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中國的稅|開篇的話:我們如何才能真正理解“稅”

只有稅收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現代人已無法擺脫稅。有國家在,稅就不會亡。未來社會有無限可能,稅的存在形式也可能千變萬化。

技術進步和人類組織形式的變遷,一直在改變稅的一切。人工智能、互聯網、全球治理格局的變化,已在衝擊現有的稅收秩序。本來屬於這個地方的稅,猛然間發現到了另一個地方。本地企業不只是在本地納稅,非本地企業在本地所繳納的稅甚至超過了本地企業,這都是事實。各地招商引資不少就是衝著稅去的。結果是現在一些獨角獸企業在全國多個地方納稅,所納的稅數量超過了多數本地企業。

或許,未來的稅和現在相比將是面目全非。稅到底是什麼?狹義稅負,廣義稅負,非專業人士如何分得清?這稅那稅,這費那費,這基金那基金,也是如此。它們和稅收一樣,都意味著政府在籌措資金。我們如何才能真正理解“稅”?

不管未來的稅會怎麼樣,我們還是回到現實,回到和人民群眾關心的稅收課題。2018年6月19日,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審議,引發社會熱議。6月29日,個稅怎麼改又在徵求全社會的意見。毫無疑義,社會各界會予以熱烈響應。回應社會關注,我們需要做什麼準備?現代社會治理的複雜性,決定了很多稅收事務僅依靠個人直覺和所掌握的知識可能不夠用。同樣的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在現代社會,這是很正常的。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支持或反對某種稅收政策選擇。這種狀況亟待改變。為支持而支持,為反對而反對,這顯然不是理性的社會所應該有的。

在許多時候,我們的決策是自己作出的,我們也不能代替別人決策。我們都在追求美好的生活,不斷地進行決策,而決策需要一定的邏輯。專業知識會幫助我們決策。我們甚至不知道現實中的稅收政策選擇,但只要掌握了稅收的邏輯,我們就會理解未來稅收政策的走勢。

從未來到現實,從現實到未來,時空穿越中的稅,都改變不了徵稅是在為政府找錢的直接目標,改變不了徵稅或多或少服務於經濟社會政策目標的事實。許多表現出來很怪異的現象,實際上只是常識在起作用的結果。新事物的出現,讓前沿研究成果的傳遞更加重要。理性談稅與談理想的稅,並行不悖。為深化稅收制度改革提供決策支持,為社會公眾瞭解稅收制度和稅收政策提供幫助,相輔相成。

2017年,中國收了14多萬億元的稅。這樣規模的稅,是多還是少?是重還是輕?宏觀稅負問題一直有爭論。微觀稅負更重要,納稅人的稅負感覺更直接。這麼多的稅如何分佈?誰最終承擔稅負?這裡有學術味道很濃的稅制結構和最優稅收理論問題,也有很現實的“我負擔了多少稅”的問題。

中國現在有18個稅種,多數稅種在未來一段時間仍會繼續存在,少數稅種可能隨風而逝。歷史上曾很重要的稅種後來變得不重要,甚至已不見蹤影。未來中國還會有新的稅種出現,現有的稅種也會有新的存在形式。其中的奧妙需要我們去探究,更重要的是常識需要普及。當稅收治理現代化的理念得到普及,稅收前沿理論介紹得足夠充分的時候,中國的稅也勢必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圍繞稅收治理環境的變遷,講述稅的故事,談論稅的現在和未來,為稅收的現代化貢獻一份力量,是“中國的稅”系列文章力圖做到的。

(本篇為澎湃新聞財經頻道獨家專欄“中國的稅”系列之一。作者楊志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