欧”为主旨的明治维新引领日本从各个方面全面“西化”,尤其是社会制度、思想、教育、产业等方面。

当时,“全面西化”运动的倡导者和缔造者,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其《文明论概略》中说:“如果想使日本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除了改写了日本的进程,明治维新最深刻的烙印印在了作为邻邦的中华民族身上,形式上是最深重的屈辱。

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到1895年的甲午战争,以及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小”日本在短短的不到40年内,从一个闭关锁国的落后国家一举蜕变成一个西方强国。

这种脱变除了显见的工业化,更在于思想上的全面西化。

反观,我们稍晚的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阉割掉了最亟需的思想解放,成为了一场注定失败的半吊子资本主义产业化改良,社会还是那个“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封建社会,甚至直到今天。

权本位的消除

权本位主义是我们民族国家几千年来最根深蒂固的弊端,人的社会价值几乎全部体现在“官位”与“权力”。

日本明治维新政治改革上的君主立宪制,此后政治家仅仅是一种并不是那么被人尊崇的一般性职业,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权本位存在的基础。

只有权本位这种痼疾被清除,人才能真正的“安居乐业”。

对于科学家来说,“业”当然是科学研究,科学家可以通过在科学研究主业上的成就获得足够的社会地位和声誉,而不需要“出卖”科学成果换取“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权位”来体现社会价值。

日本教育和科学的“大跃进”

新世纪18年18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仅仅是日本教育和科学的“大跃进”最集中的体现。

其实,这种体现早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期间日本的工业化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也正是崛起养大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导致日本在二战中遭受毁灭性打击。

但是,由于日本已经从思想和政体上完全西化,可以说早已完全“脱胎换骨”。有了这个基础,再转入和平建设和经济发展后,从1950年代到80年代,短短的30年,日本能创造另一个经济奇迹也就不奇怪了。

基于从明治维新建立起来的全面西化的教育体系,加上经济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在上世纪70~90年代经济繁荣期极大的加大了科学研究的投入。

我们知道,诺贝尔奖的奖励项目通常是被时间验证具有极大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日本新世纪获得诺奖的科学成果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达到产物。

换句话说,新世纪,日本科学家18年获19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日本百余年各种积累的“变现”。


挣脱枷锁的囚徒


日本拿诺贝尔奖到了拿到手软的地步,本世纪在诺奖上仅次于美国,这并不是日本本世纪的成就,而是日本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长期积累,像刚刚分享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本庶佑的获奖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1992年获得突破的。

日本科学家获得如此多的诺贝尔奖有很多因素,我觉得最主要的在于人,在于几代日本科学家在国外短期留学后能够回到日本,并且长期地兢兢业业地从此科学研究。这是日本的传统,19世纪末期,北里柴三郎谢绝了微生物学大师科赫的挽留,归国效力,可以说因此失去了共享第一届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机会。一路上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宾州大学均以教授职位相邀,他不为所动。这个传统一百多年来一直被日本科学家继承着,包括本庶佑。

我以前那些日本同事,大多数都返回日本,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合适的位置,过得去的待遇就可以了,并没有和美国的条件相比。

中国科学家也曾如此,从留美幼童开始,学成后为祖国报效是中国科学家的传统。现在也有很多人回来,但或者是在海外找不到工作了,或者是图着回去包二奶骗科研经费,或者两头都霸着。这就是中国和日本在科学领域的巨大差距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虽然日本也有在科学上造假事件,但大部分日本科学家是真正的科学家,具有科学世界观和思维,具有科学家的品德和职业道德,这是日本在科学领域飞跃的基础。

反观中国,不管是土生的还是海派的,在这方面非常不合格,就说给中医站台的有多少是海归海半归?在知识上和时代接轨了,但在思想上落后于时代,这就是中国和日本在科学领域的巨大差距的原因之二。

谋事在人,持之以恒,是日本在诺奖上成功的主要因素。


京虎子


日本这个国家自2000年开始至2017年,已有十多人获诺贝尔物理奖,世界近代历史已经证明:哪个国家的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同一时期该国家的科技实力就强大,你看看现代的诺贝尔物理奖基本上都由美日两国获得,就可明白美日两国为什么科技实力远远领先其它国家了。有人说:学英语可以翻译外国资料学习呀,从近期中兴公司的例子可以看出,你使用具有外国知识产权的东西是需要交费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即使你愿意交费使用,美国也不一定愿意让你用,由此可见:知识产权是多么重要,而知识产权的获得,只靠学英语去翻译能行吗?这样看来,物理取代英语成为主科,对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的确有重大战略意义。浙江和上海、江苏等地的新高考,其实质是降低了物理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使学生选学物理的数量大量减少。为什么我们不能把物理象语文数学一样列为必考科目且总分150分呢?不知道日本是不是象中国一样,在高考中把英语列为必考科目,而且总分150分?


众里寻他千1146400073


日本的做法是践行实事求是,让科学家主导科学研究,融入国际科学界大家庭。

年初读过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小柴昌俊的自传,小柴昌俊做了在矿井深处探测中微子性质的实验,三代项目出了师徒三代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谓是风光无限。然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他讲的科学工作本身,而是他对于科学研究的态度,以及日本著名学者们对科学的兴趣。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极其重视传统的社会,上下尊卑界限十分严格。刚看到一个笑说说,两位日本女生在中国留学,两人吵了个架,其中一位说,“tmd,你说话还带着那么多敬语,我们到中国来不就是为了呼吸自由空气嘛”。小柴昌俊作为高材生,自然也熟悉这些,他还利用比乙方经理大一天的“优势”,压低采购价格,为国家节约科研经费,因为那是纳税人的钱,一分钱也不能乱花。

然而小柴自己感到非常骄傲的事儿之一,是推动日本科学家们在开学术会议的时候,打破日本传统的尊卑观念,对主讲人,哪怕是身份更高的主讲人,都要勇敢地当面提出质疑。因为他注意到,在美国人,如果主讲人讲错误,在座的其他人,尤其是主讲人的学生们不指出来,人们会嘲笑主讲人是个傻瓜。因此他要求学生们在听学术报告的时候,必须提出一个有质量的怀疑。他的做法得到了日本几位著名科学家的支持,令日本学术界的风气逐渐为之改变。

这种“放弃日本传统,融入国际标准”的做法,实际上正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因为科学创新需要独立思考,尤其是需要批评前人的错误。如果你在前人错误的基础上继续工作,那结果必然还是错误的,没有意义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越是意义重大的科学成果,越是需要质疑和批评权威的勇气,这才是独立创新。科学发展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近亲繁殖。

这种勇于批评,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恐怕正是中国教育界、科学界所欠缺的。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本来是16个字,但后来被腰斩。

清华请回了诺贝尔奖杨振宁,但何日才能请回真正的科学精神呢?

并非只有清华大学如此,大家看看这位廖教授,如此民科的行为,竟然凭借捐钱搅乱了清华、北大、上海交大三座名校……大师不能没有钱,然而为了钱放弃了基本的学术规范,似乎是本末倒置了。


松鼠老孙


日本18年拿了18个诺贝尔奖,这和日本长期重视教育,长期重视基础研究关系密切!

日本人在新世纪以来的确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世界各国都艳羡的骄人成绩。而这其中和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就重视教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政策有密切关系。我们知道,只有受教育者的基数变得非常大的时候,大学才能从中发现更多未来可以从事科研的可造之才。因此,日本现在在诺贝尔奖上的全面开花结果,就是其150年前播下的种子之开花结果!

其次,就是日本的大学和科研院所,面对科研能够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大力发展基础研究。给教授以较为宽松的环境,允许他们不断尝试,不断探索。而不是过分要求短期内就必须产出成果。这也说明,基础学科的研究也和中国古语说的:无心插柳柳成荫。日本就是允许教授自主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断进行研究,这样只要时间久了,必然会有教授取得突破。

总之,日本18年可以拿18个诺贝尔奖,既有其150年来一直重视教育,厚积薄发的效应;更有其认真虔诚面对基础学科科研的效应!


地震博士


财经郎眼对这个的解释我认为比较重要。注意是重要,不等于真相。

主要的真相,肯定是在过去的18年内,日本的科研本来就走在很多国家前面。


但终究,这是过去的18年。郎咸平的意思,也是淡化这个结果对中国人斗志的影响,主要将这个总结为日本政府的一种计划。并且中国人现在条件成熟了,也可以施行相关的计划。一方面是确定科研权威,最主要的还是激发科研动力。


未来的18年36年,不是说中国可以马上复制这种成就。而是中国人要走出诺奖的神秘化的认识。众誉皆可获得的自信,是科研领域能否出大成果的保障。


我们站在事后的角度,似乎替日本人生了一种拿奖拿到手软,甚至都没那么有意思的感觉了。我认为这多少和郎咸平的学术背景有关。他过度将一些不太重要的科研成果获奖,归结为日本政府的推荐。可事实是,科研成果互相之间互为桥梁,并没有真正独树一帜的科研成果。能为其它的科研提供帮助的科研,在科研领域的价值,不比离实用更近的成果差。


并且对诺奖的研究本身,也是科研的一部分。中国人有‘研究’别人的电视剧、别人的歌曲、别人的书籍转卖的手法,却没有研究诺奖何以是诺奖的道理。可能是中国人没穷到要马上科研求变,总之科研这项事,在较长的时间内,是摆在其它事情后面的。


诺奖的最大秘密在于,他需要考虑自己的权威在数十年后的稳定性。所以他必须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奖项。一个领域的成果,要么开创性,要么奠基性,要么革命性,基本不会重复对一个领域进行颁奖。有时候时间先后,会导致成果更重要的反而没获奖。


我认为可以迅速霸占诺奖的秘诀,是在一些空白的领域占领阵地,只要是空白领域,颁奖委员会会出于对若干年后的科技权威计,会有计划的,自己就为你设计一套何时颁奖的计划。之后,有没有政府推荐,都是水到渠成的事。这个方案涉及到中国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核心问题,他们有多少项目是在跟踪研究,有多少项目只是数量上的成果,,,


简而言之,悲哀的不是有没有获奖,而是在委员会内部的未来颁奖大纲里,相关的领域内,其中少数,中国人才刚刚有了门票


十八测时


曾经有著名中医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黄帝内经》中随便一段话,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比如中国若贝尔获得者屠呦呦女士,她所提炼出来的抗生素,早在清代,就被神医叶天士用来治疗瘟疫,由于当时没有那么先进的医疗设备进行提炼,但是所用药理都是一样的。

叶天士有句名言: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

一个奖项,虽然可以评价一个人,定位一个人的成果,但是学问是无穷无尽的,奖项,毕竟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华夏古国,拥有这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将这些底蕴都搬到舞台上,那世界上的各种奖项,都将会被中国囊括一大部分。

正因为文化底蕴的深厚,华夏民族又以谦卑为礼,并没有去炫耀,导致某国说某某是他们国家的人,某某是他们国家的文化,如此招摇做法,换来的只是嗤笑。

中国的日益强大,在很多国家眼里都是眼中钉、肉中刺,想要打压、制止,却发现中国这头沉睡的巨龙已经开始苏醒,并不是他们想打压就能打压的

如世界专利组织报道,中国华为已经申请五万份专利,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华为并未在国家内炫耀

所以说,一个国家荣获了多少诺贝尔奖,并不能说明什么,一个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团结,才是至关重要的

毕竟现在,已经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