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時政熱點:別把“候鳥人群”當負擔

2003年之後,大量的北方客人尤其是來自東北地區的客人南下,他們發現三亞有獨特的熱帶海濱景色,冬季氣溫在20攝氏度以上,於是一大批老人逐漸形成“候鳥人群”,每年10月從東北飛至三亞,次年四五月再回東北。隨著“候鳥老人”不斷增多,地方上承載的負荷也變得越來越重,一個最直觀的表現是“候鳥老人”增多加大了地方公共資源如醫療和交通的壓力。(3月8日經濟參考報 )

時政熱點:別把“候鳥人群”當負擔

人潮湧來,民生剛需與公共服務就成了一對矛盾;人潮散去,閒置的軟硬件又成了最沒性價比的雞肋。可問題是,有些基礎設施,又不能人來時滿血上場、人散時收回庫存去。比如公共交通服務、比如公共醫療服務,公交車和醫生,起碼不能召之即來揮之即走。於是,這個矛盾就成了候鳥城市、候鳥省份的心頭之患。

海南、尤其是三亞,怕是候鳥人群與候鳥現象最典型的地方。拋開今年春節的大擁堵不說,常年的潮汐現象,令管理者倍感痛苦。比如在三亞某些小區,據說“操東北口音的人比講海南話的人多,看二人轉的人比聽海南戲的人多,吃燉菜的人比吃炒菜的人多”。如果以上調侃尚且是個感性認知,下面的官方數字,則是板上釘釘的證據。三亞為65歲以上老人辦理老年優待證。“其中70%都是外地老人。”三亞市老齡辦一名官員介紹。事實上,三亞常住人口約為38萬多人,春節期間估計包括“候鳥”在內的遊客約有100萬人。“如同平常四人間一下子住了八個人,磕磕碰碰在所難免。”當這些感受與事實糾結在一起,結果就是成見甚囂塵上,本地人對外地人虎視眈眈,甚至將物價升高、看病難等不滿,歸結於大量候鳥人群的湧入。

人多力量大,但中國還有句俗話,“人多嘴雜”。換句話說,人群的潮汐效應之下,本就是個雙刃劍,既能帶來利好,自然亦有負擔。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本地人的抱怨”,不過是個狹隘的偏見;而當地官方的怨尤,則是個危險的信號。道理很簡單,就像專家說的,無論是從國際旅遊島建設,還是發展第二居住地路線,哪個不需要剛需的市場來打底呢?宜居地的候鳥群體,對於不少“鬼城”來說,是求之不得、垂涎三尺的美好意願。龐大的候鳥人群,在公共財政還沒有進化到高福利階段的前提下,起碼他們的衣食住行總要花錢的,這對於城市發展來說,是經濟利好;而飛來飛去的候鳥群體,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的底部支撐,更有文化與價值等層面的長遠潛能。

說兩個最基本的道理吧:第一,遷徙自由是公民的合法權利。在人力資源紅利消耗殆盡的今天,沒有人再把人口數量只當成負擔來處理。第二,賣房子的時候不嫌棄人多,提供服務的時候就埋怨外來人口,這種“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操作,豈非太傻太天真了?更重要的是,人群的潮汐現象,其實並非一個地方的治理難題,隨著全域旅遊時代的到來,很多城市都在旅遊淡旺季面臨著潮汐現象的考驗。資源優化配置是公共治理現代化的必答題,總不能為了管理便利,而將人群固化在老死不相往來的遠古時期。

人是負擔,亦是資源。別動輒就把“候鳥人群”當負擔看,這是公權的倫理底線,更是管理智慧的價值邏輯。

稿源:荊楚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