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時政熱點:中國無人車,迎著風險上路

繼去年12月北京出臺中國首個自動駕駛路測規定之後,上海、重慶、深圳等地相繼發佈相關政策,對自動駕駛汽車上路測試進行規範,保障公眾交通安全。其中,深圳出臺的文件尚在徵求意見階段。(3月21日 中國新聞網)

時政熱點:中國無人車,迎著風險上路

2018年的全國兩會上,科技感爆棚的“無人車”成為熱詞之一。不過,一邊是“科技感動生活”,一邊是“新晉馬路殺手”:勃興期的自動駕駛汽車,顯然難逃科技與倫理的悖論。

更何況,最近Uber 的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發生交通事故,儘管這不是自動駕駛汽車的首次致死事故,卻是導致行人死亡的第一起事故。事發後,世界輿論眾聲喧譁,各大車企亦紛紛表態,比如豐田硅谷研究院就下令暫停了在美國公共道路進行的自動駕駛測試。

人命關天,審慎為先。這個原則總是顛簸不破的。千百年來,技術迭代所累進的社會風險,成為保守主義詬病文明進程的鏗鏘理由。尤其在這個風險社會,激進主義甚至希望人類退回“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始社會。只是,就像汽車上路必然帶來交通事故的概率一樣,無人車的技術再發達、再精密,恐怕仍會給危險的道路秩序添點堵。但是,相較於科技的便利性與可控性,沒有人當真因噎廢食地把無人車禁了。就像美國亞利桑那官員表態的,“不會因為Uber事故約束無人車發展”。

這個態度,足夠理性。背後蘊含著三個基本價值認知:第一,對待無人車這樣的新事物,鼓勵是基本的取向。就像網友說的,“別把無人車當神,也別說無人車故意撞死人”。全世界的交通事故,基本是無解的,在馬車驢車年代,都屬於概率事件。第二,靠技術的謹慎解決概率的風險。火車、飛機、汽車……都經歷過“高風險”的發展階段,沒有這個階段的經驗積累,就不會進入穩態的安全狀態。沒人能一口氣吃成胖子,無人車的發展與成熟,必須跨越蹣跚學步的複雜階段。此外,作為風口行業和領域,誰落後誰必然捱打。“無人機”的歷史,就是很好的一面鏡子。

前些日子,李彥宏樂觀預估,說“再有三五年,人人都能坐著無人車上五環”。這話或許有點誇張,但下面這組數據仍叫人怦然心動:據麥肯錫預測,到2025年無人駕駛汽車可產生2000億~1.9萬億美元的產值。市場研究公司IHS預測,2035年4級完全無人駕駛車每年銷量可達480萬輛。

同時,騰訊研究院在一份報告中也提到,全球市場對AI專家的需求人數已達到百萬量級。很顯然,無人車上路,解放的不僅僅是司機的雙手。它帶來的變革,將會產生深遠的漣漪效應。

從實驗室到上路,無人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長遠而言,“吃著火鍋唱著歌”的無人車,遲早要成為人類生活的尋常即景。好在上海、重慶、深圳等地相繼發佈相關政策,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中國的無人車,千萬別重蹈網約車的覆轍,更別在自我掣肘中靡費時間,劈開利益阻隔、迎著風險上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